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使得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被运用于教育教学当中。在教学领域里,也正发生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知识的传授由传统的“粉笔+黑板”的传递模式逐渐转向“声、像、图、音”相结合的现代传递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以其鲜明的教学特点、生动形象的情境、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显著的教学效果、有声有色的艺术表现手段,而深受广大师生的青睐。可以说,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现代教育技术介入到语文课堂教学,犹如琴瑟和鸣,让语文课堂充满了和谐,成为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上的好帮手。
一、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见过地球妈妈的容貌吗?”根据学生的表情,我趁机引导:“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目睹地球妈妈的容貌吧!”然后,我开始播放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了地球的近照、远影、正面、侧影等不同角度的样子,看完之后,让学生用词语概括。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探求课文知识的欲望被激活了,从而顺利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为了突出表现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杰出的才干,在讲“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就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模拟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开采过程,以及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过程,让学生在“动”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体会了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精神。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累感悟语言。
如《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描写张家界迷人景色的文章,文章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是一篇积累语言的好文章。但是文章中有些词语特别抽象,学生只能囫囵地死背下来,不会理解,更不会运用。因此,我就搜集了很多有关介绍索溪峪山、水、动物的图片,巧妙地组合起来,再配上轻快的音乐和有感情的朗读,一部自制的音乐风光片诞生了:青青的山、茂密的森林、呢喃的鸟语、潺潺的溪水、顽皮的猴子……学生在欣赏时,轻而易举地理解并记住了文中的词语,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陶冶情操,强化育人功能。
如《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诗。由于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对于诗中提到的故事情节、故事背景学生比较生疏,我借助电教,节取电影《万水千山》、《四渡赤水》、《大渡河》、电视剧《长征》中的片断,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学生不仅较好地理解了诗意,而且深刻地体会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代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老师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年级第九册专题五安排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浏览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为此,我让全班学生自愿结合,任选一项活动内容,看哪个小组的实践活动搞得好。小组成员有的实地调查,有的查阅报刊书籍,有的上网浏览,然后他们对搜集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筛选。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探究,也学会了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网络为语文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拓展阅读:
1.根据课文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上网浏览,查资料,准备大量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
2.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重、难点,引导学生上网阅读。
3.在课文结束后,进行课文的延伸阅读,或布置跟课文内容有关的作业,让学生上网浏览,以备交流。
4.根据习作内容,让学生上网搜集材料,以备写作时言之有物,以读促写,杜绝“无米之炊”。对于搜集到的材料,老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从而体验网上阅读的乐趣。
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无法估量。老师要灵活地驾驭它、恰当地运用它,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构建和谐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语文老师名符其实的好帮手,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无限魅力。
一、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如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见过地球妈妈的容貌吗?”根据学生的表情,我趁机引导:“那么,我们就一起去目睹地球妈妈的容貌吧!”然后,我开始播放课件,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在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了地球的近照、远影、正面、侧影等不同角度的样子,看完之后,让学生用词语概括。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探求课文知识的欲望被激活了,从而顺利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情境中。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如在学习《詹天佑》一课时,为了突出表现詹天佑的创新精神和杰出的才干,在讲“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我就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模拟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的开采过程,以及火车走人字形线路的过程,让学生在“动”中轻松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从而深刻地体会了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精神。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累感悟语言。
如《索溪峪的“野”》是一篇描写张家界迷人景色的文章,文章词汇丰富,语言优美,是一篇积累语言的好文章。但是文章中有些词语特别抽象,学生只能囫囵地死背下来,不会理解,更不会运用。因此,我就搜集了很多有关介绍索溪峪山、水、动物的图片,巧妙地组合起来,再配上轻快的音乐和有感情的朗读,一部自制的音乐风光片诞生了:青青的山、茂密的森林、呢喃的鸟语、潺潺的溪水、顽皮的猴子……学生在欣赏时,轻而易举地理解并记住了文中的词语,也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陶冶情操,强化育人功能。
如《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后写下的一首诗。由于距离现在时间久远,对于诗中提到的故事情节、故事背景学生比较生疏,我借助电教,节取电影《万水千山》、《四渡赤水》、《大渡河》、电视剧《长征》中的片断,生动逼真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学生不仅较好地理解了诗意,而且深刻地体会出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代公民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老师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年级第九册专题五安排的内容是“综合性学习活动”,其中安排了三次实践活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上网浏览等各种方式获取信息,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会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为此,我让全班学生自愿结合,任选一项活动内容,看哪个小组的实践活动搞得好。小组成员有的实地调查,有的查阅报刊书籍,有的上网浏览,然后他们对搜集的材料和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筛选。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合作探究,也学会了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方法,语文能力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拓展阅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网络为语文阅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时,我重点引导学生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拓展阅读:
1.根据课文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上网浏览,查资料,准备大量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
2.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重、难点,引导学生上网阅读。
3.在课文结束后,进行课文的延伸阅读,或布置跟课文内容有关的作业,让学生上网浏览,以备交流。
4.根据习作内容,让学生上网搜集材料,以备写作时言之有物,以读促写,杜绝“无米之炊”。对于搜集到的材料,老师要组织学生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从而体验网上阅读的乐趣。
教学实践证明: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无法估量。老师要灵活地驾驭它、恰当地运用它,让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学生,在构建和谐课堂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语文老师名符其实的好帮手,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