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叔父王树瑞生前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北疆军区政治委员、乌鲁木齐部队政治部顾问,系中共十二大代表。他于1986年离休,1994年10月因患肺癌病逝于中国人民解放军301总医院。
叔父王树瑞1921年阴历六月十三日出生在山西省汾阳县东大王村。1937年5月在孝义县西马村上高小时加入牺盟会。1938年1月与本村同是小学毕业的小伙伴马书铭(即后来的著名作家马烽)、王恩滋一起投笔从戎,到临汾加入了山西新军。此后不久三人就分开了,王恩滋进军西北辗转到了新疆,解放后改做地方工作,当过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后从新疆农大党委书记岗位上离休。马烽从事文艺工作,先编报纸,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驰名中外的作家。而叔父一直没有离开部队,戎马生涯半个多世纪。我是在叔父身边长大的,因而大学毕业在地方工作17年后,还有机会于42岁时被特招入伍。先是在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当教授,后又调到总参兵种部、总装科订部搞装备技术工作,被授予陆军大校军衔,评为高级工程师。就连我的大儿子,由于受他爷爷和我的影响,大学毕业以后也进入部队从事了装备技术工作。我的叔父对于军队事业真可谓呕心沥血,献了青春献终身啊!
叔父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系统地阅读了他生前的日记,对他的情况有了较深刻的了解。纵观他的戎马一生,大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善文能武。所谓“善文”主要是指在他戎马生涯半个多世纪中,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从事部队政治工作。从最基层的连指导员干起,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军区政委,几乎覆盖了各级政工主官的所有职务。叔父非常热爱他周围的同志,无论上级、同级还是下级,尤其是犯了错误的下级干部,他都非常爱护,在同志们中间享有极好的口碑。具备了一个政工干部良好的素质和品质。
叔父的“能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他虽然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但他十分注意研究军事,关心打仗。个人军事素养很好,关键时刻能够担当重任,指挥作战,甚至冲锋在前。在他直接指挥下打的几场战斗,几乎全是受命于危难,由于他的临战镇定与指挥得当,都取得了圆满胜利,受到战友和上级的好评。一次是1948年辽沈战役进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叔父所在的部队先后参加了攻占彰武、辽阳、鞍山、营口之战,他当时担任3营教导员。在辽阳战役歼敌第46军之后,3营所属7连正欲撤出战场,敌人的增援部队却压了上来。7连立即接敌展开了激战,而且战斗越打越烈。这时在前沿指挥的营长突然负伤,叔父立即跳出掩蔽部,接替营长进入指挥位置。他仔细观察分析了战场形势,认为敌人来势凶猛,7连接敌后已不可能撤出。必须一方面稳定7连坚持固守的决心,同时组织其他部队支援7连。正在这时团参谋长打来电话,要叔父返回团部研究反击方案。叔父立即将战场的紧急情况做了汇报,而且表示自己这时决不能离开前沿,要求就近的9连前来支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想法得到参谋长的首肯,并立即组织9连从敌侧后突然向敌发起进攻,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敌人丢下100多具尸体狼狈败逃。而我方既实现了迅速甩开敌人转移作战的原意,也使战场损失减少到了最小。还有一个例子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第二次战役是将朝鲜南北分界线稳定在三八线的一次关键战役。叔父所在的第38军在这一次战役中立了奇功,彭总曾发出“三十八军万岁”的电报嘉奖,从此38军被誉为“万岁军”。叔父所在的第113师和第337团又是为这一荣誉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叔父本人当时担任第337团的政治处主任,是龙源里阻击战的指挥主官之一,为此役的圆满胜利也作出了显著贡献。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关键是能否扎住口袋阵的最后口子。当美军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我包围圈之后,便利用他们机械化的优势拼命南逃。而这时担负口袋阵扎口任务的第113师也正在路上疾驰。当听到上级要求加快行军速度,一定要赶在敌人之前扎住口子的命令后,他们便以一昼夜130公里的急行军,硬是赶在敌人的汽车轮之前于11月28日下午7时赶到设伏地点三所里截住了敌人。大战在即,本以为可以稍缓一口气。谁知这时军长梁兴初从地图上发现三所里西北有一个叫龙源里的小镇,有一条路通顺川,也是敌人的南逃之路,请示已来不及。他当机立断,命令337团继续火速前进,必须赶在敌人之前先行占领龙源里。11月29日凌晨4点,337团先敌十来分钟赶到龙源里,敌先头小股部队很快被歼。337团牢牢守住了龙源里这个口子。至此美军第2师、第25师、土耳其旅及南朝鲜第1师全部陷入我军分割包围之中。龙源里的守卫阵地分为左、右两翼,左阵地是敌人的主攻方向,也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路,由我第1营和第3营设防,右阵地作为支援阵地由2营设防,也可作为全团的预备队,团直机关随2营设在右边。团首长也作了分工,团长、政委、参谋长组成前进指挥所设在左阵地,叔父与作训股长组成基本指挥所设在右阵地。战斗打响后,美军第2师连续向我左翼阵地发起了十多次的集团冲锋,都被一一打退,敌人的北援部队也从左翼阵地的另一边发起攻击,企图接应南逃之敌,战斗异常激烈。南北之间的敌人相距不到一公里,始终未能汇合。敌人也十分狡猾,看到从左翼不能得手,于是除留部分部队继续牵制左翼外,将大部分部队以坦克、装甲车开路,一下子向右翼压了过来,企图从这不是路的地方打开一个缺口,以便逃生。2营长是一个学生出身的军官,实战经验较少,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开始有点慌神。叔父这时非常镇定,一方面指派作训股长组织能参加战斗的所有机关人员投入战斗,一下子就增加了许多生力军,一方面稳住2营长的情绪,指挥部队充分利用较好的地形地貌作掩护,用爆破筒、手雷击毁敌人的坦克、装甲车,大量杀伤敌人,一鼓作气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连续进攻,使被围的敌人始终难越雷池一步,为第二次战役的圆满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役后38军、113师、337团及叔父本人都受到了表彰。
叔父能武的另一方面,是指在他军旅生涯的另四分之一时间,确确实实干了一番军事指挥和军事战略决策方面的事业。他当过团长、副师长,直到进入全军最高的军事战斗指挥机关——总参作战部当参谋、当处(局)长。1955年根据当时的38军军长江拥辉的提议,叔父由政工干部改做军事干部,任第336团团长。1956年叔父经38军军部严格考核,东北军区批准被推荐到新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深造。在那里一呆就是四年,先是补学了必要的文化课程,接着系统地研学了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结合当时世界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解读了众多近现代的典型战例,此外还研读了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等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了参谋学、指挥学、制图学等现代科学,使他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政治军事的科学理论训练。由于学习刻苦认真,毕业时取得全优的学习成绩,被直接分配到军委指挥中心——总参作战部任职。叔父在军委一干就是近十年, 由参谋到副处(局)长、代处(局)长,为军委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做了许多考察、谋划等幕僚性的具体工作。1969年中苏边境形势紧张,中央军委决定加强中苏边防,以总参作战部为班底组建了陆军第3师(后改为第7师)进疆戍边。在考虑政委的人选时,又是叔父善文能武的阅历和特点被作为政委、党委书记的首选,带兵进驻新疆伊犁河谷。1971年军委根据当时形势,又决定成立北疆军区,已在新疆担任7师政委的叔父又作为首选被定为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为兼职不到位),主持军区党委工作。后来又调整为第一政委,一干就是16年,圆满完成了戍边守疆的重任。这期间,在他的主持下,分别组建了守备第1师、第2师、第3师,每个县武装部都最少配备一个守备团,真正做到了祖国北疆铜墙铁壁,当时的苏联虽说虎视眈眈,但始终不敢轻举妄动。1983年夏天,杨得志总长视察北疆时,曾与叔父有过一次长谈,叔父向总长表达了准备老死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叔父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写下上述这段文字,以示怀念。
叔父王树瑞1921年阴历六月十三日出生在山西省汾阳县东大王村。1937年5月在孝义县西马村上高小时加入牺盟会。1938年1月与本村同是小学毕业的小伙伴马书铭(即后来的著名作家马烽)、王恩滋一起投笔从戎,到临汾加入了山西新军。此后不久三人就分开了,王恩滋进军西北辗转到了新疆,解放后改做地方工作,当过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后从新疆农大党委书记岗位上离休。马烽从事文艺工作,先编报纸,后从事文学创作,成为驰名中外的作家。而叔父一直没有离开部队,戎马生涯半个多世纪。我是在叔父身边长大的,因而大学毕业在地方工作17年后,还有机会于42岁时被特招入伍。先是在海军电子工程学院当教授,后又调到总参兵种部、总装科订部搞装备技术工作,被授予陆军大校军衔,评为高级工程师。就连我的大儿子,由于受他爷爷和我的影响,大学毕业以后也进入部队从事了装备技术工作。我的叔父对于军队事业真可谓呕心沥血,献了青春献终身啊!
叔父去世后,我在整理他的遗物时,系统地阅读了他生前的日记,对他的情况有了较深刻的了解。纵观他的戎马一生,大致可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善文能武。所谓“善文”主要是指在他戎马生涯半个多世纪中,占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时间是从事部队政治工作。从最基层的连指导员干起,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军区政委,几乎覆盖了各级政工主官的所有职务。叔父非常热爱他周围的同志,无论上级、同级还是下级,尤其是犯了错误的下级干部,他都非常爱护,在同志们中间享有极好的口碑。具备了一个政工干部良好的素质和品质。
叔父的“能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他虽然长期从事部队政治工作,但他十分注意研究军事,关心打仗。个人军事素养很好,关键时刻能够担当重任,指挥作战,甚至冲锋在前。在他直接指挥下打的几场战斗,几乎全是受命于危难,由于他的临战镇定与指挥得当,都取得了圆满胜利,受到战友和上级的好评。一次是1948年辽沈战役进入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叔父所在的部队先后参加了攻占彰武、辽阳、鞍山、营口之战,他当时担任3营教导员。在辽阳战役歼敌第46军之后,3营所属7连正欲撤出战场,敌人的增援部队却压了上来。7连立即接敌展开了激战,而且战斗越打越烈。这时在前沿指挥的营长突然负伤,叔父立即跳出掩蔽部,接替营长进入指挥位置。他仔细观察分析了战场形势,认为敌人来势凶猛,7连接敌后已不可能撤出。必须一方面稳定7连坚持固守的决心,同时组织其他部队支援7连。正在这时团参谋长打来电话,要叔父返回团部研究反击方案。叔父立即将战场的紧急情况做了汇报,而且表示自己这时决不能离开前沿,要求就近的9连前来支援,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个想法得到参谋长的首肯,并立即组织9连从敌侧后突然向敌发起进攻,打乱了敌人的阵脚。敌人丢下100多具尸体狼狈败逃。而我方既实现了迅速甩开敌人转移作战的原意,也使战场损失减少到了最小。还有一个例子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战役中。第二次战役是将朝鲜南北分界线稳定在三八线的一次关键战役。叔父所在的第38军在这一次战役中立了奇功,彭总曾发出“三十八军万岁”的电报嘉奖,从此38军被誉为“万岁军”。叔父所在的第113师和第337团又是为这一荣誉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叔父本人当时担任第337团的政治处主任,是龙源里阻击战的指挥主官之一,为此役的圆满胜利也作出了显著贡献。第二次战役胜利的关键是能否扎住口袋阵的最后口子。当美军发现自己已经落入我包围圈之后,便利用他们机械化的优势拼命南逃。而这时担负口袋阵扎口任务的第113师也正在路上疾驰。当听到上级要求加快行军速度,一定要赶在敌人之前扎住口子的命令后,他们便以一昼夜130公里的急行军,硬是赶在敌人的汽车轮之前于11月28日下午7时赶到设伏地点三所里截住了敌人。大战在即,本以为可以稍缓一口气。谁知这时军长梁兴初从地图上发现三所里西北有一个叫龙源里的小镇,有一条路通顺川,也是敌人的南逃之路,请示已来不及。他当机立断,命令337团继续火速前进,必须赶在敌人之前先行占领龙源里。11月29日凌晨4点,337团先敌十来分钟赶到龙源里,敌先头小股部队很快被歼。337团牢牢守住了龙源里这个口子。至此美军第2师、第25师、土耳其旅及南朝鲜第1师全部陷入我军分割包围之中。龙源里的守卫阵地分为左、右两翼,左阵地是敌人的主攻方向,也是敌人南逃的必经之路,由我第1营和第3营设防,右阵地作为支援阵地由2营设防,也可作为全团的预备队,团直机关随2营设在右边。团首长也作了分工,团长、政委、参谋长组成前进指挥所设在左阵地,叔父与作训股长组成基本指挥所设在右阵地。战斗打响后,美军第2师连续向我左翼阵地发起了十多次的集团冲锋,都被一一打退,敌人的北援部队也从左翼阵地的另一边发起攻击,企图接应南逃之敌,战斗异常激烈。南北之间的敌人相距不到一公里,始终未能汇合。敌人也十分狡猾,看到从左翼不能得手,于是除留部分部队继续牵制左翼外,将大部分部队以坦克、装甲车开路,一下子向右翼压了过来,企图从这不是路的地方打开一个缺口,以便逃生。2营长是一个学生出身的军官,实战经验较少,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开始有点慌神。叔父这时非常镇定,一方面指派作训股长组织能参加战斗的所有机关人员投入战斗,一下子就增加了许多生力军,一方面稳住2营长的情绪,指挥部队充分利用较好的地形地貌作掩护,用爆破筒、手雷击毁敌人的坦克、装甲车,大量杀伤敌人,一鼓作气打退了敌人的三次连续进攻,使被围的敌人始终难越雷池一步,为第二次战役的圆满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役后38军、113师、337团及叔父本人都受到了表彰。
叔父能武的另一方面,是指在他军旅生涯的另四分之一时间,确确实实干了一番军事指挥和军事战略决策方面的事业。他当过团长、副师长,直到进入全军最高的军事战斗指挥机关——总参作战部当参谋、当处(局)长。1955年根据当时的38军军长江拥辉的提议,叔父由政工干部改做军事干部,任第336团团长。1956年叔父经38军军部严格考核,东北军区批准被推荐到新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南京军事学院深造。在那里一呆就是四年,先是补学了必要的文化课程,接着系统地研学了古今中外的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结合当时世界的政治军事形势分析解读了众多近现代的典型战例,此外还研读了哲学、政治经济学、联共(布)党史等马列主义理论,学习了参谋学、指挥学、制图学等现代科学,使他接受了一次系统的政治军事的科学理论训练。由于学习刻苦认真,毕业时取得全优的学习成绩,被直接分配到军委指挥中心——总参作战部任职。叔父在军委一干就是近十年, 由参谋到副处(局)长、代处(局)长,为军委全局性战略性的决策,做了许多考察、谋划等幕僚性的具体工作。1969年中苏边境形势紧张,中央军委决定加强中苏边防,以总参作战部为班底组建了陆军第3师(后改为第7师)进疆戍边。在考虑政委的人选时,又是叔父善文能武的阅历和特点被作为政委、党委书记的首选,带兵进驻新疆伊犁河谷。1971年军委根据当时形势,又决定成立北疆军区,已在新疆担任7师政委的叔父又作为首选被定为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为兼职不到位),主持军区党委工作。后来又调整为第一政委,一干就是16年,圆满完成了戍边守疆的重任。这期间,在他的主持下,分别组建了守备第1师、第2师、第3师,每个县武装部都最少配备一个守备团,真正做到了祖国北疆铜墙铁壁,当时的苏联虽说虎视眈眈,但始终不敢轻举妄动。1983年夏天,杨得志总长视察北疆时,曾与叔父有过一次长谈,叔父向总长表达了准备老死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叔父离开我们已经10年了,写下上述这段文字,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