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选取国内五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比分析其培养目的与培养环节,并在着重探讨了各所高校课程设置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从而进一步分析其课程设置的渊源与价值,探索教育学原理这门学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教育学 硕士 培养方案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4.025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domest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heory graduate training sche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training links, and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us further analyze the curriculum of origin and valu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mparison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而教育学原理主要专注于研究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①本研究从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方案入手,比较不同高校的培养环节,分析其差异及共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及设置价值。
1 研究对象选取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 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②本文选取我国不同区域五所大高校教育学原理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案例来进行比较研究,这五所高校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
2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③在此比较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虽然细节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都是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熟悉国内外教育科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能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育学人才。
2.2 培养方向
五所高校均着重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学习,但由于教学思路、教育环境、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差异,培养方向所涉及内容各具不同:如表1。
2.3 综合培养环节
五所高校的培养环节,其语言表达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宏观培养过程是高度一致的。五所高校在培养环节中均采用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基本学制均为三年。
培养进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制定培养方案,完成课堂课程的学习,总体来说研一至研二上学期为课堂课程的学习时间,研二下学期至研三为论文筹划与撰写时期,该阶段将对学生选题进行开题指导审核,要求学生做好开题前期的文献准备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状况进行中期考核,用考核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况。在两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五所高校均注重学生学生学术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核心文献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研究课题。
2.4 课程设置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分析比较五所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其中开设课程大致可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补修课。
2.4.1 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在不同高校又可被称作公共必修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其公共学位课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均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其中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硕士生综合英语,这表现出各高校对学生思想觉悟水平培养要求的高度一致,并体现出对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值得提出的是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学位课中还增设了科技英语的学习(附:上海师范大学在选修课中设置了英语口语与专业外语课程),但是其余三所高校并未再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科技英语这门课程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近现代以来,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已趋于常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我们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培养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全面人才。
2.4.2 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又称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一般开设三门到五门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五所高校均开设有教育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其他学位基础课的设置各有差异,但大多偏重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典思想的学习,均为比较正统的教育学基础课。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有云南大学的教育管理学这门課程,这门课程属于学科综合型的课程,其中学习教育学涉及思想的理论知识,又融汇了管理学科的知识,这有助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教育理论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与促进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发展,这对我们当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应该仅仅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同样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与教育学原理的交融。同样,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应该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不断在社会的发展中吸收新内容,创新教育学原理的人才培养课程。 2.4.3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又称为专业主干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根据高校培养方案开设三门至五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
在其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被四所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并设置了相关课程。德育课程在五所高校都受到了重视(东北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选修课程中)。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开设有教育学研究进展与教育学研究生讨论班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涉及教育学与社会学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的发展与其他的领域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当今的教育的问题涉及管理、经济、学科发展、社会、家庭、民族以及教育生态等各个方面,有许多高校的特色课程都是以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模式设置的,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专题,将少数民族问题与教育学问题有机结合讨论;教育心理学专题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育测量与评估专题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上的应用。
2.4.4 选修课
选修课又称为发展方向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有六门至十多门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予以选择学习,一般要求修满四门。为方便观察比较,我们将五所高校的选修课划分为如下的五个模块:
(1)理论教育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这种差异源于各高校学科依托基础、培养方向与所处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共通之处则是五所高校对教育学的研究均涉及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政治学;湖南农业大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在学校规划学、社会教育学;西南大学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云南大学的特色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质量保障课程。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正如我们从幼儿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独立始终是相对的,她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持,她所培养的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同样应该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2)在综合前沿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皆关注教育热点等社会性问题,却不够重视现代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五所高校中只有西南大学针对性地开设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然而,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极具可取之处的,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学校生态学,巧妙地将高校特色与教育学专业相结合,发展出极有价值的农业院校特色学科。云南大学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从国际化的角度讨论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眼界开阔的探索创新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还对教师问题予以关注,回归了教育的中心话题。
(3)经典课程的方面,教育经典思想的学习在教育原理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五所高校均设置了相关介绍经典教育思想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了教育名著选读),其中湖南农业大学较偏重哲学思想的教育,开设课程为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其余四所高校均为中外经典教育学思想课程,但西南大学的课程设置略显重复,如其国学经典课程与中国教育经典名著选读、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中外教育经典经典属于极为相似的课程,可合并为一门课程,不仅可避免学生重复选修单一内容,更有利于课程精简与优化。
(4)民族教育方面,有两所大学开设了相应课程,分别是西南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两所高校均处于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这也体现了这两所高校对其地方教育与社会现状的关注。云南大学开设了一门民族教育学,而西南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比较细化,从文化、历史、理论、传播、政策这些方面设置了五门民族教育课程。在此,西南大学的民族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体现了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但却不利于学生选课学习。研究生的选课都以学分计算,大部分学生在修满学校规定的四科课程学分后,不愿再去选修更多的课程。过多民族课程的设置,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重视了民族课程,却忽视了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其他课程方面,除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以外,三所高校均就不同方面设置了辅助技能型课程,这些辅助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其次是外语类课程以提升学生学术上的国际交流能力;在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跨教育原理学科的辅助技能型的教学课程是非常有前瞻性眼光的。
2.4.5 补修课
补修课是针对跨专业考取及同等学历考取教育学原理研究生的学生专门设置的,参照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一般开设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哲学等基础课程。补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高校不仅关注研究生在硕士阶段能力的培养,同样注重其基础综合素养。
3 总结与思考
学术型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培养方案,其目标在于基培养础理论扎实、关心社会现状、科研能力突出、综合底蕴深厚的全方位人才。在此,选取的五所高校培养方案均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经典教育学思想的学习与当今热点问题的探究,但仍需加强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
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跨学科的交汇型课程是未来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五所高校均设置有学科交汇型的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师范大学的政治教育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生态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社会学、西南大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教育、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等等。
高校特色专业的设置和每所高校的背景依托与发展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农业院校,依托自身的农业学科背景,发展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育生态学;又如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其所发展的民族教育与高校所处地理人文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兼容不同的教学理念,依托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同时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交融发展,每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专业都可以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造就百家争鸣的教育氛围,培养出非格式化的综合創新人才,为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本文所比较分析的课程均来自其所属高校官网所公布的最新培养方案,详细课程设置参见各高校培养方案。
注释
① 谢坤,郭建敏.不同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
② 林云.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12.
③ 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16.
关键词 教育学 硕士 培养方案 比较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6.04.025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five domestic universities education theory graduate training schem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raining objective and training links, and focuses on the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hus further analyze the curriculum of origin and value, explore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education;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comparison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活动,而教育学原理主要专注于研究教育学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它是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①本研究从教育学原理学科的培养方案入手,比较不同高校的培养环节,分析其差异及共通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形成原因及设置价值。
1 研究对象选取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具体实施措施, 是高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它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路、模式、方向,指导着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②本文选取我国不同区域五所大高校教育学原理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案例来进行比较研究,这五所高校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
2 五所高校培养方案比较分析
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③在此比较分析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虽然细节表述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目标都是要求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熟悉国内外教育科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能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际交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教育学人才。
2.2 培养方向
五所高校均着重教育基本理论的研究学习,但由于教学思路、教育环境、地理位置等各方面的差异,培养方向所涉及内容各具不同:如表1。
2.3 综合培养环节
五所高校的培养环节,其语言表达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其宏观培养过程是高度一致的。五所高校在培养环节中均采用学分制的培养方式,基本学制均为三年。
培养进程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制定培养方案,完成课堂课程的学习,总体来说研一至研二上学期为课堂课程的学习时间,研二下学期至研三为论文筹划与撰写时期,该阶段将对学生选题进行开题指导审核,要求学生做好开题前期的文献准备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对学生前期学习状况进行中期考核,用考核的形式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况。在两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五所高校均注重学生学生学术与实践活动的参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核心文献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与研究课题。
2.4 课程设置
教育人才的培养主要得益于学校教育,课程的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五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硕士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分析比较五所高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其中开设课程大致可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补修课。
2.4.1 学位公共课
学位公共课在不同高校又可被称作公共必修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其公共学位课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均开设有思想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其中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以及硕士生综合英语,这表现出各高校对学生思想觉悟水平培养要求的高度一致,并体现出对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值得提出的是湖南农业大学在公共学位课中还增设了科技英语的学习(附:上海师范大学在选修课中设置了英语口语与专业外语课程),但是其余三所高校并未再加强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培养。科技英语这门课程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近现代以来,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当今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已趋于常态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对我们教育学的课程设置提出新的要求——培养能参与国际交流的全面人才。
2.4.2 学位基础课
学位基础课又称为专业基础课、平台课,一般开设三门到五门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基础。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学位基础课程设置,五所高校均开设有教育原理和教育研究方法两门课程。在此基础上,各高校其他学位基础课的设置各有差异,但大多偏重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典思想的学习,均为比较正统的教育学基础课。其中,较为有特色的有云南大学的教育管理学这门課程,这门课程属于学科综合型的课程,其中学习教育学涉及思想的理论知识,又融汇了管理学科的知识,这有助与培养全面的、高素质的教育理论人才。
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能适应与促进教育事业各方面的发展,这对我们当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要求:新时代的人才不应该仅仅只专注一个领域的学习与研究,他们同样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以及其他学科与教育学原理的交融。同样,我们教育学原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同样应该不断引入源头活水,不断在社会的发展中吸收新内容,创新教育学原理的人才培养课程。 2.4.3 专业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又称为专业主干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的专业学位课程设置,一般根据高校培养方案开设三门至五门课程,是每个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
在其课程设置中,教育理论的发展与教育的改革等社会热点问题被四所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关注并设置了相关课程。德育课程在五所高校都受到了重视(东北师范大学将其设置在选修课程中)。其中湖南农业大学开设有教育学研究进展与教育学研究生讨论班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对于促进学术交流与提升学生科研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设置了教育社会学,这门学科涉及教育学与社会学两方面的内容,教育学的发展与其他的领域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当今的教育的问题涉及管理、经济、学科发展、社会、家庭、民族以及教育生态等各个方面,有许多高校的特色课程都是以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模式设置的,比如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专题,将少数民族问题与教育学问题有机结合讨论;教育心理学专题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结合;教育测量与评估专题研究是自然科学领域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上的应用。
2.4.4 选修课
选修课又称为发展方向课,参照五所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有六门至十多门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予以选择学习,一般要求修满四门。为方便观察比较,我们将五所高校的选修课划分为如下的五个模块:
(1)理论教育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这种差异源于各高校学科依托基础、培养方向与所处地理人文环境的不同。共通之处则是五所高校对教育学的研究均涉及了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如,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政治学;湖南农业大学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上海师范大学在学校规划学、社会教育学;西南大学的文化及社会发展系列课程;云南大学的特色的教育政策与教育质量保障课程。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为独立的学科,正如我们从幼儿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这种独立始终是相对的,她的发展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持,她所培养的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同样应该是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
(2)在综合前沿课程方面,五所高校皆关注教育热点等社会性问题,却不够重视现代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五所高校中只有西南大学针对性地开设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然而,这些高校的课程设置还是极具可取之处的,如湖南农业大学的学校生态学,巧妙地将高校特色与教育学专业相结合,发展出极有价值的农业院校特色学科。云南大学的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从国际化的角度讨论中国高等教育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模式的发展,有助于培养眼界开阔的探索创新人才。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还对教师问题予以关注,回归了教育的中心话题。
(3)经典课程的方面,教育经典思想的学习在教育原理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五所高校均设置了相关介绍经典教育思想的课程(上海师范大学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了教育名著选读),其中湖南农业大学较偏重哲学思想的教育,开设课程为自然辩证法与马克思主义与科学方法论。其余四所高校均为中外经典教育学思想课程,但西南大学的课程设置略显重复,如其国学经典课程与中国教育经典名著选读、中外教育比较研究与中外教育经典经典属于极为相似的课程,可合并为一门课程,不仅可避免学生重复选修单一内容,更有利于课程精简与优化。
(4)民族教育方面,有两所大学开设了相应课程,分别是西南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两所高校均处于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地区,这也体现了这两所高校对其地方教育与社会现状的关注。云南大学开设了一门民族教育学,而西南大学所开设的课程比较细化,从文化、历史、理论、传播、政策这些方面设置了五门民族教育课程。在此,西南大学的民族课程设置一定程度体现了其对民族教育的重视,但却不利于学生选课学习。研究生的选课都以学分计算,大部分学生在修满学校规定的四科课程学分后,不愿再去选修更多的课程。过多民族课程的设置,有可能导致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重视了民族课程,却忽视了其他理论课程的学习,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5)其他课程方面,除东北师范大学与云南大学以外,三所高校均就不同方面设置了辅助技能型课程,这些辅助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技术等课程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主;其次是外语类课程以提升学生学术上的国际交流能力;在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跨教育原理学科的辅助技能型的教学课程是非常有前瞻性眼光的。
2.4.5 补修课
补修课是针对跨专业考取及同等学历考取教育学原理研究生的学生专门设置的,参照五所高校的培养方案,一般开设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教育学研究方法、教育哲学等基础课程。补修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高校不仅关注研究生在硕士阶段能力的培养,同样注重其基础综合素养。
3 总结与思考
学术型教育学原理研究生培养方案,其目标在于基培养础理论扎实、关心社会现状、科研能力突出、综合底蕴深厚的全方位人才。在此,选取的五所高校培养方案均重视基础理论的教育、经典教育学思想的学习与当今热点问题的探究,但仍需加强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学习以及综合研究素质的培养。
在学科课程设置方面,跨学科的交汇型课程是未来教育学原理专业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五所高校均设置有学科交汇型的课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东北师范大学的政治教育学、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生态学、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育社会学、西南大学的社会性别与女性教育、云南大学的民族教育等等。
高校特色专业的设置和每所高校的背景依托与发展历程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作为一所农业院校,依托自身的农业学科背景,发展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教育生态学;又如西南大学与云南大学,其所发展的民族教育与高校所处地理人文因素也是分不开的。
教育学原理是一门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学科,它的发展并不局限于一种形式。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各高校兼容不同的教学理念,依托不同的高校、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人文地理环境,同时适应时代的变迁,不断交融发展,每所高校的教育学原理专业都可以为这个学科的发展做出独特的贡献,造就百家争鸣的教育氛围,培养出非格式化的综合創新人才,为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本文所比较分析的课程均来自其所属高校官网所公布的最新培养方案,详细课程设置参见各高校培养方案。
注释
① 谢坤,郭建敏.不同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方案比较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9.
② 林云.中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3.12.
③ 北师大历史系中国近代史组.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