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说过:“要给孩子上有‘数学味道’的数学课。”那么数学味道是什么?在平时的练习课中,我们往往偏重于“练”,从而忽略了学生真正获得了什么,机械的练习课总让学生感到枯燥而难以热爱,如果我们摒弃那些无意义的操练,用富有思考的练习设计,让学生练得“精”,练得“趣”,那么数学就会变得有吸引力,所以笔者觉得数学的味道应该是学生“乐于学、乐于思”的根本吧!
记得曾经听一位名师将练习课比作“炒冷饭”,他说:“没有加料的冷饭吃不出任何味道,自然不受人欢迎,而加入佐料的炒饭细细品味却能让人意犹未尽……”所以他的练习课中也一直追寻着“加料”,不仅让学生品出了“数学味道”,同样让在场的老师也对其中的“美味”意犹未尽。
一、同曲不同工——“新鲜”
【片段一】:
师: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有12条棱,范老师现在给你12根小棒,利用这12根小棒能搭出一个长方体吗?要求不能折断,搭得成吗?(出示12根长短不一的小棒)。
生:不能。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因为长方体它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里每根小棒的长度都不相等。
师:嗯,这12根小棒至少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至少要什么样的要求?
生:至少要4根小棒是相同的。
师:嗯,还有,要几个4根?
生:3个4根。
師:每一个4根其实我们都明白,它(12根小棒)又分成了几个组,一组是?
生:长。
师:对,4根,还有一组是?
生:宽。
师:几根?
生:4根。
师:还有一组是?
生:高。
师: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要不然这个长方体搭得成吗?
生:搭不成。
很明显,同样是复习长方体的特征,与我们以往的复习方法不同的是,老师并没有单纯让学生回忆长方体长、宽、高的特点,而是利用让学生在脑海中摆长方体、体验长方体棱长的特点。学生已然学会了长方体长、宽、高的特点,如果练习课仍旧让孩子不断回忆,学生虽能记住,但纯粹依赖于记忆的数学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但利用了12根小棒之后,学生的挑战欲自然被激起,虽未通过操作,但学生在脑海中的操作更能训练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脑海的拼搭,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分成3个4根来判断,那么长宽高的特点必然不言而喻。数学不仅仅是知识的重现,更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通过试摆长方体,学生自然而然会去思索棱长特征,那么对特征的体验必然更加深刻。如此一来,本节课的数学趣味陡然提升。
二、计算弃繁求简——“香甜”
【片段二】:
用这个柜子能放多少个这样的小箱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缺少关注细节的耐心,多“拿来”,少“思索”,以至于学生将思维的重心放在反复操练与计算中,也让宝贵的课堂时间消逝在漫长的计算过程中,这些繁琐的计算对于学生的提升是否有意义,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上的练习题,无论是在复习体积和表面积,还是拓展知识中的练习,已知的数据都是趋于简单计算,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口算,当然这些数据都是经过上课老师反复推敲的,计算难度降低,以突显思维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课堂上的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也让学生真正喷射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佐料让我们感觉新鲜而香甜。
三、思维中碰撞——“刺激”
【片段三】:
师:现在这个橱做好了,这个橱里面要放东西,要把长8分米、宽4分米、高2.5分米这样的小箱子放进这个大的柜子里面去,你觉得能够放多少个呢?
生:20÷2.5=8(个)
师:有不同的吗?
生:我是先把大柜子的体积算出来然后再除以小箱子的体积。
板书:10×20×4÷(2.5×8×4)=10(个)
师:还有不同的吗?大家想想两个里面肯定有一个是不对的。
生1:因为柜子不可能会移动,所以不能这么放。
生2:他的意思是空掉的地方不能把它塞得满满的,要是以她那么算是把空掉的地方都塞得满满的了,所以可以放10个小箱子是不对的。
师:那么刚才说八个的就一定对了吗?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没有做完,我觉得要把橱柜的长、宽、高都去除以小长方形的长、宽、高。
师:她的意思是单独不能看一个高,而且还要看宽,还要看长,都要看,单看一个的话,这个放下了另外一个放不下去了,她讲得很有道理,她考虑得更加完整。你为什么还把手举得那么高?
生:我还有另一种算法,可以是10÷2.5=4,4÷4=1,20÷8=2……4这样的话,4×2×1也是等于8.
师:大家都听不懂你讲的方法,你能不能给我讲清楚。
生:我把那个4作为底面,竖着放。
师:他的意思竖着放(课件演示)下面放了四个还可以叠一层,这样就是八个。
生:我发现上面还可以再放一个,应该是9个。
师:我们来看看,其实答案不是8也不是10,而应该是9个。
数学课堂是最具挑战性的课堂,老师的引领,让学生得以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老师的细节处理让人佩服,所有数据经过反复推敲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整个环节意外重重,而又一次次柳暗花明,课堂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宰,热闹又不失思维的深度。生生间的思维火花就此点燃,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思考,思考自己的方法,思考别人的想法,当思维打开的瞬间,孩子们享受到了攀登高峰的激情,成功地刺激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节缺少思考含量的数学课,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学生激不起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考和方法,那必将是索然无味的,对于学生来讲也终将一无所获。反之,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突破的愉悦”的过程,才是数学魅力所在,富有数学味道的练习课给我们的感受是——香味扑鼻,嚼劲十足。相信在我们以后的数学练习和复习课中,也一定会“多想”“多思”“多揣摩”,力求让练习课充满“数学味”,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记得曾经听一位名师将练习课比作“炒冷饭”,他说:“没有加料的冷饭吃不出任何味道,自然不受人欢迎,而加入佐料的炒饭细细品味却能让人意犹未尽……”所以他的练习课中也一直追寻着“加料”,不仅让学生品出了“数学味道”,同样让在场的老师也对其中的“美味”意犹未尽。
一、同曲不同工——“新鲜”
【片段一】:
师: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有12条棱,范老师现在给你12根小棒,利用这12根小棒能搭出一个长方体吗?要求不能折断,搭得成吗?(出示12根长短不一的小棒)。
生:不能。
师:说出你的理由。
生:因为长方体它相对的棱长度相等,这里每根小棒的长度都不相等。
师:嗯,这12根小棒至少要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至少要什么样的要求?
生:至少要4根小棒是相同的。
师:嗯,还有,要几个4根?
生:3个4根。
師:每一个4根其实我们都明白,它(12根小棒)又分成了几个组,一组是?
生:长。
师:对,4根,还有一组是?
生:宽。
师:几根?
生:4根。
师:还有一组是?
生:高。
师:这是最起码的条件,要不然这个长方体搭得成吗?
生:搭不成。
很明显,同样是复习长方体的特征,与我们以往的复习方法不同的是,老师并没有单纯让学生回忆长方体长、宽、高的特点,而是利用让学生在脑海中摆长方体、体验长方体棱长的特点。学生已然学会了长方体长、宽、高的特点,如果练习课仍旧让孩子不断回忆,学生虽能记住,但纯粹依赖于记忆的数学不是我们追求的教学。但利用了12根小棒之后,学生的挑战欲自然被激起,虽未通过操作,但学生在脑海中的操作更能训练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脑海的拼搭,让学生发现可以通过分成3个4根来判断,那么长宽高的特点必然不言而喻。数学不仅仅是知识的重现,更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体验,通过试摆长方体,学生自然而然会去思索棱长特征,那么对特征的体验必然更加深刻。如此一来,本节课的数学趣味陡然提升。
二、计算弃繁求简——“香甜”
【片段二】:
用这个柜子能放多少个这样的小箱子?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缺少关注细节的耐心,多“拿来”,少“思索”,以至于学生将思维的重心放在反复操练与计算中,也让宝贵的课堂时间消逝在漫长的计算过程中,这些繁琐的计算对于学生的提升是否有意义,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如上的练习题,无论是在复习体积和表面积,还是拓展知识中的练习,已知的数据都是趋于简单计算,有些甚至可以直接口算,当然这些数据都是经过上课老师反复推敲的,计算难度降低,以突显思维过程。也正因为如此,课堂上的学生才有时间和空间进行深入思考,也让学生真正喷射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佐料让我们感觉新鲜而香甜。
三、思维中碰撞——“刺激”
【片段三】:
师:现在这个橱做好了,这个橱里面要放东西,要把长8分米、宽4分米、高2.5分米这样的小箱子放进这个大的柜子里面去,你觉得能够放多少个呢?
生:20÷2.5=8(个)
师:有不同的吗?
生:我是先把大柜子的体积算出来然后再除以小箱子的体积。
板书:10×20×4÷(2.5×8×4)=10(个)
师:还有不同的吗?大家想想两个里面肯定有一个是不对的。
生1:因为柜子不可能会移动,所以不能这么放。
生2:他的意思是空掉的地方不能把它塞得满满的,要是以她那么算是把空掉的地方都塞得满满的了,所以可以放10个小箱子是不对的。
师:那么刚才说八个的就一定对了吗?
生:我觉得这个题目还没有做完,我觉得要把橱柜的长、宽、高都去除以小长方形的长、宽、高。
师:她的意思是单独不能看一个高,而且还要看宽,还要看长,都要看,单看一个的话,这个放下了另外一个放不下去了,她讲得很有道理,她考虑得更加完整。你为什么还把手举得那么高?
生:我还有另一种算法,可以是10÷2.5=4,4÷4=1,20÷8=2……4这样的话,4×2×1也是等于8.
师:大家都听不懂你讲的方法,你能不能给我讲清楚。
生:我把那个4作为底面,竖着放。
师:他的意思竖着放(课件演示)下面放了四个还可以叠一层,这样就是八个。
生:我发现上面还可以再放一个,应该是9个。
师:我们来看看,其实答案不是8也不是10,而应该是9个。
数学课堂是最具挑战性的课堂,老师的引领,让学生得以不断地发现问题,从而提出新的问题。老师的细节处理让人佩服,所有数据经过反复推敲与思考,才有了学生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整个环节意外重重,而又一次次柳暗花明,课堂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宰,热闹又不失思维的深度。生生间的思维火花就此点燃,学生饶有兴趣地深入思考,思考自己的方法,思考别人的想法,当思维打开的瞬间,孩子们享受到了攀登高峰的激情,成功地刺激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乐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节缺少思考含量的数学课,一节缺乏智力挑战的数学课,学生激不起思考的热情,感悟不到数学的思考和方法,那必将是索然无味的,对于学生来讲也终将一无所获。反之,使学生经历“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茅塞顿开的激动——问题突破的愉悦”的过程,才是数学魅力所在,富有数学味道的练习课给我们的感受是——香味扑鼻,嚼劲十足。相信在我们以后的数学练习和复习课中,也一定会“多想”“多思”“多揣摩”,力求让练习课充满“数学味”,让学生的“思维之花”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