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哲学的视角切入平衡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哲学中关于世界观、方法论及价值观的论述,以及事物的两面性、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等。这为领导者审时度势,更好地处理平衡与不平衡关系提供了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有利于学校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管理——追求平衡
优秀的管理,表现在追求平衡的艺术。
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校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大发展可能是某一阶段的特例,但我们追求更多的还是相对的平衡。只有在平衡的环境中,学校组织的秩序才能得到维持,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才能得到保证,学校组织的成员才有安全感,学校组织的任务才能完成。
管理中运用平衡艺术,实际就是着眼于正确地做事。管理的重点在于着眼现实,维持学校的秩序、常规,确保学校的稳定。为了确保平衡,在学校管理中就要“兼顾平衡那些彼此冲突的情境、团体、工作需求等”,做到刚柔相济、宽严结合、情理相通。
善用平衡艺术的典型人物莫过于野史中的乾隆了。在戏说色彩的历史中,这位皇帝老爷要享受生活就找和珅,即使和大人大贪大腐,他也视若不见。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爱江山,要治国,就找纪晓岚。即使纪大人为了江山社稷经常犯牛脾气,不买皇帝的账,他也能顾全大局,尽量容忍。乾隆就在和坤与纪晓岚之间和稀泥,搞平衡术,基本做到了治国有方与生活快乐两不误。
这就是笔者认为的“正确地做事”,即调和矛盾、寻求统一、化解冲突、创造平衡的管理艺术。
二、管理——打破平衡
然而,平衡毕竟是有条件的,卓越的领导者,更应懂得打破平衡的艺术,以谋求发展。
任何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处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人更不例外。统一、静止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因而,平衡也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据此,领导要正确地做事,即善于平衡;更要做正确的事,即超越现状,放眼未来,打破平衡,寻求发展,找到前进的方向,激发前进的动力,确保不断提升境界。对于一个成熟的学校领导来说,维持学校组织的平衡其实是不成问题的;而打破平衡,激发活力,使学校组织获得进一步发展,才是真正的难处。
打破平衡,是为了拓宽视界,居安思危,防止温水煮青蛙现象的发生。
打破平衡,是为了引发矛盾,激发动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
卓越的校长,要打破平衡,就要学会科学地唤醒、激励、破坏、剥夺。
唤醒和激励,可以让温水里的青蛙有危机感,使团队获得发展的意识。
破坏和剥夺,可以把死水搅活,把铁幕掀开,使组织获得发展的动力。
破坏平衡获得成功的典型人物是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主要的政治思潮是“两个凡是”“按既定方针办”。但邓小平敏锐地发现,按这样的政治逻辑,中国得不到发展,人民得不到富裕。为此,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撬动了铁板一块、死水一团的中国政坛,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由此中国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来自适当的改革。因此,笔者以为,学校管理者要敢于打破平衡,获得新动力,实现新发展。
三、管理——平衡与不平衡的和谐
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也都在平衡与不平衡间纠缠:儒家出世,要的是改变;道家不争,讲的是顺应。目的迥异,但殊途同归。其实,平衡与不平衡,并不是静态地相互割裂,而是动态地交织在一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是要准确地把握节奏,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把平衡与不平衡科学地融合为适时、适机的动态平衡。这需要战略的眼光与规划,也需要战术层面的方法与策略。
如果我们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政治平衡进行时空解剖,就会发现政治家在掌握平衡艺术时的眼光与策略,对学校管理是有参考意义的。我们看到,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平衡,到“包容性增长”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均衡理论,我们的国家就在这样社会各方利益平衡与不平衡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平衡中,从落后走向发达,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小走向强大。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者要努力打造幸福校园、平安校园,在学校发展中学会平衡,让师生在平稳、和谐、安宁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工作的幸福。与此同时,还要确立战略规划,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让师生在奋斗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让学校在师生的奋斗中走向新的辉煌。
平衡与不平衡,说到底,是一切事物、一切组织发展进程中矛盾与和谐统一互为纠结、渐变与突变互为因果的一种表现形态。平衡中往往酝酿着不平衡,而主动打破平衡往往又有利于尽快走向新的平衡。就在这不断打破旧平衡、寻求新平衡的循环往复中,事物实现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也是领导者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审时度势、积极有为的智慧所在。
苏格拉底说:“未经过检讨与反思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对称是美,不对称也有动态的美;和谐是善,不和谐也有动态的善;平衡是稳,不平衡也有动态的稳。最重要的不是组织目前的状态,而是我们能否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诊断问题,把握方向,掌握策略,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一、管理——追求平衡
优秀的管理,表现在追求平衡的艺术。
教育是发展人的事业,而人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学校是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大发展可能是某一阶段的特例,但我们追求更多的还是相对的平衡。只有在平衡的环境中,学校组织的秩序才能得到维持,学校组织的常规工作才能得到保证,学校组织的成员才有安全感,学校组织的任务才能完成。
管理中运用平衡艺术,实际就是着眼于正确地做事。管理的重点在于着眼现实,维持学校的秩序、常规,确保学校的稳定。为了确保平衡,在学校管理中就要“兼顾平衡那些彼此冲突的情境、团体、工作需求等”,做到刚柔相济、宽严结合、情理相通。
善用平衡艺术的典型人物莫过于野史中的乾隆了。在戏说色彩的历史中,这位皇帝老爷要享受生活就找和珅,即使和大人大贪大腐,他也视若不见。但皇帝毕竟是皇帝,他爱江山,要治国,就找纪晓岚。即使纪大人为了江山社稷经常犯牛脾气,不买皇帝的账,他也能顾全大局,尽量容忍。乾隆就在和坤与纪晓岚之间和稀泥,搞平衡术,基本做到了治国有方与生活快乐两不误。
这就是笔者认为的“正确地做事”,即调和矛盾、寻求统一、化解冲突、创造平衡的管理艺术。
二、管理——打破平衡
然而,平衡毕竟是有条件的,卓越的领导者,更应懂得打破平衡的艺术,以谋求发展。
任何事物,都无时无刻不处在矛盾、运动、发展、变化之中,人更不例外。统一、静止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因而,平衡也常常是暂时的、相对的。据此,领导要正确地做事,即善于平衡;更要做正确的事,即超越现状,放眼未来,打破平衡,寻求发展,找到前进的方向,激发前进的动力,确保不断提升境界。对于一个成熟的学校领导来说,维持学校组织的平衡其实是不成问题的;而打破平衡,激发活力,使学校组织获得进一步发展,才是真正的难处。
打破平衡,是为了拓宽视界,居安思危,防止温水煮青蛙现象的发生。
打破平衡,是为了引发矛盾,激发动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力量。
卓越的校长,要打破平衡,就要学会科学地唤醒、激励、破坏、剥夺。
唤醒和激励,可以让温水里的青蛙有危机感,使团队获得发展的意识。
破坏和剥夺,可以把死水搅活,把铁幕掀开,使组织获得发展的动力。
破坏平衡获得成功的典型人物是杰出的政治家邓小平。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主要的政治思潮是“两个凡是”“按既定方针办”。但邓小平敏锐地发现,按这样的政治逻辑,中国得不到发展,人民得不到富裕。为此,引发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撬动了铁板一块、死水一团的中国政坛,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热潮,由此中国走上了繁荣昌盛的发展之路。
一切事物的趋于完善,都来自适当的改革。因此,笔者以为,学校管理者要敢于打破平衡,获得新动力,实现新发展。
三、管理——平衡与不平衡的和谐
中国传统儒、道思想,也都在平衡与不平衡间纠缠:儒家出世,要的是改变;道家不争,讲的是顺应。目的迥异,但殊途同归。其实,平衡与不平衡,并不是静态地相互割裂,而是动态地交织在一起。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就是要准确地把握节奏,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把平衡与不平衡科学地融合为适时、适机的动态平衡。这需要战略的眼光与规划,也需要战术层面的方法与策略。
如果我们对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政治平衡进行时空解剖,就会发现政治家在掌握平衡艺术时的眼光与策略,对学校管理是有参考意义的。我们看到,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打破平衡,到“包容性增长”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的均衡理论,我们的国家就在这样社会各方利益平衡与不平衡交织在一起的动态平衡中,从落后走向发达,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弱小走向强大。
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领导者要努力打造幸福校园、平安校园,在学校发展中学会平衡,让师生在平稳、和谐、安宁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工作的幸福。与此同时,还要确立战略规划,不断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让师生在奋斗中寻找人生的意义,让学校在师生的奋斗中走向新的辉煌。
平衡与不平衡,说到底,是一切事物、一切组织发展进程中矛盾与和谐统一互为纠结、渐变与突变互为因果的一种表现形态。平衡中往往酝酿着不平衡,而主动打破平衡往往又有利于尽快走向新的平衡。就在这不断打破旧平衡、寻求新平衡的循环往复中,事物实现了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法则,也是领导者遵循规律、运用规律、审时度势、积极有为的智慧所在。
苏格拉底说:“未经过检讨与反思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对称是美,不对称也有动态的美;和谐是善,不和谐也有动态的善;平衡是稳,不平衡也有动态的稳。最重要的不是组织目前的状态,而是我们能否不断学习、实践、反思,诊断问题,把握方向,掌握策略,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