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2年5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席指出,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中心问题"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特别强调"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在回答如何为群众时,提出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的原则。他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于是《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荷花淀》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应运而生,在反映现实的深度、广度与多样化方面都达到了新的水平。
42年后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时期又一次承前启后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他的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了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
百色,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地区,也是亟待发展的地区,如何利用好这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舞蹈与时代紧密结合,把总书记要求的“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落到实处,担负起艺术的时代责任,一直是我们舞蹈工作者的终极追求。在编导获奖舞蹈《爷孙》的过程中,我对民族舞蹈的时代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首先是抓好作品主题的时代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我市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创作中把握住“留守”的主题,使观众在欣赏、娱乐的同时感受到时代痛点,增强了社会各界和外出打工人员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关切。
其次是抓好作品内容的时代性。舞蹈要做到反映好人民心声,在创作过程中就必须反映出所处时代的时代风貌,包括社会主体、社会道德、风气、民俗及社会活动等,要表现出社会的前进,让大众享受娱乐的同时受到鼓舞和引导,更好地为推动时代进步努力。要注意社会前进方向、主流精神和主流阶层、群体、个人风貌的反映,塑造人物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对所处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直观性。舞蹈《爷孙》,讲述了在面对少数民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普遍现象。表现“爷爷”与“孙女”两代人相依为命的亲情,叙述了“孙女”从刁蛮、任性到“爷爷”日渐苍老,从而幡然醒悟的心里成长历程来呼唤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一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三是注重作品形式的时代性。舞蹈面向广大群众,具有娱乐的性质。如果创作的民间舞不能满足民众的欣赏需求,脱离群众和实际,就会失去观众,这种作品对社会毫无贡献,被群众所否定不能立足。因而,在创作作品时,我力求舞蹈语汇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以写实的舞蹈语汇将作品的生活原型、人物的情怀,为观众所理解。例如爷孙俩在尽情的嬉戏中,爷爷将小囡抛向空中(托举);爷爷趴在地上让顽皮可爱的小囡倒骑在背上;小囡执意用自己的彩色笔画爷爷脸上等等。在爷孙俩不亦乐乎嬉戏之后,小囡要擦掉爷爷脸上的彩墨(年轮)。但越擦爷爷脸上的“年轮”——皱纹越被放大、清晰地显现出来了。于是她痛苦地感悟到:日夜陪伴她呵护着她成长的至爱亲人——爷爷老了,真的老了!,她从震撼到惊愕,从惊愕到深刻的反思。同時,小囡本身也长大了。
第四是强调作品音乐的时代性。音乐体现着舞蹈的节奏,通过节奏可以区分不同的情绪的舞蹈,是舞蹈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音乐节奏,可以表现出壮族的“似水柔情”和彝族的“热烈奔放”。作为一个壮族舞蹈,我选择了壮族代表性音乐“过山腔”作为舞蹈音乐旋律,飘逸、温婉、深情的过山腔,让舞蹈的“依偎”“成长”情绪更加浓郁。而悠扬清脆的马骨胡展现出的各种装饰性指法加花演奏,慢速时滑音装饰,快速时倚音装饰,本音上下大二度或小三度构成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让人感觉如珠落玉盘般悦耳,如山溪流淌,委婉动人,如松涛人怀,细抚心灵;如春雨阵阵,润物如丝,沁人心脾。让舞蹈的增色添美。
正是因为怀有一颗为现实书写、为时代呐喊的赤子之心,舞蹈《爷孙》获得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表演一等奖,节目一等奖的佳绩,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多次在全区文艺创作会议上提到《爷孙》的创作优点,至今此节目长演不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工作者必须担起时代责任,自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让文艺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时代前行。
42年后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时期又一次承前启后的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会上他指出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他的重要讲话,再次深刻阐述了文艺创作的根本方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文艺工作划定了基本遵循、为文艺工作者标注了价值航标。
百色,是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地区,也是亟待发展的地区,如何利用好这里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舞蹈与时代紧密结合,把总书记要求的“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落到实处,担负起艺术的时代责任,一直是我们舞蹈工作者的终极追求。在编导获奖舞蹈《爷孙》的过程中,我对民族舞蹈的时代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首先是抓好作品主题的时代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我市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关注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是乡村振兴和农村和谐社会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在创作中把握住“留守”的主题,使观众在欣赏、娱乐的同时感受到时代痛点,增强了社会各界和外出打工人员对“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的关切。
其次是抓好作品内容的时代性。舞蹈要做到反映好人民心声,在创作过程中就必须反映出所处时代的时代风貌,包括社会主体、社会道德、风气、民俗及社会活动等,要表现出社会的前进,让大众享受娱乐的同时受到鼓舞和引导,更好地为推动时代进步努力。要注意社会前进方向、主流精神和主流阶层、群体、个人风貌的反映,塑造人物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积极向上的道德品质,对所处时代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直观性。舞蹈《爷孙》,讲述了在面对少数民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越来越多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的普遍现象。表现“爷爷”与“孙女”两代人相依为命的亲情,叙述了“孙女”从刁蛮、任性到“爷爷”日渐苍老,从而幡然醒悟的心里成长历程来呼唤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和老人这一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三是注重作品形式的时代性。舞蹈面向广大群众,具有娱乐的性质。如果创作的民间舞不能满足民众的欣赏需求,脱离群众和实际,就会失去观众,这种作品对社会毫无贡献,被群众所否定不能立足。因而,在创作作品时,我力求舞蹈语汇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以写实的舞蹈语汇将作品的生活原型、人物的情怀,为观众所理解。例如爷孙俩在尽情的嬉戏中,爷爷将小囡抛向空中(托举);爷爷趴在地上让顽皮可爱的小囡倒骑在背上;小囡执意用自己的彩色笔画爷爷脸上等等。在爷孙俩不亦乐乎嬉戏之后,小囡要擦掉爷爷脸上的彩墨(年轮)。但越擦爷爷脸上的“年轮”——皱纹越被放大、清晰地显现出来了。于是她痛苦地感悟到:日夜陪伴她呵护着她成长的至爱亲人——爷爷老了,真的老了!,她从震撼到惊愕,从惊愕到深刻的反思。同時,小囡本身也长大了。
第四是强调作品音乐的时代性。音乐体现着舞蹈的节奏,通过节奏可以区分不同的情绪的舞蹈,是舞蹈艺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音乐节奏,可以表现出壮族的“似水柔情”和彝族的“热烈奔放”。作为一个壮族舞蹈,我选择了壮族代表性音乐“过山腔”作为舞蹈音乐旋律,飘逸、温婉、深情的过山腔,让舞蹈的“依偎”“成长”情绪更加浓郁。而悠扬清脆的马骨胡展现出的各种装饰性指法加花演奏,慢速时滑音装饰,快速时倚音装饰,本音上下大二度或小三度构成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让人感觉如珠落玉盘般悦耳,如山溪流淌,委婉动人,如松涛人怀,细抚心灵;如春雨阵阵,润物如丝,沁人心脾。让舞蹈的增色添美。
正是因为怀有一颗为现实书写、为时代呐喊的赤子之心,舞蹈《爷孙》获得第五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编导一等奖,表演一等奖,节目一等奖的佳绩,自治区文化厅领导多次在全区文艺创作会议上提到《爷孙》的创作优点,至今此节目长演不衰。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工作者必须担起时代责任,自觉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让文艺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引领时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