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思维是人类创造的翅膀。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最高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与创新,对学生学习和未来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真正达到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境界并非易事。它需要我们要有新颖科学的设计。有效得法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思维 创造力 培养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下面对设计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则,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民主性原则: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从而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等分析、等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三、变通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更需要灵活和变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变通。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死的任务、当负担来完成,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于语文课外读本的出现,使阅读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师生必然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是教学流程的变通。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归咎为抱守讲析的流程不变,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结构、形象、主题、艺术特色,导致了教学中的单调重复,使学生在无梯度无侧重的教学中产生厌倦心理。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可以说,不打破旧的程式,语文就走不出创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媒体辅助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时效性原则: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3)创新教育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焦点课题,各国、各地、各学校、各学科,都有许多研究思路、实践和成果,要能在这样的课题中提出积极的设想、有益的创见,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教育发展状况、实有基础、师资力量、可开发潜力等,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促一方教育发展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造思维 创造力 培养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未来高素质人才,致力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研究,语文学科责无旁贷,许多一线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和探索精神,投入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语文新教学模式的设计策划之中,下面对设计新模式可遵循的原则,谈一点浅陋之见。
一、民主性原则: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因此,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中,应该充满一种宽松、和谐、平等、开放、自由、民主的氛围。这意味着全体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无论他们的智力水平与心力水平有何等差异,都可以享受到充分的人格尊重,都有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机会,都可以得到鼓励与赞许。从而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的标准不应是简单的量化分数,不应是铁定的统一的模子,学校教育的目标也不应强求一律,而应该是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充分显示与发展。在这样的“以人为本”的宽松环境中,学生身心愉悦,思维活跃,从而实现创造力的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虽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课堂上,教师绝对占定讲台的状况始终未得到根本性扭转,而且,越是落后的地区,满堂灌越严重。评价一节课的优劣,着重依据教师的知识拥有量,自我表演的精彩度来衡定。课堂里,过多的是教师把自己单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教参内容一股脑儿倒给学生,似乎只有细讲,学生才能领悟,不讲全一个知识点都放心不下,面面俱到,不留一点余地给学生。这样,学生的实际参与很少,充分阅读的时间、充分质疑的时间、充分思辨的时间、充分表达的时间都被剥夺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钻研的兴趣与热情,都被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消磨殆尽,形成了等等分析、等等答案的严重的依赖心理和思维惰性。
三、变通性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课堂,更需要灵活和变通。首先是使用教材的变通。语文教学中,既要吃透大纲精神,研究教材编写的意图,又要实现对教材的合理取舍,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死的任务、当负担来完成,而是从培养学生能力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处理教材的力度、深度。尤其是新教材,由于语文课外读本的出现,使阅读容量增大,如果不能有选择地灵活使用,师生必然陷入一种疲于应付的状态。其次是教学流程的变通。传统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很大程度可以归咎为抱守讲析的流程不变,几乎每篇文章都是作者、背景、结构、形象、主题、艺术特色,导致了教学中的单调重复,使学生在无梯度无侧重的教学中产生厌倦心理。新的教学模式,应该灵活的安排和控制教学的流程,每课都有最合理的切入点,都有从发展学生创造力出发而确立的突破口,不是全面扫荡,而是重点出击,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可以说,不打破旧的程式,语文就走不出创新的路子。再次是教学方法的灵活变通。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造力,必须有区别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教学方法,如发现法、质疑法、讨论式、赏析式、评介式、批判式、延伸式、感悟式、活动式、多媒体辅助式等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活学生思维,挖掘其创造潜能。
四、时效性原则:
(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只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唯一目标,而且,它与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智力因素培养、文化熏陶、人文因素挖掘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也是密不可分的,新教学模式应该是以培养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为突破口,带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而不是顾此失彼。
(2)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不是单一学科可以实现的,它需要各学科及学科外的大量活动来协作完成,因此,新教学模式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合理设计。也要有适合语文特点的评估标准,才能体现恰当肯定,有益激励的精神。
(3)创新教育是当前一个世界性的焦点课题,各国、各地、各学校、各学科,都有许多研究思路、实践和成果,要能在这样的课题中提出积极的设想、有益的创见,就必须注重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诸如:地域特色、教育发展状况、实有基础、师资力量、可开发潜力等,设计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促一方教育发展的操作性强、实践性强、推广价值高的思路和模式,才能真正体现课题研究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