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阳光成才”资助体系建设的实践为例,结合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完善资助体系的新举措,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资助育人 大学生 阳光成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维护教育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关键,是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热点。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包括“奖、勤、助、补、贷”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目前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在资助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实践,为资助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但从当前大学生资助现状来看,现行的资助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仍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资助育人目标,需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资助体系建设的实践为例,结合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完善资助体系的有效举措,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一、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现有在校学生3万余人,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7000人,占到全校总人数的20%左右,其中特殊经济困难学生占5%左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一直是我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摸清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资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校面向全体在校生对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查发现:
关于贫困生认定,近50%的同学认为“身边存在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学校申请资助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对贫困证明的监管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贫困评定标准不一,认定准确性欠佳。这要求我们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仅依赖于贫困证明,还应建立贫困生认定的量化指标体系,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
关于资助力度,同学对目前的资助力度基本满意,60%以上同学认为资助对学习生活“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帮助”,但存在资助范围偏小问题。当前,包括社会、企业和个人捐助在内的各项奖助学金大多对学习成绩都有一定要求,资助对象集中于成绩好的学生,而有些由于忙于勤工俭学、心理压力较大等原因造成学习成绩处于中游水平的贫困生,获奖几率偏低。
关于贫困生心理状况,约6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60%来自于心理、生活压力,40%是对未来、就业的焦虑。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仅不到20%的同学自信且积极进取,约20%的同学感到学习生活一团糟,易自暴自弃。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物质扶持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积极精神。
调查中还发现,由于目前经济资助基本属于救济式的无偿经济资助,受助生易形成“不劳而获”的惰性思想,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成了经济困难和思想贫困的“双困生”。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资助方式,加强精神解困、人文关怀和能力拓展训练,引导学生从“他助”走向“自助”。
二、山东农业大学“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实践
针对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抓好学生德育体系、评价体系、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实施“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按照“经济保障、精神关怀、发展支持”的工作理念,丰富资助内涵,推进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双线资助模式,不断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资助工作“帮困育人、励志助学”的工作目标。
(一)创新思路,健全规章制度体系
1. 健全规则制度,实现规范管理。2010年,以《学生手册》修订为契机,按照“规范管理、有序高效”的原则,我校重点完善了《贫困生认定及档案管理办法》《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管理办法》等10余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了学生资助制度管理体系,为顺利推进资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坚持“四三式”工作模式,实现规范运作。“四三式”工作模式即贫困生确认三级证明、贫困生认定三级负责、贫困生资助三级公开、贫困生资助三级监督。贫困生确认需村、乡、县三级证明。贫困生认定三级负责,即班级负责本班,学院负责本学院,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校的贫困生的评议、审核认定。贫困生资助三级公开,即评选条件公开、评选程序公开、评选结果公开,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推荐→学院公示→学工处审核→学校公示”的程序开展工作。贫困生资助三级监督,即校长信箱、举报电话,对学院资助工作规范化进行监督;学生信息中心、学生对班级资助工作民主化进行监督;辅导员家访,重点了解贫困生真实家庭情况,对学生诚信进行监督。
(二)强化服务,完善工作运行体系
1. 组织健全,层级负责。强化学院二级管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核心、以学院专职学生资助辅导员为主体,以班级学生资助信息员为重要补充的三级资助队伍体系。
2. 坚持一线,贴近学生。学校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强化“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一线工作法”,强化“六进六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好务。
3. 加强研究,武装队伍。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工作的理论研究,鼓励资助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2011年度设立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资助《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研究》等14项课题研究,另有15项课题获一般项目立项资助。
(三)多措并举,丰富多元化资助体系
1.依托校内资源,丰富资助形式。在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学校完善了以学校奖助学金为基础,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社会性奖助学金为重要补充的多元资助体系。学校还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鼓励全校师生爱心捐款,设立“爱心互助基金”。
2.挖掘校友资源,扩大社会资助。目前设有“登海种业”“金正大”“大连三仪”“六和”“一松”“财富特”“胜邦绿野”“慕赵”以及慈善总会等27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奖助学金。2010年发放680人次,金额92.8万元。
3.关注特殊群体,实施应急救助。学校加大了对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于2010年专门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应对特困救助,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帮助,发挥资助体系的最大效能。
(四)丰富内涵,六个结合打造“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
1. 资助工作与学风建设相结合。通过目标激励、榜样引领作用,强化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创建优良学风,引导同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短期激励变成长期自觉行为。
2. 资助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督促学生重视自己的诚信行为,珍惜维护自我信用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新生入校,发放诚信宣传单,与签订诚信协议,点燃学生诚信意识;平时通过诚信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诚信宣传;毕业生离校,发放《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与毕业生签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计划确认书》,落实学生诚信行为。
3. 资助工作与自助教育相结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培养学生从“他助”走向“自助”意识。学校设立管理辅助、教学辅助等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每学年组织勤工助学工作双向招聘会。2010年全校共设立长期勤工助学岗位1800余个,发放勤工助学补助120余万元。学校还设立跳蚤市场,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自我创作,将劳动成果进行交易,培养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 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相结合。通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助”走向“助人”。学校开展“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主题教育活动。2010年,先后组织贫困生开展“温馨六月,瀛泰我心”“叩响无声世界,关注聋哑儿童”“机电先锋,当代雷锋”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暑假期间,由贫困学生组成的“西部爱心支教协会”分别赴甘肃、贵州和济宁山村支教1个月,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5. 资助工作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进行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帮助贫困生心理减困。广泛开展一带一帮扶、心贴心交流、朋辈辅导等活动,让贫困同学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还成立贫困生励志社团“沁园”协会,传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开展“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帮助贫困生形成乐观、坚韧的性格。
6. 资助工作与就业帮扶相结合。作为贫困生,受社会资源、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压力更大,学校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出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格外的关心和帮助,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对进一步完善“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的思考
通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山东农业大学已形成了以“四三式”工作模式和“六个结合”为核心的特色“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为继续完善“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应在今后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探索贫困生认定的有效方法
从2010年开始,学校积极探索贫困生认定工作新举措,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林学院制订了《贫困生界定实施办法》,出台由贫困证明、电话信函、实地走访、同学评议、个别谈话“五位一体”的综合界定办法。农学院“五步走”引领经济状况评估,“指标化”量化经济状况评估,“民主制”完善经济状况评估,“慎调整”整合经济状况评估。
(二)加强档案信息建设,实现合理资助
学校建立完整的学生资助动态档案。档案内容除基本信息及诚信档案,还包括受助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全面掌握贫困生状况,保持对贫困生的跟踪了解,根据贫困生实际经济状况及受助情况及时调整资助措施,科学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避免资助过分集中,实现合理资助。动态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掌握受助学生的精神和心理情况,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
(三)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资助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资助网站建设,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为资助工作搭建更好的宣传、服务平台;二是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素质测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发放奖助学金,实现资助工作数字化,提升工作效率。
(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实现他助与自助的结合
资助帮困的最终目标是将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乐观自强的态度面对困境,我校加强相关社团建设,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自助与助人,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梁军,何丽萍,岑郁. 公平诉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3): 50-51.
[2]陈志丹. 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2): 34-37.
[3]余梦,周婷. 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教育前沿,2010(2):27-28.
[4]种颖.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安徽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情况的调查.宜宾学院学报,2010,10(5):111-114.
[5]赵炳起. 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5.
【关键词】资助育人 大学生 阳光成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维护教育公平、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关键,是国家、社会和高校共同关注的热点。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相继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逐步建立起了包括“奖、勤、助、补、贷”在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目前在解决贫困生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在资助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实践,为资助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但从当前大学生资助现状来看,现行的资助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仍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资助育人目标,需继续探索和不断完善。本文以山东农业大学资助体系建设的实践为例,结合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和完善资助体系的有效举措,为高校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一、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山东农业大学现有在校学生3万余人,近80%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7000人,占到全校总人数的20%左右,其中特殊经济困难学生占5%左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一直是我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摸清当前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增强资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校面向全体在校生对当前大学生资助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查发现:
关于贫困生认定,近50%的同学认为“身边存在为了经济利益欺骗学校申请资助的事情”。这一方面是对贫困证明的监管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的贫困评定标准不一,认定准确性欠佳。这要求我们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仅依赖于贫困证明,还应建立贫困生认定的量化指标体系,规范贫困生认定程序。
关于资助力度,同学对目前的资助力度基本满意,60%以上同学认为资助对学习生活“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帮助”,但存在资助范围偏小问题。当前,包括社会、企业和个人捐助在内的各项奖助学金大多对学习成绩都有一定要求,资助对象集中于成绩好的学生,而有些由于忙于勤工俭学、心理压力较大等原因造成学习成绩处于中游水平的贫困生,获奖几率偏低。
关于贫困生心理状况,约65%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60%来自于心理、生活压力,40%是对未来、就业的焦虑。在不良心理的影响下,仅不到20%的同学自信且积极进取,约20%的同学感到学习生活一团糟,易自暴自弃。这就需要学校在进行物质扶持的同时,加强对贫困学生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贫困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建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积极精神。
调查中还发现,由于目前经济资助基本属于救济式的无偿经济资助,受助生易形成“不劳而获”的惰性思想,养成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成了经济困难和思想贫困的“双困生”。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资助方式,加强精神解困、人文关怀和能力拓展训练,引导学生从“他助”走向“自助”。
二、山东农业大学“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实践
针对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在抓好学生德育体系、评价体系、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着力实施“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建设。按照“经济保障、精神关怀、发展支持”的工作理念,丰富资助内涵,推进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双线资助模式,不断完善资助育人体系,实现资助工作“帮困育人、励志助学”的工作目标。
(一)创新思路,健全规章制度体系
1. 健全规则制度,实现规范管理。2010年,以《学生手册》修订为契机,按照“规范管理、有序高效”的原则,我校重点完善了《贫困生认定及档案管理办法》《企事业单位及个人捐助管理办法》等10余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了学生资助制度管理体系,为顺利推进资助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2. 坚持“四三式”工作模式,实现规范运作。“四三式”工作模式即贫困生确认三级证明、贫困生认定三级负责、贫困生资助三级公开、贫困生资助三级监督。贫困生确认需村、乡、县三级证明。贫困生认定三级负责,即班级负责本班,学院负责本学院,学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全校的贫困生的评议、审核认定。贫困生资助三级公开,即评选条件公开、评选程序公开、评选结果公开,严格按照“个人申请→班级评议→学院推荐→学院公示→学工处审核→学校公示”的程序开展工作。贫困生资助三级监督,即校长信箱、举报电话,对学院资助工作规范化进行监督;学生信息中心、学生对班级资助工作民主化进行监督;辅导员家访,重点了解贫困生真实家庭情况,对学生诚信进行监督。
(二)强化服务,完善工作运行体系
1. 组织健全,层级负责。强化学院二级管理,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核心、以学院专职学生资助辅导员为主体,以班级学生资助信息员为重要补充的三级资助队伍体系。
2. 坚持一线,贴近学生。学校加强对资助工作人员工作情况的考核和监督,强化“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坚持“一线工作法”,强化“六进六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好务。
3. 加强研究,武装队伍。学校历来非常重视工作的理论研究,鼓励资助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2011年度设立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工作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资助《高等农业院校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实践与研究》等14项课题研究,另有15项课题获一般项目立项资助。
(三)多措并举,丰富多元化资助体系
1.依托校内资源,丰富资助形式。在用足用好国家政策的基础上,学校完善了以学校奖助学金为基础,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勤工助学、社会性奖助学金为重要补充的多元资助体系。学校还充分挖掘校内资源,鼓励全校师生爱心捐款,设立“爱心互助基金”。
2.挖掘校友资源,扩大社会资助。目前设有“登海种业”“金正大”“大连三仪”“六和”“一松”“财富特”“胜邦绿野”“慕赵”以及慈善总会等27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奖助学金。2010年发放680人次,金额92.8万元。
3.关注特殊群体,实施应急救助。学校加大了对重大疾病、意外伤害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于2010年专门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专项资金应对特困救助,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帮助,发挥资助体系的最大效能。
(四)丰富内涵,六个结合打造“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
1. 资助工作与学风建设相结合。通过目标激励、榜样引领作用,强化学生学习动力,通过创建优良学风,引导同学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由短期激励变成长期自觉行为。
2. 资助工作与诚信教育相结合。督促学生重视自己的诚信行为,珍惜维护自我信用形象,引导学生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新生入校,发放诚信宣传单,与签订诚信协议,点燃学生诚信意识;平时通过诚信专题讲座、演讲比赛、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开展诚信宣传;毕业生离校,发放《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与毕业生签订《国家助学贷款还款计划确认书》,落实学生诚信行为。
3. 资助工作与自助教育相结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培养学生从“他助”走向“自助”意识。学校设立管理辅助、教学辅助等各类勤工助学岗位,每学年组织勤工助学工作双向招聘会。2010年全校共设立长期勤工助学岗位1800余个,发放勤工助学补助120余万元。学校还设立跳蚤市场,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知识,自我创作,将劳动成果进行交易,培养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
4. 资助工作与感恩教育相结合。通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引导学生从“自助”走向“助人”。学校开展“感恩母校、感恩老师、感恩父母”主题教育活动。2010年,先后组织贫困生开展“温馨六月,瀛泰我心”“叩响无声世界,关注聋哑儿童”“机电先锋,当代雷锋”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暑假期间,由贫困学生组成的“西部爱心支教协会”分别赴甘肃、贵州和济宁山村支教1个月,感恩社会、回报社会。
5. 资助工作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在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进行精神上的关怀和抚慰,帮助贫困生心理减困。广泛开展一带一帮扶、心贴心交流、朋辈辅导等活动,让贫困同学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学校还成立贫困生励志社团“沁园”协会,传播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的精神,开展“勤工助学先进个人”“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帮助贫困生形成乐观、坚韧的性格。
6. 资助工作与就业帮扶相结合。作为贫困生,受社会资源、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就业压力更大,学校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高度出发,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毕业生,给予格外的关心和帮助,重点指导、优先推荐,实施“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三、对进一步完善“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的思考
通过两年来的探索实践,山东农业大学已形成了以“四三式”工作模式和“六个结合”为核心的特色“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并取得显著成效。为继续完善“阳光成才”资助育人体系,学校应在今后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探索贫困生认定的有效方法
从2010年开始,学校积极探索贫困生认定工作新举措,形成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林学院制订了《贫困生界定实施办法》,出台由贫困证明、电话信函、实地走访、同学评议、个别谈话“五位一体”的综合界定办法。农学院“五步走”引领经济状况评估,“指标化”量化经济状况评估,“民主制”完善经济状况评估,“慎调整”整合经济状况评估。
(二)加强档案信息建设,实现合理资助
学校建立完整的学生资助动态档案。档案内容除基本信息及诚信档案,还包括受助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全面掌握贫困生状况,保持对贫困生的跟踪了解,根据贫困生实际经济状况及受助情况及时调整资助措施,科学合理地分配资助资源,避免资助过分集中,实现合理资助。动态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掌握受助学生的精神和心理情况,提高资助工作的针对性。
(三)加强资助工作信息化建设,提升资助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资助网站建设,发挥网络的巨大作用,为资助工作搭建更好的宣传、服务平台;二是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平台,逐步实现网上素质测评,网上申报、网上评审发放奖助学金,实现资助工作数字化,提升工作效率。
(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实现他助与自助的结合
资助帮困的最终目标是将经济困难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人才。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乐观自强的态度面对困境,我校加强相关社团建设,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自助与助人,进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梁军,何丽萍,岑郁. 公平诉求与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3): 50-51.
[2]陈志丹. 高校贫困生非经济资助体系的构建.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2): 34-37.
[3]余梦,周婷. 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的几点思考.教育前沿,2010(2):27-28.
[4]种颖. 我国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建设研究—基于安徽师范大学贫困生资助情况的调查.宜宾学院学报,2010,10(5):111-114.
[5]赵炳起. 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