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也随之发生变化和调整,越来越重视学生价值观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小小阶段的教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形成和发展。家国情怀是学生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机关、学校都十分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选题和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探索,希望能给小学德育和法治教学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家国情怀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道德与法治的进程中,教师要从生活出发,挖掘家国情怀,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家国情怀概述
爱国情怀指的是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爱国主义。即便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家乡,离开家乡,也总是深深地怀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几千年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中国儿女继承和延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奋斗的动力,是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国家和社会都很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有关教育部门已将爱国情怀的培养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十分必要。要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和法治这两个领域,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二、爱国情怀教育在道德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璀璨的文明历史,在这些历史中有数不尽的英雄好汉,在历史英雄身上你能看到他们闪耀的爱国精神。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历史能够反映的是一种从古传承至今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中華民族独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家国情怀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的理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内一直重视的教育主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化对爱国、爱家的认知,加强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爱国情感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道德与法治科目历来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学生掌握了知识内容后,自然可以更好地进行教材学习,思索其中蕴涵的道德品质,从而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一般说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如音乐、视频等。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展相关的表演活动,体验角色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学习“拒绝烟酒和毒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向学生讲解毒品带来的危害。然后提供一段有关“禁毒”的剧本,让学生自由分组表演。对于剧本,不同的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完全不同,因此所呈现的观点自然会有许多不同,实际的表演也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毒品带来的危害,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对人民的无穷的关怀,促使学生逐渐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形成家国情怀。
(二)在课堂上树立道德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家国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年龄比较小,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课堂上的学生都能学到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老师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爱,每一个人都得到过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所以我们也要关心和帮助别人。与此同时,老师可以能把雷锋的事迹讲给学生听,通过讲述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小视频,以此来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感受雷锋给家庭带来的温暖,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真正体会雷锋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提高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课堂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心灵树立道德榜样,也可以为班级树立榜样,如定期对班级进行考核、设立道德标兵、并设定一定的奖项,以鼓励班级同学效仿,不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家国情怀。
(三)利用网络教学工具,体验历史,感悟家国情怀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思想道德。家国情怀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归宿,需要由学生的主体意识来建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模式不能单向灌输,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跟随教师、体验、感受爱国主义。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并寻找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识别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比如在进行五年级《我们的国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参观过哪些旅游景点,先做好地理铺垫,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历史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人所经历的困难和障碍。通过历史经验,学生可以理解,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被视为强大的个体;只有祖国的繁荣才能保障每个人自己的利益。播放完视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交流时,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使用讨论的方法来增强体验,让学生知道家和国家的感觉的重要性。在学习第二年第一册《家乡新变化》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30年前和30年后家乡的新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在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叹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出成就,增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通过热点话题提高学生家国情怀
为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积极性,将爱国情怀真正内化在学生心中,促使学生付诸于行动中。以学生周围的热点、信息、实例等作为辅助材料,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可以实现学生家国情怀的整体提升。另外,通过引入热点话题,可以有效地增强小学道德法律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活力和影响,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进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爱国情怀。例如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爱国情感的深层塑造,教师可立即引入热点话题:同学们,前段时间,某回族餐厅拒绝了汉族客人。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对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辩论,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即民族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民族都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促进了民族的团结、融合与发展,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思想认识上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广泛的理解。 (五)透过优良文化传统,培养家国情怀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培养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优秀公民。小学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从小学生做起。“三纲五常”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情怀,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和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祖国。比如在进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教学中,老师问学生为什么看书。有同学回答:“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年轻时就知道,要发展,必须依靠中国的崛起。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前辈还有这样的崇高理想,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我们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爱国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来为未来的祖国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个“环保小卫士”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零开始。
(六)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路径,加深学生家国情怀认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爱国、爱世界、爱他人的道德原则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理性、正确、自觉的爱国情操,并运用实践拓展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爱国情怀等道德品质。例如在进行四年级的“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环保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课堂活动中加入实践元素。在讲解完课堂知识后,教师可以带学生来到操场上,为学生准备三个垃圾袋和一些手套,分别在垃圾袋上写下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及其它的垃圾,让学生捡起操场上别人乱扔的垃圾,体验清洁卫生的辛苦,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从生活琐事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结束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单纯地知识和文化传递,而是能影响学生三观形成的课程。开设该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手段。而所谓的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格,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学生在正确和优秀民族素质的引导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郭诗云.小学德育与法治课程中蕴涵的家庭情结[J].速读(初),2019(8):123.
[2]黄淑真.初级中学德育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J].考试周报,2019(13):23-24.
[3]蒋喜军.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7(05)18-19.
[4]张书迁.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家长,2019(35):50+52.
[5]黃庭香.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J].家长,2019(35):50+52.
[6]于传江.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赤子,2019(07):218.
[7]冯玲君.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01):177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家国情怀;培养策略
家国情怀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道德与法治的进程中,教师要从生活出发,挖掘家国情怀,不断引导和激励学生,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型人才,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家国情怀概述
爱国情怀指的是国民对于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每一个人的主观感受,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古往今来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爱国主义。即便由于种种原因,离开家乡,离开家乡,也总是深深地怀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几千年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中国儿女继承和延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奋斗的动力,是进步发展的伟大精神力量。爱国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影响。国家和社会都很重视教育和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有关教育部门已将爱国情怀的培养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因此对学生进行爱国情感的培养和教育十分必要。要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各领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德育和法治这两个领域,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
二、爱国情怀教育在道德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多年璀璨的文明历史,在这些历史中有数不尽的英雄好汉,在历史英雄身上你能看到他们闪耀的爱国精神。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些历史能够反映的是一种从古传承至今的家国情怀,这是一种中華民族独有的强大精神力量,家国情怀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爱国之心和报效祖国的理想。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是国内一直重视的教育主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深化对爱国、爱家的认知,加强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爱国情感的策略
(一)创设情境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
道德与法治科目历来是小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当学生掌握了知识内容后,自然可以更好地进行教材学习,思索其中蕴涵的道德品质,从而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一般说来,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很多,如音乐、视频等。同学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开展相关的表演活动,体验角色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如在学习“拒绝烟酒和毒品”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抽出一些时间向学生讲解毒品带来的危害。然后提供一段有关“禁毒”的剧本,让学生自由分组表演。对于剧本,不同的学生的认知与理解完全不同,因此所呈现的观点自然会有许多不同,实际的表演也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刻了解毒品带来的危害,又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对人民的无穷的关怀,促使学生逐渐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从而形成家国情怀。
(二)在课堂上树立道德榜样,激发学生学习家国情怀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年龄比较小,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为此,教师应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发挥榜样的作用,使课堂上的学生都能学到并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家国情怀。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爱心的传递者”一课时,老师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爱,每一个人都得到过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所以我们也要关心和帮助别人。与此同时,老师可以能把雷锋的事迹讲给学生听,通过讲述故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小视频,以此来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感受雷锋给家庭带来的温暖,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真正体会雷锋舍己为人的高尚道德情操。这样,就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树立一个好榜样,让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提高道德修养,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课堂学习,我们不仅可以为学生的心灵树立道德榜样,也可以为班级树立榜样,如定期对班级进行考核、设立道德标兵、并设定一定的奖项,以鼓励班级同学效仿,不断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家国情怀。
(三)利用网络教学工具,体验历史,感悟家国情怀
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认知,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思想道德。家国情怀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归宿,需要由学生的主体意识来建构,这就决定了教师的教育模式不能单向灌输,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在教学活动中跟随教师、体验、感受爱国主义。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并寻找实际案例帮助学生识别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比如在进行五年级《我们的国土》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参观过哪些旅游景点,先做好地理铺垫,再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播放历史教育资源,让学生了解清朝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国人所经历的困难和障碍。通过历史经验,学生可以理解,只有强大的国家才能被视为强大的个体;只有祖国的繁荣才能保障每个人自己的利益。播放完视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在与学生交流时,让其他学生一起讨论,使用讨论的方法来增强体验,让学生知道家和国家的感觉的重要性。在学习第二年第一册《家乡新变化》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展示30年前和30年后家乡的新变化,让学生感受到在政府的领导下,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叹中国改革开放的突出成就,增强了他们的家国情怀。
(四)通过热点话题提高学生家国情怀
为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兴趣和积极性,将爱国情怀真正内化在学生心中,促使学生付诸于行动中。以学生周围的热点、信息、实例等作为辅助材料,引入课堂,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分析,提出自己的思考与理解,可以实现学生家国情怀的整体提升。另外,通过引入热点话题,可以有效地增强小学道德法律课堂教学的感染力、活力和影响,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增进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爱国情怀。例如在“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现爱国情感的深层塑造,教师可立即引入热点话题:同学们,前段时间,某回族餐厅拒绝了汉族客人。你觉得这个问题怎么样?对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辩论,从而形成统一的认识,即民族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任何民族都为祖国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促进了民族的团结、融合与发展,也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思想认识上让学生对爱国主义有更广泛的理解。 (五)透过优良文化传统,培养家国情怀
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培养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优秀公民。小学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从小学生做起。“三纲五常”的传统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合当代教育。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情怀,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和经验,逐步培养学生的祖国。比如在进行《传统美德,源远流长》一课教学中,老师问学生为什么看书。有同学回答:“为了将来有个好工作”“为了掌握更多的知识”……老师给同学们讲解了周恩来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年轻时就知道,要发展,必须依靠中国的崛起。梁启超先生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的前辈还有这样的崇高理想,所以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我们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但是爱国的方式有很多。我们可以通过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来为未来的祖国服务,我们可以通过做一个“环保小卫士”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明白如何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我们可以从零开始。
(六)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习路径,加深学生家国情怀认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将爱国、爱世界、爱他人的道德原则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理性、正确、自觉的爱国情操,并运用实践拓展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爱国情怀等道德品质。例如在进行四年级的“让生活多一些绿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环保知识,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在课堂活动中加入实践元素。在讲解完课堂知识后,教师可以带学生来到操场上,为学生准备三个垃圾袋和一些手套,分别在垃圾袋上写下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及其它的垃圾,让学生捡起操场上别人乱扔的垃圾,体验清洁卫生的辛苦,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从生活琐事中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结束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并非单纯地知识和文化传递,而是能影响学生三观形成的课程。开设该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手段。而所谓的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格,道德与法治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对家国情怀的培养,使学生在正确和优秀民族素质的引导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郭诗云.小学德育与法治课程中蕴涵的家庭情结[J].速读(初),2019(8):123.
[2]黄淑真.初级中学德育与法治教学中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J].考试周报,2019(13):23-24.
[3]蒋喜军.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J].甘肃教育,2017(05)18-19.
[4]张书迁.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家长,2019(35):50+52.
[5]黃庭香.在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爱国情感教育[J].家长,2019(35):50+52.
[6]于传江.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赤子,2019(07):218.
[7]冯玲君.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读写算,2019(01):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