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决定因素。本文主要对教师德育的内涵,以及当今高校体育教师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以期达到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师德 问题
一、师德的界定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原则、规范在教师中的特殊表现,是教师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地讲,师德与教师的思想道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处事原则连在一起,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生动地体现出来。一个学校的师德状况如何,不仅反映该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整体文明程度。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思想观念、品德修养是学生效仿的对象。体育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行示范,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重要就精神来源。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的内涵是非常全面的,而不是单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对从业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由于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因此高校应根据人的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和规律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这几方面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建成道德素质的整体。教师的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只有时刻强调教师德育教育,才能实现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理想目标。
二、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责任界限不明,导致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对全国五所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上,当问到“您的大学有没有老师像对待书本里的数字一样对待大多数学生”时,学生的回答多为“有但很少”和“有一些”之间。当问到“大学有没有您以其为楷模值得效仿的老师”时,除了三年级略有反复以外,学生的评价均与年级呈现负相关,该项目的平均值为3.19。其他项目如“您所在大学有没有对您的学习进步特别感兴趣的老师”和“您的大学有没有您感觉可以自由向其寻求解决个人问题的指导老师”等的评价,学生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两个项目的平均值都在3以下,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偏低,同时也表明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相当严重。
2.教师与评价者身份混淆,导致校园“腐败”。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上。这方面最容易滋长“腐败”的是广泛应用的“同行评价”机制。在一些教研室或课题组存在文人相轻、争名逐利等不良现象。在评职称、加工资时,被评者往往四处活动拉选票,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甚至弄虚作假;评定者也容易出于个人成见和私心,压制自己的竞争者和敌对者。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在教学中,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考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仅表现在最后的考试评分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业评语、人生指导、就业推荐等众多行为中,如果教师不能克服个人偏爱,对别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更何况当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已经渗透到校园之中。个别教师甚至把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去,接受考试不及格学生的贿赂,为学生提分过关。
3.职业重心偏移,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
目前,在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学术成果成为教师获名得利的重要途径。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教师不惜放弃或降低教学质量去追求学术成果,这种片面看中学术成果,盲目轻视教育质量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知识、学术成果与个人财富的逐渐挂钩,教师的这种职业重心偏移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病,前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为此感慨:“教学,尽管是我们的职业,却似乎鬼使神差般地从我们的职业话题中消失了。”教师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在滋生、蔓延,价值观发生倾斜,表现在一些教师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安心教学,对教育、教学工作应付了事,对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科研成果的归属、著书、立书的名次排列表现出过于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的膨胀。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官的取向。
4.高校的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师的管理方面很松懈,长期以来导致了体育教师的素质和积极性很差。学校在体育教师学术方面没有鼓励的机制,导致体育教师有很大的惰性。学校要发展,需要每个部门的发展,体育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以十七大的报告思想为指导,高校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切实将十七大精神与学校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发展教育事业,使学校的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契尔那葛卓娃.教师师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1):88.
[3]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17):56.
[4]杨叔子.治学育人,必正其风[J].高等教育研究,2003,(5):15.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师德 问题
一、师德的界定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基本道德的原则、规范在教师中的特殊表现,是教师履行职责时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具体地讲,师德与教师的思想道德、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和处事原则连在一起,并通过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生动地体现出来。一个学校的师德状况如何,不仅反映该学校的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而且直接影响师生的精神风貌和学校的整体文明程度。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思想观念、品德修养是学生效仿的对象。体育教师严谨治学的精神和高尚的品行示范,是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创新的重要就精神来源。高校体育教师的道德素质的内涵是非常全面的,而不是单指教师的职业道德,它对从业者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由于个体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因此高校应根据人的知、情、意、行的心理过程和规律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政治素质,这几方面彼此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构建成道德素质的整体。教师的道德素质不仅决定了他的教学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影响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只有时刻强调教师德育教育,才能实现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理想目标。
二、高校体育教师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师责任界限不明,导致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
对全国五所重点高校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在对大学教师的评价上,当问到“您的大学有没有老师像对待书本里的数字一样对待大多数学生”时,学生的回答多为“有但很少”和“有一些”之间。当问到“大学有没有您以其为楷模值得效仿的老师”时,除了三年级略有反复以外,学生的评价均与年级呈现负相关,该项目的平均值为3.19。其他项目如“您所在大学有没有对您的学习进步特别感兴趣的老师”和“您的大学有没有您感觉可以自由向其寻求解决个人问题的指导老师”等的评价,学生年级间的差异不显著,但两个项目的平均值都在3以下,表明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偏低,同时也表明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相当严重。
2.教师与评价者身份混淆,导致校园“腐败”。
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特殊性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与同事和学校的关系上。这方面最容易滋长“腐败”的是广泛应用的“同行评价”机制。在一些教研室或课题组存在文人相轻、争名逐利等不良现象。在评职称、加工资时,被评者往往四处活动拉选票,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甚至弄虚作假;评定者也容易出于个人成见和私心,压制自己的竞争者和敌对者。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殊性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中。在教学中,教师既是教授者又是考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并不仅表现在最后的考试评分中,而且表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业评语、人生指导、就业推荐等众多行为中,如果教师不能克服个人偏爱,对别的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更何况当今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已经渗透到校园之中。个别教师甚至把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教学中去,接受考试不及格学生的贿赂,为学生提分过关。
3.职业重心偏移,导致部分教师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
目前,在科研先导的口号影响下,学术成果成为教师获名得利的重要途径。在利益驱动下,一些教师不惜放弃或降低教学质量去追求学术成果,这种片面看中学术成果,盲目轻视教育质量的不良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着知识、学术成果与个人财富的逐渐挂钩,教师的这种职业重心偏移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病,前任斯坦福大学校长唐纳德·肯尼迪曾为此感慨:“教学,尽管是我们的职业,却似乎鬼使神差般地从我们的职业话题中消失了。”教师的个人主义思想和一切向“钱”看的倾向在滋生、蔓延,价值观发生倾斜,表现在一些教师在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不安心教学,对教育、教学工作应付了事,对自己的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奖金、科研成果的归属、著书、立书的名次排列表现出过于关注和追求,物质利益的膨胀。教师的这种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官的取向。
4.高校的教师管理制度不完善。
高校的管理制度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有的学校在体育教师的管理方面很松懈,长期以来导致了体育教师的素质和积极性很差。学校在体育教师学术方面没有鼓励的机制,导致体育教师有很大的惰性。学校要发展,需要每个部门的发展,体育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以十七大的报告思想为指导,高校要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切实将十七大精神与学校建设实际结合起来,发展教育事业,使学校的教育事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契尔那葛卓娃.教师师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余凯.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调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3,(1):88.
[3]袁贵仁.大力加强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求是,2004,(17):56.
[4]杨叔子.治学育人,必正其风[J].高等教育研究,200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