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cock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我们知道,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就学校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如何根据学科特点,找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我就这一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气氛
  1、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竞赛。
  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l、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问题已经超出了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
  2、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
  我在教学一节三年级“万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我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了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的学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
  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了比较好的方法。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其他文献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走过了二十多年的思品教学生涯,让我深感思品教学是任重而道远、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能让我深深体会到思品教学的乐趣,总是有让我挖掘不尽的东西。现在,我对初中思品教学作出了以下反思:  一、把学生学习思品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能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通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
期刊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原则。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然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其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如何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最大限度地达到优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值得研究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接受新知识,但一节课教学中,如果教师讲得太多,学生是被动地学习,这无疑会限制学
期刊
完形填空是初中英语试题中固定而重要的题型,它是一种障碍性测试题,在一定程度上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归纳和综合判断等能力。听起来较难,实际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做题方法,抓住文章主旨,细致推敲,便可化难为易,迎刃而解。首先,做题前须克服畏难情绪。大多数同学把完形填空这一类题目视为“凶猛无比的老虎”,题前就把它假想为“打不败的敌人”,甚至养成了“不战而败”的心理定势,灰心、
期刊
记得《于丹心语》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关爱别人就是仁慈, 了解别人就是智慧。做人要做仁慈的人,做教师做班主任更要有一颗仁慈之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涉世未深、需要培养呵护的孩童。有仁慈才有善良,有善良才有爱。爱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素养。师爱是师徒的外化表现,是教师施教情感的基础,是教育之源。  记得去年我们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的那会儿,一个特殊的孩子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按照常理,有哪一位家长不愿把自己的孩子
期刊
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对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调控好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
期刊
新世纪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新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传统的维持性学习方式正在向创新性学习转变。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局限于课堂40分钟传受角色向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的角色转变,教师要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来面对他们的工作。  现代教师的角色主要有:  (1)设计者。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
期刊
体育教学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体育工作者的中心场所,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学的主渠道。在党的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还依然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阿拉善中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师资力量匮乏、体育教师观念滞后、体育设施不完善,而且中小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在兴趣、爱好培养方面显得不足。如何改变阿拉善体育教学,克服重知识、智力开发,轻体育教学的弊
期刊
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就需要我们最大限度地为他们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  一、消除位差效应,营造创新环境
期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教师对落实本课程、提高活动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活动过程的参与者、组织者、帮助者,更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
期刊
跨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有一个词汇变得非常抢眼,这个词汇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经被提到了与民族生死存亡相关的至关重要的高度,实践“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广大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而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