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2月,我中途接手一个班级。这是一个文秘班,人不多,只有二十二个,且都是女生。在交接工作时,主任就跟我说了,这个班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懒、散。在了解上学期的各科成绩时,成绩总表上显示,各门功课都及格的只有六七个,还不到一半。特别是中文录入课程,任课教师告诉我,她们的平均水平不到30个/分钟。知道这一情况,心里甚是着急。要知道,对于文秘班的同学,一个硬性的技能要求就是打字的速度。情急之下,心里有了一个念头:每个星期定目标,达不到目标的留下补练,给她们找点事做,一定要改了她们这个“懒”的习气。第二天,在班级的课间休息时间,我通知学生:“为了使我班的五笔打字速度有一个大的提高,决定从下周开始每周都有一个目标要求,每周四下完第六节课(考虑到星期四的第六节刚好是中英文录入课程,方便测试)测试,达不到要求的周四、周五将留下补练,直到达到目标为止。下周四的目标是30个/分钟,此后每周递加10个,大家回去要多多练习。”通知发布完毕,下面基本安静,没听到什么明确的反对之声,我的心也算放下了,以为这件事就会按我的设想进行下去。
一个星期过去了,到了我们的测试时间。测试下来,很是失望,能够达到30个/分钟的只有四五个。当时就想,肯定是回家没练,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一定要兑现那天通知所说的。理所当然,大部分同学当天就被留下来了。被留下来的同学,一个个嘟着嘴。两个小时下来,中间陆续有几个也达到目标較早地回家了,但还是有一半左右的同学没有达到。第二天,没达到的同学继续被留下。这一天是星期五,学生明显的有些不情愿了,也没心思。但我既然前面说了,就还在坚持着,让她们留下。慢慢地,下面有声音了。其中有一个学生嘟啷到:“每个人的基础都不一样,一下子怎么能够都达到这样的要求!”“对啊,这要叫我们练到猴年马月?”“我们还是住宿生呢,都住在郊区,很远的,等会没公交车了怎么办?让我们怎么回去?!”……下面已是一片怨声载道,弄不好,马上就要“揭竿而起”了。心想,要让她们今天都练到30个/分钟已不太可能,得赶紧想个法平息她们的怨气,然后从长计议。其实,第一个声音已经触动了我,虽然这个声音带着些许的不满,但是它让我在那片刻意识到我这样“一刀切”的决策确实是有问题的。思考片刻,也让心情平静了一会,然后对学生说:“刚刚听到同学们的意见,有的确实有道理。老师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你们提高打字速度,但是有的做法欠妥。我没有考虑到同学们的打字基础不一样,而提出在同样的时间要求达到同样的水平,这是不太合理的。这样吧,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应该纠正。今天,我们就不补练了……”“耶,太好了,可以回家了!”我话还没说完,只听得下面一片欢呼。“但是,我们今天再花五分钟时间重新测试一次,请你们把自己测得的实际打字速度记下来。下周一我找中文录入课老师了解一下,这个学期末你们的打字目标应该是多少,然后我们在周二班会课时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本课程的要求,写一份详细的打字计划,定好每周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一旦定好,就请兑现自己的承诺。 怎么样?”我提高嗓门道。“没问题!”“自定每周目标之后,如果到时达不到要求的,该怎么办?”我提了个问。“那就留下来再练呗。”“行,那就这样定好了。”眼看要起的一场风波就这样被化解了。
周一,我了解到中文录入课程本学期的要求是达到80个/分钟。到周二班会课时间,我把这一要求告诉了同学们。正如她们上周五承诺的,每个人认真地写了一份打字计划,每周目标明确到位。到周四测试时,大部分同学都达到了自定目标,可以按时回家。只有四五位同学没有达到要求,被留下来练习。自此,虽然总有几位同学因为没有达到自定目标而被留下,但也没有听到什么怨言。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打字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合格率从40%左右提高到了70%左右,五笔打字速度由原来的平均不到30个/分钟提高到了平均65个/分钟左右。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做一件事,尽管是带着好的动机去做的,但是,情急之中我们往往会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心急,往往会让我们犯这样的错误:第一,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心急之下,我们可能会失去理智,形成片面的认知,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回顾“打字事件”,做决定时我没有考虑每个同学的打字基础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做了一个不该做的“一刀切”的决定。如果我坚持要求所有的同学在第一周达到30个/分钟,那么结果会是,原来就到了每分钟20多个的同学,基本上都能达到,但对于原来水平在每分钟不到10个,甚至为零的同学,可能性就小了。这再一次印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认真了解对象的实际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可行性是大大存在问题的。因此,解决问题,我们还得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一刀切”。第二,从对象的角度来说,心急之下作出的决定,往往容易忽视对象的主观想法,伤害她们的自尊。这样,决策者给自己招来的不但不是支持,反而可能是一片怨气。弄不好,会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对立。
是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动作快,效率未必高。我想,遇到问题,我们更多的还是需要冷静、沉着地去对待!
一个星期过去了,到了我们的测试时间。测试下来,很是失望,能够达到30个/分钟的只有四五个。当时就想,肯定是回家没练,才有这样的结果,我一定要兑现那天通知所说的。理所当然,大部分同学当天就被留下来了。被留下来的同学,一个个嘟着嘴。两个小时下来,中间陆续有几个也达到目标較早地回家了,但还是有一半左右的同学没有达到。第二天,没达到的同学继续被留下。这一天是星期五,学生明显的有些不情愿了,也没心思。但我既然前面说了,就还在坚持着,让她们留下。慢慢地,下面有声音了。其中有一个学生嘟啷到:“每个人的基础都不一样,一下子怎么能够都达到这样的要求!”“对啊,这要叫我们练到猴年马月?”“我们还是住宿生呢,都住在郊区,很远的,等会没公交车了怎么办?让我们怎么回去?!”……下面已是一片怨声载道,弄不好,马上就要“揭竿而起”了。心想,要让她们今天都练到30个/分钟已不太可能,得赶紧想个法平息她们的怨气,然后从长计议。其实,第一个声音已经触动了我,虽然这个声音带着些许的不满,但是它让我在那片刻意识到我这样“一刀切”的决策确实是有问题的。思考片刻,也让心情平静了一会,然后对学生说:“刚刚听到同学们的意见,有的确实有道理。老师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你们提高打字速度,但是有的做法欠妥。我没有考虑到同学们的打字基础不一样,而提出在同样的时间要求达到同样的水平,这是不太合理的。这样吧,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应该纠正。今天,我们就不补练了……”“耶,太好了,可以回家了!”我话还没说完,只听得下面一片欢呼。“但是,我们今天再花五分钟时间重新测试一次,请你们把自己测得的实际打字速度记下来。下周一我找中文录入课老师了解一下,这个学期末你们的打字目标应该是多少,然后我们在周二班会课时间,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本课程的要求,写一份详细的打字计划,定好每周自己要达到的目标。一旦定好,就请兑现自己的承诺。 怎么样?”我提高嗓门道。“没问题!”“自定每周目标之后,如果到时达不到要求的,该怎么办?”我提了个问。“那就留下来再练呗。”“行,那就这样定好了。”眼看要起的一场风波就这样被化解了。
周一,我了解到中文录入课程本学期的要求是达到80个/分钟。到周二班会课时间,我把这一要求告诉了同学们。正如她们上周五承诺的,每个人认真地写了一份打字计划,每周目标明确到位。到周四测试时,大部分同学都达到了自定目标,可以按时回家。只有四五位同学没有达到要求,被留下来练习。自此,虽然总有几位同学因为没有达到自定目标而被留下,但也没有听到什么怨言。这样,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的打字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合格率从40%左右提高到了70%左右,五笔打字速度由原来的平均不到30个/分钟提高到了平均65个/分钟左右。
这件事情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做一件事,尽管是带着好的动机去做的,但是,情急之中我们往往会好心办坏事,适得其反。心急,往往会让我们犯这样的错误:第一,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心急之下,我们可能会失去理智,形成片面的认知,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回顾“打字事件”,做决定时我没有考虑每个同学的打字基础和能力是不一样的,做了一个不该做的“一刀切”的决定。如果我坚持要求所有的同学在第一周达到30个/分钟,那么结果会是,原来就到了每分钟20多个的同学,基本上都能达到,但对于原来水平在每分钟不到10个,甚至为零的同学,可能性就小了。这再一次印证,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没有认真了解对象的实际情况下作出的决定,可行性是大大存在问题的。因此,解决问题,我们还得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勿“一刀切”。第二,从对象的角度来说,心急之下作出的决定,往往容易忽视对象的主观想法,伤害她们的自尊。这样,决策者给自己招来的不但不是支持,反而可能是一片怨气。弄不好,会造成双方之间的隔阂、对立。
是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动作快,效率未必高。我想,遇到问题,我们更多的还是需要冷静、沉着地去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