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后备军,因此必须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把学生培养成能具有过硬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又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英语专业人才。但在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思政教育却一直处于缺席和失语状态。为改变这一局面,应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结合。首先要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其次要提升课程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内容。第三要加强学科竞赛的引领作用。第四是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从而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英语专业;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刘思阳(1970-),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思政专项重大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后备军,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坚定其理想信念,把学生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英语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早在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严肃思考目前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旨在构建有英语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始终是伴随着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外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语言和思想的统一,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结合。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言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长期以来,由于外语语言环境特殊性,造成了目前思政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际缺席和失语。
1.外语人才培养观中最根本的素质界定的偏颇。要培养出既具备国际化视野又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良好的外语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专业人才的“看家本领”,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素质。2014年5月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新时期的外语人才观,应坚持“五个统一”: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专业教学应该相互统一。二是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先进经验相统一。三是学术研究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统一。四是课堂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相统一。五是尊重外语教学规律与突出中国特色相统一。据此培养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应该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既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水准又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既有中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这些正是当代中国外语人才应该具备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操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英语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导向和原则。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估体制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目前外语院校没有完全处理好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师生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习,轻视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结果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乏力。一些大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十分热衷,但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很是陌生,尤其对党史和党的改革開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缺乏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独立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相疏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思政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任务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承担。但用中文讲授的思政课很难吸引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上形成了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一直处于“两张皮”状态,两者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得不到专业课教学的支撑,日渐陷入“孤岛化”困境。另一方面,英语专业人才普遍呈现“精有余而博不足、技能有余而价值不足、国际化有余而本土化不足” 的状态。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播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宣传先进思想的能力薄弱。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一矛盾表现得日益突出。
3.英语专业教学长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英语语言国家文学和报刊等,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外教给学生带来的更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英语文化的环境之中。虽然他们处在现实的国内制度和文化之中,学习的却是非现实的西方制度和文化。基于母语的负迁移理论,我们的外语教学曾经长期强调要尽量摆脱母语的影响。这就导致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有的仅熟悉目标语言国的语言和习俗,但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却很是陌生,更不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年轻人,大学生的思想通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果英语教学中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没有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学生就极易被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所俘虏,甚至易受国外媒体反华言论的蛊惑。
二、英语教学实施“课程思政”途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思政教师与高校辅导员的专职工作,而是所有高校教师共同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教师都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是每一个专业课堂应重视的教学内容。英语专业教师要积极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创建“用世界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目标指向的全新英语课程思政模式。
1.更新理念,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英语课程思政,首先要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不应该习惯于单纯地“授业”。尤其在课程思政体系下,“传道”和“解惑”更应该成为教育之重,三者并行,且“道”为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会干扰专业课程正常教学,反而还会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提升教学效果。往往传统的英语教材选取的文章通常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一般都不会去碰和国家政治有关的重大话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专业课教师缺乏驾驭宏观层面问题的“底气”。随着中国影响持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各种讨论日益热烈。如何带领学生切入这些话题,在教学策略上既突出观点碰撞,又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教师必须增强德育意识,否则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他们也仅仅是在机械地做着信息输入输出的工作。 2.提升课程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英语课程思政,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有针对性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形成“课程思政群”,把备课和组织学习结合起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建设。首先“课程思政群”建设可以在英语专业的读写、翻译类课程中进行尝试。上海外国语大学就开设了中国文化外译、英语时文阅读等课程。教学素材根据当前国内外社会时事热点精心编选,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央文件及党的重大政策等方面文献的外文版为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政府工作报告等都是学习的主要“中国时文”。另外,围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可以从国外媒体的深度报道精选“外国时文”。中外时文的学习使教学内容形成中西视角,互为补充,互为借鉴。
3.创新实践,强化学科竞赛的引领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外语课程思政,要利用学科竞赛的契机,鼓励大学生了解和熟悉时政,积极投入创新实践,用外语向世界宣传中国。每年国家都举办各类大赛,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用外语向世界宣传中国经济发展,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内重要英语演讲赛事,定题演讲选题都是中国社会热点话题。显然,没有对国家时政充分的了解和熟悉,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绩的。参加比赛的同学在准备演讲稿时,必须反复浏览权威媒体的解读和社论,把政府工作报告前后读上几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时代感很强的英语词汇必须要做到张口就来,自然流畅。
4.加快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外语课程思政,必须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英语专业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和完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目前,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英语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首先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其他学院学科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其次,学校应该提倡英语专业结合现有的专业师资力量,与经管、馬列、文学、法学等学院相关课程教师开展合作。邀请英语水平较高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英语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如中西方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大学语文、逻辑学、国际关系等。再次,学校还应加强对现有英语师资的培训,给教师提供赴国内外访学进修的机会,研修思政相关知识课程。近年许多外语科研课题都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展开,教师要在科研上做出成绩,就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规划等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既能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将政治语言转换成学术语言,还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
外语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创造性地把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文通识教育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把显性的专业学习和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外语课程思政理念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中西视角,让学生消除认知偏差,在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同时,不被西方的思想观念所同化。通过深入的思考,澄清价值观念,坚定政治理想信仰,学会如何用世界的语言传递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姜锋.新时期应有的外语人才观[N].光明日报,2014-05-06(15).
[4]赵鸣歧.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2):43-46 42.
【关键词】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英语专业;中国故事
【作者简介】刘思阳(1970-),女,吉林吉林人,吉林化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思政专项重大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格局构建”。
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后备军,如何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坚定其理想信念,把学生培养成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英语教学必须思考的问题。早在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英语教师必须严肃思考目前专业课程思政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参与旨在构建有英语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始终是伴随着一定的思想内容的。外语教学的基本特点就在于语言和思想的统一,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结合。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言能力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但长期以来,由于外语语言环境特殊性,造成了目前思政教育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实际缺席和失语。
1.外语人才培养观中最根本的素质界定的偏颇。要培养出既具备国际化视野又同时具备创新能力的外语专业人才,良好的外语语言基本功是外语专业人才的“看家本领”,但这并不是最根本的素质。2014年5月6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新时期的外语人才观,应坚持“五个统一”: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外语专业教学应该相互统一。二是传播中华文化与借鉴先进经验相统一。三是学术研究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统一。四是课堂教学应与生活实际相统一。五是尊重外语教学规律与突出中国特色相统一。据此培养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应该既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既具备过硬的外语专业水准又有优良的综合素质,既有中国情怀又具国际视野。这些正是当代中国外语人才应该具备素质。在这些素质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操等优良的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英语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的导向和原则。然而,由于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和评估体制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负面影响,目前外语院校没有完全处理好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师生过多地注重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习,轻视人文素养与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结果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乏力。一些大学生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和文化十分热衷,但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很是陌生,尤其对党史和党的改革開放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重大问题缺乏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独立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相疏离。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思政课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起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任务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承担。但用中文讲授的思政课很难吸引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客观上形成了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一直处于“两张皮”状态,两者发生游离而单独存在。一方面,思政课教学得不到专业课教学的支撑,日渐陷入“孤岛化”困境。另一方面,英语专业人才普遍呈现“精有余而博不足、技能有余而价值不足、国际化有余而本土化不足” 的状态。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播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宣传先进思想的能力薄弱。随着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这一矛盾表现得日益突出。
3.英语专业教学长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专业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英语语言国家文学和报刊等,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西方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等比较敏感的问题。外教给学生带来的更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英语文化的环境之中。虽然他们处在现实的国内制度和文化之中,学习的却是非现实的西方制度和文化。基于母语的负迁移理论,我们的外语教学曾经长期强调要尽量摆脱母语的影响。这就导致英语专业培养的学生,有的仅熟悉目标语言国的语言和习俗,但对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却很是陌生,更不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年轻人,大学生的思想通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如果英语教学中忽视中国文化的传授,没有进行及时的思想引导,学生就极易被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所俘虏,甚至易受国外媒体反华言论的蛊惑。
二、英语教学实施“课程思政”途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思政教师与高校辅导员的专职工作,而是所有高校教师共同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是每个教师都应承担的教育责任,是每一个专业课堂应重视的教学内容。英语专业教师要积极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从而创建“用世界的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目标指向的全新英语课程思政模式。
1.更新理念,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英语课程思政,首先要扭转专业课程教学重智轻德现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不应该习惯于单纯地“授业”。尤其在课程思政体系下,“传道”和“解惑”更应该成为教育之重,三者并行,且“道”为先。教师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不会干扰专业课程正常教学,反而还会深化教学内涵,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提升教学效果。往往传统的英语教材选取的文章通常涵盖经济、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一般都不会去碰和国家政治有关的重大话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专业课教师缺乏驾驭宏观层面问题的“底气”。随着中国影响持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各种讨论日益热烈。如何带领学生切入这些话题,在教学策略上既突出观点碰撞,又引领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四个自信,是每个老师都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教师必须增强德育意识,否则解惑的工作做得再好,他们也仅仅是在机械地做着信息输入输出的工作。 2.提升课程设计,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讲好中国故事,实现英语课程思政,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有针对性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专业课程,形成“课程思政群”,把备课和组织学习结合起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建设。首先“课程思政群”建设可以在英语专业的读写、翻译类课程中进行尝试。上海外国语大学就开设了中国文化外译、英语时文阅读等课程。教学素材根据当前国内外社会时事热点精心编选,以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央文件及党的重大政策等方面文献的外文版为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如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政府工作报告等都是学习的主要“中国时文”。另外,围绕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可以从国外媒体的深度报道精选“外国时文”。中外时文的学习使教学内容形成中西视角,互为补充,互为借鉴。
3.创新实践,强化学科竞赛的引领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外语课程思政,要利用学科竞赛的契机,鼓励大学生了解和熟悉时政,积极投入创新实践,用外语向世界宣传中国。每年国家都举办各类大赛,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家大政方针,用外语向世界宣传中国经济发展,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内重要英语演讲赛事,定题演讲选题都是中国社会热点话题。显然,没有对国家时政充分的了解和熟悉,是很难获得理想的成绩的。参加比赛的同学在准备演讲稿时,必须反复浏览权威媒体的解读和社论,把政府工作报告前后读上几遍。“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时代感很强的英语词汇必须要做到张口就来,自然流畅。
4.加快思政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实现外语课程思政,必须结合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英语专业学生的新情况新特点,加强和完善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目前,就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而言,英语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能力都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同时,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也因学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因此,首先学校要鼓励英语教师充分利用其他学院学科的资源,提高自身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其次,学校应该提倡英语专业结合现有的专业师资力量,与经管、馬列、文学、法学等学院相关课程教师开展合作。邀请英语水平较高又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承担英语专业相关课程教学,如中西方哲学、社会学、伦理学、大学语文、逻辑学、国际关系等。再次,学校还应加强对现有英语师资的培训,给教师提供赴国内外访学进修的机会,研修思政相关知识课程。近年许多外语科研课题都围绕国家大政方针展开,教师要在科研上做出成绩,就要站在宏观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将国家的大政方针、战略规划等与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要既能开展深入的学术研究,将政治语言转换成学术语言,还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质量,教师队伍是关键。
外语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创造性地把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到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文通识教育学习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把显性的专业学习和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做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同时外语课程思政理念能为学生学习提供中西视角,让学生消除认知偏差,在感受到中西文化的碰撞的同时,不被西方的思想观念所同化。通过深入的思考,澄清价值观念,坚定政治理想信仰,学会如何用世界的语言传递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
[2]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姜锋.新时期应有的外语人才观[N].光明日报,2014-05-06(15).
[4]赵鸣歧.思想政治教育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2):43-46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