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教给必要的朗读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获得言表意达的效果。
1.巩固生字,强化新词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承载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识字、学习新词。即在语境中,不断复现生字、新词,加强其在课文语境中的音形义联系,强化词语的语用功能。反复朗读课文,就是在引领学生和语境中生字、新词的多次会面中,通过有声朗读,强化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语境意义,从而使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因此,读准字音、读通长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是学生学习朗读最为基础的“读点”之一。一般来说,朗读语段可以先借助语境理解生字、新词,再提取生字、新词,巩固强化,然后回归语境借助朗读表达理解。如此几个回合,才能比较扎实地落实识字、学词目标。
2.课前预习练读
“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础。我们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教学中我们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圈划生字,遇到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放声朗读,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朗朗上口;读中回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做到眼到口到,流利朗读。读中要求学生声音响亮,不指读,不唱读。读流利后,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自由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也包括相应的自然段),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感情。自我感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读给父母听,既是给自己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同时又便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不足,一举两得。
3.师生同读,丰富阅读内容,创新阅读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又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身教胜于言传。
首先,教师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课外,名言佳句、诗词歌赋、成语、谚语、歇后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可以作为晨读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口味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阅读的材料,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足以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读书兴趣。但无论选取哪些内容,都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精,内容精美、语言精湛;二要短,易读易记,于5分钟内便能消化吸收;三要有趣或有意义,有趣的内容可增加晨读课的乐趣,有意义的内容足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教师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教师每周可写一篇,学生则每天轮流写,低年级学生可鼓励家长参与写阅读成长日记。)
4.运用比较、揣摩等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對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时只能读出字音,不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5.将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感受和理解语言。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起推动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的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6.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营造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激发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而心领神会,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巩固生字,强化新词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承载着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识字、学习新词。即在语境中,不断复现生字、新词,加强其在课文语境中的音形义联系,强化词语的语用功能。反复朗读课文,就是在引领学生和语境中生字、新词的多次会面中,通过有声朗读,强化生字、新词的读音、字形及语境意义,从而使识字、学词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因此,读准字音、读通长句、理解词语的意思,应是学生学习朗读最为基础的“读点”之一。一般来说,朗读语段可以先借助语境理解生字、新词,再提取生字、新词,巩固强化,然后回归语境借助朗读表达理解。如此几个回合,才能比较扎实地落实识字、学词目标。
2.课前预习练读
“读得正确”是朗读的基础。我们要求学生朗读必须做到:用普通话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教学中我们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时圈划生字,遇到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或字典读准字音。放声朗读,连词成句,连句成段,朗朗上口;读中回顾,找出难读词句,反复试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继续做到眼到口到,流利朗读。读中要求学生声音响亮,不指读,不唱读。读流利后,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自由确定朗读重点,或优美句、或哲理句、或对话句、或特点突出句等(也包括相应的自然段),读出韵味、读出情趣、读出感情。自我感觉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还可以读给父母听,既是给自己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同时又便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纠正朗读中的错误、不足,一举两得。
3.师生同读,丰富阅读内容,创新阅读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既要重教书,又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爱读书,教师首先要爱读书,身教胜于言传。
首先,教师要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内容不局限于课本,要放眼于课外,名言佳句、诗词歌赋、成语、谚语、歇后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可以作为晨读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口味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阅读的材料,祖国丰富的语言文字足以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读书兴趣。但无论选取哪些内容,都要遵循以下原则:一要精,内容精美、语言精湛;二要短,易读易记,于5分钟内便能消化吸收;三要有趣或有意义,有趣的内容可增加晨读课的乐趣,有意义的内容足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教师要进行多样化的阅读训练,如比赛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审美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每天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教师为学生范读一段好书;建立师生阅读成长日记本,记下教师和学生在读书成长过程中的足迹(教师每周可写一篇,学生则每天轮流写,低年级学生可鼓励家长参与写阅读成长日记。)
4.运用比较、揣摩等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對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时只能读出字音,不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
5.将朗读与激发想象有机结合,诱发语感
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形式很多,有齐读、轮流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无论哪种朗读,都不仅仅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帮助学生培养语感,理解课文内涵,这是达到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读的训练,必须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想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诱发学生的语感。别林斯基曾说:“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却听不到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没有想象,就无从感受和理解语言。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音、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形象的世界。同时,运用形象思维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如《观潮》中有这样一段话:“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其中“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等句子如不运用形象思维,便不会让人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教学中,可通过电教手段,如播放录像、展示课件等激发想象,起推动的作用,增强学生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可激发学生通过“白浪翻滚”联想到“白色城墙”的雄伟图景;由“浪潮越来越近”联想到“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那浩浩荡荡的飞奔场面;由“声音”联想到“山崩地裂”的惊人气势。然后,对整段文字进行反复的感情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到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语感。
6.赏读与创设情境
赏读,便是“赏语言,赏人情,学表达,明事理”,这种朗读方式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以声情并茂的范读营造出浓浓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迅速激发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时,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就应该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感悟作品背后蕴涵的情感,让学生在学习中品析自己喜欢的词句。除读出节奏、注重声调和音量外,还要满怀感情地读,读出文句中的情感、意境及“弦外之音”等。学生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才能随着作者感情的跌宕、心潮的起伏、思维的翻腾而心领神会,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