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省印江县峨岭镇一小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在“科研兴校”的今天,为求得更广阔、更有创意的发展,确立了以“科研领先、科研促教,形成学校教育科研网络”的目标,以语文学科为突破口,然后辐射、延伸,提出了“学科社会化──构建语文教学立体化体系”的课题。就当前语文教学效益低下且严重脱离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需求的弊端,大胆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在完成基本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精减现有课时,增设自选课程和系列活动课程,使语文教学活动由强调基础运用的平面逐次踏上情感体验与综合能力培养的立体化台阶。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对此,我校语文教改课题组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发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过多机械训练和过多分析,引起单位内容教学时数浪费;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褪去色彩的内容引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流于形式。此两种,尤以后者为根本原因。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
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就以“辩论赛”为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和期望的轨道,“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能有所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从辩论课中,我们则看到:无论是辩题的确定,论点的选定,还是正反双方人员组成,学生不必履行课堂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可根据辩题,自由选择观点,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组合。这些无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了使本方的观点获胜,在分头各自准备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交流;删选整理材料;设想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对策。这种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较难实现的“积极参与、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辩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学生也不必受选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起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战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
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捕捉力、应变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生,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想:这些综合能力培养不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在吗?
通过辩论课,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他们知道:学校、课堂、课程是吸取养分、学会学习的极好途径。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吸收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对本学科──语文的学习,学生们更是感到了重要性,因为每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听说能力也可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因而为了下次或以后能有机会展现自己,学生把认真上好语文课、学好语言,视为自觉行为。
系列活动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便学生重新确立了自我认识,树立起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自觉性。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在表达过程中碰撞,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此时,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至胜的法宝,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者往往成为众所注目的明星。在此,语文已成为超越工具学科意义之上的一门具有立体化能力发展倾向的综合性学科,语言文字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而是具有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生命意义。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的发展一直为低下的教学效益所困扰。对此,我校语文教改课题组教师通过学生学习状况调查以及对自身教学过程的反省,发现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低下主要反映在两方面:一是过多机械训练和过多分析,引起单位内容教学时数浪费;二是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褪去色彩的内容引发不起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流于形式。此两种,尤以后者为根本原因。
对此,课题组决定精减课时总量,“让学生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一方面,实验教师以现时学生生理特征和智力水平为依据,减少单位教学内容的用时。如将汉语拼音教学由通常的8周浓缩至3周完成,以及适量增加识字量为阅读提前作准备等举措,均收到较理想的效果。另一方面,实验教师将部分时代间隔远、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以泛读、速读等方式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经试验调整,我校常规课程精减为原课时总量的50%。“用比别人少的时间学完课本”,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综合能力提供了足够空间。
“课本之外,学生更需要些什么”,这一直是我们课题组教师思索的焦点。通过对学生个案调查,我们发现,由于受家庭及周边环境、影视等媒体影响,如今的小学生对社会实际问题的了解和关注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而现有教材的时间滞后和空间狭窄,与学生个体成长需求形成鲜明反差,除了“听、说、读、写”之外,学生的情感体验、知识面开阔、眼界拓宽、对事物认知的形成有效判断等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引不起兴趣的内容,最终成为学习的负担。
为此,课题组教师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开设学生自选课程,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将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作品推荐到课堂上,再加上教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精选文章,由课题组汇编成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自选辅助读本,使一大批学生喜闻乐见、充满情趣的作品跃入学生的视野。
在对现有的教材补充完善之时,我们课题组教师还认识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但有赖于兴趣的引发,还需要在学生自觉的交际活动中得到激发和形成。为此,课题组为学生设计了系列活动课程。从低年级的“自我推荐”、“讲身边小故事”,中年级的“自编故事”和“辩论赛”等,丰富多采的课型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交际与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由翱翔,各种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挖掘培养。
就以“辩论赛”为例: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精心设计和期望的轨道,“小心翼翼”地进行,不能有所偏离。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然而,从辩论课中,我们则看到:无论是辩题的确定,论点的选定,还是正反双方人员组成,学生不必履行课堂教学中的循规蹈矩,可根据辩题,自由选择观点,收集材料,并精心加以组合。这些无不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进而为了使本方的观点获胜,在分头各自准备收集材料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开会讨论、交流;删选整理材料;设想各种情况,研究制定对策。这种在一般教学活动中较难实现的“积极参与、交往合作”的效果,在辩论课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辩论课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比课堂教学更广阔的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辩论会上,学生把平时“唱主角”的老师“冷落”在一旁。学生不必对自己的问答是否正确、是否符合老师的意愿而顾虑重重,学生也不必受选举手后发言的纪律约束,对各自所持观点,可根据自己已知的事实,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起或事先精心准备好的事例,畅所欲言,阐述观点。同时,对对方所执观点,合力进行驳斥。在双方的唇枪舌战之中,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成就欲得到了满足,师生间、学生间的主动交往也增加了。
随着辩论课的进行,我们还惊喜地看到:孩子们内在的潜能、智能得到了挖掘、拓展和培养,稳定的心理素质、冷静的头脑、敏锐的捕捉力、应变的智慧、出口成章的口才、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逐步形成。更让人高兴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表达感情,学会了交流思想,学会了运用语言,学会了自己学生,学会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我们想:这些综合能力培养不正是素质教育实施的目的所在吗?
通过辩论课,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各学科的兴趣,他们知道:学校、课堂、课程是吸取养分、学会学习的极好途径。一个人只有广泛地吸收知识和信息,源源不断地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对本学科──语文的学习,学生们更是感到了重要性,因为每个人观察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辨析能力、听说能力也可在语文学科中得到培养和锻炼,因而为了下次或以后能有机会展现自己,学生把认真上好语文课、学好语言,视为自觉行为。
系列活动课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更便学生重新确立了自我认识,树立起自信心,增强了学习自觉性。活动课上,学生的思维在表达过程中碰撞,不时闪现智慧的火花。此时,想象力和创造力成为至胜的法宝,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者往往成为众所注目的明星。在此,语文已成为超越工具学科意义之上的一门具有立体化能力发展倾向的综合性学科,语言文字不再是机械的符号,而是具有了符合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实际需求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