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1999年扩招以来,这种发展势头更加强劲。扩招使原本被拒之于高校大门外的学子圆了大学梦,同时也使各高校不得不扩建新校区和改善学校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育资源不足所带来的压力,同时也加大了学校的负债。负债扩张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增强高校的办学实力、缓解资金紧张问题的同时,也给普通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如何分析和管理高校负债扩张的风险问题就成为目前高校财务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至2006年末研究生教育招生4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万人,毕业生2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40万人,在校生1739万人,毕业生377万人。由此造成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建设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但随之又出现了建设新校区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利用银行贷款(以下简称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成为学校必然的选择。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校进行贷款建设,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对银行来说,其本质是金融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投资高校是要获得较好的收益。高校也要获得收益才能达到银行投资的目标。基于风险和发展两方面的考虑,高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对所面临的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高校负债扩张的风险分析
(一)高校负债扩张的基本特征
尽管高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弥补了跨越式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瓶颈”,使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受到多年来历史条件和自身特点的限制,高校贷款在现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投资期限长,贷款金额大 高校贷款主要用于高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从贷款期限结构分析,超过50%的高校贷款期限都超过5年,具有长期占用大量资金的特点。
信用贷款是高校贷款的主要形式 按照《担保法》的规定,高等教育设施不得进行抵押,学校不得作为担保人。高校的特点要求其不得为他人担保,其它企业也不愿意为高校担保,因此,目前高校的贷款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或者账户抵押贷款,大多数是开户银行提供贷款。
建设项目自筹资金比例较小 高校实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
①财政专项拨款。然而,国家主要只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大多是针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投入较多。
②自筹资金。主要是高校收支的节余部分。
③银行贷款。总的来说,在资金来源结构中无偿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例较低,部分高校难以达到自有资金30%的要求,这就使得这些高校的还贷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还款渠道单一 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
①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国家财政拨款一般只保证高校的经常性开支,极少的维修费和建设专项拨款,很少有节余。
②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是学生的学杂费收入、住宿费收入,科研事业收入,这也是高校收入的两大渠道之一,此类收费严格执行国家的物价标准。
③其他收入。根据上文对公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的分析,其他收入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可以暂时忽略。因此,真正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
(二)高校负债扩张的风险成因
高校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其真实债务状况和学校盲目扩张的现实。一方面:目前高校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方式简单可操作,但无法明确各阶段的经济责任,尤其是在一些贷款项目上,高校会计报表无法准确真实反映;另一方面: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追求盲目扩张的内在冲动缺乏体制上的有效约束,盲目贷款和短期行为严重。
银行企业化改革还未完全到位,并且目前缺乏其他可靠的投资热点。相比之下,高校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贷款风险较小,因而造成目前银行丝毫不考虑高校发展实际,盲目放贷。造成银行贷款投入高校急增,形成新一轮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使得高校建设过分超前,为以后发展留下后患。
高校对银行贷款利用上的问题。高校在借助银行贷款扩张过程中,存在着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和扩张速度过快,偿债能力过低等问题,极易造成高校的财务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
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校的校长为高校的法定代表人。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偿还能力来贷款,并自行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但当前有的高校对这一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学校的资产属于国家,高校是社会公益事业,不是企业,没有“高校破产法”,学校不用担心倒闭的问题。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对银行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根据贷款利息承受能力决定贷款规模,几乎不考虑学校自身偿还本金问题。
部分贷款建设项目缺乏充分论证,盲目追求高标准。由于受扩招的影响,高校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出现不足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发展,学校必须加快教学、学生实验和生活设施等的建设。这使得学校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建成这些设施,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极易造成学校的建设缺乏规划,项目论证不充分的问题,为学校未来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较易取得,学校对归还本金考虑较少,在项目建设时也较少考虑节俭问题,新上项目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标准。
利息费用激增,学校日常支出结构发生变化,有形效益支出下降。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利息费用可以通过运用贷款资金所取得的收益来补偿。对于非营利的高校来说,贷款资金本身不带来收入,更无盈利可言,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因此,负债金额越大,所支出的利息费用就越多,日常运行中有形效益支出比例越低。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和其他公用经费支出。其直接后果是降低教职工待遇或使教职工待遇无法正常增长,严重的还可能缩减科研方面的支出,从而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科研质量下降。
政府审批、监管部门力不从心。政府机构改革使得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等一方面忙于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另一方面难于集中精力研究解决高校膨胀带来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宏观调控乏力。并且高校和银行在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过于分散的局面,给政府监管部门实施监督增加了难度。
高校负债扩张的八大风险管理措施
完善高校财务核算体系
增加反映高校内部各单位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指标。衡量高校内部各个资源占用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就是要考察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进行成果效益分析,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作为划拨办学资金的参考,也可对整个学校的资金余缺情况有大致了解。
增加反映报告期(月、季、年)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以及现金流出比的指标。因为高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各类收入支出特别是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并不是报告期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所以用年度收支比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因而综合地考虑高校一定时期高校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有利于反映高校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建立负债管理制度 负债管理制度应该包括负债审定制度、项目监督反馈制度和偿债管理制度,形成一种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管理。
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
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高校贷款资金应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贷款资金不得用于对外投资(含对校办产业投资)、科技开发、捐赠、支付罚没款项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严禁用贷款资金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
建立贷款项目管理责任制。贷款高校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1、贷款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
2、贷款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
3、贷款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开展多层次办学,分散财务风险
如今,我国己经步入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提高速度己越来越快,不但年轻的一代要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广大的中青年知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也要输入新鲜的血液,否则就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淘汰。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培养全日制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为高校广开财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呢?专业人士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综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只有找准、确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防止规模重于质量、形成重于内容、外表重于内涵、“硬件”重于“软件”、学术追求弱化等倾向,才能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
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还贷能力
高校自身应该广开财源,加速后勤社会化进程,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将科研成果商业化,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充分运用媒体工具开展对外宣传和公关活动,认真做好学校品牌的营造工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提供社会服务创造条件;高校还应将负债建设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增加科研成果向收入的转化。
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现代高校管理手段之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目前强化预算管理需做到:首先,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三部分。经常性预算必须以收定支,确保平衡:建设性预算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偿债性预算必须打足。其次,要坚持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基本建设等重点项目,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加大对三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学校在新时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根据预算安排缺口额度,积极直辖市银行贷款。第三,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预算及控制,减少现金流量安排不当,收不抵支的财务风险。第四,加强全员理财意识。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使学校各部门及时了解预算的顺利执行,从而使财务管理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
负债的最大特点就是到期必须偿还,充足的资金是如期清偿债务的基础。对于短期负债,理财者应搞好现金调度,对于长期负债,重在建立充足的偿债基金。灵活的现金调度和充足的偿债基金是偿债的关键所在,也是防范债务风险的保证。(作者单位 恒丰银行济南分行)
为了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国务院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连续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大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至2006年末研究生教育招生4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万人,毕业生2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40万人,在校生1739万人,毕业生377万人。由此造成学校办学条件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校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必须建设新校区,扩大办学规模,但随之又出现了建设新校区与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在财政拨款和学校自筹收入不能满足学校基本建设对资金需求的情况下,积极利用银行贷款(以下简称贷款)改善办学条件,解决了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成为学校必然的选择。
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高校进行贷款建设,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对银行来说,其本质是金融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投资高校是要获得较好的收益。高校也要获得收益才能达到银行投资的目标。基于风险和发展两方面的考虑,高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对所面临的贷款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高校负债扩张的风险分析
(一)高校负债扩张的基本特征
尽管高校利用银行信贷资金弥补了跨越式发展中资金不足的“瓶颈”,使我国高等教育近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但由于受到多年来历史条件和自身特点的限制,高校贷款在现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投资期限长,贷款金额大 高校贷款主要用于高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从贷款期限结构分析,超过50%的高校贷款期限都超过5年,具有长期占用大量资金的特点。
信用贷款是高校贷款的主要形式 按照《担保法》的规定,高等教育设施不得进行抵押,学校不得作为担保人。高校的特点要求其不得为他人担保,其它企业也不愿意为高校担保,因此,目前高校的贷款基本上是信用贷款或者账户抵押贷款,大多数是开户银行提供贷款。
建设项目自筹资金比例较小 高校实施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
①财政专项拨款。然而,国家主要只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大多是针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家投入较多。
②自筹资金。主要是高校收支的节余部分。
③银行贷款。总的来说,在资金来源结构中无偿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例较低,部分高校难以达到自有资金30%的要求,这就使得这些高校的还贷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还款渠道单一 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有
①财政性教育经费。目前国家财政拨款一般只保证高校的经常性开支,极少的维修费和建设专项拨款,很少有节余。
②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是学生的学杂费收入、住宿费收入,科研事业收入,这也是高校收入的两大渠道之一,此类收费严格执行国家的物价标准。
③其他收入。根据上文对公高等教育的经费来源的分析,其他收入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可以暂时忽略。因此,真正用于还贷的资金主要是教育事业收入。
(二)高校负债扩张的风险成因
高校财务报表无法反映其真实债务状况和学校盲目扩张的现实。一方面:目前高校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这种方式简单可操作,但无法明确各阶段的经济责任,尤其是在一些贷款项目上,高校会计报表无法准确真实反映;另一方面:高校属于事业单位,追求盲目扩张的内在冲动缺乏体制上的有效约束,盲目贷款和短期行为严重。
银行企业化改革还未完全到位,并且目前缺乏其他可靠的投资热点。相比之下,高校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广阔,贷款风险较小,因而造成目前银行丝毫不考虑高校发展实际,盲目放贷。造成银行贷款投入高校急增,形成新一轮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使得高校建设过分超前,为以后发展留下后患。
高校对银行贷款利用上的问题。高校在借助银行贷款扩张过程中,存在着贷款规模过大,贷款结构过度集中和扩张速度过快,偿债能力过低等问题,极易造成高校的财务风险和银行信贷风险。
部分高校对贷款的风险认识不足,还贷的责任意识不强。根据“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校自批准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高校的校长为高校的法定代表人。高校在民事活动中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偿还能力来贷款,并自行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但当前有的高校对这一问题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高校是国家的学校,学校的资产属于国家,高校是社会公益事业,不是企业,没有“高校破产法”,学校不用担心倒闭的问题。这一思想直接导致了部分高校对银行贷款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认识不足,于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根据贷款利息承受能力决定贷款规模,几乎不考虑学校自身偿还本金问题。
部分贷款建设项目缺乏充分论证,盲目追求高标准。由于受扩招的影响,高校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出现不足的现象。为了进一步发展,学校必须加快教学、学生实验和生活设施等的建设。这使得学校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建成这些设施,以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因此极易造成学校的建设缺乏规划,项目论证不充分的问题,为学校未来健康发展带来隐患;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较易取得,学校对归还本金考虑较少,在项目建设时也较少考虑节俭问题,新上项目互相攀比,盲目追求高标准。
利息费用激增,学校日常支出结构发生变化,有形效益支出下降。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利息费用可以通过运用贷款资金所取得的收益来补偿。对于非营利的高校来说,贷款资金本身不带来收入,更无盈利可言,利息费用只能通过学校的事业收入来弥补。因此,负债金额越大,所支出的利息费用就越多,日常运行中有形效益支出比例越低。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和其他公用经费支出。其直接后果是降低教职工待遇或使教职工待遇无法正常增长,严重的还可能缩减科研方面的支出,从而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科研质量下降。
政府审批、监管部门力不从心。政府机构改革使得高校行政管理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监督部门等一方面忙于转变职能,精简机构,另一方面难于集中精力研究解决高校膨胀带来的问题,心有余而力不足,宏观调控乏力。并且高校和银行在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各自为政,过于分散的局面,给政府监管部门实施监督增加了难度。
高校负债扩张的八大风险管理措施
完善高校财务核算体系
增加反映高校内部各单位资源配置与利用效率的指标。衡量高校内部各个资源占用部门的资源利用效率就是要考察其投入和产出的关系,进行成果效益分析,通过对其资源占用、消耗与工作业绩的综合分析,对校内各单位的资源利用效率做出评价,作为划拨办学资金的参考,也可对整个学校的资金余缺情况有大致了解。
增加反映报告期(月、季、年)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以及现金流出比的指标。因为高校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各类收入支出特别是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并不是报告期的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所以用年度收支比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因而综合地考虑高校一定时期高校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有利于资金的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也有利于反映高校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
建立负债管理制度 负债管理制度应该包括负债审定制度、项目监督反馈制度和偿债管理制度,形成一种事前、事中、事后跟踪管理。
加强贷款资金的管理
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使用方向。高校贷款资金应用于解决制约高校当前和未来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以及对高校事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贷款资金不得用于对外投资(含对校办产业投资)、科技开发、捐赠、支付罚没款项以及平衡预算抵补日常经费开支的不足等。严禁用贷款资金提高或变相提高人员待遇。
建立贷款项目管理责任制。贷款高校要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按管理层次逐级建立贷款资金项目管理责任制,责任到人,各负其责。
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1、贷款高校要认真研究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资金市场利率走势和项目建设进度对资金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通过优化贷款资金结构,降低贷款成本,减少财务风险。
2、贷款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要按照贷款本息、归还的时间、额度要求,合理安排调度资金,避免因准备不足、资金周转困难而出现的延期还款损失。
3、贷款高校要建立健全内部监控制度,充分发挥审计、监察、工会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对贷款项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监控。
开展多层次办学,分散财务风险
如今,我国己经步入知识经济、技术经济的时代,知识的更新、技术的提高速度己越来越快,不但年轻的一代要掌握这些新知识、新技术,广大的中青年知识型人才、技术型人才也要输入新鲜的血液,否则就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淘汰。高校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在培养全日制学生的同时,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为高校广开财源,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培养、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什么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呢?专业人士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综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只有找准、确立、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防止规模重于质量、形成重于内容、外表重于内涵、“硬件”重于“软件”、学术追求弱化等倾向,才能从根本上防范财务风险。
多渠道筹集资金,努力增加还贷能力
高校自身应该广开财源,加速后勤社会化进程,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产、学、研基地建设,积极将科研成果商业化,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充分运用媒体工具开展对外宣传和公关活动,认真做好学校品牌的营造工作,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提供社会服务创造条件;高校还应将负债建设的教学和科研基础设施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增加科研成果向收入的转化。
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作为现代高校管理手段之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高校日常组织收入和控制支出的依据。目前强化预算管理需做到:首先,将预算分为经常性预算、建设性预算和偿债性预算三部分。经常性预算必须以收定支,确保平衡:建设性预算按轻重缓急,量力而行;偿债性预算必须打足。其次,要坚持集中财力确保重点的原则。重点支持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基本建设等重点项目,在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加大对三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学校在新时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竞争优势,同时根据预算安排缺口额度,积极直辖市银行贷款。第三,财务部门要加强财务预算及控制,减少现金流量安排不当,收不抵支的财务风险。第四,加强全员理财意识。财务部门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使学校各部门及时了解预算的顺利执行,从而使财务管理更好地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建立高校偿债基金制度
负债的最大特点就是到期必须偿还,充足的资金是如期清偿债务的基础。对于短期负债,理财者应搞好现金调度,对于长期负债,重在建立充足的偿债基金。灵活的现金调度和充足的偿债基金是偿债的关键所在,也是防范债务风险的保证。(作者单位 恒丰银行济南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