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载体。《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从课程的角度,理清了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构建了多路径的活动策略,结合多种激励性评价,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视野,从而达到古为今用、古今交融的境界。
【关键词】古诗词 拓展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68-02
2016年9月北师大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这一方面,明确指出: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基础,积极拓展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古诗词诵读,激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给孩子的心灵点上一盏不灭的明灯,烛照孩子的一生的心路历程,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课程起点:厘清古诗词教学的年段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课标对古诗词教学只有一个笼统的目标要求,缺乏层次和针对性。
笔者认真研读了课程目标,编排的教学内容,对照课标要求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75篇,从诗歌主题、写作特点等方面,选择4-6首古诗词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建构起古诗词拓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拓展主题:描写春天、热爱祖国山河的诗
拓展内容:《望庐山瀑布》《望湖楼醉书》《浪淘沙》《迟日江山丽》《山行》《示儿》《春晓》《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江晚景》《游园不值》
四年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搜集和积累“送别诗”。
4.初步了解诗与词的不同点。
拓展主题:1.送别诗;2.了解诗与词的特点。
拓展内容:《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诗词的特征及分类
五年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通过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并搜集和阅读“思乡”和表现“童趣”的诗。
拓展主题:思乡诗,童趣诗
拓展内容:《静夜思》《十五夜望月》《回乡偶书》《望月怀远》《春望》《池上》《小儿垂钓》《村居》《所见》
六年级: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了解诗歌的发展史,了解各个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及诗人。
3.通过搜集和阅读,给诗歌分类,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拓展主题:了解诗歌发展史和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拓展内容:例举各个时期典型的文学样式,《墨梅》《菊花》《梅花》
这样的体系,体现了不同学段,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梯度,如三年级侧重于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重点为写景的诗;四年级侧重于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重点为送别诗及了解诗与词的区别……这样,各学期之间的教学目标相互联系,又在学法、主题等方面有所区别,旨在体现学生古诗词学习水平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
二、课程实施:多路径开展古诗拓展的系列活动
教学中,我们找到拓展的切点,结合课内古诗词,以诵读为基础,每学期开展一周左右的拓展课程。
1.拓宽路径,让课程实施更开放
古诗词拓展的路径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1)同一诗人作品的纵向拓展
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写出的诗歌的意境、思想各有不同,但前后的诗歌作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學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如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可以引入同题的其他《忆江南》两首,透过诗人回忆的不同江南景物,去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起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和《古朗月行》,我们发现,虽然都有“月”这个意象,但前者是表达思想之情,而后者则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2)同题材作品的横向拓展
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同样的边疆战事,诗人们有不同的感慨;面对离别,诗人也各有情怀。围绕同一题材而抒写的诗作,在诗的海洋中比比皆是,倘若能适当延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我们古诗中,“月亮”这个意象占据了重要的角色,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中,很多都有它的身影。因此,在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和《古朗月行》(同一诗人的作品)后,我们并没有停步于这两首诗,而是引入了大量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让学生初步感知,即使这些诗句中,都有同一个“月亮”,但所表达的、体现的情感却有所不同。可以说。在这些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格,一个月亮已经幻化成千万个月亮了。 (3)同主题作品的集约拓展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如在阅读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四上)后,又适时引入了《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对送别友人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的感知,也就水到渠成了;背诵了《石灰吟》、《竹石》郑燮(六下)后,又出示了《墨梅》、《菊花》、《梅花》,让学生对托物言志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注重策略,让课程实施更有效
古诗词的拓展课程,要把拓展真正而有效地融入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立足文本,精选落点,延伸思维
从语言品味处拓展延伸,组合相关的诗词,去突破教学难点,如针对诗词中的某个词、某个字的读音或释义进行深层解读,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以达到文本拓展的最高境界——有教无痕,润物无声。
如在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笔者引入了苏轼在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的一首《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让学生自己先读,找找两首诗的关联点,然后抓住“跳珠”、“醉”等词,从诗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来引领学生进一步感悟苏轼难舍的西湖情节,从而品出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这个“醉”的多重含义:苏轼当时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这样把相关的诗歌优化组合,非常自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深化了文章主题。
(2)互文解读,激情共鸣,突出意韵
在教学中,以教材中的诗词为基点,将题材、意境、体裁和语言风格等相近或相反诗词与之比较,“以诗解诗”或“以诗解词”,与作者激情共鸣,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情怀,拓宽学生思维,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为了让学生走出“张志和是被美丽的景色陶醉,所以舍不得回家”这种认识,引入了他的哥哥张松龄在读了弟弟写的《渔歌子》后作的一首和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然后通过拓展“像张志和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钓鱼之趣不在鱼的人,大家还有谁吗?”再引入柳宗元的《江雪》等,以诗解词,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领会《渔歌子》特定背景下的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比较式的“互文解读”,能够使学生与张志和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多元的理解。
(3)瞻前顾后,系统整合,举一反三
通过深入解读古诗词,针对其中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拓展延伸出之前学过的相关的内容和新的内容,如文化常识、意象、诗词格律知识等,并加以系统的介绍和整理,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人教版四下的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第一次出现了词。教学时,我们就注意渗透了诗与词的不同概念。首先,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第三首和前两首有什么区别?引出“词”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了解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接着,让学生来辩一辩,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属于哪种类型?最后,让学生想想,我们学过哪些五言诗,哪些七言诗?而这些诗,哪些绝句?哪些又是律诗?并一起来背一背。这样就为学生以后的古诗词学习、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知人论世,有的放矢,丰富内涵
在教学古诗词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地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和创作背景等,让学生从诗词的创作角度分析诗词的内涵,让学生联系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习惯,可以更好地解读诗词。
在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真正感受作者的情感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膾炙人口的诗句,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王安石锤字、炼字,“绿”字如何用得巧妙,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并未真正悟得王安石当时之情感。当时诗人第二次被起用为相,离开江宁时,内心十分喜悦。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既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又洋溢着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王安石创作此诗的时代,以及“绿”的深意,从而也就准确解读作者的情感。于是对文本的体悟因历史而厚实。
3.巧用方法,让课程实施更灵动
先秦的《毛诗序》中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教学中,我们采用“读一读,吟一吟,填一填,画一画,演一演”的基本方法。
(1)读一读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教师范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听录音,感受朗读节奏,自己练习朗读等,力求做到字字读得响亮,不误读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不牵强暗记。只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自我感受,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陶情冶性。
(2)吟一吟
吟咏,是指以平仄相间的规律来指导诵读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教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味,按“平长仄短,半念半唱”的方式读出古诗词的韵律。教学中,中段可以侧重于平仄调的掌握,而高段则侧重于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中读出韵味
(3)填一填
就是在学生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来填一填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如表示色彩的,表示事物名称的,表示地名的……如“梅子( )杏子肥,麦花( )菜花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然后经过反复推敲,更好地去理解诗词的意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古诗之美。
(4)画一画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画下来。如读了贺知章的《咏柳》、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让学生画一画这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画一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这个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图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绘画作品的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出来了
(5)演一演
一些有人物情节的诗词,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张籍的《秋思》等,通过想象画面,补充合理的内容后,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地释放他们的活力,舒展他们的灵性
三、课程评价:给孩子们一个成功的激励
在古诗词拓展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快乐成功地学习,不断增强阅读古诗词的自信心,设立了以下奖励:
对爱读古诗词的学生授予“小李白”、“小杜甫”等称号,并且允许他们有向老师借书的权利,即可以在老师的书柜借书一次(一次一本,随挑随选),一周后归还。
对那些读诗进步大的同学,我常常在他们的书本或阅读本上以语言激励他们。
对每个月古诗词积累得最多的同学,奖给他一份小礼物:一张小书签,一个卷笔刀,一个中国结……
古诗词拓展课程,在挖掘思想性、拓宽知识面以及具体的方法探究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这些内容拓展以及方法路径等,都要建立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即肯定固有的价值,用今天的眼光发现古诗潜在的价值,重估一切价值。通过这些再发现,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视野,从而达到古为今用、古今交融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晓红.《古诗词教学拓展的误区与对策》.《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11月
[2]任运昌.《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z3期
[3]王艳.《古诗词教学的巧妙拓展》.《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关键词】古诗词 拓展 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3-0068-02
2016年9月北师大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这一方面,明确指出: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以教材中的古诗词为基础,积极拓展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古诗词诵读,激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给孩子的心灵点上一盏不灭的明灯,烛照孩子的一生的心路历程,已成为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课程起点:厘清古诗词教学的年段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目标,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显然,课标对古诗词教学只有一个笼统的目标要求,缺乏层次和针对性。
笔者认真研读了课程目标,编排的教学内容,对照课标要求的《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1-6年级75篇,从诗歌主题、写作特点等方面,选择4-6首古诗词进行拓展阅读,从而建构起古诗词拓展的目标与内容体系:
三年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拓展主题:描写春天、热爱祖国山河的诗
拓展内容:《望庐山瀑布》《望湖楼醉书》《浪淘沙》《迟日江山丽》《山行》《示儿》《春晓》《两个黄鹂鸣翠柳》《春江晚景》《游园不值》
四年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体会诗人和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搜集和积累“送别诗”。
4.初步了解诗与词的不同点。
拓展主题:1.送别诗;2.了解诗与词的特点。
拓展内容:《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诗词的特征及分类
五年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
2.通过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并搜集和阅读“思乡”和表现“童趣”的诗。
拓展主题:思乡诗,童趣诗
拓展内容:《静夜思》《十五夜望月》《回乡偶书》《望月怀远》《春望》《池上》《小儿垂钓》《村居》《所见》
六年级: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了解诗歌的发展史,了解各个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及诗人。
3.通过搜集和阅读,给诗歌分类,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
拓展主题:了解诗歌发展史和诗歌“托物言志”的写法。
拓展内容:例举各个时期典型的文学样式,《墨梅》《菊花》《梅花》
这样的体系,体现了不同学段,古诗词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梯度,如三年级侧重于借助注释理解诗意,重点为写景的诗;四年级侧重于边读边想象画面理解诗意,重点为送别诗及了解诗与词的区别……这样,各学期之间的教学目标相互联系,又在学法、主题等方面有所区别,旨在体现学生古诗词学习水平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
二、课程实施:多路径开展古诗拓展的系列活动
教学中,我们找到拓展的切点,结合课内古诗词,以诵读为基础,每学期开展一周左右的拓展课程。
1.拓宽路径,让课程实施更开放
古诗词拓展的路径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
(1)同一诗人作品的纵向拓展
同一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写出的诗歌的意境、思想各有不同,但前后的诗歌作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拓展延伸同诗人的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诗人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以加深學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如阅读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可以引入同题的其他《忆江南》两首,透过诗人回忆的不同江南景物,去把握诗人的情感;一起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和《古朗月行》,我们发现,虽然都有“月”这个意象,但前者是表达思想之情,而后者则表现了作者在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
(2)同题材作品的横向拓展
面对同一自然景观、同样的边疆战事,诗人们有不同的感慨;面对离别,诗人也各有情怀。围绕同一题材而抒写的诗作,在诗的海洋中比比皆是,倘若能适当延伸,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我们古诗中,“月亮”这个意象占据了重要的角色,许多流传千古的名句中,很多都有它的身影。因此,在阅读李白的《静夜思》和《古朗月行》(同一诗人的作品)后,我们并没有停步于这两首诗,而是引入了大量与月亮有关的古诗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的《望月怀古》),“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让学生初步感知,即使这些诗句中,都有同一个“月亮”,但所表达的、体现的情感却有所不同。可以说。在这些月亮意象中,诗人们融进了自己的灵魂、自己的风格,一个月亮已经幻化成千万个月亮了。 (3)同主题作品的集约拓展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的“逐首教学”模式,整合资源,凝聚主题,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如在阅读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四上)后,又适时引入了《别董大》、《赋得古原草送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赠汪伦》,对送别友人时的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的感知,也就水到渠成了;背诵了《石灰吟》、《竹石》郑燮(六下)后,又出示了《墨梅》、《菊花》、《梅花》,让学生对托物言志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注重策略,让课程实施更有效
古诗词的拓展课程,要把拓展真正而有效地融入教材,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主要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立足文本,精选落点,延伸思维
从语言品味处拓展延伸,组合相关的诗词,去突破教学难点,如针对诗词中的某个词、某个字的读音或释义进行深层解读,从而深化文章的主题,引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以达到文本拓展的最高境界——有教无痕,润物无声。
如在教学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笔者引入了苏轼在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的一首《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让学生自己先读,找找两首诗的关联点,然后抓住“跳珠”、“醉”等词,从诗句“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来引领学生进一步感悟苏轼难舍的西湖情节,从而品出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这个“醉”的多重含义:苏轼当时醉于酒,更醉于西湖山水。这样把相关的诗歌优化组合,非常自然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深化了文章主题。
(2)互文解读,激情共鸣,突出意韵
在教学中,以教材中的诗词为基点,将题材、意境、体裁和语言风格等相近或相反诗词与之比较,“以诗解诗”或“以诗解词”,与作者激情共鸣,体会作者的心境与情怀,拓宽学生思维,增加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为了让学生走出“张志和是被美丽的景色陶醉,所以舍不得回家”这种认识,引入了他的哥哥张松龄在读了弟弟写的《渔歌子》后作的一首和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然后通过拓展“像张志和一样醉翁之意不在酒,钓鱼之趣不在鱼的人,大家还有谁吗?”再引入柳宗元的《江雪》等,以诗解词,帮助学生清晰、明确地领会《渔歌子》特定背景下的含义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种比较式的“互文解读”,能够使学生与张志和的情感产生共鸣,获得多元的理解。
(3)瞻前顾后,系统整合,举一反三
通过深入解读古诗词,针对其中某个知识点,在课堂上拓展延伸出之前学过的相关的内容和新的内容,如文化常识、意象、诗词格律知识等,并加以系统的介绍和整理,使学生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人教版四下的23课《古诗词三首》(《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第一次出现了词。教学时,我们就注意渗透了诗与词的不同概念。首先,在通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第三首和前两首有什么区别?引出“词”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了解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接着,让学生来辩一辩,今天学的这两首古诗,属于哪种类型?最后,让学生想想,我们学过哪些五言诗,哪些七言诗?而这些诗,哪些绝句?哪些又是律诗?并一起来背一背。这样就为学生以后的古诗词学习、古诗词鉴赏和文言文阅读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知人论世,有的放矢,丰富内涵
在教学古诗词之前、之中或之后,适当地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和创作背景等,让学生从诗词的创作角度分析诗词的内涵,让学生联系作者的创作风格、创作习惯,可以更好地解读诗词。
在教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如何让学生透过文字真正感受作者的情感呢?“春风又绿江南岸”是王安石膾炙人口的诗句,大多数人都注意到了王安石锤字、炼字,“绿”字如何用得巧妙,如果只看到这一点,并未真正悟得王安石当时之情感。当时诗人第二次被起用为相,离开江宁时,内心十分喜悦。这种心情,用“绿”字表达最微妙、最含蓄,既写了生机盎然的春景,又洋溢着奉召回京的喜悦之情。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和王安石创作此诗的时代,以及“绿”的深意,从而也就准确解读作者的情感。于是对文本的体悟因历史而厚实。
3.巧用方法,让课程实施更灵动
先秦的《毛诗序》中指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教学中,我们采用“读一读,吟一吟,填一填,画一画,演一演”的基本方法。
(1)读一读
在教学中,我们采用教师范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听录音,感受朗读节奏,自己练习朗读等,力求做到字字读得响亮,不误读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不牵强暗记。只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自我感受,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陶情冶性。
(2)吟一吟
吟咏,是指以平仄相间的规律来指导诵读中抑扬顿挫的节奏变化,教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味,按“平长仄短,半念半唱”的方式读出古诗词的韵律。教学中,中段可以侧重于平仄调的掌握,而高段则侧重于在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中读出韵味
(3)填一填
就是在学生熟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来填一填其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如表示色彩的,表示事物名称的,表示地名的……如“梅子( )杏子肥,麦花( )菜花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出墙来”……然后经过反复推敲,更好地去理解诗词的意境。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能让他们体会到古诗之美。
(4)画一画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对诗词中描写的意境的理解,把头脑中形成的画面画下来。如读了贺知章的《咏柳》、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后,让学生画一画这棵“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树;画一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景。这个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图画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绘画作品的完成,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出来了
(5)演一演
一些有人物情节的诗词,如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张籍的《秋思》等,通过想象画面,补充合理的内容后,让学生来演一演。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地释放他们的活力,舒展他们的灵性
三、课程评价:给孩子们一个成功的激励
在古诗词拓展过程中,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快乐成功地学习,不断增强阅读古诗词的自信心,设立了以下奖励:
对爱读古诗词的学生授予“小李白”、“小杜甫”等称号,并且允许他们有向老师借书的权利,即可以在老师的书柜借书一次(一次一本,随挑随选),一周后归还。
对那些读诗进步大的同学,我常常在他们的书本或阅读本上以语言激励他们。
对每个月古诗词积累得最多的同学,奖给他一份小礼物:一张小书签,一个卷笔刀,一个中国结……
古诗词拓展课程,在挖掘思想性、拓宽知识面以及具体的方法探究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这些内容拓展以及方法路径等,都要建立在现代性的基础上,即肯定固有的价值,用今天的眼光发现古诗潜在的价值,重估一切价值。通过这些再发现,增加课堂容量,扩大学生视野,从而达到古为今用、古今交融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周晓红.《古诗词教学拓展的误区与对策》.《小学语文教学》.2011年11月
[2]任运昌.《新课改进程中的古诗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z3期
[3]王艳.《古诗词教学的巧妙拓展》.《课程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