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术“原点”问题的对话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ki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对千中国武术内涵、本质、功能等方面的认知、解析,对于我们来讲应该说是一个值得经常思考的问题。面对今天中国武术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重新思考和探索这些问题,应该是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理论意义的。因为,我们只有真正认识清无数的本质,特征和功能价值,我们的武术发展、普及和传播,才会制定出明确的目标,选择好普友的路径,采用好传播午段和方法。
  因比上,本刊基于媒体的责任和义务,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利用百限的资源,开设一个全新的栏目——“名冢访谈”,来共同探讨中国式术的相乏问题。
  
  本期访谈嘉宾: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王岗教授
  
  王岗,1965年出生,山西临猗人,博士。现任苏州大学体育学院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体育学院体育学报研究会理事,中国武术协会科研委员会委员,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分会教学科研部部长。2008年被教育部聘为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规范研制小组专家。出版学术专著9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中国体育报》等报纸和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
  代表性论著有:《中国武术文化要义》、《中国武术技术要义》等。
  
  问:王教授,您好!很高共能和您一起嵌谈中国武术这个话题。近年来,您一直是注中国武术的原点问题研宽,并发表了大量的相关研完报告,社中国武术的原点恩考,应该说您已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体系。就您的思考清您从文化与体育的视角谈谈您对中国武术的看法。
  答:对于武术的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将其理解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这一点本人认为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中国武术具有“体育”、“运动”的属性与功能,但它不应该单单是“体育”、是“运动”,更不是今天我们所“定义”的“运动项目”。早在几年前我就提出,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是一条铁路的两条轨道,他们都有同样的功能和价值,但又各有自己的特征。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差异的,这些差异甚至是不能够兼容的。西方体育是一个体系,中国武术也是一个体系,两者不应该有隶属关系。
  问:对于您的这一观点,从现在的武术界来看,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共识。从对武术的概念界定来讲,您能否给我们一个自己的概惫界定?
  答:就武术概念来讲,我认为武术应该有两个概念:一个是文化的,一个是运动的或者是体育的。
  筒言之,武术的概念从文化的角度来讲它应该是一种民族化的社会文化活动,即“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为理论依据,以技击动作为素材的,以套路、搏斗和功法来练习为载体的,通过传统武术习练和竞技武术比赛来达到陶冶情操、培养意志、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
  从体育或运动的视角出发,我认为武术应该是一个运动项目群,是一个与奥林匹克并行的运动项目群,而不是一个项目。它可以以体育和运动的形式存在,但这样的存在形式不是唯一的。体育和运动形式存在的武术是武术物质层面的东西,不能概全武术本身。体育的武术、运动的武术,应该这样诠释:“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一种独特的身体语言,它以武术套路为核心,以套路、搏斗、功法等运动形式为载体的民族传统体育群,并且这个项目群是一个与西方体育并存的世界体育运动形态”。
  问:王教授,在您的研完成果中,我感到您极力强调“武术的文化属性”,提倡武术作为体百运动的独立存在,井提出了武术发展要追求“文化第一的原则”,能否谈谈您对武术文化特征的认识吗?
  答:我认为武术是一种文化,它是中国文化在身体文化的归宿和依托,它的理论来源是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兵法,伦理道德;来源于一个不主张征服的民族主张。因此上,它是和谐文化的产物,它是一种智性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是一种宗亲文化。它追求结果,但更注重过程:它提倡技击,但不以战胜对手为荣耀。它强调“功力”,但更追求“技巧”,等等这些,都恰恰迎合了中国文化的种种要义。应该说,它是中国文化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之一。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在它的身上可以找见诸多其他文化种类的影子:哲学、文学、书法、音乐、医学、舞蹈等等,但是由于武术在进入宋代以后,逐步经历了从贵族走向民间的过程,传播也主要是在平民之中进行,加上元朝的禁武,后来明清对武术传播设置的重重障碍,就使得武术成为社会“底层”的“专利”。这样武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一种“口传”文化,甚至是成为“秘密”文化。所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也一直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
  问:的确,从今天的武术发展状况未看,由于我们自身对武术的认知出现了这样邢样的偏差,导致了中国武术的展空间在不断的缩小,也误导了很多人对武术的学习动机,学习武术以能够炭得一种技击能成为了大多数人的追求。对于这一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事实的确如此。直到今天,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技术的层面,认为它是一种“术”,甚至有些人认为“武术就是一种杀人术”,这应该说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武术具有很强的“技击”价值和功能,应该说是无容置疑的。但武术所具有的“别的东西”,一直被我们忽视掉了,甚至可以说是被我们自己毫不思考地抛弃了。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从今天武术的发展来看,正是人们对武术“技击”价值的推崇和追求,才导致了中国传统武术今天的尴尬。我曾经提出,正是散打运动的诞生和快速发展,正是散打打的简单和实用,才使得“传统武术”门庭冷落。因为,散打只追求“打”,只追求“战胜”。
  总之,我认为,学习中国武术是可以获得一种防身自卫的技能,但只将“自卫防身”作为唯一的学习武术的目的,应该说是不利于中国武术发展的。学习武术还会有很多收获的,如道德上的,审美上的,艺术上的、思维上的等等。而且,这些收获会帮助你一生的。
  问:“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一直作为一种普遍认识叹引者武术的朝拜者,所以武术应该是一种“征服”文化,您却说武术是一种,不征服的文化,如何来解释您的这一观点?
  答:余秋雨先生就中国文化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三个见解,其中之一就是中国文化的不征服特征,这一点也与我长期以来对“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所提出的质疑是相吻合的。武术是一种技击艺术,但技击不是它的本质特征,武术的本质应该是一种教化。其理由之一是套路是武术的主体,而非搏斗项目。套路的形成是不技击的结果,而正是“祛”技击的结果,技击是“武技”的本质特征。也许我的观点得不到大家的认可,但从我的研究中这一观点应该是成立的。
  问:你曾撰文《从“武枝”到“中国武术”》,其核心内容应该是围绕这一主题来写的吧?
  答:是的,这篇文章应该与上面我们所谈到的问题相关,但也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只是论述了 关于中国武术的产生应该是从世界共有的“武技”中分化而来。并且指出了,传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影响和决定“武技”化为“中国武术”的核心动力。
  问:是否能为我们说说这篇文章的由各?
  答:在人类文化还没有出现东西差异时,在人类的文明还没有形成几大文明体系时,武技是世界各民族所共有的。这时的武技更多的是以技击为主要特征的。为什么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方有拳击、击剑、古典式摔跤,在东方有泰拳、跆拳道,柔道等等。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文化的作用力,不同的文化决定了原始武技的走向。我曾看到一个西方学者对中西武技比较的研究结果,其中她提到”为什么西方没有形成类似中国武术的套路运动”,是因为“西方文化没有创设这样的文化要素”。正因为中华民族的武技在向武术的发展进程中融进了“不征服”的文化要素,才形成了今天作为武术主体的武术套路。因此,形式独特、内容繁杂的中国武术是只有中华民族才可以创造出来的。因为我们是一个追求和平的民族,我们才会选择将技击的人的本性浓缩在武术的套路中。所以我认为,套路才是中国武术独立成为体系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套路的形成期应该是中国武术的发端。
  问:从您对返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否定了武术的枝击价值?
  答:武术具有技击价值,但我认为它不是本质特征。武术是追求打的,但它是木讲打的,打不是它的核心,只是它的一种追求。西方的技击技术是以打的效果为评价的,中国武术则是以打的艺术为评价的,如:打得更巧、打得更潇洒、打得更彻底,打得更不留痕迹。“拳打人不知”、“收放自如”、“打人如蒿草”、“四两拨千斤”等等,就是对“技击”艺术的真实写照。
  打或者叫技击是武术在学习过程中的假设理想,是一种精神上的动力。尽管追求打和技击在武术的形成发展和继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不打才是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出发,武术是打的经验艺术化产物,所以武术的打才追求境界。正如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它没有在中国人手中成为强大的工具,而成为祭祀庆典的工具,中国人将火药“爆炸、毁灭”的真正功能,理想化为礼花和爆竹。这样的结果只有在追求大同、和平的中华民族文化圈中才能够形成,这也许和为什么中国武术不是完全的“技击”实战之方法而是培养人的礼让、尊敬、和平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问:您这样解释“枝击不爰式术的本质特征”应该是百道理的,那么你如何认识武术的价值所在呢?也就是说,武术的价值是什么?
  答:一种文化的存在和长盛不衰,一定有其显著的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所在的。武术从宋代开始有“套子和花法”形成以来,到明清武术集大成,应该说武术的“技击”价值在不断的递减,同时武术的相关价值却在提升。此长彼消的价值观的存在,同样适用于武术价值的转化。武术的主要价值应该在教化的方面,这需要一个观点来支撑他。也就是我经常所说的,武术是一种享受过程的文化。过程本身的教化功能和价值是非常明显的,因为过程是需要时间的,时间越长、过程越长,教化的效果就越好。从习武入门,到伴随师傅左右,进而达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从“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到“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无不体现过程的艰辛和漫长。而只有能够坚持到底人才可获得武术的真谛,这些足以说明武术是一种享受过程的文化。所以,学习武术也只有体验了这样的过程,人们所希望得到的功夫才可能获得。过程不仅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技术上的体认,更为主要的是能够培养人的品质、情操和道德修养。所以,我认为武术的价值在“教化”。
  问:武术的价值是“救化”,这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全新的诠释,还市翌忿能够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解释,可以吗?
  答:从我几十年对武术的研究来看,如果我们将武术的价值和本质特征仅仅曲解为“技击”,那的确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情。学习习练中国武术,可以使你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会将“勇猛、强悍、霸权”的“武技”进化为中国武术:可以使你在实践武术的过程中体会中国人的“内敛和不张扬”可以使你感受到中国武术的美是在一种追求意境的状态下才能够获得;可以使你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学会尊敬长者、尊敬同辈、爱惜晚辈、尊敬对手;可以使你学会谦虚和礼让。中国文化中的“三纲五常”、“伦理思想”、“处事哲理”、“审美特征”无处不在地体现在学习和习练的漫长过程中。只要你走进“武术”,你就可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奥秘。因为,他不单是身体的,是心灵净化的工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身体寓意。
  世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民族,为什么那么喜爱中国武术中的太极拳,回答也应该只有一个,他们所需要的是太极拳所蕴含的中国文化,而不是学习一种“神奇”的“技击”技术。因为,太极拳更多地体现出中国的“和合”文化,而这种文化的当代价值是可以平衡现代社会所带给人们的种种偏激心态,制止人们的偏激行为,安抚人们躁动的心理。也就是说,学习太极拳你就可以体会放弃急躁,找回安静,远离欲望,放弃贪婪等等。这些的获得,则恰恰来自于太极拳的本身,心静体松、中正安舒、不偏不倚、开合有序等拳理拳法的要求。
  问:王先生怎已经从大的方面回答了武术作为一种“教化”文化的存在,但如果就枝术层面来讲,您如何解释武术的枝击特征和价值呢?
  答:其实在前面的问题中,我已经鲜明地提出了“武术是追求‘打’的”,这应该就是武术的技击价值所在。武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打”或者是“技击”不是学习和习练武术的最终极目标。武术具有鲜明的技击特征和价值,这是不容置否的。武术中动作构成是“打”的方法的技术化、理想化、艺术化的构成,是创造者,在一种假想的情景中编排组合而成的一种打的“花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特设的攻与防的“技击”法则,而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明白这样的特设往往是不存在的,况且,这种特设的场景和技击目标,在某种程度上往往是“环环相扣”的,是“一击致命”的,特别是我们常说的“对拆”。
  “对接”更是如此。
  我赞同著名武术家蔡龙云先生对武术所提出的论断,技术套路是在创设的一种战斗的情景中演示技击法则的技术。娴熟的技术是可以帮助你获得“打”、“技击”的本领的,也是可以用于实战格斗的。所以,武术应该具有技击的特征和价值,但“技击”并不是它的本质特征和全面的价值取向。
  “打”和“技击”的目的是什么?是战胜,是立于不败之地。这应该是大家共识的。但如果从打的目的出发,我们同样会发现,武术的“打”往往不完全会起到这样的效果。因为武术大师、武术人更多地不是在学习一种最直接的“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在学习一种打的艺术。“打”要的是“直接”和“快捷”,而技术的打往往是左右逢源,往往是指上打下,往往是以弱胜强,往往是败中取胜,往往是形神兼备的。左右逢源、指上打下、以弱胜强、败中取胜、形神兼备不是直接的,也不是最快捷的。“打“应该是西方的,因为西方文化是简单的、是外显的,更是实用的。记者:谢谢王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并给我们的读者提供了您对对中国武术的看法。
  王岗:谢谢!欢迎读者和学者们指正、批评。
  
  采访时间:2010年5月19日
其他文献
时光飞逝,岁月如歌,转瞬间,现代拳击运动已走过上百年,随着时代变迁,拳击规则和技术都在不断变化和改进,但无论怎样演变,拳击精神依然没有褪色,克服困难、战胜对手是最根本的目的。在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历史时期涌现出一批批伟大的拳手,他们不仅在当时以精湛的拳击技艺折服了对手与观众,直至今日,那些历史伟人依然成为拳迷口中津津乐道的千古佳话。  可是,造化弄人,在回味那一场场荡气回肠的经典对决时,许多人
期刊
现今的拳坛出现百家争鸣的局势,虽然弗洛伊德·梅维瑟保持着38战全胜并牢牢把持着P4P第一的位置,但观众对他的比赛并不感冒,而对于当今P4P的2号人物曼尼·帕奎奥来说,想要改变现状也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帕奎奥继续打那些带有败绩的拳手,那么他永远无法超越P4P第二的位置。尽管帕奎奥在当今拳坛如日中天,但与2000年左右的P4P三甲相比,确实还无法同日而语。当然,笔者并不是认为帕奎奥的实力被高估了
期刊
梅威瑟尔终于过上了悠闲的生活,他翘着二郎腿,半眯着眼睛,斜躺着,眼前,是蔚蓝的大海和妖娆的泳装女郎,身后,无数的孩子正指手画脚地谈论着他,崇拜的眼神格外分明。飘着的感觉真好,别管什么莫斯利、特里尼达德了,一帮老家伙,何足挂齿,退役吧,5个级别的冠军,38战全胜的傲人战绩,足够名垂史册了。  然而谁都没能想到,将他从沉醉中拉回现实的,居然是一个叫做里奇·哈顿的英国拳手,这样一个莽撞的“击打者”,真值
期刊
梅威瑟尔本来就是个充满争议的拳坛人物,虽然他至今保持了不败的战绩,打遍拳坛看起来无敌手,但就是没有得到大多数拳迷的认可和喜欢,特别是他那张大嘴常常吐出言不守信的话语和说话时那种自大的口气,让很多拳迷喜欢不起来像他这样的拳手,太精明了反而适得其反,我不知道梅威瑟尔是不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为也有人喜欢他,但喜欢他的人很是有限,属于少数不是多数。不管你怎么为他辩论,怎么的有根有锯,没办法,除过他需要找到
期刊
在民间,武术从来就是一种防身御辱、保家制敌,修身健体的本领,深受人们的喜爱。  唐手拳创立之初,人们用它“搪挡御敌”,积累了一些实用的散手,故称之为“搪手拳”。据考,此拳流传于湖北天门、京山一带,由于在唐朝大为盛行,所以又名“唐手拳”,简称“唐手”。后传至日本,然后发展成独立的徒手武道“唐手”。因日语“唐”与“空”同音,后改名为“空手道”。唐手是一种非常霸气的武道,讲究快速干脆,及攻击的杀伤性,往
期刊
一、在技击中,为什么只能使用简单的动作    “好看的拳不能打,能打的拳不好看。”很多武术爱好者有这样的共识。  至于好看的拳为什么就不能打,能打的拳又为什么不好看,小伙子们往往困惑不已,搞不清到底是自己功夫没练到,还是老师教错了。  我明确地告诉你,你没有错,问题出在你所学的拳术动作上,是那些拳术动作过于规整优美而不切实际了,因为运动心理学发现:激烈的应激刺激会影响人对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提取和
期刊
乔斯·路易斯·卡斯蒂洛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斗士,因为他至今已经积累了七场败绩。但他绝对是最强大的家伙之一,不仅因为他那双击倒过无数好汉,他那特大号的下巴,也堪称最坚硬的盾牌。  里奇·哈顿也不是那种无可争议的拳王,他的辉煌和荣耀总是会多多少少受到那么一点质疑。关于他的争议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好吧,或许哈顿也不是最好的,但他却绝对是最难缠的。勇猛如考斯达.祖,怪异如卡洛斯.毛萨,强壮如同“小泰森”
期刊
获得过诺贝尔奖桂冠的美籍华人杨振宁(1922~),除了在科学领域有惊人的建树外,在养生健身方面也有独到之处。  如今年近九旬的杨振宁教授说:“一些著名的医学专家对现代人的通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21世纪养生的新方法。对此,我是赞同的。”这些养生的方法具体是:  定时“充电”即在正常的一日三餐之外每隔2—3小时即少量进餐,目的是使血糖维持在身体能量需求的水平。因此,不断补充血糖是保持精力充沛的前提,作
期刊
沙农·布里奇斯如今已经成了美国重量级最后的武器。这门加农炮的吨位之重已经几乎可与瓦罗夫媲美。  凭心而论,布里奇斯的资历,实力都足以让他在这个重量级乱世分上一杯羹。他也的确做到了。在去年同“白狼”里亚霍维奇的对决中,可怜的白俄罗斯小伙子到底功亏一篑,在最后30秒崩溃痛失好局。布里奇斯成就了自己的传奇。  不过,对于一个身高只有1米93,体重却高达275磅左右的家伙来说,要想在拳台上至始至终保持充沛
期刊
道家养生功是从收心求静入手,以达到滋养精气、固本强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养生良法。道家认为,维护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气,精气充足则身体强壮,精气不足则身体衰弱,精气枯竭则人归死亡。一般说来,人在青年时期精气旺盛,收支平衡,故无疲困之忧;而人到中年则精气渐亏,入不敷出。越往后“赤字”则越大,身体则日衰,如果不懂节制情欲,精亏体衰则更迅速。道家养生功就是教导人们如何通过自我修炼,养精蓄锐,把亏损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