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是要一个如梦幻般明媚的办公环境,还是干脆就以梦为业?不如把造梦的计划都交给狮子座吧,他们总是乐于为此行动。嗯,就从改变你办公桌上的灯光开始,然后再去过一段华丽的、轻盈的生活,直到改造你的大脑。
灯光拉扯着你的职场幸福感
文/石丹
环顾一下你的办公室,小小的一方办公桌,哪些是你离不开的?桌椅、电脑、手边的咖啡。哦,对了,还有灯光。无论你有多么不情愿,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互联网加长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这个时长可能会变成每天工作12~16小时。桌椅、电脑、灯光等等与你工作有关的东西,也越来越影响你的工作情绪、效率和健康。比如,桌椅高矮与疲劳的关系、电脑角度与颈椎的关系,然而最易被忽略的,就是灯光明暗与情绪的关系。
托飞利浦公司的福,我们在一场名为“办公·人·灯光”的专题研讨会上,可以拾起这个话题,郑重其事地将办公场所中的光线和我们的健康、效率、情绪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种影响在多年前的霍桑实验中就得到过验证。霍桑效应(Hawthome Effect)是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研究人员普遍赞同照明、噪音、湿度等办公环境中的物理条件对员工生产力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相信,倘若员工做工条件较为适度,其工作效率与绩效都必将得到提高。
伦敦城市大学工作绩效中心主管Jo Sllvester教授和她的合作伙伴研究显示:阳光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员工更愿意在靠窗或有自然光照射的位置工作。然后,现代工作的性质意味着要让很多员工沐浴在自然光下并不总是可行。这一点突出了理解人工照明应用对员工幸福感与绩效直接或间接作用的需要。
什么样的灯光最适合办公环境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崔丽娟教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告诉我们光线如何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空间的维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公司运作结构的改变,在公司类型、部门独立程度以及员工独立程度上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的公司慢慢开始注重办公区域的划分,不同的区域要为员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而灯光正是那神来之笔,它可以帮助我们营造这种不同的氛围。
1 多人间的办公室 在一个多人间的办公室当中。采用一个单一的大主光源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第一,从办公格局划分上。大家势必要向主光源靠拢,这样就限制了位置安排和桌椅摆放的灵活性。第二,从心理体验上,这样的灯光安排,就会使坐在办公室“黑暗”角落的员工心理上产生一种离群感,觉得自己被办公室群体边缘化,不被重视,因此会大大降低对公司的认同程度。而坐在“中心”的员工,被强烈的灯光照射,也会产生焦躁、紧张的情绪,影响工作。
2 休息室 休息室是一个用来放松的地方,也是公司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休息室代表的就是放松。请问。放松的休息室是否可以用冷色光呢?不可以。因为冷色的照明会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在冷色光之下我们很难放松,会紧张,甚至会激发人很强的自我保护欲望。怎么办?我们可以采用暖色光源,因为暖色光源是营造友好、温暖的氛围,这时候大脑和肌肉就会放松,从而得到休息。同时在环境设计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墙面颜色与灯光颜色相结合,这时候让人感到温暖,达到放松的目的。
3 会议室 会议室的功能一般比较复杂,有时候需要在会议室放松一下,来点头脑风暴,但是有时候会议室又会进行很严肃的事情。最好在会议室能够进行灯光的切换,比如说阅读时,光线集中在桌面上,让员工头脑风暴的时候使用漫射的暖光。
时间维度上
众所周知,每个人每日、每月、每季的活动都是随着光线和黑夜的节奏运作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被激活了,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醒的时候醒着。
1 白关上班族 在光线不同的情况之下他们会感到懈怠。因为光线不足将会加强褪黑素的分泌,打乱员工的生理时钟,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当然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对白天上班族来说什么样的灯光最合适呢?尽量采用自然光,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更重要的是它明亮柔和,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将人工光和自然光结合运用的话,就会对白天的上班族营造最舒适的环境。
2 疯狂加班族 好的老板就不要让辛苦的员工在昏暗的灯光下加班。从生理机制来说,由于大脑接受光线的刺激后,可能会调节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睡眠和清醒机制。另外,从心理机制来讲。昏暗的灯光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凄凉、不受重视。
总之,我们要想办法为我们的工作人员营造最接近自然光的照明。因为越接近自然,越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所以,办公室的灯光设计和构成要接近自然光,灯光的强度要中等偏强,颜色偏白色,光的节奏感要弱。弱光的节奏变动会使人很烦燥,对于拥有高档写字楼的大公司而言,一个不好的照明环境哪怕影响员工1%的注意力,想想看,这会相当于减少公司多少收益呢?
照明小贴士
1 千万不可简单地认为灯具的照明度越高越好,因为过高亮度的灯具会使光线在电脑屏幕上产生反射和日光遮蔽的效果,从而产生眩光,眩光会扰乱人们的视力,造成不良的情绪。
2 如果限于条件,无法改变照明系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手段。如,工作台照度不够,可以使用台灯进行补充照明;一定角度内眩光过高,可以调整工作位置或方向,以避免视力受影响:显色性不好,可以更换高显色性的光源:色温过冷或过暖,也可以更换合适色温的光源;荧光灯闪烁,可以更换电子整流器,以减少频闪等。
3 注意适当休息,如过一段时间远眺窗外,或到走廊、室外等处走走,做做眼保健操等,都可以帮助调节。
独立电影,是成为生活还是成为职业
文|革威
以梦为业的人会多出一些疲惫,这是奖赏,也是考验。因为他们正走在生活的延长线上。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梦想和电影有关。他们中的大多数无钱无门路,相貌也平平,只是热血过剩,又都自认才华满腹。按照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常识判断,他们注定会无缘这样一个属于“少数人”的光鲜行业,聚光灯很挑剔,无法收容他们的身影。
然而DV和网络让一切有了转机,电影不再是精英和“圈内人”的独占游戏。一种新的玩法应运而生。它的名字文艺气息十足——独立电影。不要投资、不登陆影院,只靠着几千元的设备、三五个朋友,就能催生出一部电影,把它放到网上,同样能换来观众和关注。他们 在平地另起了一座山头,有着自己的群体,甚至有些人还成为了文艺青年们追捧的偶像。
2010年,一部名为《待业青年》的纪录片在网上被竞相转载。影片里,一组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面对着镜头诉说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有别于常人,他们是普遍意义上的“非成功人士”,可他们却有着这个时代鲜有的情怀,内心汹涌可是温柔。
影片在网民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一股混杂着“失败与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逆袭而来。该片的导演张内咸也瞬间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旅伴》杂志把他评为北京十大新青年,而彼时的他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看起来文文静静,是个十足的宅男。《待业青年》的成功让张内咸坚定了当初的理想,很快,他就根据日本漫画家河下水希的作品《草莓百分百》编写了一个剧本,而后通过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青年导演于哲,两人一拍即合,将“草莓”变成电影的想法呼之欲出,在去年夏天,他们组成了自己的剧组,正式投入拍摄。
不同于玩票,这是一部带有个人抱负的电影,张内成意欲用自己的作品为这个久居地下的行业注射一点阳光——让独立电影赚钱,把拍电影变成谋生的职业。影片制作完成后,他便在网络上高调宣传,还组织付费的观影活动,并且推广向了全国,有放映场次的城市达七八十个之多。这一切都突破了人们对独立电影的固有认识,因而也招来了骂声,甚至在他奔赴长沙为影片做宣传时还遭遇了当地几位独立电影导演韵联名抵制和抗议。那群人态度激愤,堵在观影场所门前,号召大家不要花钱去看张内成的电影,可令人发笑的是,当他们抵制过后,却拿出了自己的影片光盘,当场叫卖,而且价钱更贵。
不仅是同行间的打压,就连合作的剧场老板们也都想多分一杯羹。由于人手不够。不可能所有的场次都叫专人去现场查看,所以具体的票房他无从得知,只能对方说多少就相信是多少,有些明知是假也没法追回,坏账太多。这本是一潭无钱可赚的死水,被张内成趟了一脚后,这个圈子立刻显现出了它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各种人暗中角力,“地下”的争斗丝毫不让于“地上”。这些令张内成倍感疲倦,这到底能不能成为职业,他自己还都拿不准,他坦言希望很小,甚至现在就产生了退却之意,想远离这个圈子。
Q&A
500块钱卖出去
《职场》:草莓这部电影本来是想找赞助商的,是吧?
张内威:之前一直想找投资,没找到。零赞助,我自己花了5万,有两个朋友借了几千块钱,加在一起小6万块钱。
于哲:本来一开始想找豆瓣网的,因为影片里有好多关于豆瓣网的素材,打算看看有没有意向,结果他们不出钱。我们只得把“豆瓣”改成“豆辫(bian)”了,就是开个小玩笑。
《职场》:去各地巡回播出票房把本钱赚回来了吗?
张内咸:票房是4万元左右吧,收费的放映已经都放完了。处于一个微赔的状态,我预想的是能赚一点,主要是我太高估了网站发行的收入,以为他们能给点钱。我找了好多网站。到现在已经都懒得谈了,只有一个网站理我们,想买断首发权。给500块钱。
《职场》:500块钱?这个出价低得太离谱了吧。
张内威: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受侮辱的,后来我一想500块钱也比没有强,我就给它寄了一个快递。呵呵。很艰难。不过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刷新了中国独立电影的票房纪录,所有城市的纪录几乎都破了,而且比以前的纪录保持者翻了一倍多。
于哲:这种自己坐着火车去外地收票房的套路其实挺有意思的,自己花钱拍,像乐队似的,通过各地巡演收回成本。算是用最费力的方式打开了一个新的渠道。出名容易,见着钱太难了
《职场》:拍戏过程有过什么困难吗?
张内咸:跟人家正规组比起来,我们遇到的都算不上困难。拍戏过程很愉快,当时刚拍完我就计划写下一个本子,志得意满。但是拍完后糟心的事儿就来了,遇到的骗子太多了。我们人又少,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在跑,整颓了。
《职场》:拍《待业青年》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些?
张内威:那个片子很简单,就我自己,只不过比较磨叽,拍了一年多,而且也不存在成本。但是这个《草莓》是掏了钱的,掏钱跟不掏钱完全是两个概念。但是这个市场很不成熟,人们不愿意为了看独立电影花钱。影片没有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你就永远不知道有多难,你就永远是个菜鸟。
《职场》:你对独立电影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了,是吗?
张内威:对于一些还没出名的人来说,他们的信心肯定是满满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一门心思把片子做好,想要出名,认为出名了就能在这个行业里越走越顺。但其实不是这样,当走到我现在这一步,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很多与电影无关的事会让人越来越烦。出名容易,见着钱太难了。未来再也不会有韩寒
《职场》:现在你看电影的口味有改变了吗?
张内威:从前我能看一些很闷的片子,现在就算是90分钟的商业大片我也看不进去。因为信息过量,网络这东西很可怕,免费的资源太多太好。只要你想,那么世界上最经典的10部影片,你一天都能看完。但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你的感触也不会那么深,反倒一下子看伤了。
《职场》:现在人人都是影评家,人们对电影“好坏”的判断标准是不是开始说不清了?
张内成:现在的评价体系已经跟过去有很大差别。过去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评判这个电影是好是坏,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有判断的意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分众的社会,人们都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了,只能有一个数据体系去评测。未来的年轻人不会再有像韩寒这样的大众文化偶像了,因为大家见到的都不一样。
灯光拉扯着你的职场幸福感
文/石丹
环顾一下你的办公室,小小的一方办公桌,哪些是你离不开的?桌椅、电脑、手边的咖啡。哦,对了,还有灯光。无论你有多么不情愿,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互联网加长了我们的工作时间,这个时长可能会变成每天工作12~16小时。桌椅、电脑、灯光等等与你工作有关的东西,也越来越影响你的工作情绪、效率和健康。比如,桌椅高矮与疲劳的关系、电脑角度与颈椎的关系,然而最易被忽略的,就是灯光明暗与情绪的关系。
托飞利浦公司的福,我们在一场名为“办公·人·灯光”的专题研讨会上,可以拾起这个话题,郑重其事地将办公场所中的光线和我们的健康、效率、情绪联系起来。
事实上,这种影响在多年前的霍桑实验中就得到过验证。霍桑效应(Hawthome Effect)是起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由哈佛大学心理专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为首的研究小组提出此概念。实验最开始研究的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研究人员普遍赞同照明、噪音、湿度等办公环境中的物理条件对员工生产力具有较大的影响。他们相信,倘若员工做工条件较为适度,其工作效率与绩效都必将得到提高。
伦敦城市大学工作绩效中心主管Jo Sllvester教授和她的合作伙伴研究显示:阳光对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具有积极影响;员工更愿意在靠窗或有自然光照射的位置工作。然后,现代工作的性质意味着要让很多员工沐浴在自然光下并不总是可行。这一点突出了理解人工照明应用对员工幸福感与绩效直接或间接作用的需要。
什么样的灯光最适合办公环境呢?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崔丽娟教授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告诉我们光线如何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
空间的维度
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公司运作结构的改变,在公司类型、部门独立程度以及员工独立程度上会产生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的公司慢慢开始注重办公区域的划分,不同的区域要为员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而灯光正是那神来之笔,它可以帮助我们营造这种不同的氛围。
1 多人间的办公室 在一个多人间的办公室当中。采用一个单一的大主光源可以吗?不可以。为什么?第一,从办公格局划分上。大家势必要向主光源靠拢,这样就限制了位置安排和桌椅摆放的灵活性。第二,从心理体验上,这样的灯光安排,就会使坐在办公室“黑暗”角落的员工心理上产生一种离群感,觉得自己被办公室群体边缘化,不被重视,因此会大大降低对公司的认同程度。而坐在“中心”的员工,被强烈的灯光照射,也会产生焦躁、紧张的情绪,影响工作。
2 休息室 休息室是一个用来放松的地方,也是公司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休息室代表的就是放松。请问。放松的休息室是否可以用冷色光呢?不可以。因为冷色的照明会给人一种冰冷的感觉,在冷色光之下我们很难放松,会紧张,甚至会激发人很强的自我保护欲望。怎么办?我们可以采用暖色光源,因为暖色光源是营造友好、温暖的氛围,这时候大脑和肌肉就会放松,从而得到休息。同时在环境设计的时候,还可以考虑墙面颜色与灯光颜色相结合,这时候让人感到温暖,达到放松的目的。
3 会议室 会议室的功能一般比较复杂,有时候需要在会议室放松一下,来点头脑风暴,但是有时候会议室又会进行很严肃的事情。最好在会议室能够进行灯光的切换,比如说阅读时,光线集中在桌面上,让员工头脑风暴的时候使用漫射的暖光。
时间维度上
众所周知,每个人每日、每月、每季的活动都是随着光线和黑夜的节奏运作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类被激活了,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醒的时候醒着。
1 白关上班族 在光线不同的情况之下他们会感到懈怠。因为光线不足将会加强褪黑素的分泌,打乱员工的生理时钟,降低工作效率,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当然也会影响到工作效率。对白天上班族来说什么样的灯光最合适呢?尽量采用自然光,这不仅有利于节约能源,更重要的是它明亮柔和,对我们的身心有很好的作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如果将人工光和自然光结合运用的话,就会对白天的上班族营造最舒适的环境。
2 疯狂加班族 好的老板就不要让辛苦的员工在昏暗的灯光下加班。从生理机制来说,由于大脑接受光线的刺激后,可能会调节褪黑素分泌,从而影响睡眠和清醒机制。另外,从心理机制来讲。昏暗的灯光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凄凉、不受重视。
总之,我们要想办法为我们的工作人员营造最接近自然光的照明。因为越接近自然,越让人感到安全和舒适。所以,办公室的灯光设计和构成要接近自然光,灯光的强度要中等偏强,颜色偏白色,光的节奏感要弱。弱光的节奏变动会使人很烦燥,对于拥有高档写字楼的大公司而言,一个不好的照明环境哪怕影响员工1%的注意力,想想看,这会相当于减少公司多少收益呢?
照明小贴士
1 千万不可简单地认为灯具的照明度越高越好,因为过高亮度的灯具会使光线在电脑屏幕上产生反射和日光遮蔽的效果,从而产生眩光,眩光会扰乱人们的视力,造成不良的情绪。
2 如果限于条件,无法改变照明系统,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手段。如,工作台照度不够,可以使用台灯进行补充照明;一定角度内眩光过高,可以调整工作位置或方向,以避免视力受影响:显色性不好,可以更换高显色性的光源:色温过冷或过暖,也可以更换合适色温的光源;荧光灯闪烁,可以更换电子整流器,以减少频闪等。
3 注意适当休息,如过一段时间远眺窗外,或到走廊、室外等处走走,做做眼保健操等,都可以帮助调节。
独立电影,是成为生活还是成为职业
文|革威
以梦为业的人会多出一些疲惫,这是奖赏,也是考验。因为他们正走在生活的延长线上。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的梦想和电影有关。他们中的大多数无钱无门路,相貌也平平,只是热血过剩,又都自认才华满腹。按照我们对这个社会的常识判断,他们注定会无缘这样一个属于“少数人”的光鲜行业,聚光灯很挑剔,无法收容他们的身影。
然而DV和网络让一切有了转机,电影不再是精英和“圈内人”的独占游戏。一种新的玩法应运而生。它的名字文艺气息十足——独立电影。不要投资、不登陆影院,只靠着几千元的设备、三五个朋友,就能催生出一部电影,把它放到网上,同样能换来观众和关注。他们 在平地另起了一座山头,有着自己的群体,甚至有些人还成为了文艺青年们追捧的偶像。
2010年,一部名为《待业青年》的纪录片在网上被竞相转载。影片里,一组游离在社会边缘的年轻人面对着镜头诉说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他们的观点有别于常人,他们是普遍意义上的“非成功人士”,可他们却有着这个时代鲜有的情怀,内心汹涌可是温柔。
影片在网民中引起了极大反响,一股混杂着“失败与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逆袭而来。该片的导演张内咸也瞬间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旅伴》杂志把他评为北京十大新青年,而彼时的他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看起来文文静静,是个十足的宅男。《待业青年》的成功让张内咸坚定了当初的理想,很快,他就根据日本漫画家河下水希的作品《草莓百分百》编写了一个剧本,而后通过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青年导演于哲,两人一拍即合,将“草莓”变成电影的想法呼之欲出,在去年夏天,他们组成了自己的剧组,正式投入拍摄。
不同于玩票,这是一部带有个人抱负的电影,张内成意欲用自己的作品为这个久居地下的行业注射一点阳光——让独立电影赚钱,把拍电影变成谋生的职业。影片制作完成后,他便在网络上高调宣传,还组织付费的观影活动,并且推广向了全国,有放映场次的城市达七八十个之多。这一切都突破了人们对独立电影的固有认识,因而也招来了骂声,甚至在他奔赴长沙为影片做宣传时还遭遇了当地几位独立电影导演韵联名抵制和抗议。那群人态度激愤,堵在观影场所门前,号召大家不要花钱去看张内成的电影,可令人发笑的是,当他们抵制过后,却拿出了自己的影片光盘,当场叫卖,而且价钱更贵。
不仅是同行间的打压,就连合作的剧场老板们也都想多分一杯羹。由于人手不够。不可能所有的场次都叫专人去现场查看,所以具体的票房他无从得知,只能对方说多少就相信是多少,有些明知是假也没法追回,坏账太多。这本是一潭无钱可赚的死水,被张内成趟了一脚后,这个圈子立刻显现出了它内部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各种人暗中角力,“地下”的争斗丝毫不让于“地上”。这些令张内成倍感疲倦,这到底能不能成为职业,他自己还都拿不准,他坦言希望很小,甚至现在就产生了退却之意,想远离这个圈子。
Q&A
500块钱卖出去
《职场》:草莓这部电影本来是想找赞助商的,是吧?
张内威:之前一直想找投资,没找到。零赞助,我自己花了5万,有两个朋友借了几千块钱,加在一起小6万块钱。
于哲:本来一开始想找豆瓣网的,因为影片里有好多关于豆瓣网的素材,打算看看有没有意向,结果他们不出钱。我们只得把“豆瓣”改成“豆辫(bian)”了,就是开个小玩笑。
《职场》:去各地巡回播出票房把本钱赚回来了吗?
张内咸:票房是4万元左右吧,收费的放映已经都放完了。处于一个微赔的状态,我预想的是能赚一点,主要是我太高估了网站发行的收入,以为他们能给点钱。我找了好多网站。到现在已经都懒得谈了,只有一个网站理我们,想买断首发权。给500块钱。
《职场》:500块钱?这个出价低得太离谱了吧。
张内威:一开始我也觉得挺受侮辱的,后来我一想500块钱也比没有强,我就给它寄了一个快递。呵呵。很艰难。不过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刷新了中国独立电影的票房纪录,所有城市的纪录几乎都破了,而且比以前的纪录保持者翻了一倍多。
于哲:这种自己坐着火车去外地收票房的套路其实挺有意思的,自己花钱拍,像乐队似的,通过各地巡演收回成本。算是用最费力的方式打开了一个新的渠道。出名容易,见着钱太难了
《职场》:拍戏过程有过什么困难吗?
张内咸:跟人家正规组比起来,我们遇到的都算不上困难。拍戏过程很愉快,当时刚拍完我就计划写下一个本子,志得意满。但是拍完后糟心的事儿就来了,遇到的骗子太多了。我们人又少,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在跑,整颓了。
《职场》:拍《待业青年》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些?
张内威:那个片子很简单,就我自己,只不过比较磨叽,拍了一年多,而且也不存在成本。但是这个《草莓》是掏了钱的,掏钱跟不掏钱完全是两个概念。但是这个市场很不成熟,人们不愿意为了看独立电影花钱。影片没有直接接受市场的检验,你就永远不知道有多难,你就永远是个菜鸟。
《职场》:你对独立电影的概念已经发生变化了,是吗?
张内威:对于一些还没出名的人来说,他们的信心肯定是满满的,因为他们的目的很纯粹,就是一门心思把片子做好,想要出名,认为出名了就能在这个行业里越走越顺。但其实不是这样,当走到我现在这一步,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很多与电影无关的事会让人越来越烦。出名容易,见着钱太难了。未来再也不会有韩寒
《职场》:现在你看电影的口味有改变了吗?
张内威:从前我能看一些很闷的片子,现在就算是90分钟的商业大片我也看不进去。因为信息过量,网络这东西很可怕,免费的资源太多太好。只要你想,那么世界上最经典的10部影片,你一天都能看完。但是太容易得到的东西,你的感触也不会那么深,反倒一下子看伤了。
《职场》:现在人人都是影评家,人们对电影“好坏”的判断标准是不是开始说不清了?
张内成:现在的评价体系已经跟过去有很大差别。过去有一个权威部门来评判这个电影是好是坏,但是现在每个人都有判断的意识,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分众的社会,人们都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了,只能有一个数据体系去评测。未来的年轻人不会再有像韩寒这样的大众文化偶像了,因为大家见到的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