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角色化学习的评价维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是要追求一定效率的,这个效率就是学生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和内在人文素养与情感的激发。在我看来,这个效率还有挖掘的潜力,可以提升的不仅是学生,教师不也是吗?因此,所谓听者,是前来听课的,也是参与演绎教学过程的学生和老师,其所得所感就是追求师生共同发展和成长的阶梯,收获适合于各自的“金子”,得大同而又获小异。下面我仅以两点点试以说之。
  1.教不加框
  现在的语文随堂课常常会有这样两个司空见惯的有趣现象。第一,很多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强调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但也许是紧张的缘故,举手发言的学生并不多,于是,寥寥的这几位学生便备受宠爱地被老师关注,一次次地起立表述,一次次地博得老师赞赏的目光。个别多的,粗略计算一下,竟达十五次之多。第二,很多老师自觉或不自觉地引导学生感悟教材。如“大声朗读课文”,“自我尝试提出问题”,“轻声读课文某部分”……但无一例外的是短短几分钟后,随着老师的“停,就读到这儿”或“下面请小组交流一下”等暗示性语言(也许称之为终结性语言更为妥当),全体学生的感悟行为就戛然而止,并且立即井然有序地进入教学的下一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教师从理念上认识到其欠缺,渴望能通过个性化的形式展现教育的本質,但一落实到实际,表现出的常常是“割草入篮”式的行为。哲人柏拉图说:“我想也必有一种艺术,可用最便利的方法来做到这件事,即心灵的转变,并非把视力放到心眼里去,因为它本来有这种能力,而是在矫正心的倾向,使其朝向应该面临的方位。”能否试着改变一下,让“我”所面对不是几个学生,而是全体学生。举手积极表达的要交流,没有举手的也要享有交流的权利;能交流而未举手的要分析原因,增强其表达的意识,唤醒其沉睡的欲望,打破固有的教育定势,让课堂重现生命的热情与活力,何乐而不为?“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学生是人,是人就存在性格的差异、个性的差异、表现欲的差异,因此,其表现在对教材的感悟上必然会有区别。教师要学会尊重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效应,善待每一位学生,了解其困难,给予其帮助,纠正对教学过程的“有序操纵”,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真正自由,还教育中学生的真正自由。
  2.教有作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文本的存在本身是沉寂的,其语言、精神、思想因为有了阅读者的参与才能奏响它的音符,这与开水融进咖啡豆的现象是一样的,解构文本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教师与学生对教材个性化的品味,内化信息产生异彩纷呈的感悟效应。
  比如我在教学《菩萨兵》一课时,运用角色化学习便是阐释学生阅读视界的有效方法。本课教学通过指导学生读书,了解课文抓住红军、藏族同胞,反动军队三种人物来写,尤以朱德司令为典型人物。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印象最深的人物言行再读课文,划出有关内容,并加以注释,即自己学习时的感悟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所悟所疑。整课教学完全围绕学生的理解与思考进行。大部分学生都把目光汇聚在朱德总司令身上,特别是他对翻译和在春耕动员会上对红军战士说的三句话。其中就有学生突然提出:“平时描写人物语言的引语都有语气词,这里写朱德司令的语言为什么没有?”“播种是怎么一回事?”
  这可真是切中要害。前者,的确是教材中的实际问题,我就此让学生思考:“真的没有,你想想应该加什么词呢?”于是,学生的思维犹如浪涛拍岸,激泉喷涌。如在讨论“一天,朱德同志把翻译找来,对他说:‘这么多天了,藏族同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一句中朱德说话的语气时,“焦急”、“镇定”、“慌张”、“手忙脚乱”、“从容不迫”都出来了。我让学生说明理由,置入具体语言情境中朗读。这些词语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焦急”“慌张”是一心为民担心,“镇定从容”也是为藏胞谋策,文本、学生、教师真是进入水乳交融的境界。后者“播种”学生由于时代发展的缘故,不一定全经历过,老师即请感知过的学生现场演示,随后抓住文中重点句“我们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引导学生:“播下的是种子,感受的却是什么呢?”至此,“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情系藏族我同胞,军民团结鱼水缘”的诗化情结便出来了;更拍案称道的是,有学生还把课末总结出的这首诗中的“藏族”改为“中华”。
  我想,语文的语言意蕴与文化内涵莫过如此。
  这是构建语文教学评价的维度,实事求是,我自问有些惭愧。但我明白,语文教育是需要智慧的,只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开放教材、开放思维、开放评价,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学生,一定会让课堂成为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课堂,师生自由对话的课堂,学生健康成长的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彰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绽放独特的光彩,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享受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作者结合教学实际,从低年级小学生的特点出发,分析了引导学生探究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 小学低年级 语文课堂 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
期刊
现今社会,到处充满绿色,食品要吃绿色的,衣服要穿生态的,游玩要到自然之中。当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贴近自然的时候,教育也顺应时代趋势,把绿色引进了我们的课堂。创建
期刊
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过历史筛选的素有定评的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而且立意深远,结构严谨,堪资借鉴。但在实际教学中,文言文的得分率达不到80%,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有惧怕情绪,觉得学文言文时负担极重。  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当前的文言文教学多从理性分析方面贯彻教学内容,这种重视理性思考的教学方法虽然比较科学,但很枯燥,忽视了初中生的特点,忽视了从感性认识方面引
期刊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如字词的美、修辞的美、文章结构布局的美、自然之美、人间真情及心灵之美、人格魅力之美等。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美的世界,语文老师要善于发掘美的潜质,引导学生品尝美,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揣摩语言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揣摩语言美是发掘教材中美的
期刊
摘 要: 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在完成德育任务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树立学生的法制观念;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法制教育,规范学生的法制行为;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引入法制教育,加深“法制”理念。  关键词: 法制教育 语文教学 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纲要》对小学生的德育要求,主要表现为对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文明的行为习惯方面的要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師对德育
期刊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平台上,农村学校在条件性课程资源方面处于弱势,但在素材性课程资源方面有其自身的显著优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纲要》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此,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特有的课程资源,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缩小城乡课程资源的差距,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应怎样充分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语文
期刊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同样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新课程标准》对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其中的有感情绝非是老师或学生完全个性的释放以进行二度创作,而是在理性深入了解课本内容后,尽可能地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原文章的本色,通过正确处理停顿、语调、语气,再现文本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书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