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当前经济发展下部分高校的必由之路。对新形势下的转型院校而言,校企合作不仅能提高了教育培养人才的力度,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这种“三赢”模式注定在会我国发展壮大起来。
关键词:本科 转型 校企合作
一、引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因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以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为主体进行转型试点,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高校学生培养将根据市场需求,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直面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本科转型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当前,重理论而轻实践是大多数本科高校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而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通过与企业沟通,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根据实际工作中对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既懂操作又懂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其次,校企合作是一种“三赢”模式。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可将企业设为校外的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可将学校的实训课程作为岗前培训,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实训条件的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他们一方面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备了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学生正是企业急需的,所以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与就业接轨。
三、新加坡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
1.校企合作由政府主导。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制定涉及到教育部、经济发展局、人力局、科技研究局等各个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对高校各方面的建设都提供了明确和细致的指导和规范。同样,高校的校企合作也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进行的。新加坡的全国人力资源委员会和各高校顾问委员会在市场调研、综合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供需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科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协调同步,确保毕业的高就业率。同时鼓励企业对高校进行投资或直接参与高校的管理,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对于在校生的顶岗实习,政府设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一方面,调动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保护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利益,使得校企合作能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
2.校企合作注重实用性。新加坡高校的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随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必须真正的参与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来。新加坡高校是由各高校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该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企业及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组成。高校中的每个院系,也会聘请相关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院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考核、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工作进行管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由于有国家政策的规范,企业愿意接纳在校生进行顶岗实习,所以,新加坡的高校学生每年都有到不同企业实习的机会。而且这种实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根据所学的知识分阶段进行。这样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交替进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在此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3.校企合作中的师资队伍。新加坡高校要求新进教师必须拥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在职教师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样的制度使得教师普遍具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方面能够更贴合企业实际。同时,由于教师与各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也为后续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新加坡的很多学校都是由企业投资兴建的,因此,资助教育是许多企业的传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業全程参与了学生的培养。可以说,学校几乎就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已基本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入职员工培训方面,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将技术难题交由理论知识人才充足的高校来解决。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产能;另一方面,也锻炼了高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新加坡高校校企合作对本科转型院校的启示
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正面临向应用型、职业化转型,虽然这些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深入的合作。而新加坡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本科转型院校借鉴和学习。
1.校企合作应由地方政府介入。目前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较少是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基础上的合作。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对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以致相关政策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因此,应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介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校企合作的实施规则进行细化,以调动学校、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校企合作应落到实处。目前,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体现在科研方面(比如横向课题的研究)、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共建实训基地的挂牌等等。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为忽视。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提高实践课程的占比,加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考核,转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通过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校企合作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以往,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都将学历、科研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转变为应用型本科之后,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应纳入重要的招聘条件之一。对于原有教师,应有计划的分批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才能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杨,张放.“一带一路”背景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J].教育观察, 2017,3:75-76.
[2]肖辉杰,曹琪琪.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17,5:12-14.
[3]岳晓峰,刘娴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J].价值工程, 2017,7:244-246.
作者简介:陈计专(1978.04—)女。最高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职称/职务:副教授/高级会计师、学部综合实验室副主任。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GA089)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本科 转型 校企合作
一、引言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迫切需要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人力资源结构。因此,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以部分地方本科高校为主体进行转型试点,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高校学生培养将根据市场需求,采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直面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本科转型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当前,重理论而轻实践是大多数本科高校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社会的高速发展。著名教育学家吕型伟曾撰文对我国传统教育进行了回顾与总结:教学内容死板,教学大纲多年不变;单纯的知识教育,旧有经验的复制,忽视实践,没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而校企合作在很大程度上能解决以上问题。
首先,校企合作适应社会与市场需要。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通过与企业沟通,将企业的用人标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据,根据实际工作中对岗位人员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培养人才,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培养出满足企业需要的既懂操作又懂技术的技能型人才。
其次,校企合作是一种“三赢”模式。校企合作,使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学校可将企业设为校外的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设备进行技能培训;企业可将学校的实训课程作为岗前培训,实现了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学校教学环境和企业实训条件的优势互补,节约了教育与企业成本。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出的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他们一方面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具备了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的学生正是企业急需的,所以校企合作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使毕业与就业接轨。
三、新加坡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模式
1.校企合作由政府主导。新加坡教育政策的制定涉及到教育部、经济发展局、人力局、科技研究局等各个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对高校各方面的建设都提供了明确和细致的指导和规范。同样,高校的校企合作也是由政府部门主导进行的。新加坡的全国人力资源委员会和各高校顾问委员会在市场调研、综合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社会的供需对大学的专业设置、招生人数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科分布与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协调同步,确保毕业的高就业率。同时鼓励企业对高校进行投资或直接参与高校的管理,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对于在校生的顶岗实习,政府设定了最低工资标准等政策,一方面,调动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保护了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利益,使得校企合作能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
2.校企合作注重实用性。新加坡高校的校企合作在与企业始终保持密切联系的同时随企业的实际需求而变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企业必须真正的参与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中来。新加坡高校是由各高校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日常管理工作的。该委员会由政府部门、企业及学术研究机构共同组成。高校中的每个院系,也会聘请相关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院系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生考核、学生实习与就业等工作进行管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由于有国家政策的规范,企业愿意接纳在校生进行顶岗实习,所以,新加坡的高校学生每年都有到不同企业实习的机会。而且这种实习不是一次性的,而是根据所学的知识分阶段进行。这样通过“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交替进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在此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3.校企合作中的师资队伍。新加坡高校要求新进教师必须拥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同时在职教师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这样的制度使得教师普遍具有相关行业的实践经验,在指导学生方面能够更贴合企业实际。同时,由于教师与各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也为后续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参与。新加坡的很多学校都是由企业投资兴建的,因此,资助教育是许多企业的传统。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業全程参与了学生的培养。可以说,学校几乎就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在培养学生,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已基本能达到企业的要求。因此,在入职员工培训方面,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此外,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将技术难题交由理论知识人才充足的高校来解决。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产能;另一方面,也锻炼了高校师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新加坡高校校企合作对本科转型院校的启示
目前,我国部分本科院校正面临向应用型、职业化转型,虽然这些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但合作形式比较单一,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深入的合作。而新加坡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本科转型院校借鉴和学习。
1.校企合作应由地方政府介入。目前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大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寻求教育合作伙伴,较少是真正建立在优势互补、体现“双赢”基础上的合作。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消极与被动状态。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对校企合作双方的责、权、利没有明确表达,以致相关政策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因此,应由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介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校企合作的实施规则进行细化,以调动学校、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校企合作应落到实处。目前,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体现在科研方面(比如横向课题的研究)、请企业的专业人士到校进行专题讲座、共建实训基地的挂牌等等。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较为忽视。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提高实践课程的占比,加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考核,转变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通过到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
3.校企合作中的教师队伍建设。以往,本科院校在招聘教师时,都将学历、科研能力作为主要的考核因素。转变为应用型本科之后,相关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应纳入重要的招聘条件之一。对于原有教师,应有计划的分批安排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经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才能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高杨,张放.“一带一路”背景下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J].教育观察, 2017,3:75-76.
[2]肖辉杰,曹琪琪.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的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 2017,5:12-14.
[3]岳晓峰,刘娴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J].价值工程, 2017,7:244-246.
作者简介:陈计专(1978.04—)女。最高学历/学位:研究生、硕士。职称/职务:副教授/高级会计师、学部综合实验室副主任。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规划2015年度重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GA08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