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也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现代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课堂提问与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恰到好处地提问,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并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享受超值的“语文”,获取更多、更大的收获。
一、紧扣主题,设计情境性问题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然后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二、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让学生一触即发、触类旁通。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我没有把答案直接讲述给学生听,而是用“为什么”来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①“开始作者为什么讨厌、憎恨阿长?”(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②“结尾为什么要怀念阿长?”(因为她疼爱、关心我。)③“对于阿长,作者到底是想贬她还是褒她呢?”这样一问,学生恍然大悟,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已印入学生的脑中。用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获得了这一知识,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的是能力和智慧。
三、循序渐进,设计层次性问题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是序化,其效能就越高。”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不易回答的问题,可以科学地、有序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为营,分散诱导。例如学习《蜡烛》时,围绕文章的主旨,我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个____的故事”;“____是一个____的人”;“____写的好,写出了____”;“读完《蜡烛》后,我____”。这几个思考题很有逻辑性,紧紧围绕着“无分国界的爱”这一中心,诱导学生不断思考,一层一层相关,让学生将文章的内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体现教学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活跃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想象,教师可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教师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可提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可尽情地发挥想象。毫无疑问,这种提问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五、突出重点,设计针对性问题
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了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并不完全是学生不能作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要求学生回答曹刿作战中能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而老师却问:“你觉得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发问,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有答“出身卑微”,有答“勇敢”,有答“爱家爱国”……许多学生都不会答到老师的点子上去。其实,问题可改为:“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具有怎样的军事才能?”这样的问题指向就很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回答什么。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发学生智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寻求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激疑艺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去不断实践、不断探索。
一、紧扣主题,设计情境性问题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还不强,但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这时,教师如果能够利用教材中描绘的情节、场面、画面,通过提问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如《背影》一文中有一段关于父亲背影的描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只有理解了这部分内容才有助于学生理解本文的主题。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受生活体验的限制,很难从中感受到浓浓的爱子之情。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阅读这段文字,接着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想象:“父亲的体形怎样?衣着如何?爬上月台有哪些动作?”当这些画面一一在学生脑海中闪过后,然后再提问:父亲的衣着和我的衣着有何不同?父亲买橘不容易为什么还要亲自去呢?由于学生已经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所以讨论的时候就非常热烈,教学效果自然比较好。
二、因势利导,设计启发性问题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课堂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不能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思维活动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善“启”,学生才能“发”,启发性的问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提问要启发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所提的问题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让学生一触即发、触类旁通。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理解文中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我没有把答案直接讲述给学生听,而是用“为什么”来启发学生一步步思考:①“开始作者为什么讨厌、憎恨阿长?”(因为她有很多缺点: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摆大字……)②“结尾为什么要怀念阿长?”(因为她疼爱、关心我。)③“对于阿长,作者到底是想贬她还是褒她呢?”这样一问,学生恍然大悟,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已印入学生的脑中。用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去思考,不仅获得了这一知识,更有价值的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去分析、解决问题,获得的是能力和智慧。
三、循序渐进,设计层次性问题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如果事物越是序化,其效能就越高。”设计教学提问时,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的提问,并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易到难逐个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获得知识。对于学生难以理解、不易回答的问题,可以科学地、有序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为营,分散诱导。例如学习《蜡烛》时,围绕文章的主旨,我依次提出了四个问题:“本文写了一个____的故事”;“____是一个____的人”;“____写的好,写出了____”;“读完《蜡烛》后,我____”。这几个思考题很有逻辑性,紧紧围绕着“无分国界的爱”这一中心,诱导学生不断思考,一层一层相关,让学生将文章的内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深度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样,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链”,体现教学思路清晰,指向明确,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建立知识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得到能力的良性迁移,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四、活跃思维,设计开放性问题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想象,教师可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教师可提问:卖油翁走后,陈尧咨会想些什么?教学鲁迅的《孔乙己》时,可提问:孔乙己的长衫哪里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可尽情地发挥想象。毫无疑问,这种提问能够起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极佳效果。
五、突出重点,设计针对性问题
课堂上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了问题,学生答不上来,并不完全是学生不能作答,而是问题提得不明确。例如:学习《曹刿论战》时,要求学生回答曹刿作战中能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抓住时机,而老师却问:“你觉得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发问,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有答“出身卑微”,有答“勇敢”,有答“爱家爱国”……许多学生都不会答到老师的点子上去。其实,问题可改为:“在指挥作战中,曹刿具有怎样的军事才能?”这样的问题指向就很清晰,学生一听就知道应该做什么、回答什么。
总之,课堂有效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有效提问,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而且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发学生智能,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提高科学素养。“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课堂提问的技巧也是层出不穷、多种多样的。为了让学生健康成长,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寻求切合实际的、科学的激疑艺术,广大语文教师需要去不断实践、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