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组讨论,即同伴之间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意见交换的会话,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互动交流,在讨论中交换各自的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学习能力的共同提高。目前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许多小组讨论并不尽如人意,学生讨论无中心、无章法、不深刻。教师要做到全程参与、关注动态、即时调控、提升小组讨论活动的参与性、操作性与实效性。
关键词:小组讨论 参与性 操作性 实效性
小组讨论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意见交换的会话,古往有之的“小组讨论”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仍然被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讨论活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互动交流,在讨论中交换各自的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纵观目前数学课堂,许多小组讨论并不尽如人意:几个学生围成一团交头接耳,表面看似讨论活泼热烈,近观细究不乏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学生讨论无中心、无章法、不深刻。多数学生不懂科学的讨论方法,缺乏讨论的积极性、目的性与深刻性。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致力于小组讨论的研究,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提升小组讨论质效。现以苏教版《数學》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小组讨论,提升讨论的“三性”。
一、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提升讨论的参与性
小组讨论注重合作,有效的讨论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谐的讨论氛围是有效讨论的情感基础,教师在课堂中首先要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讨论气氛,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讨论是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自觉自愿地参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无人发言的冷场现象,或者出现个别学生唱独角的包场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数学生对讨论的话题兴趣不高,讨论的参与性不强,因而出现心理排外或边缘化状态。教育家卢梭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兴趣是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催化剂,是形成和谐讨论氛围的关键,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提高讨论的参与性,笔者通过精选讨论话题、精创讨论情境,激励学生想要说、有话说、争着说,从而形成浓厚的讨论氛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中,笔者着重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话题,为了激发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讨论积极性,笔者对学生说:“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长方体还有哪些特征呢?请各小组观察、讨论,比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又多又好。”在认识正方体特征时,对学生说:“刚才同学们在学习长方体特征时讨论非常热烈,人人踊跃发言,通过对长方体特征的探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你们能够继续自主讨论并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在教师的表扬与激励下,学生热情地参与讨论,踊跃汇报自己的发现。
和谐的小组讨论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学生相互之间没有高低贵贱,没有是非对错,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个个都应积极参加讨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讨论框架,提升讨论的操作性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讨论不是一种无纪律、无目的的随意性交谈,有效的小组讨论需要学生遵循讨论规则、掌握讨论方法。讨论不是无边际无休止地争论,而要围绕讨论中心展开有目的、有秩序、有层次的讨论,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更要讲明自己的理由,最终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效,笔者专门训练学生掌握讨论规则、流程,教给学生科学的讨论框架,增强讨论的可操作性。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了讨论的规则,使学生懂得要明确讨论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讨论中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听,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掌握一定的讨论方式:或轮流发言,或自主发言,或阐述自己观点,或针对他人发言进行辩论。专门为学生设计了讨论框架模式:说出自己主张-反驳他人观点-总结集体意见。简洁易行的讨论框架规范了学生讨论程序,提高了学生讨论的质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框架进行讨论:小组内成员先依次说说自己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认识,接着选择他人的某一观点进行反驳、开展辩论,最后陈述小组综合意见,形成共识。简单的讨论流程让学生有章可循,在框架中对话使得讨论主题集中、观点鲜明、碰撞激烈,学生在规范而有序的讨论中深刻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的模仿性较强,框架式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讨论的范式,提高了讨论的操作性,为学生铺设了讨论的路径,规范了讨论的言行,避免了学生讨论时不着边际、闲谈乱扯,提高了讨论的有效性。
三、调控讨论现场,提升讨论的实效性
纪伯伦说过:“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高效的讨论是心灵的展示,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实现心灵的共鸣。数学课堂讨论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现象:有些小组讨论不积极,有些小组讨论不深入,有些小组意见不统一。教师需要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督促学生不要转移话题,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深入讨论;当学生出现争议时引导他们学会求大同存小异,真正达到解决争端、形成结论。
小组讨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各持己见,讨论半天最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未能达到思想的共鸣。教师在课堂中要当有心人,做个目光敏锐的促进者,在学生讨论发生歧义时适时介入,引导他们学会悦纳吸收,陈述主张时谦逊中肯、简洁明了,反驳他人观点时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总结陈词时要包容接纳、高度概括。例如,学生在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小组出现了争议,为了一个观点争论不休,场面如同吵架一般,于是笔者立即介入他们中间了解具体情况,原来是他们小组内有人认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有人认为应该是“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笔者首先表扬了他们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然后和他们共同剖析这两种说法的异同,寻找正确的表达方式。经过讨论,大家觉得“相对的面完全相等”只是表示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而形状大小不一定相同,而“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不仅代表了相对的面形状大小相同,而且面积一定相等。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笔者再次表扬了这个小组:“我们在讨论时就需要他们这种反驳辩论的勇气,这样讨论才有实效,但是要注意讨论的语气与反驳的态度,有理不在声高,辩论不是骂街,讨论要和和气气,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学生听了都笑着点头赞同。
数学课堂具有较强的现场性,需要师生在场在状态,小组讨论是一种动态生成性合作学习活动,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更需要教师做到全程参与,关注动态,即时调控,这样才能掌控现状、巧用生成,真正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讨论不仅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倾听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对话。讨论力是一种学习战斗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小组讨论的参与性、操作性、实效性,涵养学生的讨论力,让学生与他人真诚沟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
关键词:小组讨论 参与性 操作性 实效性
小组讨论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意见交换的会话,古往有之的“小组讨论”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续至今,仍然被广大教师应用于课堂教学。数学教学离不开讨论活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通过互动交流,在讨论中交换各自的想法,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同提高。纵观目前数学课堂,许多小组讨论并不尽如人意:几个学生围成一团交头接耳,表面看似讨论活泼热烈,近观细究不乏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学生讨论无中心、无章法、不深刻。多数学生不懂科学的讨论方法,缺乏讨论的积极性、目的性与深刻性。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致力于小组讨论的研究,系统训练培养学生的讨论能力,提升小组讨论质效。现以苏教版《数學》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小组讨论,提升讨论的“三性”。
一、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提升讨论的参与性
小组讨论注重合作,有效的讨论需要每个成员的积极参与。和谐的讨论氛围是有效讨论的情感基础,教师在课堂中首先要营造一种愉悦和谐的讨论气氛,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讨论是一种快乐、享受的过程,自觉自愿地参与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无人发言的冷场现象,或者出现个别学生唱独角的包场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数学生对讨论的话题兴趣不高,讨论的参与性不强,因而出现心理排外或边缘化状态。教育家卢梭说过:“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兴趣已很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兴趣是提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讨论的催化剂,是形成和谐讨论氛围的关键,为了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提高讨论的参与性,笔者通过精选讨论话题、精创讨论情境,激励学生想要说、有话说、争着说,从而形成浓厚的讨论氛围。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中,笔者着重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讨论话题,为了激发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讨论积极性,笔者对学生说:“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仅仅知道这些是不够的,长方体还有哪些特征呢?请各小组观察、讨论,比比哪个小组的发现又多又好。”在认识正方体特征时,对学生说:“刚才同学们在学习长方体特征时讨论非常热烈,人人踊跃发言,通过对长方体特征的探讨,我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你们能够继续自主讨论并探究出正方体的特征吗?”在教师的表扬与激励下,学生热情地参与讨论,踊跃汇报自己的发现。
和谐的小组讨论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学生相互之间没有高低贵贱,没有是非对错,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个个都应积极参加讨论,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共同分享学习的收获。
二、教给学生科学的讨论框架,提升讨论的操作性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组讨论不是一种无纪律、无目的的随意性交谈,有效的小组讨论需要学生遵循讨论规则、掌握讨论方法。讨论不是无边际无休止地争论,而要围绕讨论中心展开有目的、有秩序、有层次的讨论,不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更要讲明自己的理由,最终在小组内形成统一意见。
为了提高讨论的质效,笔者专门训练学生掌握讨论规则、流程,教给学生科学的讨论框架,增强讨论的可操作性。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了讨论的规则,使学生懂得要明确讨论的目的性,紧紧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不要游离于主题之外;讨论中不仅要会说还要会听,认真聆听他人的发言。掌握一定的讨论方式:或轮流发言,或自主发言,或阐述自己观点,或针对他人发言进行辩论。专门为学生设计了讨论框架模式:说出自己主张-反驳他人观点-总结集体意见。简洁易行的讨论框架规范了学生讨论程序,提高了学生讨论的质效。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笔者引导学生按照框架进行讨论:小组内成员先依次说说自己对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认识,接着选择他人的某一观点进行反驳、开展辩论,最后陈述小组综合意见,形成共识。简单的讨论流程让学生有章可循,在框架中对话使得讨论主题集中、观点鲜明、碰撞激烈,学生在规范而有序的讨论中深刻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的模仿性较强,框架式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讨论的范式,提高了讨论的操作性,为学生铺设了讨论的路径,规范了讨论的言行,避免了学生讨论时不着边际、闲谈乱扯,提高了讨论的有效性。
三、调控讨论现场,提升讨论的实效性
纪伯伦说过:“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高效的讨论是心灵的展示,在讨论中碰撞思想,实现心灵的共鸣。数学课堂讨论中经常会出现这些现象:有些小组讨论不积极,有些小组讨论不深入,有些小组意见不统一。教师需要及时把握学生的讨论情况,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督促学生不要转移话题,指导学生围绕主题深入讨论;当学生出现争议时引导他们学会求大同存小异,真正达到解决争端、形成结论。
小组讨论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学生各持己见,讨论半天最终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未能达到思想的共鸣。教师在课堂中要当有心人,做个目光敏锐的促进者,在学生讨论发生歧义时适时介入,引导他们学会悦纳吸收,陈述主张时谦逊中肯、简洁明了,反驳他人观点时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总结陈词时要包容接纳、高度概括。例如,学生在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笔者发现有一个小组出现了争议,为了一个观点争论不休,场面如同吵架一般,于是笔者立即介入他们中间了解具体情况,原来是他们小组内有人认为“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等”,有人认为应该是“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笔者首先表扬了他们敢于批判质疑的精神,然后和他们共同剖析这两种说法的异同,寻找正确的表达方式。经过讨论,大家觉得“相对的面完全相等”只是表示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而形状大小不一定相同,而“相对的面完全相同”不仅代表了相对的面形状大小相同,而且面积一定相等。大家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笔者再次表扬了这个小组:“我们在讨论时就需要他们这种反驳辩论的勇气,这样讨论才有实效,但是要注意讨论的语气与反驳的态度,有理不在声高,辩论不是骂街,讨论要和和气气,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学生听了都笑着点头赞同。
数学课堂具有较强的现场性,需要师生在场在状态,小组讨论是一种动态生成性合作学习活动,随时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状况,更需要教师做到全程参与,关注动态,即时调控,这样才能掌控现状、巧用生成,真正提高小组讨论的实效。
“推心置腹的谈话就是心灵的展示。”讨论不仅是语言的魅力,也是倾听的艺术,更是心灵的对话。讨论力是一种学习战斗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小组讨论的参与性、操作性、实效性,涵养学生的讨论力,让学生与他人真诚沟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长江小学)
□责任编辑:张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