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霸权与文明衰落(三)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bomud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讳莫如深
  一个顽韧彻底的复古学派,何以被雄风尚在的西汉王朝骤然独尊?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谜团,其中奥秘,儒家从来都是讳莫如深。
  谜团的核心在于:儒家被独尊之后,鲜明的政治立场,忽然变得极其模糊;彻底的复古主张,忽然变得极其空泛;顽韧的复辟情结,忽然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古非今而攻讦现实的癖好,忽然变成了唯官府马首是瞻的忠顺。
  一言以蔽之,自从成为唯一的官方学派,作为儒家立学成派之根基的政治复古特质,便迅速地淡化了,消失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再也不是原生态时期的儒家了。客观地说,任何—个学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都是正常的;即或是最具有隋性特质的宗教教义,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修正教义,也是极为普遍的。但是,任何学派与学说的发展,都有—个基本的共同点:后来的修正者,必然要竭尽全力地向社会与信众昌明原教义的缺陷以及适时发展的必要,从而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与信众的理解,保证本学派不因学说的修正、发展而缩小影响。譬如西方之天主教,也曾有过不止一次的宗教改革;每次改革,倡导者都得千方百计地向信众说明改革的必要。甚或,今天的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要改变某些结论、某些主张,同样要对中国社会作出最基本、最必要的说明。
  唯其如此,我们质疑的不是儒家的变化与发展,而是儒家对待自身变化发展的一种极为反常的历史表现。这一历史表现的基本点是:对于淡化“原教旨”(政治立场与政治主张)的巨大变化,儒家从来不做任何正面解释;既不说明其变化原因,也不解释变身前后学说内容的显然失衡,似乎儒家的理念从来就是如此。
  如此改变信仰体系者,古今中外唯此一例。
  唯其如此,后来不得不修习儒家之学的知识阶层,在各种混乱中歧义百出。
  为什么如此?似乎没有人问过,似乎也没有人回答过。
  独尊则变
  着意品味,儒家被独尊之后的变化,是很微妙的,也是很尴尬的。
  分明是显然的变化,却硬是掩耳盗铃,佯做无事。其基本的表现是:儒家再也不顽强地传播克己复礼、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复井田之类的政治主张了,再也不游说天下做复辟努力了;那个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最鲜明立场的政治实践学派,忽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了远离现实政治的纯粹治学派了。
  涉及政治主张,儒家的复辟立场,已经演变为“王道仁政”之类的哲学式敷衍。涉及历史论述,儒家所有关于复古的强硬主张,都巧妙地演变为一种柔性的崇古颂词。涉及治道吏道,原本具有复古特质的仁政学说,已经演变为一种反对苛政的现实吏治主张。涉及孔子、孟子一班祖师圣人,构成其一生主旋律的孜孜复辟的政治实践,已经被大大淡化为抽象的颠沛流离的人格赞美。
  在现实政治中,儒家原本有两大癖好:一是喜好是古非今,二是喜好攻讦法治。如今,也都在这种对远古社会的赞美性陈述中,变成了完全避开当年现实政治的学术评价。虽掩耳盗铃,然在官方的默许与保护之下,历经千百年反复渲染,也终于渐渐的弄假成真了。魏晋南北朝之后,臣服于儒家的整个知识阶层,几乎已经完全忘记了儒家本来的政治复辟特质,完全变成了对现实政治有所裨益的人伦政治学说。儒家自己则“忘记”得更彻底,似乎儒家教义从来就是如此这般。在世界文明的大宗教中,几乎每个教派都有坚持原生信仰的原教旨主义派别;古老的儒家儒教,却从来没有类似于原教旨主义的派别。汉武帝之后两千余年,儒家从来没有出现过坚持弘扬孔孟复辟立场的儒家原教旨主义。
  与此同时,一个显然荒诞的事实是:儒家原始经典,仍旧是天下之“经”,谁也没有着意删改;所有后世儒家,也都很在意地反复宣称:自己是孔孟的忠实信徒;谁也没有宣布过背叛孔孟,背叛儒家原生教义。儒家祖师圣贤,被供奉得越来越神圣崇高;儒家的原生经典,也越来越成为万世不移的真理;初始圣人与原生经典所赖以存在的政治根基与实践特质,却早已经荡然无存了。
  骨头没有了,肉没有了,留下的只有一锅似是而非的儒家肉汤。
  儒家变了吗?变了。
  儒家变了吗?没有。
  要说清楚吗?难亦哉!
  我们有理由问:儒家失语如此,知识阶层健忘如此,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任何秘密都会被漫漫岁月洗去尘封,儒家的变身奥秘自然也不可能成为永远的玄机,具体因由,请见下期。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宋朝的时候,日本青年僧人道元,与明全结伴,渡海来到中国留学。他们落脚在天童山景德寺参禅修行,孜孜不倦地求悟禅法。  一个大热天,午饭后,道元前往延寿堂探望因病静养的明全。当他经过东廊来到佛殿之前时,看见一位僧人,背驼如弓,眉白如雪,一手撑着拐杖,一手将香菇一颗颗地排在地砖上。僧人们都知道,寺院里需要食用大量香菇,必须趁着暑天烈日晒干,以便储存备用。  道元禅师认识这位僧人,他是寺院里负责膳食炊事的
期刊
1857年到1858年春夏,曾国藩进行了他领导生涯极其重要的反省。这次反省的重点是对其强毅性格的改善。  曾国藩的性格属于倔强、强毅一路。他说:“至于倔强,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干,皆从倔强二字做出。吾兄弟皆禀母德居多,其好处亦在倔强。若能去忿欲,存倔强以励志,则日进无疆矣。”  曾国藩认为,倔强是做人不可少的。《易》倡导与强调:“天
期刊
“杀猪”“信言”?  《韩非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典故:一天,曾子的妻子去赶集,小儿子也哭着喊着要一起去,妻子就说:“乖,在家好好念书,等妈回来给你杀猪吃肉。”小儿子在赶集和吃肉之间权衡了一下,最终选择了后者,乖乖地回到里屋,哇啦哇啦地背老爸的名言:“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看到这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我们每个人几乎都经历过这样的事儿,自己小的时候,或是自己的孩子哭闹的
期刊
在温州的小巷中穿行,气味最能传达这个城市的最初滋味。由寻常人家窗户飘来的各种菜香之中,总能嗅到那一味醇厚的酱香,但这可不同于往常的酱,其中那些许酸味,正是醋的表情,两者混响在一处,在小碟中被主人用筷子一圈圈地搅拌,深黑与琥珀相遇即沉淀。  如果不是在温州,你很难品尝到这样的味道,一方乡土一种情怀,这其中滋味咸中带酸,散着存放的弥久气息,是任何菜肴的最佳佐料。  早在周代,就有关乎“酱”的记载了,那
期刊
雪漠的作品都很有佛性,而作品的佛性源于作者的佛心,雪漠很早就跟佛结缘了,“因为凉州是历史文化重镇,也是佛教的一个重镇,在那个文化圈中,几乎所有人都不知不觉被打上了佛道的烙印,佛道文化已经变成凉州的地域文化了。在那里出生的孩子,耳闻目染就会信佛。”仿佛这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与生俱来的被环境熏陶着,十七八岁——生命里最好的年纪开始了真正的与佛接触,亦是这个年纪,他用自己真挚的初心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在雪
期刊
鲁迅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在凡尘俗世中,人人都希望能享“清福”,但“清福”意味着什么,并非所有人都懂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在喝茶时心里能将生活中琐事暂时放下。无论如何忙碌,总可以沏一杯茶,除了解渴,还可以养心。俗话说:“茶如隐逸,酒如豪士;酒以结交,茶当静品。”喝酒可以熙熙攘攘,呼朋唤友,而喝茶这真得是一件清静的事,只有在清静中才能体会其韵味。  喝茶,对少年而言的确太
期刊
内收外放也是练习书法需要特意注重的问题,就如书法里欲左先右,欲下先上,发笔之时藏其锋,收笔之时隐迹剑锷的道理一样,舞蹈也是要如此才能在收放之间,多一份曲折的韵致,内敛的典雅。或许是因为幼习书法的缘故在学习舞蹈时比别人领悟的多了一点,大约这就是先生所谓的韵味了。其实舞蹈和书法之间的联系古人很早就知道,而我也不过是借了先人的一点智慧而已。  狂草借舞意  借给我智慧的先人就是张旭和公孙大娘。很小时候曾
期刊
沧桑中的清醒  白朴出身于官宦世家,更是文学世家。其父白华与元好问是至交好友。金灭亡时,汴京城破,白华与妻儿失散,蒙古兵进城大肆劫掠,白朴同姐姐与母亲分离,幸而元好问及时赶到,救下白朴姐弟二人,并带着他们四处奔逃,生活极为艰辛。元好问在白朴身染瘟疫、生命垂危之际对他悉心呵护。因此,对于这位虽无血,缘关系却胜似生父的男人,白朴始终铭记在心,无论在品行上还是文学上,均受到了他的熏陶。而元好问见白朴如此
期刊
惊涛拍岸,又是甲午。甲午,也许是120年来中国的小学生记住的第一个农历干支年号。  忘不了,120年前的甲午,早已深深地烙在每个华夏儿女记忆的深处,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中最惨痛、最屈辱的部分。  1894年,舰沉黄海、兵败旅顺;1895年,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亡国灭种的灾难接踵而至……  中国自此跌入最为黑暗无助的深渊,中国人民也从此奋起探寻救国救民的真理。  兵败甲午,中国之命运因此而扭转,世界
期刊
初次见到杨永智印象非常深刻,朱颜长发短髯,透着一股道家气韵先贤风范。多年前,好友引见在从化无名小山(后杨取名“雷鸣山”)相识结缘。他坦诚好客曾打动过不少友人,但与我确是一见如故。然而真正打动我的并非他那有别常人的外貌,而是他的行为和绘画作品。  杨永智广州美院毕业后,和其他画家一样经历过南游北漂。广州小洲村办过画室,其作品多次送保利等拍卖行拍卖,和诸多画家一同出游海外参展,作品也被一些鉴赏家收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