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14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后,“中国经济”越来越吸引世界各国的眼球。西欧国家纷纷向中国介绍芬兰、英国、德国、法国的投资环境及投资机会。中国经济正从“引进来”,向“引进来”、“走出去”双通道转变。联合国贸发组织预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势头令人瞩目,将超过德国、英国、法国,成为2010年至2012年全球第二大最具潜力的对外投资国。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为什么吸引世界眼球?
中国经济消费估算
通常认为:中国的储蓄率很高、消费率不足。实际上,中国的消费,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在世界上都属非常罕见。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来看,食品、饮料、衣着、住房、交通、通讯、日用品的消费增长,中国名列前茅。从奢侈品来看,英国名牌、法国红葡萄酒、世界珠宝黄金,加上旅游购物,中国是第一或第二的进口国。引人注目的是: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0年汽车销售比上年同期增长40%左右。
过去5年里,中国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增长,名列世界前茅。每年洗衣机销售量增长15.7%,电冰箱增长14.5%,吸尘器增长16.6%,移动电话增长17.4%,小汽车增长34.7%,旅客运输量增长11%,互联网人数增长32.5%,在校大学生增长16.2%。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也是世界上最快。2009年居民消费额是9142元,相当于1978年的8.43倍,大体上是每10年翻一番,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7.12%。保持这样增长速度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
况且,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可能存在着低估:1)农村居民自产自销产品,没有按市场价格估算;2)企业成本用于客户营销和员工食宿的支出,数额很大;3)私营企业大多数将家庭生活费支出,列入企业生产性支出;4)居民消费统计选取的样本,通常不包括流动人口;5)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低估90%左右。
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消费在全部产出中的比率,确实可能低估,但是远没有人们估算得那么低。中国的消费,在结构上存在很多不平衡,甚至是严重的不平衡。例如,在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在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之间,在产品消费与服务消费之间,在住房消费与非住房消费之间,在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之间,在私人消费与公共服务消费之间等。
总之,中国的消费,很难简单地论断为不足。问题是:规模太大,增长太快,难以持续。比如:能源,全球石油的新增需求一半来自中国;铁矿石和主要金属,40%左右由中国消耗;水泥、玻璃,50%由中国消耗。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避免完全重复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实际规模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依赖生产法,不像其他国家,更多地使用收入法或支出法。出于种种原因,中国长期以来对服务业严重低估。例如:单位内部后勤服务未充分计算,住房虚拟房租被低估,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业经营。
国际比较中,汇率是一个严重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国际机构、国内外学者,特别是世行、IMF等的研究结果,购买力平价(PPP)大体位于2.75-3.75区间。假如采取最简单的平均法计算,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大约为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7%;人均GDP为7300美元,相当于按汇率计算(3688美元)的两倍左右。
另一个突出问题:对转移支付、支出的重复计算,对投资率和储蓄率,存在高估。过去20年,调整后的平均储蓄率在42%,消费率为58%,投资率为39.5%左右,净出口率为2.5%。中国既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又是一个主要依赖内需增长的国家。消费率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低,许多国内外文献所说的不足50%,采用交叉验证法,就会发现:难以成立。
31年里(1978-2009),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9%;最近20年里,GDP每年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22%左右。这个投资增长数字,没有剔除通胀因素,即便考虑价格因素,显然也是大大高估了。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确实非常依赖投资增长。
中国经济比较国际经济
国内外有关机构、研究团体及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65%左右归因于资本投入,8%左右归因于劳动力增加,6%左右归因于人力资本增强,20%左右归因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包括:技术进步、结构改善、管理提升、培训教育等。相对于规模的扩展速度,中国经济的效率水平比较低下,某些方面甚至是无效率。
首先,市场扭曲,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形成资源浪费和闲置。人为压低工资和地租,造成一些行业的虚假繁荣,行政干预建设的工厂、经常处于停运状态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多少车辆通行的公路、没有学生的新建农村学校、频繁变动的城乡规划和随意决策的建设,永远有相当大的资源用于拆除和搬迁,年复一年地在重修、重建,快建、快拆,这种“拆毁性建设”也形成GDP。此外,大量存在着产生性增加值,实际上无人享用的“理论财富”。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绝大部分回乡建房子,这些房子绝大多数没有人居住。
其次,资本存量增长迅速,使用效率十分低下:1)过去30年,平均每年的存量资本增长10%左右,大体相当于欧洲和美国的70-80%。在高投资率的条件下,存量资本快速增长,赶上和超过欧美,只是时间问题。2)中国经济持续多年,处于净资本输出状态,已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拥有巨额的海外净资产,估计在2万亿美元左右。中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债权国,资本净输出的利弊,已明显弊大于利。3)中国经济通过降低出口商品价格,抬高进口产品价格,每年对世界经济补助数千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涨的主要成因。
再次,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正在越来越依赖其他国家。中国进口的石油、铁矿石、木材、大豆及食用油,都占到了国内消费量的50%以上,有色金属、纸张和纸浆的进口量,也增长迅猛。
最后,国内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与美国、欧洲相比,中国拥有的生态财富,相差极大。将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到美国、欧洲的水平,需要花费的资金可能相当于10倍的国家外汇储备,即25万亿美元。
中国经济发展在于社会政策
中国经济存在的持续性失衡问题,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1)工业产品过度低端,以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为特点;2)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3)国际贸易条件,持续恶化;4)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为0.41;5)财富分配呈现两极分化,90%资产集中在10%的人群,加上住房因素,也有二八之差。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管理。中国没有完全从过去的旧体制转变出来,没有建立起适应新型市场经济的社会体制。
第一,城乡二元分割制度,长期没有实质性改善。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很好,这是市场和经济具有活力的重要原因。城乡户籍不同,意味着:1)劳动报酬不同,相同工作的货币工资,相差2-3倍;2)社会保障不同,存在实质性差异;3)子女教育条件,城乡差别巨大;4)享受城市政策性住房、福利,差异十分明显;5)社会治安、司法保护等公共服务,差别极不均等。
第二,缺乏相应的利益代表和协调机制。最突出的问题:劳资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土地的农民使用权、农村集体所有权和国家垄断权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权关系;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城乡不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新的中间组织和社会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第三,教育的行政化、官僚化问题。教育投入,特别是政府投入,与经济发展相比,相差甚大。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相当于美国20世纪初期: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美国已经超过14年。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很弱,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变成行政化机构。社会的“官本位”观念,十分顽固。政府对科学研究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沿袭着苏联模式:实体科学院制度,部委分割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
第四,公共卫生和医疗制度问题十分严重。食品安全、卫生检疫、医疗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五,在传媒、文化、体育、旅游、休闲领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例如,各种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转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在市场规范和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社会生活变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等等。
社会矛盾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将形成制约因素。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正面、有的负面,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不少经济学家预言,未来广义的社会改革,将取代狭义的经济改革,这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经济消费估算
通常认为:中国的储蓄率很高、消费率不足。实际上,中国的消费,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在世界上都属非常罕见。从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来看,食品、饮料、衣着、住房、交通、通讯、日用品的消费增长,中国名列前茅。从奢侈品来看,英国名牌、法国红葡萄酒、世界珠宝黄金,加上旅游购物,中国是第一或第二的进口国。引人注目的是:从2009年开始,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0年汽车销售比上年同期增长40%左右。
过去5年里,中国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增长,名列世界前茅。每年洗衣机销售量增长15.7%,电冰箱增长14.5%,吸尘器增长16.6%,移动电话增长17.4%,小汽车增长34.7%,旅客运输量增长11%,互联网人数增长32.5%,在校大学生增长16.2%。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提升,也是世界上最快。2009年居民消费额是9142元,相当于1978年的8.43倍,大体上是每10年翻一番,居民消费平均每年增长7.12%。保持这样增长速度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是绝无仅有。
况且,居民消费增长速度,可能存在着低估:1)农村居民自产自销产品,没有按市场价格估算;2)企业成本用于客户营销和员工食宿的支出,数额很大;3)私营企业大多数将家庭生活费支出,列入企业生产性支出;4)居民消费统计选取的样本,通常不包括流动人口;5)居民自有住房的虚拟房租,低估90%左右。
然而,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消费在全部产出中的比率,确实可能低估,但是远没有人们估算得那么低。中国的消费,在结构上存在很多不平衡,甚至是严重的不平衡。例如,在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之间,在城市消费与农村消费之间,在产品消费与服务消费之间,在住房消费与非住房消费之间,在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之间,在私人消费与公共服务消费之间等。
总之,中国的消费,很难简单地论断为不足。问题是:规模太大,增长太快,难以持续。比如:能源,全球石油的新增需求一半来自中国;铁矿石和主要金属,40%左右由中国消耗;水泥、玻璃,50%由中国消耗。核心问题在于:如何避免完全重复欧洲和美国的工业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全球面临的挑战。
中国经济实际规模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主要依赖生产法,不像其他国家,更多地使用收入法或支出法。出于种种原因,中国长期以来对服务业严重低估。例如:单位内部后勤服务未充分计算,住房虚拟房租被低估,农业人口从事非农业经营。
国际比较中,汇率是一个严重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国际机构、国内外学者,特别是世行、IMF等的研究结果,购买力平价(PPP)大体位于2.75-3.75区间。假如采取最简单的平均法计算,2009年中国经济总量大约为10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7%;人均GDP为7300美元,相当于按汇率计算(3688美元)的两倍左右。
另一个突出问题:对转移支付、支出的重复计算,对投资率和储蓄率,存在高估。过去20年,调整后的平均储蓄率在42%,消费率为58%,投资率为39.5%左右,净出口率为2.5%。中国既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又是一个主要依赖内需增长的国家。消费率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低,许多国内外文献所说的不足50%,采用交叉验证法,就会发现:难以成立。
31年里(1978-2009),中国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9%;最近20年里,GDP每年增长10.4%,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22%左右。这个投资增长数字,没有剔除通胀因素,即便考虑价格因素,显然也是大大高估了。然而,中国经济增长确实非常依赖投资增长。
中国经济比较国际经济
国内外有关机构、研究团体及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国30多年的经济增长,65%左右归因于资本投入,8%左右归因于劳动力增加,6%左右归因于人力资本增强,20%左右归因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包括:技术进步、结构改善、管理提升、培训教育等。相对于规模的扩展速度,中国经济的效率水平比较低下,某些方面甚至是无效率。
首先,市场扭曲,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形成资源浪费和闲置。人为压低工资和地租,造成一些行业的虚假繁荣,行政干预建设的工厂、经常处于停运状态的污水处理设施、没有多少车辆通行的公路、没有学生的新建农村学校、频繁变动的城乡规划和随意决策的建设,永远有相当大的资源用于拆除和搬迁,年复一年地在重修、重建,快建、快拆,这种“拆毁性建设”也形成GDP。此外,大量存在着产生性增加值,实际上无人享用的“理论财富”。数以亿计的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省吃俭用攒下的钱,绝大部分回乡建房子,这些房子绝大多数没有人居住。
其次,资本存量增长迅速,使用效率十分低下:1)过去30年,平均每年的存量资本增长10%左右,大体相当于欧洲和美国的70-80%。在高投资率的条件下,存量资本快速增长,赶上和超过欧美,只是时间问题。2)中国经济持续多年,处于净资本输出状态,已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拥有巨额的海外净资产,估计在2万亿美元左右。中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债权国,资本净输出的利弊,已明显弊大于利。3)中国经济通过降低出口商品价格,抬高进口产品价格,每年对世界经济补助数千亿美元,成为全球经济高增长、低通涨的主要成因。
再次,在自然资源方面,中国正在越来越依赖其他国家。中国进口的石油、铁矿石、木材、大豆及食用油,都占到了国内消费量的50%以上,有色金属、纸张和纸浆的进口量,也增长迅猛。
最后,国内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与美国、欧洲相比,中国拥有的生态财富,相差极大。将中国的生态系统,修复到美国、欧洲的水平,需要花费的资金可能相当于10倍的国家外汇储备,即25万亿美元。
中国经济发展在于社会政策
中国经济存在的持续性失衡问题,已经发展到十分严重的地步:1)工业产品过度低端,以高耗能、高污染、劳动密集为特点;2)服务业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3)国际贸易条件,持续恶化;4)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基尼系数为0.41;5)财富分配呈现两极分化,90%资产集中在10%的人群,加上住房因素,也有二八之差。主要根源在于社会管理。中国没有完全从过去的旧体制转变出来,没有建立起适应新型市场经济的社会体制。
第一,城乡二元分割制度,长期没有实质性改善。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很好,这是市场和经济具有活力的重要原因。城乡户籍不同,意味着:1)劳动报酬不同,相同工作的货币工资,相差2-3倍;2)社会保障不同,存在实质性差异;3)子女教育条件,城乡差别巨大;4)享受城市政策性住房、福利,差异十分明显;5)社会治安、司法保护等公共服务,差别极不均等。
第二,缺乏相应的利益代表和协调机制。最突出的问题:劳资关系、雇主与雇员关系;土地的农民使用权、农村集体所有权和国家垄断权之间的关系;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和开发权关系;企业生产经营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社区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城乡不同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同地区之间的矛盾,新的中间组织和社会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第三,教育的行政化、官僚化问题。教育投入,特别是政府投入,与经济发展相比,相差甚大。中国人力资本水平,相当于美国20世纪初期:劳动者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9年,美国已经超过14年。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学生就业能力很弱,缺乏创新精神,大学变成行政化机构。社会的“官本位”观念,十分顽固。政府对科学研究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沿袭着苏联模式:实体科学院制度,部委分割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论资排辈、人情关系、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
第四,公共卫生和医疗制度问题十分严重。食品安全、卫生检疫、医疗服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五,在传媒、文化、体育、旅游、休闲领域,存在着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例如,各种事业单位的改革和转型,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媒体在市场规范和社会秩序中的地位和影响,社会生活变化对经济的反作用,等等。
社会矛盾对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将形成制约因素。有的直接、有的间接,有的正面、有的负面,有的强一些、有的弱一些。不少经济学家预言,未来广义的社会改革,将取代狭义的经济改革,这将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