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真情和作用诉诸于人类审美力量对象化,同样读者诉诸于文学真情的情感体验均论证了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
关键词:文学;价值;莫言现象
缘起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近日在瑞典学院个性化的真情发言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文章之一。微博上有人说希望有关部门能资助莫作家在北京购套别墅,这样作家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或许能创作更优秀的作品来。中国首个诺奖文学奖得主在意义上要超出一个奥运冠军,而我们的奥运冠军总是有政府、体委、地方赞助他们买房,实现梦想。想想有点不平,不平的不是莫言因为少拿了多少而委屈,主要是文学的作用被大家忽视了。
所以有必要说说文学的作用。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1]。
一、文学的价值作用
关于精神性价值,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2],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文学要实现精神性价值,就必须使作品具有真情,文学的真情是说文学的母亲就是生活和真情。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20多年前,莫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红高梁》获得国际大奖后,就无疑大大提高了人们特别是外国人对它作品的知名度和了解度。莫言是关注现实主义的作家,但他又不仅仅拘泥于揭露与批判现实。他一直在思考,不要把文学当作唱赞歌的工具,同时也不把文学当作匕首与投枪。但作家要敢说真话实话,作品要有真情,不是为得奖而创作,也不用把语言和文字搞得那么复杂。
二、文学真情和作用诉诸于人类审美力量对象化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将审美作为最基本和核心的目的。纵观莫言的作品:《欢乐》是中篇小说系列” (三册)收入作者迄今为止的全部中篇小说25部。相比于作者的《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巨制,这20多部中篇小说不仅艺术风格鲜明,而且各具特色,其中有许多部,无论内容或篇幅都堪称是十分精彩的“小长篇”。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1981年至1989年创作发表的30篇作品,其中《春夜雨霏霏》、《丑兵》、《黑沙滩》等七篇作品是首次结集出版,弥足珍贵。莫言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这些作品的结集,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到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学大家从事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莫言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个性的对象……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了自己”[3]。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这蕴含了莫言小说对生命、母亲、历史的深沉思索,对于社会历史与时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思考与探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独创性。可以这样说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至今他已发表的长篇小说近十部,中短篇小说上百篇。他的小说以其斑斓的色彩,新奇的感觉,丰厚而独特的意象,推出一个类似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高密县东北乡的艺术世界,以至有的评论家说,莫言就是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三、读者诉诸于文学真情的情感体验
文学的特征是情感性,美学家李泽厚强调文学艺术不仅仅是“认识”,“把艺术简单看作是认识,是我们现在很多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根本原因[4]”。艺术美不美,并不在它所反映的是美的东西,而在于它是怎样反映的,在于艺术家是不是塑造了美的艺术形象。生活中美的东西,固然可以塑造为美的艺术形象,就是生活中不美的甚至丑的东西,也同样可以塑造唯美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情感个性化,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鉴赏者的情感往往是一致的。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质疑:首先是情感的真实性。鉴赏时要思考作家有否诚实、坦率的人品和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有否不避缺憾、毫无掩饰地袒露自我的真实情感。思考作品有否真实地再现自我、他人和生活自然、宇宙人生,有否透视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其次是情感的深层性。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真情,而且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深邃、独特和创新。这种情感和思想必须是自我切身的感受,必须是经过作家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思,经过感情的过滤倾诉出来的,它既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要有不同凡俗的思想深度。再次是情感的多样性。作家作品风格多样,其情感的表现形式也是异彩纷呈。其深邃的思想总是渗透在作家自我的“血和感情”里的,正如莫言作品和他是发言,莫言的母亲,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一样,默默承受着苦难,她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孩子要诚实,要正直,要有慈悲之心,要学会宽恕,他还讲到了其他亲人,比如他的姑姑,他的姑姑也如他的母亲一样,宽厚大度。这点点滴滴,恰恰是文学所倚重的,或者直接决定文学的品质。莫言讲出了故乡,讲出了他的文学根据地——高密东北乡,满含着一片深情。扎根大地,才有力量。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学表达着对故乡的爱和恨。在故乡,他挨过饿、挨过打、受过苦,而这一切,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都成了他的一笔精神财富。作为读者,我想来也酸楚。是他的作品和人格力量超越了人类苦难,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超越了自私狭隘。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 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莫言瑞典学院演讲 真实的莫言,真正的文学中国2012-12-10 08
[3][4]李泽厚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 成都 620860)
关键词:文学;价值;莫言现象
缘起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近日在瑞典学院个性化的真情发言是我读过的最好的文章之一。微博上有人说希望有关部门能资助莫作家在北京购套别墅,这样作家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或许能创作更优秀的作品来。中国首个诺奖文学奖得主在意义上要超出一个奥运冠军,而我们的奥运冠军总是有政府、体委、地方赞助他们买房,实现梦想。想想有点不平,不平的不是莫言因为少拿了多少而委屈,主要是文学的作用被大家忽视了。
所以有必要说说文学的作用。文学除了拥有外在的、实用的、功利的价值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拥有内在的、看似无用的、超越功利的价值,既精神性价值[1]。
一、文学的价值作用
关于精神性价值,可以有诸多不同的定义。我们一般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界定精神这一概念的:它是人内在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人的理性与感性诸多心理因素的有机统一,是人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因而,精神的价值不同于物质的价值,它是内在的、本体的、不断超越自身的。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文学作品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学艺术的接受鉴赏也属于人们的精神领域的活动,所以,文学艺术的精神性价值应当是其自身最为内在的、基本的价值所在。正如早期的德国现象学学家Moriz Geiger指出的,“在艺术作品中,存在着一些构成其价值的确定的特性”[2],那就是艺术的精神性价值的特性,即它并不以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手段,那么他就无法理解艺术。这些价值是作为存在于作品之中,作为被包含在艺术作品之中的特性而被人们体验的。
文学要实现精神性价值,就必须使作品具有真情,文学的真情是说文学的母亲就是生活和真情。这在本质上是一种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生活的内涵,是生命赖以支撑的信仰。20多年前,莫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红高梁》获得国际大奖后,就无疑大大提高了人们特别是外国人对它作品的知名度和了解度。莫言是关注现实主义的作家,但他又不仅仅拘泥于揭露与批判现实。他一直在思考,不要把文学当作唱赞歌的工具,同时也不把文学当作匕首与投枪。但作家要敢说真话实话,作品要有真情,不是为得奖而创作,也不用把语言和文字搞得那么复杂。
二、文学真情和作用诉诸于人类审美力量对象化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将审美作为最基本和核心的目的。纵观莫言的作品:《欢乐》是中篇小说系列” (三册)收入作者迄今为止的全部中篇小说25部。相比于作者的《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等长篇巨制,这20多部中篇小说不仅艺术风格鲜明,而且各具特色,其中有许多部,无论内容或篇幅都堪称是十分精彩的“小长篇”。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从事文学创作20余年所发表的短篇小说全集之一,集结了莫言自1981年至1989年创作发表的30篇作品,其中《春夜雨霏霏》、《丑兵》、《黑沙滩》等七篇作品是首次结集出版,弥足珍贵。莫言小说故事饱满,风格多样,好似从肥沃而丰富的中国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丰姿多彩的朵朵奇葩,既对乡村残酷现实的犀利揭露,也有对乡村纯朴爱情的感人描写,还有种种荒诞离奇却又逼真入神的传奇述说……这些作品的结集,可以让读者充分欣赏到莫言作品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可以看到文学大家从事小说创作的发展轨迹。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莫言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马克思所认为的那样,“一切对象对他来说也就成为他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个性的对象……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了自己”[3]。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这蕴含了莫言小说对生命、母亲、历史的深沉思索,对于社会历史与时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思考与探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独创性。可以这样说莫言,以其独特的创作技巧,在中国文坛享有盛誉,至今他已发表的长篇小说近十部,中短篇小说上百篇。他的小说以其斑斓的色彩,新奇的感觉,丰厚而独特的意象,推出一个类似于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小镇的高密县东北乡的艺术世界,以至有的评论家说,莫言就是中国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三、读者诉诸于文学真情的情感体验
文学的特征是情感性,美学家李泽厚强调文学艺术不仅仅是“认识”,“把艺术简单看作是认识,是我们现在很多公式化概念化作品的根本原因[4]”。艺术美不美,并不在它所反映的是美的东西,而在于它是怎样反映的,在于艺术家是不是塑造了美的艺术形象。生活中美的东西,固然可以塑造为美的艺术形象,就是生活中不美的甚至丑的东西,也同样可以塑造唯美的艺术形象。艺术形象的情感个性化,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与鉴赏者的情感往往是一致的。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质疑:首先是情感的真实性。鉴赏时要思考作家有否诚实、坦率的人品和真诚、自由的创作心态,有否不避缺憾、毫无掩饰地袒露自我的真实情感。思考作品有否真实地再现自我、他人和生活自然、宇宙人生,有否透视本质,通过个别反映一般,通过个性表现共性。其次是情感的深层性。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真情,而且富有情感和思想的深邃、独特和创新。这种情感和思想必须是自我切身的感受,必须是经过作家自我的所见所闻所思,经过感情的过滤倾诉出来的,它既要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要有不同凡俗的思想深度。再次是情感的多样性。作家作品风格多样,其情感的表现形式也是异彩纷呈。其深邃的思想总是渗透在作家自我的“血和感情”里的,正如莫言作品和他是发言,莫言的母亲,和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一样,默默承受着苦难,她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地教育孩子要诚实,要正直,要有慈悲之心,要学会宽恕,他还讲到了其他亲人,比如他的姑姑,他的姑姑也如他的母亲一样,宽厚大度。这点点滴滴,恰恰是文学所倚重的,或者直接决定文学的品质。莫言讲出了故乡,讲出了他的文学根据地——高密东北乡,满含着一片深情。扎根大地,才有力量。三十多年来,他一直用文学表达着对故乡的爱和恨。在故乡,他挨过饿、挨过打、受过苦,而这一切,都成了他的创作素材,都成了他的一笔精神财富。作为读者,我想来也酸楚。是他的作品和人格力量超越了人类苦难,超越了一己之悲欢,超越了自私狭隘。
[参考文献]
[1]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 美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
[2]莫言瑞典学院演讲 真实的莫言,真正的文学中国2012-12-10 08
[3][4]李泽厚 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第1版 2003年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四川 成都 620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