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罪与罚》是十九世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一位受基督教影响很深的俄国作家,因此解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要重视其宗教观与作品之间的联系。本文力图从宗教视角分析《罪与罚》与《圣经》中水的意象原型关系,从而寻找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内心对基督教神学的深刻理解。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意象 原型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14-02
一、弗莱:《圣经》是神话原型的理论起点
在20世纪西方文论的群星闪耀中,原型批评理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弗莱把原型批评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当中。在古希腊和古希伯来这“两希文明”之间,弗莱更加倾向于古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研究。《圣经》成为弗莱研究的重点。弗莱认为文学演进发展的源头是神话,这其中包括《圣经》中的神话故事。神话原型不是指单个神话故事,而是指通过对文学宏观研究得到反复出现的某类意象和结构因素。在这里,神话作为原型,是指神话所包含的意象,主题、叙述结构、情结模式等,为后世文学所借用,从而不断重复出现,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所以说,原型是从神话故事总结出来并且贯穿于文学史的一种叙述结构原则。
弗莱在《伟大的代码》中分析了光、水、道路、城市等主题原型。在《神力的语言》中又进一步分析了高山、花园、洞穴、熔炉等四种主题原型的变体。《圣经》记载的内容始于时间的开始,太初创世,止于时间的结束,即《启示录》所记述的。在起始与结束之间,用亚当和以色列这两个名字作为象征,概述了人类的历史,而书中的许多具体意象不断的反复出现喻示了某种整体化原则。基督教传统上把《旧约全书》视为一系列的预示,《新约全书》为这些预示提供原型。预示是象征而原型是现实。《新约》和《旧约》一样具有神话性质,同时也代表自身信仰上的理解。而弗莱所分析的各种原型主题贯穿于整部《圣经》之中。这些原型主题和意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得以重构,体现了陀氏对于宗教的深刻思考。
二、《罪与罚》中水的圣经意象原型
在《罪与罚》中提到大量水的意象出现在斯维里加洛夫临死前。文中对水的描述如下:“雨不是一滴一滴的下,而是如柱地倾泻到地面上来……斯维里加洛夫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雨停了……他甚至带着疑问望了望小聂瓦河黑黢黢的河水”。在斯维里加洛夫第二个梦中,他梦见他曾经玷污过的小女孩,“她的松散的金黄色的头发湿漉漉的……这个少女是投河自尽的。” 紧接着他梦见河水上涨了,“他想,‘到了早晨,水就要漫到街上低洼的地方来,把地下室和地窖淹没,地下室里的老鼠将要泅到水面上来……我应该马上出去一直到彼特罗夫公园,在那挑一棵给雨遍体淋湿的高大灌木,我只要用肩膀轻轻一碰,就会有千万颗水滴落在我头上来……’”;“外面一片浓雾……乳白色的浓雾笼罩着全城……他仿佛看见小涅瓦河一夜之间上涨的河水,彼得罗夫岛湿漉漉的小道,湿漉漉的青草,湿漉漉的树木,最后是那一颗灌木……寒冷与湿气攫住他的全身,他感到一阵发冷,” 最后他走到消防队的瞭望塔旁自开枪杀了。
我们首先探究一下斯维里加洛夫自杀的原因。在《罪与罚》中我们对斯维里加洛夫的认识是:他是个极容易被情欲控制的人,不仅难以对妻子忠诚还折磨妻子导致其死亡。杀害奴仆,玷污幼女,一直以来他备受良心的折磨,但是在他遇到杜尼娅以后,情况有所转变,杜妮亚曾经一度想拯救他,也许是不断的劝阻和眼泪打动了斯维里加洛夫,他的良心出现了光亮。在他决定自杀前曾找过杜妮亚,甚至以知道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威胁她让她和他在一起。我们认为斯维里加洛夫对杜妮亚的倾慕,不仅仅是出于情欲的冲动,也具有从杜妮亚那里获得救赎的渴望。在他曾经堕落的时候,杜妮亚纯洁的灵魂震撼了他,使他有了灵魂上的自省,但是同时他也无法摆脱情欲的纠缠。斯维里加洛夫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他渴望得救,最后他希望得到杜妮亚就如同希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但是当他见到杜妮亚时,他的情欲又表现得如此无耻和卑劣,最终他的理智和良心让他放走了杜妮亚,也就是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完全失去了杜妮亚,即失去了救赎的机会。此刻他所苦苦追寻的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也已失去,他内心的挣扎和分裂把他带到了痛苦的深渊,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助和对自己犯下过失后的否定,所以绝望的他才决定自杀。但是在他自杀以前,他曾去索尼娅家帮助她安顿马尔美拉多夫的孤儿;给了他年轻的未婚妻的父母一大笔钱并毫无要求的离开。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斯维里加洛夫具有人性的一面。“在基督的身上包含着人类灵魂的无限性,不过它的萌芽却存在于所有人的灵魂里,哪怕是堕落!有罪之人的灵魂中,也包含着这一萌芽,也有着善良的品质的存在,有着被拯救的可能。” 虽然救赎的路失败了,但是他的灵魂依然有闪光的地方,这对他后面挣扎中的死亡做了铺垫。
《圣经》中最重要的关于水的意象存在于大洪水的故事中。耶和华看见地上的罪恶很大,后悔造了人类,于是就拣选了挪亚一家,然后上帝通过大洪水来消灭世上的生灵万物。“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下大雨在地上” (《圣经·创世纪》7:11) 之后上帝与挪亚重新立约,他说:“我与你们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圣经·创世纪》9:11)弗莱认为:“洪水本身既可以从神愤怒和报复的意义上看成是恶魔意象,也可以看成是拯救意象,这取决于我们是从挪亚和他家人的观点来看,还是从所有别人的角度来看。” 因此大洪水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它既是残酷与暴力的毁灭又是善良仁慈的拯救。弗莱在讨论大洪水时,把水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水同时具备拯救的功能和毁灭的力量。生命之水象征着永生而毁灭之水则象征着惩罚。当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途径红海时,摩西在耶和华的帮助下用杖分开了红海,形成道路让以色列人通过,之后又将红海合上淹没了埃及的追兵。过红海的故事与大洪水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神选中的人得到赦免,而与神为敌的人受惩罚。对于在大洪水中的鱼,弗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就象征意义来说,洪水从未退却,我们全都是生活在象征意义上的水下想象世界的鱼类。被淹没的军队也同样是后来象征意义上的黑暗与死亡的埃及。因此挪亚的水灾和穿越红海在《新约》中被认为是不同形式的神圣洗礼。在施洗礼时,受洗的人被象征性的淹没的在旧世界,而醒来时已到达彼岸的新世界。” 在此联系前文分析过的斯维里加洛夫自杀的原因,我们这样理解:斯维里加洛夫所淋的雨就象征着他死前的受洗。连续一整夜的大雨象征着施洗礼。在《罪与罚》中斯维里加洛夫在淋雨后,想到:“我这辈子从来不喜欢水,甚至风景画中的水也不喜欢。”这意味着在斯维里加洛夫的一生中,从来也没有和上帝取得过联系。他不喜欢水,意味着他拒绝接受洗礼,同时也拒绝接受上帝对他的拯救,所以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他有想要寻找上帝的盼望却无奈的与上帝隔绝。这种内心的挣扎加深了他的痛苦,可是他的身上却有着神性光芒,在临死前他不忘对索尼娅和他未婚妻的帮助。他站在桥上,望着小涅瓦河黑黢黢的河水,忘记了身上的寒冷,雨水淋湿了他的身体可是他并不在意,在梦中他仿佛感觉到窗外也许是寒冷、也许是黑暗、也许是潮湿,但他的眼前却不断呈现出鲜花;同样在梦中,他渴望着水的上涨,到了早晨,水要从低洼的地方上来,把地下室和地窖淹没;在梦中他迫不及待的要到彼得罗夫公园去,在那挑选一棵给雨水遍体淋湿的高大灌木,渴望着千万颗水滴滴到头上。尽管他被自己所爱的女人拒绝,尽管那个他所爱的女人没有给他救赎的机会,尽管他绝望地走向自杀的道路,但是最终他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接受了一场洗礼仪式。雨不是一滴一滴的下,而是如柱的倾泻而来,雨水为他洗去罪恶,替他更新生命。这也正是陀氏作品中蕴含的主题:拯救。不管是怎样的人,过去有过何种罪恶行径,陀氏都不会放弃给予人希望的机会,哪怕在他生命的尽头仍没有寻见上帝,但是只要人性还有一丝的光芒,陀氏也毫不犹豫地给予他悔改和拯救的可能。所以在他生命的尽头一场盛大的洗礼仪式临到了他。“神啊,求你救我,因为众水要淹没我。我陷在深淤泥中,没有立脚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我因呼求困乏,喉咙发干;我因等候神,眼睛失明。”(《圣经·诗篇》69:1—3)《诗篇》中的这段描述正符合斯维里加洛夫当时的状态,他想要寻求神,但是寻求的道路却被隔断;他想要获得拯救,但是却因自身陷于情欲的淤泥中而无法自拔;他想要等候神,却自己蒙蔽了眼目,最终走向了衰亡。
《圣经》中大洪水灭绝了挪亚方舟之外的一切生灵,但是无疑水中的鱼却得到豁免的特殊地位。耶稣和鱼、海豚还有钓鱼曾多次出现于《圣经·新约》中。而“‘耶稣’、‘ 上帝之子’、‘救世主’这几个词的希腊文各取第一个字母排成ichthys,意思是 ‘鱼’ ” 。因此耶稣除了同洪水中的鱼一样具有独特的豁免地位外还具有救赎的能力。同时在陀氏的代表作品中,几乎每一位主人公的境遇都是窘迫和处于困顿中的,他们正如大洪水中的鱼一样生活在水下的旧世界,他们都渴望到达洗礼之后的新世界。也许在陀氏的心中大洪水真的从未退去。
结语:本文通过分析《罪与罚》中代表性人物斯维里加洛夫死前水的意象原型,解读托氏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情节。即使是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人物身上,托氏也给予其人性的亮光与最终的救赎。
参考文献: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之路[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加】诺思罗普·弗莱.伟大的代码[M].郝振益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李平.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恶魔形象[D].西南大学, 2010
[6]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甄静.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罪之梦幻[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8]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 意象 原型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114-02
一、弗莱:《圣经》是神话原型的理论起点
在20世纪西方文论的群星闪耀中,原型批评理论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弗莱把原型批评理论运用于文学研究当中。在古希腊和古希伯来这“两希文明”之间,弗莱更加倾向于古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研究。《圣经》成为弗莱研究的重点。弗莱认为文学演进发展的源头是神话,这其中包括《圣经》中的神话故事。神话原型不是指单个神话故事,而是指通过对文学宏观研究得到反复出现的某类意象和结构因素。在这里,神话作为原型,是指神话所包含的意象,主题、叙述结构、情结模式等,为后世文学所借用,从而不断重复出现,成为一种象征符号。所以说,原型是从神话故事总结出来并且贯穿于文学史的一种叙述结构原则。
弗莱在《伟大的代码》中分析了光、水、道路、城市等主题原型。在《神力的语言》中又进一步分析了高山、花园、洞穴、熔炉等四种主题原型的变体。《圣经》记载的内容始于时间的开始,太初创世,止于时间的结束,即《启示录》所记述的。在起始与结束之间,用亚当和以色列这两个名字作为象征,概述了人类的历史,而书中的许多具体意象不断的反复出现喻示了某种整体化原则。基督教传统上把《旧约全书》视为一系列的预示,《新约全书》为这些预示提供原型。预示是象征而原型是现实。《新约》和《旧约》一样具有神话性质,同时也代表自身信仰上的理解。而弗莱所分析的各种原型主题贯穿于整部《圣经》之中。这些原型主题和意象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得以重构,体现了陀氏对于宗教的深刻思考。
二、《罪与罚》中水的圣经意象原型
在《罪与罚》中提到大量水的意象出现在斯维里加洛夫临死前。文中对水的描述如下:“雨不是一滴一滴的下,而是如柱地倾泻到地面上来……斯维里加洛夫到家时浑身都湿透了”;“雨停了……他甚至带着疑问望了望小聂瓦河黑黢黢的河水”。在斯维里加洛夫第二个梦中,他梦见他曾经玷污过的小女孩,“她的松散的金黄色的头发湿漉漉的……这个少女是投河自尽的。” 紧接着他梦见河水上涨了,“他想,‘到了早晨,水就要漫到街上低洼的地方来,把地下室和地窖淹没,地下室里的老鼠将要泅到水面上来……我应该马上出去一直到彼特罗夫公园,在那挑一棵给雨遍体淋湿的高大灌木,我只要用肩膀轻轻一碰,就会有千万颗水滴落在我头上来……’”;“外面一片浓雾……乳白色的浓雾笼罩着全城……他仿佛看见小涅瓦河一夜之间上涨的河水,彼得罗夫岛湿漉漉的小道,湿漉漉的青草,湿漉漉的树木,最后是那一颗灌木……寒冷与湿气攫住他的全身,他感到一阵发冷,” 最后他走到消防队的瞭望塔旁自开枪杀了。
我们首先探究一下斯维里加洛夫自杀的原因。在《罪与罚》中我们对斯维里加洛夫的认识是:他是个极容易被情欲控制的人,不仅难以对妻子忠诚还折磨妻子导致其死亡。杀害奴仆,玷污幼女,一直以来他备受良心的折磨,但是在他遇到杜尼娅以后,情况有所转变,杜妮亚曾经一度想拯救他,也许是不断的劝阻和眼泪打动了斯维里加洛夫,他的良心出现了光亮。在他决定自杀前曾找过杜妮亚,甚至以知道拉斯科尔尼科夫的罪行威胁她让她和他在一起。我们认为斯维里加洛夫对杜妮亚的倾慕,不仅仅是出于情欲的冲动,也具有从杜妮亚那里获得救赎的渴望。在他曾经堕落的时候,杜妮亚纯洁的灵魂震撼了他,使他有了灵魂上的自省,但是同时他也无法摆脱情欲的纠缠。斯维里加洛夫这个人物是复杂的。他渴望得救,最后他希望得到杜妮亚就如同希望抓住救命稻草一般,但是当他见到杜妮亚时,他的情欲又表现得如此无耻和卑劣,最终他的理智和良心让他放走了杜妮亚,也就是在这时他意识到自己完全失去了杜妮亚,即失去了救赎的机会。此刻他所苦苦追寻的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也已失去,他内心的挣扎和分裂把他带到了痛苦的深渊,他的心中充满了无助和对自己犯下过失后的否定,所以绝望的他才决定自杀。但是在他自杀以前,他曾去索尼娅家帮助她安顿马尔美拉多夫的孤儿;给了他年轻的未婚妻的父母一大笔钱并毫无要求的离开。这两件事都体现了斯维里加洛夫具有人性的一面。“在基督的身上包含着人类灵魂的无限性,不过它的萌芽却存在于所有人的灵魂里,哪怕是堕落!有罪之人的灵魂中,也包含着这一萌芽,也有着善良的品质的存在,有着被拯救的可能。” 虽然救赎的路失败了,但是他的灵魂依然有闪光的地方,这对他后面挣扎中的死亡做了铺垫。
《圣经》中最重要的关于水的意象存在于大洪水的故事中。耶和华看见地上的罪恶很大,后悔造了人类,于是就拣选了挪亚一家,然后上帝通过大洪水来消灭世上的生灵万物。“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下大雨在地上” (《圣经·创世纪》7:11) 之后上帝与挪亚重新立约,他说:“我与你们立约,凡有血肉的,不再被洪水灭绝,也不再有洪水毁坏地了。”(《圣经·创世纪》9:11)弗莱认为:“洪水本身既可以从神愤怒和报复的意义上看成是恶魔意象,也可以看成是拯救意象,这取决于我们是从挪亚和他家人的观点来看,还是从所有别人的角度来看。” 因此大洪水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它既是残酷与暴力的毁灭又是善良仁慈的拯救。弗莱在讨论大洪水时,把水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含义,水同时具备拯救的功能和毁灭的力量。生命之水象征着永生而毁灭之水则象征着惩罚。当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途径红海时,摩西在耶和华的帮助下用杖分开了红海,形成道路让以色列人通过,之后又将红海合上淹没了埃及的追兵。过红海的故事与大洪水的故事有着相似之处。都是神选中的人得到赦免,而与神为敌的人受惩罚。对于在大洪水中的鱼,弗莱给出了这样的解释:“就象征意义来说,洪水从未退却,我们全都是生活在象征意义上的水下想象世界的鱼类。被淹没的军队也同样是后来象征意义上的黑暗与死亡的埃及。因此挪亚的水灾和穿越红海在《新约》中被认为是不同形式的神圣洗礼。在施洗礼时,受洗的人被象征性的淹没的在旧世界,而醒来时已到达彼岸的新世界。” 在此联系前文分析过的斯维里加洛夫自杀的原因,我们这样理解:斯维里加洛夫所淋的雨就象征着他死前的受洗。连续一整夜的大雨象征着施洗礼。在《罪与罚》中斯维里加洛夫在淋雨后,想到:“我这辈子从来不喜欢水,甚至风景画中的水也不喜欢。”这意味着在斯维里加洛夫的一生中,从来也没有和上帝取得过联系。他不喜欢水,意味着他拒绝接受洗礼,同时也拒绝接受上帝对他的拯救,所以他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他有想要寻找上帝的盼望却无奈的与上帝隔绝。这种内心的挣扎加深了他的痛苦,可是他的身上却有着神性光芒,在临死前他不忘对索尼娅和他未婚妻的帮助。他站在桥上,望着小涅瓦河黑黢黢的河水,忘记了身上的寒冷,雨水淋湿了他的身体可是他并不在意,在梦中他仿佛感觉到窗外也许是寒冷、也许是黑暗、也许是潮湿,但他的眼前却不断呈现出鲜花;同样在梦中,他渴望着水的上涨,到了早晨,水要从低洼的地方上来,把地下室和地窖淹没;在梦中他迫不及待的要到彼得罗夫公园去,在那挑选一棵给雨水遍体淋湿的高大灌木,渴望着千万颗水滴滴到头上。尽管他被自己所爱的女人拒绝,尽管那个他所爱的女人没有给他救赎的机会,尽管他绝望地走向自杀的道路,但是最终他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接受了一场洗礼仪式。雨不是一滴一滴的下,而是如柱的倾泻而来,雨水为他洗去罪恶,替他更新生命。这也正是陀氏作品中蕴含的主题:拯救。不管是怎样的人,过去有过何种罪恶行径,陀氏都不会放弃给予人希望的机会,哪怕在他生命的尽头仍没有寻见上帝,但是只要人性还有一丝的光芒,陀氏也毫不犹豫地给予他悔改和拯救的可能。所以在他生命的尽头一场盛大的洗礼仪式临到了他。“神啊,求你救我,因为众水要淹没我。我陷在深淤泥中,没有立脚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过我身。我因呼求困乏,喉咙发干;我因等候神,眼睛失明。”(《圣经·诗篇》69:1—3)《诗篇》中的这段描述正符合斯维里加洛夫当时的状态,他想要寻求神,但是寻求的道路却被隔断;他想要获得拯救,但是却因自身陷于情欲的淤泥中而无法自拔;他想要等候神,却自己蒙蔽了眼目,最终走向了衰亡。
《圣经》中大洪水灭绝了挪亚方舟之外的一切生灵,但是无疑水中的鱼却得到豁免的特殊地位。耶稣和鱼、海豚还有钓鱼曾多次出现于《圣经·新约》中。而“‘耶稣’、‘ 上帝之子’、‘救世主’这几个词的希腊文各取第一个字母排成ichthys,意思是 ‘鱼’ ” 。因此耶稣除了同洪水中的鱼一样具有独特的豁免地位外还具有救赎的能力。同时在陀氏的代表作品中,几乎每一位主人公的境遇都是窘迫和处于困顿中的,他们正如大洪水中的鱼一样生活在水下的旧世界,他们都渴望到达洗礼之后的新世界。也许在陀氏的心中大洪水真的从未退去。
结语:本文通过分析《罪与罚》中代表性人物斯维里加洛夫死前水的意象原型,解读托氏作品中所蕴含的宗教情节。即使是在一个充满罪恶的人物身上,托氏也给予其人性的亮光与最终的救赎。
参考文献: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M].朱海观、王汶,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陈慧、袁宪军、吴伟仁,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加】诺思罗普·弗莱.批评之路[M].王逢振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加】诺思罗普·弗莱.伟大的代码[M].郝振益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李平.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恶魔形象[D].西南大学, 2010
[6]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甄静.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罪之梦幻[D].河北师范大学 2009
[8]何云波.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文化精神[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