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学生的实际,不管教学方法怎样变,教学的目标没有变,也不会变,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转换角色,还原思维,投入热情,与学生一起进行学习。
关键词:角色转换 思维还原 情景创设 认知结构
古代著名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角色是传播思想道德、教授功课学业、解答疑难困惑。千百年的中国教学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业务知识,而且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引道、训业、启惑”者。引,即引导,思想道德、品行操守只能引导,路还得学生自己走;训,即训练,技能只有通过训导历练,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掌握规律;启,即启发,疑难困惑只能用启迪诱发,不解处有问,无疑处寻疑,还得学生自己发现。因此,“教”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能力与知识的断层现象。
英语教学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语言的学习,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学会的。因此,一个好的、优秀的英语教师并不在于他有多么丰富的专业知识,而是在于他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适时地创设问题情景,搭建认知舞台,使他们增强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角色转换
与学生相比,教师“闻道在先”,具有知识优势,“师道尊严”,又有心理优势。但在课堂上若处置不当,极易产生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有疑问而不敢问的情况。为此,教师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自觉进行“角色转换”。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反串学生的角色,经常从教学对象的位置与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要老是以“过来人”自居,更不能以教代学。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以学生的身份,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二、思维还原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步骤讲解清楚、透彻,重难点突出,但学生反应平平,课堂气氛就是活跃不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充分提炼,过度包装,没有充分还原展开,因而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这方面,我们倒很有必要学习杨振宁博士当年的导师泰勒的教学风格。泰勒被誉为美国的“氢弹之父”,科研工作十分繁忙,还在芝加哥大学兼着课,常常是来不及备课就匆匆登上讲台。这样就免不了要经常讲错,经常“挂黑板”。好在泰勒从不摆大科学家的架子,每当陷入困境时,他总是非常虚心地向学生求助,听取大家的意见,一起切磋,渡过难关。杨振宁回忆说,这样的教学给他们印象极深,受益匪浅。因为使他们看到了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是怎样犯错误的,最后又是怎样一步步从错误的泥坑里艰难地挣扎出来的。我想,这种被杨振宁称为“芝加哥风格”的可取之处,当然不是不备课,而是在于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充分还原,暴露无遗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到既可望又可及。
因此,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稚化、降格、倒退到学生原始的思维水平上去,面对问题,要有意识地造成一种陌生感、新鲜感,要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上去体验。力求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能够和谐相容,同步协调地进行。因此,从初二下学期开始,每周一次有意识地与学生一起探讨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事先教师没有准备,同时也跟学生说明是一起做)。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大家都畅所欲言,尤其是当老师对某个答案不确定时,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会说出好多理由,并一一论证,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而且热情高涨,效果非常好,最后,做对的学生因为自己出色的表现而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错的一方学生因为“不服”而在以后听课中更认真、更努力,争取以后打翻身仗。而在师生的争论过程中,使老师清楚地看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巧妙提问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而应辅之以必要的提问,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一开始提问最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比较容易开展课堂教学,而接下来的提问一定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灵活、熟练地进行诱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当然,问题切忌过碎、过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耐心是相对有限的,大量的、零碎的、过难的提问都会使学生因索然无味而失去耐心。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要有科学的策略性,应在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发问,并通过提出递进的、适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新的兴奋点和注意点,从而确保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推进。
四、情景创设
这是英语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具始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创设情景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也可以通过直接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进行,如JEFC Unit 2 Water Sports,课前可以让学生看一下夏威夷的VCD,激起学生对水上运动的兴趣;而Unit 8 Christmas Day则可以拿棵圣诞树到教室,告诉学生西方人在过圣诞节的时候是how to decorate the Christmas tree,然后,让学生一起来装饰圣诞树;同样在教学Unit 17 The Missing Necklace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模仿Polly偷项链的对话,效果一定也非常好。因此,适当创设情景,将课文内容贯穿于表演和游戏中,让学生参与一场场的演出,参加一次次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投入激情
要让一堂课有高效率,首先,教师应该抛开一切私心杂念,上课前及时调整心态,整理好教学思路,上课时一定要有激情,通过语言表达、表情、手势等,感染每一位学生,使课堂气氛不断活跃。学生犹如在听一堂精彩的演讲,台上台下积极互动,师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有了这样的气氛,自然而然就会开口交流,这种情形,往住到了下课的时候,师生双方还意犹未尽。
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但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实践、分析和总结教学方法,坚持学习,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更新育人观念,摆正位置,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傅道春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英语教学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蒋诚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
关键词:角色转换 思维还原 情景创设 认知结构
古代著名教育家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即教师的角色是传播思想道德、教授功课学业、解答疑难困惑。千百年的中国教学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但要熟悉业务知识,而且要善于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接受知识的能力,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引道、训业、启惑”者。引,即引导,思想道德、品行操守只能引导,路还得学生自己走;训,即训练,技能只有通过训导历练,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掌握规律;启,即启发,疑难困惑只能用启迪诱发,不解处有问,无疑处寻疑,还得学生自己发现。因此,“教”要服从于“学”的规律,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出发,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能力与知识的断层现象。
英语教学的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语言的学习,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的认知活动学会的。因此,一个好的、优秀的英语教师并不在于他有多么丰富的专业知识,而是在于他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适时地创设问题情景,搭建认知舞台,使他们增强探索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
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认知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
一、角色转换
与学生相比,教师“闻道在先”,具有知识优势,“师道尊严”,又有心理优势。但在课堂上若处置不当,极易产生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有疑问而不敢问的情况。为此,教师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自觉进行“角色转换”。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最好忘记自己是教师……。”要有意识地反串学生的角色,经常从教学对象的位置与角度,用学生的眼光去审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一样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要老是以“过来人”自居,更不能以教代学。要做到想学生之所想,疑学生之所疑,以学生的身份,多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我是怎样想的?”,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
二、思维还原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经过精心备课,对教材内容烂熟于胸,步骤讲解清楚、透彻,重难点突出,但学生反应平平,课堂气氛就是活跃不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思维活动充分提炼,过度包装,没有充分还原展开,因而不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
在这方面,我们倒很有必要学习杨振宁博士当年的导师泰勒的教学风格。泰勒被誉为美国的“氢弹之父”,科研工作十分繁忙,还在芝加哥大学兼着课,常常是来不及备课就匆匆登上讲台。这样就免不了要经常讲错,经常“挂黑板”。好在泰勒从不摆大科学家的架子,每当陷入困境时,他总是非常虚心地向学生求助,听取大家的意见,一起切磋,渡过难关。杨振宁回忆说,这样的教学给他们印象极深,受益匪浅。因为使他们看到了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是怎样犯错误的,最后又是怎样一步步从错误的泥坑里艰难地挣扎出来的。我想,这种被杨振宁称为“芝加哥风格”的可取之处,当然不是不备课,而是在于把教师的思维过程充分还原,暴露无遗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感到既可望又可及。
因此,教师在备课或讲课时,要善于将自己的思维稚化、降格、倒退到学生原始的思维水平上去,面对问题,要有意识地造成一种陌生感、新鲜感,要多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思维习惯和方法上去体验。力求师生双方的思维活动能够和谐相容,同步协调地进行。因此,从初二下学期开始,每周一次有意识地与学生一起探讨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事先教师没有准备,同时也跟学生说明是一起做)。这时,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大家都畅所欲言,尤其是当老师对某个答案不确定时,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会说出好多理由,并一一论证,实践证明这样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每个人都积极参与,而且热情高涨,效果非常好,最后,做对的学生因为自己出色的表现而对英语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错的一方学生因为“不服”而在以后听课中更认真、更努力,争取以后打翻身仗。而在师生的争论过程中,使老师清楚地看到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对以后的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巧妙提问
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讲到底,而应辅之以必要的提问,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一开始提问最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就比较容易开展课堂教学,而接下来的提问一定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灵活、熟练地进行诱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当然,问题切忌过碎、过难,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其耐心是相对有限的,大量的、零碎的、过难的提问都会使学生因索然无味而失去耐心。所以,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必须要有科学的策略性,应在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发问,并通过提出递进的、适度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新的兴奋点和注意点,从而确保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和推进。
四、情景创设
这是英语教学中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教具始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也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创设情景既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入,也可以通过直接让学生表演的方式进行,如JEFC Unit 2 Water Sports,课前可以让学生看一下夏威夷的VCD,激起学生对水上运动的兴趣;而Unit 8 Christmas Day则可以拿棵圣诞树到教室,告诉学生西方人在过圣诞节的时候是how to decorate the Christmas tree,然后,让学生一起来装饰圣诞树;同样在教学Unit 17 The Missing Necklace的时候,直接让学生模仿Polly偷项链的对话,效果一定也非常好。因此,适当创设情景,将课文内容贯穿于表演和游戏中,让学生参与一场场的演出,参加一次次的游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内容,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五、投入激情
要让一堂课有高效率,首先,教师应该抛开一切私心杂念,上课前及时调整心态,整理好教学思路,上课时一定要有激情,通过语言表达、表情、手势等,感染每一位学生,使课堂气氛不断活跃。学生犹如在听一堂精彩的演讲,台上台下积极互动,师生精神饱满,情绪高涨,有了这样的气氛,自然而然就会开口交流,这种情形,往住到了下课的时候,师生双方还意犹未尽。
当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英语课堂教学模式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但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探索、实践、分析和总结教学方法,坚持学习,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武装自己,更新育人观念,摆正位置,形成一套适合自己,更适合学生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学》傅道春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2.《英语教学心理学》林崇德主编(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特级教师教学论文荟萃》蒋诚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