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低年级来说,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识字是1—2年级的识字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认识常用汉字一千六百至一千八百个,其中八百至一千个会写。”在识字、写字方面,实行“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出“会认、会写”两种要求,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但是,低年级学生在掌握字形方面是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针对这个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段话已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着眼于现实的空间,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积极开发,合理利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做了不少类似的尝试,把识字带入生活,让识字更简单,更轻松。
一、生活联想识字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出游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看看我们是怎么在生活中让孩子轻松识字的:孩子们刚进校的时候,我让学生轮流发作业本,这不仅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联络了感情,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同学的名字。记得在学习“正”这个字时,很多小朋友举手说认识,因为我们班有孩子的名字里有这个字。
低年级的孩子,平时回家都没有家庭作业,而识字写字的任务又特别重,于是我让孩子们周末逛街的时候去“找汉字”,收拾包装袋时“收集汉字”。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二、课外阅读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层要求”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三、学用结合识字
识了字,就用来说,用来写。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以达到识字的根本目的。如在学完汉语拼音后,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统一的家庭记录本,每天记录当天晚上要完成的作业,以及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一开始,我们会给汉字标上拼音,后来有些字出现的次数多了,就渐渐地把拼音省略了,而此时,孩子们也基本都认识这些字,甚至有孩子都能以葫芦画瓢写下来了。再过一段时间,我又设立了“每日一句”活动。老师每日在黑板上写上一句,让学生去认、去说。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让学生写一句,教师写一句。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进行识字。现在,我们又开始了循环日记,孩子们在写日记前,不仅可以读到别的小朋友的日记,而且还能在比较中提升,这也为孩子们识字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总而言之,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多动脑筋,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那么,便能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的现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识字的乐趣。
一、生活联想识字
汉语是母语,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汉字:电视、同学、亲人的名字,商店的招牌,广告及家中物品的包装物,出游等,可以说,汉字无处不在。看看我们是怎么在生活中让孩子轻松识字的:孩子们刚进校的时候,我让学生轮流发作业本,这不仅让孩子在短时间内联络了感情,还可以让他们认识同学的名字。记得在学习“正”这个字时,很多小朋友举手说认识,因为我们班有孩子的名字里有这个字。
低年级的孩子,平时回家都没有家庭作业,而识字写字的任务又特别重,于是我让孩子们周末逛街的时候去“找汉字”,收拾包装袋时“收集汉字”。诸如“红蜻蜓”皮鞋、“达能”饼干、“光明”牛奶、“巧手”洗衣粉……当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出生活环境中的字时,他们是多么兴奋啊!因此,学生乐此不疲,此时再引导他们将收集到的商标、广告等汇集起来,装订成册,便成了一本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识字读本”。我们每星期评出十几个“识字大王”的作品进行展览,下课时,互相考一考,真是“乐在其中”!
二、课外阅读识字
一年级新生在入学5—7周左右,便可熟练掌握汉语拼音,并利用音节读一些浅显的儿歌和儿童故事。此时,教师一边教生字,一边引导学生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既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有效地巩固了汉语拼音,更重要的是学生初学的生字一般都是常用字,这些字在书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如“日、月、水、火、的、了”等字)。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重温所学过的字,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是兴趣盎然中的再学习,获得的是“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但阅读时要循序渐进,开始时,不可急功近利,盲目拔高要求,否则将“弄巧成拙”,扼杀学生阅读的热情。在具体操作中,我采取了“分层要求”的方法,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作不同的要求:优生借助汉语拼音阅读,能直呼的就直呼,要求复述故事的大意;中等生先读生字,再借助拼音一段一段地读,不求快,但求读音准确;稍差的学生阅读比较困难,便引导他们“找朋友”,即从书中找出自己学过的生字,并用铅笔在其下打一小点。这样,人人都在“阅读”,人人都能“阅读”,包括“找朋友”的学生也“读”得兴致勃勃。日积月累,打点的字越来越多,学生便可以自由阅读了。这一过程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获得发展。
三、学用结合识字
识了字,就用来说,用来写。用多了,用熟了,就能“生巧”。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以达到识字的根本目的。如在学完汉语拼音后,我为孩子们准备了统一的家庭记录本,每天记录当天晚上要完成的作业,以及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一开始,我们会给汉字标上拼音,后来有些字出现的次数多了,就渐渐地把拼音省略了,而此时,孩子们也基本都认识这些字,甚至有孩子都能以葫芦画瓢写下来了。再过一段时间,我又设立了“每日一句”活动。老师每日在黑板上写上一句,让学生去认、去说。随着识字量的增加,让学生写一句,教师写一句。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交流中进行识字。现在,我们又开始了循环日记,孩子们在写日记前,不仅可以读到别的小朋友的日记,而且还能在比较中提升,这也为孩子们识字应用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总而言之,在识字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多动脑筋,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那么,便能改变学生“苦学”、“厌学”的现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中掌握和巩固知识,在学习中体会识字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