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与蓝色的火星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国小说欣赏》中的《丹柯》,节选自高尔基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伊则吉尔老婆子》是个短篇小说,采用民间传说的方式,讲述了三个故事。丹柯是其中的第三个故事。
  英雄的殉道礼
  一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困难的时期到了”时,“他们让悲哀压倒了”,前有强劲的敌人,后有黑暗可怕的密林,他们“老是坐着在想”,最终“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而决定“把他们的自由献给敌人”。“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丹柯。”面对进退维谷的巨大的困难,众人“为了能够活着”,决定去做奴隶之际,英雄丹柯适时出现,“把大家全搭救了”。
  “丹柯领着他们。大家和谐地跟着他走——他们相信他。”但是随着路程的推进,环境越发恶劣,族人们体力和精神渐渐不支,在黑暗的森林的威胁下,开始动摇,并对丹柯产生了怀疑。他们倦怠、质疑、怨恨,又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就把气撒在丹柯身上,甚至群情愤怒要把丹柯弄死。
  丹柯不但要带领他们走出黑暗的森林,更要驱除他们思想上的顽疾,在精神上引领他们。这正是丹柯面对的最大难题。走出黑暗森林,是难不倒丹柯的,因为丹柯相信“林子是有尽头的”,而且他足够强壮和勇敢,他在前面走着,“快乐而安详”,对未来充满信心。
  面对族人的不理解、怨愤和围攻,丹柯试图解释、劝说、沟通,却加剧了族人的怒火;丹柯也愤怒了,但终于“因为怜悯人们的缘故”,而熄灭了愤怒之火,“他爱那些人,而且他以为,他们没有他也许就会灭亡”,转而燃烧起牺牲自我的烈火。
  “我还能够为这些人做什么呢?”丹柯的叫声比雷声更大。这是痛彻心扉的呼喊,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呼喊,是一个英雄悲悯苍生的大我的呼喊!
  “突然他用手抓开了自己的胸膛,从那儿拿出他自己的心来,把它高高地举在头上”,带领族人奔向“雨水洗干净了的新鲜空气和阳光的海洋里”,然后“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丹柯完成了英雄的殉道祭祀礼,祭品就是他燃烧的心。
  屈原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一路上,丹柯步步修炼,逐渐走完了殉道之路,修完了英雄所具有的能力和品质。他一开始就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勇敢无畏。“丹柯是那些人中间一个年轻的美男子。美的人总是勇敢的。”他敢于站出来,带领大家,以一己之力拯救族人。他还具备英雄的另一个基本素质:清醒的头脑、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丹柯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我们要穿过林子,林子是有尽头的……”
  丹柯经历的最重要最艰难的修炼是学会了宽恕,拥有了悲悯情怀。面对族人的误解、围攻等突发状况,他先是本能地辩解,辩解不通,也本能地愤怒起来。但他就在一瞬间,修炼晋级——生出怜悯,理解并宽恕了族人,最终突破并完成了最高级别的修炼——殉道:从胸膛里掏出燃烧的心,高举着它,照亮族人前行的路,直至倒下。
  丹柯,经历了理想主义的浪漫(故事的开端),现实主义的残酷(故事的发展),最终达成了理想主义的涅槃(故事的高潮)。至此,“来吾道夫先路”(屈原《离骚》)式的殉道者形象,跃然纸上,令人掩卷叹息。
  英雄的三重悲剧
  毋庸置疑,《丹柯》是一部英雄的悲剧。而悲剧从始至终都与一群人有关,他们就是族人。
  族人本來是一群“快乐的、强壮的、勇敢的人”(第1段开头),为什么会变成“衰弱”(第1段末)“渺小的人”(第8段)?后来甚至变成“狼似的”“跟野兽完全一样”(第14段)?是什么让族人由高贵的人退化为凶猛的动物?强劲的敌人和黑暗的森林,固然是巨大的困难;但绊住族人寻找新世界的双脚的,不是巨树的大枝条,不是散发恶臭毒气的沼泽地,而是他们的“思想”。
  这里“思想”有两个意思,一是光想不做。他们“老是坐着在想”,最终“人们给思想弄得衰弱了”。正如丹柯所说,“你们不能够用思想移开路上的石头……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的气力浪费在思想上、悲伤上呢?”这里的“思想”,类似于空想,没有实际行动。
  “思想”的第二个意思,是算计。在丹柯的故事之前,伊则吉尔老婆子感叹:“我看见人们并不在生活,而是在盘算来,盘算去把一生的光阴全花在这上面……”族人因为想要活命,畏首畏尾,权衡利弊,计较得失,而显出自私与冷酷的一面。族人的“渺小”,不仅仅体现了人类在灾难面前的弱小和无助,还体现了人性中的劣根:心胸的狭小、目光的短浅、见利而忘义。正是族人的这些人性的弱点,导致了丹柯的第一重悲剧:不被理解,不被信任。
  丹柯的第二重悲剧是,为了完成使命而牺牲了生命。因为无法让族人理解他、信任他,丹柯只好“剖出心来”,让族人看见他的真心;高举这颗燃烧的红心,照亮族人前进的路。这是多么地悲壮!
  第三重悲剧是,英雄死后竟无人记起。故事的结尾写道:“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人们只顾自己奔向新世界,全然忘记了这个为他们引路而牺牲了的人。丹柯那颗仍在燃烧着的心,却被一个“仔细的人”因“有点害怕”而一脚踏灭了,真是“心碎了无痕”(张学友的歌曲名)啊!不管他怕什么,这个看似无辜的举动,却与丹柯的壮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丹柯之心燃烧得炽烈,而熄灭得冷清,就这轻轻的一踏,恰是悲剧最深重的所在。
  丹柯的悲剧似乎皆源于族人。有人质疑,丹柯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丹柯缺少沟通协调的能力。然而,单凭沟通,能让当时的族人平息下来并全心全意地跟随丹柯前行吗?“你对我们只是个无足轻重的、有害的人……你就该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族人已经完全不信任丹柯了,所以才会在丹柯辩解的时候“更生气了”。“狼似的”“跟野兽完全一样”的族人,早已迷失心智,无法正常沟通。只能通过非常之道,引他们走上正途。当丹柯掏出并高举燃烧的心时,族人“全吓呆了,好像变成了石头一样”,“他们像着了魔似的跟着他冲去”。由此可见,族人是一群蒙昧无知、等待救赎和引领的人,唯一的办法就是丹柯的非常之举——高举燃烧的心(爱和希望的象征)才能唤醒族人,带他们走出黑暗密林。“众人勇敢地跑着,而且跑得很快”,原先的强壮、勇敢的族人又回来了。   因此,不能把丹柯的悲剧仅仅归咎于族人或丹柯。其实,丹柯的悲剧是英雄的宿命。
  英雄往往有超拔之处,英雄的高度是普通人所无法达到的,不被理解和不被信任实属正常。在利益面前,像族人一样的普通民众,总是力争获得更多,哪怕是最粗浅甚至不是自己必需的眼前的苟且。而英雄往往有悲悯情怀,境界崇高,他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怜悯众生的无知、痛苦,宽恕众人的自私、冷漠,他的心里总装着“诗和远方”(高晓松语),会在关键时刻,毫不迟疑地牺牲自己。这是英雄之所以是英雄的必然选择,是他的天生的使命感使然。
  英雄死后无人记起,才是最深层的悲剧!
  人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众矣。千古多少英雄也都被大浪淘尽,雨打风吹去。凡是懂得生活的人,都想在死后在生活里留下自己的影子。但往往很难,这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的大悲剧。不过,丹柯的最深沉的悲剧,在于那颗仍在燃燒着的心,被一个“仔细的人”因“有点害怕”而一脚踏灭了。不由让人想起郁达夫纪念鲁迅的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反观现实生活,对于那些杰出的人,大众往往是珍惜、敬重的多,还是鄙薄、质疑的多?这样就有鲁迅所说的“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意味了。
  蓝色的火星
  “在这草原的远处,闪亮着一粒一粒的蓝色的小火花……这些奇怪的蓝色的火舌头使人想到一种不可思议的东西。”丹柯的故事从蓝色的火星开始,也以蓝色的火星结束——“在雷雨到来前,出现在草原上的蓝色火星就是这样来的。”前两个故事的人物最终都变成了影子(冷酷而傲慢的青年腊拉成为云影,最终被风吹散;伊则吉尔老婆子的爱情经历“都只是些模糊的影子”),只有丹柯化成了蓝色的火星。这有什么意味呢?
  作者通过伊则吉尔老婆子的感叹,透露过一些秘密:“可是现在……像古时候那样的伟大的行为啦,人物啦,故事啦,全没有……各种各样的人我现在都见过了,我只没有见到强的人……美的人也是一天一天地少起来了。”“美的人”“强的人”越来越少,应该就是指像丹柯这样的英雄越来越少见了。这表明作者渴望英雄并呼唤英雄的出现。知人论世,联系高尔基创作《伊则吉尔老婆子》的时代背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沙皇统治的末期)和人生经历(学习先进思想参与革命活动),不难理解,这是高尔基在寻求他的生命的意义,寻求社会变革的出路。“它们(高尔基的作品)也向我们说明一个从民间来的人、为全体劳动人民争取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未来战士、天才作家高尔基是怎样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拉尼娜《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
  那么,为什么丹柯火红的燃烧的心,最终化成的火星是蓝色的?据俄国民俗文化研究者说,在俄国红色象征美丽、光明、温暖,而蓝色代表高贵、忠诚、信任和友谊。最终丹柯的心不是化成灰烬飘散了,而是蓝色的火星,会“在雷雨到来之前,出现在草原上”。这是不是象征着人性中悲悯的温情,人类生生不息的希望,以及人活着的终极价值——死后仍能以微弱之光照亮阴暗,永远不会消散?
  正如“梁祝”死而同穴、化蝶成双,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坚信;丹柯化成了蓝色的火星,应该也是人们对英雄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崇敬和珍视。
  民间传说的力量
  高尔基的初期作品,深受民间传说的影响。拉尼娜在《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高尔基》一文中说:“外祖母所讲的民歌和童话是这位未来作家最初受到的文学教育。她在阿廖沙的面前展开了民间创作的宝藏。”“他的许多作品都接近民间诗歌,它们的题材是传说性的,童话性的,幻想的……”她还指出1890~1900年之间,高尔基的许多作品都是由所听到的传说写成的。《伊则吉尔老婆子》应该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通俗,流传广,主题鲜明,寓教于乐,容易深入人心,很好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草原民间传说的神秘,使得小说更具可读性,也更有助于小说在一个较短的篇幅内有力地传达主题。
  我国也有许多经典的民间传说,如女娲造人、嫦娥奔月、牛郎织女、杜鹃啼血……这些民间传说,不只是传奇故事,让人津津乐道,而且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理解和敬畏,更寄寓着人们对真、善、美、爱的追求。西方的传说,如希腊神话、圣经中的“创世纪”的传说等,这些也都寄托了西方人对于正义、公平、公正、自由、美和爱等美好情感与崇高精神的追求。
  高尔基说:“一般人都承认文学的目的是要使人变得更好。”不言自明,丹柯这个故事寄托了高尔基的愿望。这愿望体现在《伊则吉尔老婆子》结尾处,高尔基的内心独白:“那个为了人们烧掉自己的心死去、并不要一点酬报的丹柯……我想到丹柯的伟大的燃烧的心,又想到创造出这一类美丽而有力的传说的人类的幻想。”
其他文献
凡·高说:“我不知道潮水是否会上涨,以至没过我的嘴唇,但我要前行。”  人潮拥挤,我们身陷其中,若想要前行而非兜转,唯有靠自己掌舵,面朝既定的目标,不偏不离。  信息时代带给我们满足和恐慌,在四方的洪流中我们轻盈得像一截浮木,随波涛沉浮。眼前,我们揣着手机,下一秒有着千万种可能,过多的选择使我们迷茫;心底,由于眼界的骤然开阔,他人的成功模板层层堆积,我们犹豫着不知给自己谋求怎样的人生,“迷茫”成了
期刊
当一个人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他便是一个独立的人。当别人在繁文缛节中醉生夢死时,他仍能清醒地思考。人在江湖,要做自己。  有人想成为第二个莫言,有人想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有人想成为第二个乔布斯……人们就在随波逐浪中渐渐迷失自我,最终泯然众人。在当今时代,人们总会被各种思想观念左右,被贪婪的欲望牵着鼻子走。学着别人去炒股、考公务员,却从不过问自己的内心想要什么。前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被人们认为是最接
期刊
知人论世,一直是我们解读文本的钥匙。解读哪篇文章都离不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环节,似乎只有这样,才找对了方向,才能松一口气,然后沿着解读大道通向一个个罗马。  我却很想向学生推介另一种方法——因题而文,因言而意。這是属于“裸读”的一种方式,是针对那些“无病呻吟”的安定世道下的生活小品美文,或“有病没法直接呻吟”只好用了象征性手法写就、能够引发类似境遇下的读者群体共鸣的那类文章,是作为一种规律性阅读
期刊
王副县长依计行事,把有关建议转达给余先生,不料余先生断然拒绝。他对其他的事情都好说话,比如县里希望他投资果品罐头厂,这没问题;某部长托他安排自己的子弟到海外留学,那也容易。至于谁想来讨个打火机或讨双尼龙袜,更是小菜一碟,谁要谁就拿去。只有这次会见彭细保,他既已提出,就九头牛也拉不回。他夹着大雪茄的手指已经微微颤抖,只说了一句:  “他什么时候出来,我就等到什么时候。”  王副县长暗暗叫苦。  “他
期刊
孙必振渡江,值大风雷,舟船荡摇,同舟大恐。忽见金甲神立云中,手持金字牌下示;诸人共仰视之,上书“孙必振”三字,甚真。众谓孙:“必汝有犯天谴,请自为一舟,勿相累。”孙尚无言,众不待其肯可,视旁有小舟,共推置其上。孙既登舟,回首,则前舟覆矣。
期刊
2016年10月,浙江省高考英語科目启用了新题型,其中写作分为两部分,第二节为读后续写,要求考生阅读一篇短文,根据所给情节续写,使短文与续写部分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之前几期已经介绍过该题目,本文就不再赘述了。  一、题型分析  相比浙江省以往高考英语自主命题的作文题,读后续写考查学生的能力范围更为全面,它将考生的输入(input)与输出(output)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因此对考生的要求也更
期刊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  赏 析  这首诗以“口供”为题就非常与众不同,但作者“老实交代的”前面部分只能算是铺垫,最后才是要点。  诗的开头就令人大吃一惊,写过《七子之歌》,出版过诗集《红烛》《死水》的大名鼎鼎的
期刊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美国作家欧·亨利最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几乎被收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  小说讲述了主人公老贝尔曼在一个“寒雨夹着雪花下个不停”的夜晚,在窗外墙上的常春藤边画了一片永不凋零的叶子,给了楼上身患肺炎、生命危在旦夕的年轻女画家琼珊活下去的念头。最终,琼珊战胜病魔活了下来,而贝尔曼自己却因在“凄风苦雨”中作画,而陷入“鞋子和衣服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的境遇中,并因此不
期刊
瑞士手表价格不菲,但仍有拥趸无数。究其原因,无非是精湛的制表工艺,以及凝聚其上的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自从被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便成了一个高频词。何谓“工匠精神”?瑞士的制表工匠们以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对一项技术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在其作品《匠人》中说的:“只要拥有一种纯粹为了把事情做好而好好工作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是
期刊
1978年,辛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他的充满激情的叙事艺术,这种艺术既扎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又反映了人类的普遍处境。”《山羊兹拉特》这篇小说很好地印证了辛格作品的上述特点。  沈石溪一直认为动物小说的题材最容易刺破人类文化的外壳、礼仪的粉饰、道德的束缚和文明社会种种虚伪的表象,可以毫无遮掩地直接表现丑陋与美丽融于一体的原生态的生命。辛格却以其独特的叙事艺术,用柔和的笔调,给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