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的底线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和刘华、若知母女俩还有一帮朋友商量出版《姜天民文集》时,大家都要我写点专门的文字。我无法推却,有些话必须趁早说,也必须由我来说,再不说就对不起那把姜天民日夜佩带的匕首,对不起姜天民坐过的那把破藤椅。
  先说藤椅,多年以前,在一座破旧两层小楼背后,有一处更加破旧的瓦房,那把连破旧一词都不好意思用作形容的更加破旧的藤椅就摆放在瓦房正中。某个下午,我第一次走进这间屋子,坐在这把藤椅上的一位尚能抓住青春尾巴的年轻人站起来,用清瘦的右手同我握了一下。
  认识姜天民不久,他患病住院,转氨酶高达数百,身体所需要的营养全靠打点滴来维持。偏偏在这时,省内一家文学期刊通知他去修改中篇小说 《淡淡幽香的槐花》。姜天民想也不想,就要求出院。医生再三警告,这时候中断治疗是要出人命的。情急之下,姜天民不惜做出若有问题绝不找医院麻烦的保证。
  几年之后,姜天民受上级单位赏识,经历百般辛苦、千种麻烦,得以离开这座小楼大门。当我更加辛苦、更加麻烦地进到这座小楼门内,坐上姜天民特意留给我的那把破旧老藤椅后,有机会到古城黄州与他相聚……
  姜天民走出这小楼大门之后就没有再回来,离开之日,就是诀别之时。
  二
  再说匕首。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姜天民,其文学才华在极短的时间里全面爆发,使其不可避免地成为人心不古者肆意中伤的目标。妖言最甚的那一阵,姜天民手握一把我的工友用高速钢替他打制的匕首,恨不能宰了口中数出的一二三四五个人。这世界最丑陋的物什中某些酸臭文人的口舌有足够资格上榜,那种分明连雕虫小技都谈不上的人,最叹为观止的是其妒火中烧后的厚颜无耻,以及比小人还小人地用卑劣手段侮辱他人,作为狐朋狗友的娱乐。
  那一次姜天民拖着病体从武汉回来,再见面时,他闷头抽了几支烟,那样子不说也晓得,一定是小说没被那家杂志接受。抽完烟的姜天民将一只紫砂壶举起来,几乎要砸在地板上,大声骂出一句脏话后,才原原本本地说了经过。其实他不说我也明白,一定是受到那惯于中伤他的人的又一次中伤。成名之后,多家杂志抢着要这部《淡淡幽香的槐花》,其中也包括省里这家杂志,这一次轮到姜天民断然拒绝了。
  1982年《第九个售货亭》问世随即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那一阵,应当是姜天民故乡生活为数不多的纯美日子。人们忽然发现原来感情外露疾恶如仇的姜天民另有一颗柔软纯粹的内心,透过他的作品可以看见,简陋得近乎粗拙的山区小城原来蕴藏着冰清玉洁。
  三
  姜天民调到黄州不久便遇上爱情,随之又到北京学习,与莫言等做了学友。其间回家养病,女儿若知出生。喜忧纷繁之际,《北京文学》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新作《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当年读毕,就将其当成神来之笔。
  姜天民匆匆离世,中国文学新进中少了一员大将。姜天民的文学生涯只有短短十年,其探索与创造,对于文学宏观的启迪意义是十分明显的。从先期的《第九个售货亭》到后期的《失落在小镇上的童话》,不算汪洋恣肆的《白门楼印象》系列,仅此两篇短篇小说,就胜过一些人的洋洋百万言。此生此界,有人在社交平台上活得很光鲜,口碑却如鼻屎。又有人身前身后只有一把不到关键处不知其作用的风骨,偶然受人提及,顿时满场崇敬。为人一生,为文一世,姜天民都可以成为风范。姜天民不去追逐名利高处的奢华,在尘土飞扬的社会生活中用破旧藤椅般的文脉,以及匕首一样的风骨,打造人的世界里至关重要的灵魂底线。
  (选自2015年1月16日《光明日报》)
  品 读
  读了《2014中国最佳散文》和《2015中国年度散文》,我非常看好刘醒龙的《灵魂的底线》。尽管此文是序,但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优美的散文来欣赏。凡优秀散文往往构思精巧,巧设“文眼”,以便读者找出画龙点睛的“文眼”,以便读者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凡优秀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以便读者在所描绘的事物里感悟语言传递出的浓浓情意。
  《灵魂的底线》巧设“文眼”,构思精巧,语言含蓄的神来之笔有两处。
  “大家都要我写点专门的文字。我无法推却,有些话必须趁早说,也必须由我来说,再不说就对不起那把姜天民日夜佩带的匕首,对不起姜天民坐过的那把破藤椅。”这几句话放在文章的首段,文字表面没有直接抒情,但“无法推却”“匕首”“破藤椅”等字眼既表露了作者的浓浓深情,又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吊起了读者的胃口,文章接着就细致描绘和精心刻画有关“破藤椅”“匕首”的人与事。
  “姜天民不去追逐名利高处的奢华,在尘土飞扬的社会生活中用破旧藤椅般的文脉,以及匕首一样的风骨,打造人的世界里至关重要的灵魂底线。”这几句话出现在文章的结尾,文章通过对“破藤椅”“匕首”的细致描绘和精心刻画,托物寄意。行文至此,我们可以从言辞中感受到作者对姜天民的深情已不可抑制,真可谓“水到渠成、画龙点睛”!
其他文献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美国作家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几乎被收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老贝尔曼在一个“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的夜晚,在窗外墙上的常春藤边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给了楼上身患肺炎、生命危在旦夕的年轻女画家琼珊活下去的念头。最终,琼珊战胜病魔活了下来,而贝尔曼自己却因在“凄风苦雨”中作画,而陷入“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的境遇中,并因此不
期刊
瑞士手表价格不菲,但仍有拥趸无数。究其原因,无非是精湛的制表工艺,以及凝聚其上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自从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便成了一个高频词。何谓“工匠精神”?瑞士的制表工匠们以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项技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其作品《匠人》中说的:“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
期刊
1978年,辛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很好地印证了辛格作品的上述特点。  沈石溪一直认为动物小说的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辛格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用柔和的笔调,给我
期刊
《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丹柯》,节选自高尔基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伊则吉尔老婆子》是个短篇小说,采用民间传说的方式,讲述了三个故事。丹柯是其中的第三个故事。  英雄的殉道礼  一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困难的时期到了”时,“他们让悲哀压倒了”,前有强劲的敌人,后有黑暗可怕的密林,他们“老是坐着在想”,最终“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而决定“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
期刊
就一般的阅读心理而言,读者不喜欢陈旧老套的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看完开头就知道了结尾,那还有什么意思!从这个标准说,构思的巧妙,就是要出人意料,尤其是结尾,就如相声一样,应该把最大最响的“包袱”抖在最后。这很考验作者的功力。  让我们先从一个幽默短篇说起。  悬 念  伯明翰一家旅馆的餐厅里,一群旅游者正在进晚餐。他们一面品尝菜肴,一面即兴谈天。鱼端上来了,他们便七嘴八舌地讲起那些关于在鱼肚子里发现
期刊
乡人某者,偶坐树下,扪得一虱,片纸裹之,塞树孔中而去。后二三年,复经其处,忽忆之,视孔中纸裹宛然。发而验之,虱薄如麸。置掌中审顾之。少顷,掌中奇痒,而虱腹渐盈矣。置之而归。痒处核起,肿痛数日,死焉。
期刊
导 读  本期文章节选自《中国日报网》之“双语新闻”(2016年7月14日),其原文出处为2016年7月7日的英国《镜报》(Mirror)。  在开始阅读之前,需要先对新闻材料的语体进行分析:  1.英语新闻报道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其内容贴近生活,取材广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英语教材内容相对滞后的缺陷,能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新闻的语言特点,对提高他们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大有裨益。新闻报道的内容覆盖新生事物
期刊
魏德胜:“咳,要不是你,我早就喂了黑瞎子啦!这可是没法报答的恩情!”  玉贞:“哎哟,我可就等着听这句话呢。你这人的嘴还怪甜的呢!可没承想。”她指着水筲:“那你就一天给我挑两趟水罢!”  魏德胜:“那,容易,我就一天给你挑两趟……”  玉贞:“挑到我儿子娶媳妇,挑到我闺女出门子!给我挑一辈子!”  魏德胜:“挑一辈子?”他并不假思索。一抬头,接触到玉贞热情、温柔、羞赧的目光,震动、愕然。  玉贞重
期刊
诗的表面的意思是写一对新人昨夜成亲,今朝早早起来,新娘经过精心的梳妆打扮,准备去拜见公婆(舅:公公,姑:婆婆),希望第一次见面给公婆留下一个好印象。从起床、化妆到问夫婿,不难看出,新娘是一个温柔、善良、贤惠、有教养的大家闺秀。同时,寥寥数语,写出了少妇新娘的羞涩及拜见公婆之前紧张不安的心理。但这首诗的真正用意是诗人呈上临考之前写下的文章,征求水部郎中张籍的意见,希望得到赏识,从而使自己通过科举入仕
期刊
人说:“生命中有两件武器:智慧与勇气。”很多人不缺智慧,而是缺少当仁不让的勇气。  记得以前的一位老友给我留言:“在你可以做到的时候,要学会当仁不让。”我很诧异以她当时的年纪竟能说出如此一番有勇气的话。自省,当时正徘徊于“出头”与“不出头”之间。而当今社会,正是需要更多的人扮演“出头鸟”这一角色。人不缺智慧,重要的是要敢于把智慧表达出来。  很多人也许觉得“出头鸟”吃亏,实则不然。机会不会等待谁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