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和刘华、若知母女俩还有一帮朋友商量出版《姜天民文集》时,大家都要我写点专门的文字。我无法推却,有些话必须趁早说,也必须由我来说,再不说就对不起那把姜天民日夜佩带的匕首,对不起姜天民坐过的那把破藤椅。
先说藤椅,多年以前,在一座破旧两层小楼背后,有一处更加破旧的瓦房,那把连破旧一词都不好意思用作形容的更加破旧的藤椅就摆放在瓦房正中。某个下午,我第一次走进这间屋子,坐在这把藤椅上的一位尚能抓住青春尾巴的年轻人站起来,用清瘦的右手同我握了一下。
认识姜天民不久,他患病住院,转氨酶高达数百,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全靠打点滴来维持。偏偏在这时,省内一家文学期刊通知他去修改中篇小说 《淡淡幽香的槐花》。姜天民想也不想,就要求出院。医生再三警告,这时候中断治疗是要出人命的。情急之下,姜天民不惜做出若有问题绝不找医院麻烦的保证。
几年之后,姜天民受上级单位赏识,经历百般辛苦、千种麻烦,得以离开这座小楼大门。当我更加辛苦、更加麻烦地进到这座小楼门内,坐上姜天民特意留给我的那把破旧老藤椅后,有机会到古城黄州与他相聚……
姜天民走出这小楼大门之后就没有再回来,离开之日,就是诀别之时。
二
再说匕首。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姜天民,其文学才华在极短的时间里全面爆发,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人心不古者肆意中伤的目标。妖言最甚的那一阵,姜天民手握一把我的工友用高速钢替他打制的匕首,恨不能宰了口中数出的一二三四五个人。这世界最丑陋的物什中某些酸臭文人的口舌有足够资格上榜,那种分明连雕虫小技都谈不上的人,最叹为观止的是其妒火中烧后的厚颜无耻,以及比小人还小人地用卑劣手段侮辱他人,作为狐朋狗友的娱乐。
那一次姜天民拖着病体从武汉回来,再见面时,他闷头抽了几支烟,那样子不说也晓得,一定是小说没被那家杂志接受。抽完烟的姜天民将一只紫砂壶举起来,几乎要砸在地板上,大声骂出一句脏话后,才原原本本地说了经过。其实他不说我也明白,一定是受到那惯于中伤他的人的又一次中伤。成名之后,多家杂志抢着要这部《淡淡幽香的槐花》,其中也包括省里这家杂志,这一次轮到姜天民断然拒绝了。
1982年《第九个售货亭》问世随即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那一阵,应当是姜天民故乡生活为数不多的纯美日子。人们忽然发现原来感情外露疾恶如仇的姜天民另有一颗柔软纯粹的内心,透过他的作品可以看见,简陋得近乎粗拙的山区小城原来蕴藏着冰清玉洁。
三
姜天民调到黄州不久便遇上爱情,随之又到北京学习,与莫言等做了学友。其间回家养病,女儿若知出生。喜忧纷繁之际,《北京文学》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新作《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当年读毕,就将其当成神来之笔。
姜天民匆匆离世,中国文学新进中少了一员大将。姜天民的文学生涯只有短短十年,其探索与创造,对于文学宏观的启迪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从先期的《第九个售货亭》到后期的《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不算汪洋恣肆的《白门楼印象》系列,仅此两篇短篇小说,就胜过一些人的洋洋百万言。此生此界,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活得很光鲜,口碑却如鼻屎。又有人身前身后只有一把不到关键处不知其作用的风骨,偶然受人提及,顿时满场崇敬。为人一生,为文一世,姜天民都可以成为风范。姜天民不去追逐名利高处的奢华,在尘土飞扬的社会生活中用破旧藤椅般的文脉,以及匕首一样的风骨,打造人的世界里至关重要的灵魂底线。
(选自2015年1月16日《光明日报》)
品 读
读了《2014中国最佳散文》和《2015中国年度散文》,我非常看好刘醒龙的《灵魂的底线》。尽管此文是序,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优美的散文来欣赏。凡优秀散文往往构思精巧,巧设“文眼”,以便读者找出画龙点睛的“文眼”,以便读者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凡优秀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以便读者在所描绘的事物里感悟语言传递出的浓浓情意。
《灵魂的底线》巧设“文眼”,构思精巧,语言含蓄的神来之笔有两处。
“大家都要我写点专门的文字。我无法推却,有些话必须趁早说,也必须由我来说,再不说就对不起那把姜天民日夜佩带的匕首,对不起姜天民坐过的那把破藤椅。”这几句话放在文章的首段,文字表面没有直接抒情,但“无法推却”“匕首”“破藤椅”等字眼既表露了作者的浓浓深情,又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文章接着就细致描绘和精心刻画有关“破藤椅”“匕首”的人与事。
“姜天民不去追逐名利高处的奢华,在尘土飞扬的社会生活中用破旧藤椅般的文脉,以及匕首一样的风骨,打造人的世界里至关重要的灵魂底线。”这几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文章通过对“破藤椅”“匕首”的细致描绘和精心刻画,托物寄意。行文至此,我们可以从言辞中感受到作者对姜天民的深情已不可抑制,真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在和刘华、若知母女俩还有一帮朋友商量出版《姜天民文集》时,大家都要我写点专门的文字。我无法推却,有些话必须趁早说,也必须由我来说,再不说就对不起那把姜天民日夜佩带的匕首,对不起姜天民坐过的那把破藤椅。
先说藤椅,多年以前,在一座破旧两层小楼背后,有一处更加破旧的瓦房,那把连破旧一词都不好意思用作形容的更加破旧的藤椅就摆放在瓦房正中。某个下午,我第一次走进这间屋子,坐在这把藤椅上的一位尚能抓住青春尾巴的年轻人站起来,用清瘦的右手同我握了一下。
认识姜天民不久,他患病住院,转氨酶高达数百,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全靠打点滴来维持。偏偏在这时,省内一家文学期刊通知他去修改中篇小说 《淡淡幽香的槐花》。姜天民想也不想,就要求出院。医生再三警告,这时候中断治疗是要出人命的。情急之下,姜天民不惜做出若有问题绝不找医院麻烦的保证。
几年之后,姜天民受上级单位赏识,经历百般辛苦、千种麻烦,得以离开这座小楼大门。当我更加辛苦、更加麻烦地进到这座小楼门内,坐上姜天民特意留给我的那把破旧老藤椅后,有机会到古城黄州与他相聚……
姜天民走出这小楼大门之后就没有再回来,离开之日,就是诀别之时。
二
再说匕首。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姜天民,其文学才华在极短的时间里全面爆发,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人心不古者肆意中伤的目标。妖言最甚的那一阵,姜天民手握一把我的工友用高速钢替他打制的匕首,恨不能宰了口中数出的一二三四五个人。这世界最丑陋的物什中某些酸臭文人的口舌有足够资格上榜,那种分明连雕虫小技都谈不上的人,最叹为观止的是其妒火中烧后的厚颜无耻,以及比小人还小人地用卑劣手段侮辱他人,作为狐朋狗友的娱乐。
那一次姜天民拖着病体从武汉回来,再见面时,他闷头抽了几支烟,那样子不说也晓得,一定是小说没被那家杂志接受。抽完烟的姜天民将一只紫砂壶举起来,几乎要砸在地板上,大声骂出一句脏话后,才原原本本地说了经过。其实他不说我也明白,一定是受到那惯于中伤他的人的又一次中伤。成名之后,多家杂志抢着要这部《淡淡幽香的槐花》,其中也包括省里这家杂志,这一次轮到姜天民断然拒绝了。
1982年《第九个售货亭》问世随即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那一阵,应当是姜天民故乡生活为数不多的纯美日子。人们忽然发现原来感情外露疾恶如仇的姜天民另有一颗柔软纯粹的内心,透过他的作品可以看见,简陋得近乎粗拙的山区小城原来蕴藏着冰清玉洁。
三
姜天民调到黄州不久便遇上爱情,随之又到北京学习,与莫言等做了学友。其间回家养病,女儿若知出生。喜忧纷繁之际,《北京文学》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新作《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当年读毕,就将其当成神来之笔。
姜天民匆匆离世,中国文学新进中少了一员大将。姜天民的文学生涯只有短短十年,其探索与创造,对于文学宏观的启迪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从先期的《第九个售货亭》到后期的《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不算汪洋恣肆的《白门楼印象》系列,仅此两篇短篇小说,就胜过一些人的洋洋百万言。此生此界,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活得很光鲜,口碑却如鼻屎。又有人身前身后只有一把不到关键处不知其作用的风骨,偶然受人提及,顿时满场崇敬。为人一生,为文一世,姜天民都可以成为风范。姜天民不去追逐名利高处的奢华,在尘土飞扬的社会生活中用破旧藤椅般的文脉,以及匕首一样的风骨,打造人的世界里至关重要的灵魂底线。
(选自2015年1月16日《光明日报》)
品 读
读了《2014中国最佳散文》和《2015中国年度散文》,我非常看好刘醒龙的《灵魂的底线》。尽管此文是序,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优美的散文来欣赏。凡优秀散文往往构思精巧,巧设“文眼”,以便读者找出画龙点睛的“文眼”,以便读者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凡优秀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以便读者在所描绘的事物里感悟语言传递出的浓浓情意。
《灵魂的底线》巧设“文眼”,构思精巧,语言含蓄的神来之笔有两处。
“大家都要我写点专门的文字。我无法推却,有些话必须趁早说,也必须由我来说,再不说就对不起那把姜天民日夜佩带的匕首,对不起姜天民坐过的那把破藤椅。”这几句话放在文章的首段,文字表面没有直接抒情,但“无法推却”“匕首”“破藤椅”等字眼既表露了作者的浓浓深情,又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文章接着就细致描绘和精心刻画有关“破藤椅”“匕首”的人与事。
“姜天民不去追逐名利高处的奢华,在尘土飞扬的社会生活中用破旧藤椅般的文脉,以及匕首一样的风骨,打造人的世界里至关重要的灵魂底线。”这几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文章通过对“破藤椅”“匕首”的细致描绘和精心刻画,托物寄意。行文至此,我们可以从言辞中感受到作者对姜天民的深情已不可抑制,真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