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直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而农业与生物多样性的协调问题又是我国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研究重点。文章在分析利用传统方法不能切实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指出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核心战略。通过对生态农业在协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管理模式的例证分析,提出我国生态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政策;农业;生物多样性
  作者简介:朱文玉(1979-),女,吉林汪清人,东北林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师,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生态法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7)01-0065-05收稿日期:2006-04-12
  
  一、生态农业成为农业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核心战略
  
  传统观念认为现代农业与野生动物的保护非常不相容。因此,保护野生动物的政策措施主要是依靠土地区划,建立完全没有农业生产的保护区。但经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忽略了农耕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策略几乎肯定会失败。因为全世界至少还有1.1亿人生活在25个需要重点保护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其中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率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全球至少有1/5营养不良的人生活在那里[1]。农业是大部分人的主要生计,在低收入、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国家,它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此外,全球农业1/3以上的范围属于高强度耕作系统,普遍采用高水平的农用化学品连续耕种;其余的农业范围则采用粗放型的农业耕作模式,这种耕作模式对野生生物多样性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全球一半以上的湿地,包括地球上最珍贵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已经转向农业[2];农耕导致16%以上的农作物、牧草、林地土壤明显退化,全世界一半农业范围内的土地影响了土壤的微生物多样性[3]。因此,保护野生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战略,特别是建立在世界人口稠密、贫困的农村地区,是要把造成生物多样性毁灭性的农业变为一种新型农业——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成功经验,以生态学、经济学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区域内所形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农业。它吸收传统农业的精华,借鉴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核心,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及其功能,实现农业经济系统、农村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按照生态系统管理概念建立起的生态农业,是既能通过高产和有益的耕作制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改善农村生活,又能保护野生动物和为其他脆弱的生态系统服务的农业,必将成为农业发展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核心战略。
  
  二、生态农业在协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上的管理模式
  
  生态农业在协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上有两套管理模式,包括土地管理和资源管理。首先,在农用土地范围内把无耕作的小块土地作为野生动物的生境,创造野生土地和农耕土地的嵌合体。建立新的保护区,让它使当地的农民直接受益(增加野生或种植产品的流动,增强当地有价值的环境服务,或增加农业的可持续性)。建立生境网络和无农耕土地通道(灌木篱墙或防风林就适合与农作物相容)。为了保护或者防止野生土地保护的逆转,要提高现有耕地的产量(给予农民保有期间和价格的优惠条件,努力保护或恢复未耕作土地的生物多样性价值)。其次,生态农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高农耕土地的生境质量。一是通过营养物和害虫管理以及农场和排水道过滤器等新方法来减少农业污染;二是通过改变土壤、水和自然生态植被的管理以提高生境质量;三是改变农产品的配比和结构来模仿自然植被的结构和功能。据统计,至少有六十多个来自世界不同的地区和不同耕作制度的例子已表明,生态农业对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农产品产量和农民收入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些例子的1/4已被实践于百万公顷,其他的正用于小规模的试验。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在全球或区域范围内有更积极的影响,生态农业必须在更大的地区被发展和推广。农业与环境政策必须修订以鼓励这些新方法。在一些例子中,生态农业系统可以通过利用现有的科学技术和当地农业信息的有机组合而进一步发展,并通过尝试设计土地使用新模式到达解决当地生活和保护的目标。所以,生态农业大部分是可行的,因为我们通过科学的管理能找到更多的协作能力。生物保护学、农业生态学、种植养殖学、生态监测体系和模式的发展,正在增强我们认识和操控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农业之间的互动。
  在美国用新方法监测和分析野生动物和乡村生物地理,生物保护学家已经能够确定野生动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运动规律和对领土的需求[4]。这些都有利于在农田里设计和布置小块栖息地和走廊地带,为具有生态价值的野生动物生境在农场里设计空间布局。当地农民在设计领地和农业景观时能够有效地组织起来去扮演重要角色。当然,美国是通过农业法案中的野生生物生境激励计划(WHIP)来实施有效保护和扶持的,即对那些想要发展和改善野生生物生境的土地所有者或经营者提供成本分摊支持,合同期限一般为5-10年。2002年以前的美国农业法案通过保护储备计划(CRP)在1996-2002财政年度提供5000万美元的成本分摊支持,2002年新农业法案将资助力度提高为1.9亿美元,各年分配如下:2002财政年度1500万美元;2003财政年度3000万美元;2004财政年度6000万美元;2005-2007财政年度每年8500万美元。
  在潮湿热带地区,研究表明模仿天然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生态农业对农业体系的持续增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有益的。在印尼400万公顷多阶层的农林复合林,生产了大量的橡胶、水果、木材、香料,它们经常与稻田、休耕地在同一块小马赛克区。农林复合林使印尼的农民可持续的赢利,而且它对印尼和世界经济都有重要作用。农林复合林产出的橡胶占世界天然橡胶的1/4,价值19亿美元。而且在农林复合林里,非橡胶树种有250-300种,野生动物物种的数量水平基本上与天然森林一样高[5]。
  在中美洲,研究者正在培养本国的树阴咖啡体系,即保持咖啡产量,同时使收入来源多样化,也保护了野生生物的多样性。树阴咖啡作为鸟类、动物、昆虫、木本植物的生境是十分重要的,野生生物在咖啡种植园中能够得到庇护。美国和欧洲对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咖啡市场的研究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市场为生产者提供通过卖生态友好型咖啡而增加收入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喜爱特色咖啡的消费者,还能帮助保持环境卫生。这些成果使我们相信,在树阴咖啡种植园工作的咖啡种植者有机会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在生物多样性友好型咖啡生产和特色咖啡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估计显示,树阴咖啡在特色咖啡市场能占到1%到2%的份额,销售总额预计在每年6000万美元左右[6]。
  因此,在新科技和新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态系统与土地使用模式将被设计得更加合理,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
  
  三、我国生态农业政策面临的挑战
  
  我国于1980年在银川召开了全国农业生态经济学术讨论会,在这次会上中国第一次使用了“生态农业”这一术语;1982年,中国农业环境保护会在四川乐山召开的综合性学术讨论会,正式向主管部门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建议,随后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开始组织生态农业的试点工作;1984年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中提出“要认真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积极推广生态农业,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1985年国务院环境委员会发出的《关于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对发展我国生态农业提出了具体要求;1991年国家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提出了“继续搞好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和生态农业试点”;1992年国家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之一,提出要增加生态农业的投入,推广生态农业;1993年国务院7部、委(局)成立了“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领导小组”,并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生态农业县建设会议”,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了政府工作议程,作为可持续农业的一种模式,发展生态农业被写入《中国21世纪议程》,标志着我国生态农业建设从此纳入了政府行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7部、委(局)提出的“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1996年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1997年党的十五大又一次提出发展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纲要》。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措施之一的政策方针得到确立。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也在这些政策的鼓励和扶持下由小范围试验到大面积实施,由科学家试验研究到国家政府行为,使全国各地区的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生态县蓬勃发展起来。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但是,我们在看到生态农业政策的实施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不可否认由于我国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生态农业政策中很少涉及协调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所以我国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工作开展得并不理想。
  1.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现状对我国生态农业政策提出了挑战。我国有3万多种高等植物、6347种脊椎动物,分别占全世界的10%和14%;拥有599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栽培植物、驯养动物和野生生物基因。与此同时,我国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由于农田面积的不断扩大、长期不合理的耕作管理、农用化肥的不当使用和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正呈现出日趋减少的趋势,主要表现为:(1)自然生境的丧失和破碎化,大量动植物物种濒临灭绝;(2)农田物种稀少,结构和功能单一化,致使某些农业物种的专化性增强,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弱;(3)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药残留破坏土壤的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分解,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利用,导致野生动植物物种逐渐减少,造成遗传种质的野生动植物物种逐渐减少。所以,为了扭转这种趋势,我国应尽快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因地制宜地研究生态农业在协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上的管理模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2.国际条约的约束对我国生态农业政策提出了挑战。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是国际环境保护领域里的一项重要条约。它明确了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全面保护和持续利用的重点领域和基本措施,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建立了一个法律框架。我国于1992年6月5日签署该条约,并从1993年12月29日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履约活动,开展各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研究,并取得了积极效果。但随着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已经日益引起各国的重视,成为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一个新热点。此外,2001年11月3日世界粮农组织180个国家参加的大会通过了《国际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条约》。《条约》被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称为“一个里程碑",表明全球对于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即世界农业生物多样性管理达成共识。该《条约》与《生物多样性公约》协调一致,为可持续农业和粮食安全保存并可持续地利用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以及公平合理地分享利用这些资源而产生的利益。它的历史意义还表现在它代表国际上对于改进世界主要食物和饲料作物作出有法律约束力的承诺。面对国际条约的指导和约束,我国必须积极履行义务,完善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有效地保护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
  3.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生态农业政策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必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一方面可以实现我国有限资源的持续利用,有效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农产品质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促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进程,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生态农业。但是,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还只是“星星之火”,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没有成为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而大规模的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必须给予相应的支持和重视,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以解决人口不断增长、农业生产潜能不断消耗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矛盾。
  
  四、完善我国的生态农业政策
  
  要协调好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最重要的就是要大力发展和推广生态农业的耕作制度,建立起比较系统的生态农业政策框架体系,完善相关的配套法律制度。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项政策研究议程,以期在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地区提高农业生产、野生动物保护水平和农业收入。这种研究需要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全面合作,需要展开规模保护和农业发展规划的协同工作。这样的重点地区应包括我国受到农业发展威胁的生物多样性价值高的地区,农业生产增长依赖于恢复农业环境服务的地区,通过生态恢复和收入机会的增多生物多样性保护会直接有利于贫困农民的地区。
  那么,为政策研究的议程如何调动全国这样大规模的资源?首先,大型商品粮生产企业和农业加工企业可以在他们控制使用的土地和生产的地区上发挥重要作用。粮食加工企业在被保护地区的小农业生产者那里获得原材料,可能会有动机去鼓励生态农业;农业服务公司可以遵循生态农业的规律向农民出售灭虫服务而不是简单地推销他们的产品;得益于野生生物多样性的旅游业可能愿意帮助支持生态农业;政府及民间保护团体也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去监测耕作制度对野生动植物产生的影响。其次,国有粮食机构和民间组织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将不得不发挥主导作用,因为大量必要的研究和投资旨在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世界的许多地方,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在发展生态农业战略和支持这些战略的研究对象方面都承担着领导责任。如美国的许多民间团体在支持研究加州的冬季水稻洪水、保护美国西部牧场等方面都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
  此外,为协调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制定扶持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也是一项重要的挑战,它必须从许多领域吸引最佳的智慧。为农业与环境的研究和发展增加资源是必要的,这样既可以改善它们之间的融合,使农业充分融入生态系统管理,也可以保障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野生动物的保护。为此,我国需要制定《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使其成为今后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依据。明确规定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方向,鼓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确认发展生态农业的模式,明确鼓励生态农业的优惠政策。在《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各级政府的农林部门应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地区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制度,积极出台相关配套的有效措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在研究制订有关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加强对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完善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通过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的调查分析,综合运用生物学、农业生态学、种植养殖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提高对生态农业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的认识。特别对有着很强农业研究能力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加以资助,进行定点试验,重点研究农业系统、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物种在景观生态、农业生态、野生动物行为等方面的互动。
  2.制订一个关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全国性土地保护计划,目的在于帮助农民保护对农业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土地。参加计划的农民在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土地使用模式,种植长期的、资源保护型的植被,用以提高土壤的水分、控制水土流失和提高野生动物的栖息率。
  3.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国家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环境与资源保护组织和农民组织为主体,通过对国外生态农业政策的专项研究来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成本效益的市场政策、补偿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发展一套具有可行性的操作体系。
  4.在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发展网络(通过网站、电视电话研讨会、实地考察等方式)连接农民组织与致力于农业和环境的特殊生境类型研究工作的农业技术专家。
  5.制订方案教育在生态系统管理中起决定性因素的农民、农学家与决策者,教育在农业资源管理领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野生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和保护政策的制定者。
  我国是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是我国大多数农民维持生计的基础,也是粮食供应安全的保障,而野生动物独立被保护又是不现实的,所以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在我国广大农村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目前,我们必须展开各种计划和措施去完善我国生态农业政策,以期能够协调好农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参考文献
  [1]CINCOTTA, R.P. ,R. ENGELMAN. Nature’s Place: Human Population and the Future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R]. Population Action International, Washington, D.C. 2000.
  [2]FRAZIER, S. Ramsar Sites Overview: A Synopsis of the World’s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J]. Wetlands International, Wageningen, The Netherlands,1999,(4).
  [3]SCHERR, S.J. Soil Degradation: A Threat to Developing Country Food Security by 2020? [R] IFPRI Food, Agricul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Discussion Paper27,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 Washington , D.C. 2002.
  [4]DAILY, G.D., P.R. EHRLICH,G. ARTURA SANCHEZ-AZOFEIFA.Countryside Biogeography: Use of Human Dominated Habitats by the Avifauna of Southern Costa Rica[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2001,(2).
  [5]SARA SCHERR, CLAIRE RHODES. Ecoagriculture: Integrating Strategies to Achieve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O/L]. http://www.ecoagriculturepartners.org/documents/MDG.pdf.2005-09-10.
  [6]LORENA SOTO-PINTO ,YOLANDA ROMERO-ALVARADO ,JAVIER CABALLERO-NIETO ,GERARDO SEGURA WARNHOLTZ. Woody Plant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of Shade-grown-coffee Plantations in Northern Chiapas, Mexic[O/L]. http://www.scielo.sa.cr/scielo.php?pid=S0034-77442001000300018
其他文献
一、法律论证与诉讼论证    法律论证是实现法律理性和公正的必要途径和根本保障, 它是法哲学家特别是法律逻辑学家或法律论证理论家们关注的主要对象。 法律论证概念首先作为法律逻辑的研究对象被提出来。法律逻辑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20世纪中叶,而1951年Klug的《法律逻辑》一书的出版是法律逻辑正式形成的标志。Klug所说的“逻辑”是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相比照的由弗雷格、胡塞尔、怀特海、卡尔纳普等人提
韩雅丽/译    摘要:哈贝马斯区分了交往中对实践理性的三种运用,其中包含着对实践理性的误解。文章通过对哈贝马斯理论的修改提出对文化间对话的三种主要类型:实用的—策略性的交往、道德的—普遍的商谈、伦理的—解释学的对话,再加上一种子类型:悲痛的对话或者辩论。这些对话类型为文化间对话提供了可能的样式。  关键词:文化间对话;实践理性;全球政治  作者简介:弗莱德·多尔迈(Fred Dallmayr),
摘要:由于内幕交易行为在外观上与一般的证券买卖交易并无不同,但刑法上却将内幕交易行为当作犯罪来处罚,所以对于其刑事规范理论的依据何在值得探讨。但是因为内幕交易具有内部性,对于内幕人员获知与利用内幕信息的内幕交易行为,在区别究竟属于合法的证券投资与违法的内幕交易时就产生了难点。因此有必要借鉴美、日与中国台湾地区等关于内幕交易罪的刑事规制经验,从立法与司法实践方面来探讨内幕交易罪的刑事规范理论基础,以
周锋利 译    摘 要:陈汉生和安乐哲对中国思想的哲学解释,尤其是对庄子的解释,其特点在于解读上的显著不足。陈汉生从分析哲学,安乐哲从后现代主义的先入为主的理论假设出发,对庄子进行了不恰当的解释。为了理解一个特定的中国思想家,我们必须在每种情况下对应于特定的思想家而开发出一种解读方式。以庄子的情况为例,我们的任务是发展出一种能够理解庄子的非理解的诠释学。我们的解读方式应该顺着一个特定的文本给
蒋丽梅译    摘 要:莫卡德的“反方法论的”方法诉诸“人格”。他对不进行解释的阅读方法的强调加强了汉学天生具有的错误倾向。对他来讲,解释的方法并不是用以证明什么是正确的,而是让人向一种典范性的人格转变,这种人格有一种特别的权威,可以宣布什么是正确的。而正确的解释来自不同文化的文本的方法,应该是探寻其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的规范,由于这些规范我们才能在解释中尽量少犯错误。  关键词:中国哲学;解释
摘要:现代性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现代性是一种价值取向,标志着现代化运动所追求的基本目标,是对现代化运动所倡导的那些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价值的提炼、概括和张扬。现代性的根据和基础是现代化的历史运动。而现代性一经形成,又规范、制约着现代化运动朝着“现代”的方向去演进。人们对现代性的关注已经从关于现代性的事实判断转向关于现代性的价值判断,这正是“现代性”成为“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只关注现代性
张爱华/译    摘要:对于当代儒家政治哲学来说,敬、礼和完美这三个相连成系的概念既是 一种挑战,又 是一种机遇。作为挑战,是因为批评家们认为这些思想应为儒家政治思想过去的失败与现 在的不相关性负主要的责任;但是,如果这些概念能够通过面对挑战并对批评家们的批评进 行回应的方式来理解,那么,这将给儒学提供一个机会,使之在世界政治哲学的对话中作出 重大的贡献。文章通过对陈素芬和墨子刻的批评的回应,以面
摘要:“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之本体,又是其理论核心。它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之物,但不是妄自虚构;道生万物与万物回归于道是顺任自然而不妄为的过程,不应将此过程理解为循环论或相对主义;对道的认识与把握,即“为道”,并不排斥“为学”。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关键词:道;理性思维;形上之学  作者简介:卢美华(1963—),男,山东莱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分校人文与
摘 要:哲学文本翻译的最大困难在于哲学语言的涵义多重性和语境的复杂性。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在于语言的隐喻性质,所谓隐喻是指根据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验另一类事物。任何语言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隐喻系统,它构建了我们的日常概念系统,尤其是那些抽象概念。文章以“心灵”概念为例阐述了统一译名是不存在的,翻译的功夫在于解释和商讨。  关键词:哲学翻译;隐喻;心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要:中国古代成文刑法典中的概括性禁律源远流长。在中国的传统语境中,概括性禁律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借助于司法过程的展开,概括性禁律不仅发挥着在疑难案件的审谳中建构法律推理大前提的功能,而且对礼教秩序和皇权具有补充性维护作用,并为司法擅断提供“合法性”依据。  关键词:概括性禁律;渊源;法律推理;司法擅断  作者简介:钱锦宇(1978-),男,云南昆明人,山东大学法学院法理学博士研究生,从事法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