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是将教师视作事业的同行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初中生物教学虽然一般并非中考科目,但其中却蕴含着学生终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内容与科学学习方法,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从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有着相当大的探究空间。
一、预设“意外”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教学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是由问题催生的。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类似的答案,譬如被称为新课程理论支柱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认为,学习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学习情境,因为“学习是学习在情境当中的自主建构活动”,认为学习情境应当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呈现出动态特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的预设上,还体现在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上。
二、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视角来看,笔者以为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上。有经验且经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同行们都知道,不注重教学目标的老师在上课常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目标实现与否也不太受到关注,甚至存在“货郎挑糖担——走到哪响到哪”的现象。而重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老师则非常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这种把握正是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智慧会以缄默知识的形式指挥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恰当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前年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上课内容为“听觉的形成”,在听课的过程当中,笔者记录了这一教学内容的两个教学现场,至今想来犹有意味。
教学现场一:师播放当时某流行歌曲的一段,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吗?”学生非常兴奋地喊出该歌星的名字,然后笔者继续问:“同学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很多同学带有稍许不屑地口气回答道:“听出来的呗。”还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问这么幼稚的问题?”
笔者课后在揣摩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反应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想通过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引入课题,但却忽视了这种简单的刺激往往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非生物教学需要的方向,而这正是因为教学智慧的缺失导致的预设失当的现象。
教学现场二:教师分三个批次视、听一段视频。第一次,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听声音;第二次将视频静音只看画面;第三次既看画面也听声音。然后让学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觉。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当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接受信息时,会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有了前一个教学设计之后再看这个教学设计,笔者深感第二个老师设计得巧妙。他巧妙地对变量进行控制,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在对感觉不同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离不开听觉的参与,进而将课堂引向听觉的形成。笔者以为,这种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引入课堂的策略选择,正是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
三、选择合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
在现代课堂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追求课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课堂上大量教学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用多媒体解析教学过程的现象。对于这一事实,如果从教学智慧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质的不同。例如,对于生物教学中需要展示一段较长时间内的生物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甚至用动画来模拟,这种设计我们认为是教学智慧的表现之一。
四、巧用生物学史创设情境,催生教学智慧的生成
不能不提的,我们的生物教学智慧常常可以来源于生物学的发展史——哲学家培根说的“读史可以明智”大抵就有这样的意思。例如,对于细菌的教学,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细菌的探究史:摘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科学家对细菌的认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食物中的细菌是自然形成的;向学生介绍一个理论被大多数人认同时,要想挑战这个结论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艰辛;再向学生介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实验——置于鹅颈瓶中的食物能很长时间内不变质,因为其没有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得出肉汤中细菌是由细菌产生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巴氏消毒法”,赞扬其贡献。
生物课堂上的智慧生成是无时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发现智慧的眼睛,要有注重自身成长的意识,要有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勤加反思的习惯,这样,教学智慧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雪岸镇雪岸初中
责任编辑 杨博
一、预设“意外”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教学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是由问题催生的。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也可以寻找到类似的答案,譬如被称为新课程理论支柱之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认为,学习有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学习情境,因为“学习是学习在情境当中的自主建构活动”,认为学习情境应当是因学生的实际情况变化而呈现出动态特征的。因此,教师的教学智慧不仅体现在对教学的预设上,还体现在对教学中的生成处理上。
二、紧扣教学目标创设情境,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
从初中生物教学的实践视角来看,笔者以为我们生物教师的教学智慧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上。有经验且经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同行们都知道,不注重教学目标的老师在上课常常带有一定的随意性,目标实现与否也不太受到关注,甚至存在“货郎挑糖担——走到哪响到哪”的现象。而重视教学目标是否有效实现的老师则非常注重课堂节奏的把握,这种把握正是教学智慧的一种体现,教学智慧会以缄默知识的形式指挥老师在课堂上实施恰当的教学行为。
例如,在前年的一次“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中,上课内容为“听觉的形成”,在听课的过程当中,笔者记录了这一教学内容的两个教学现场,至今想来犹有意味。
教学现场一:师播放当时某流行歌曲的一段,学生非常感兴趣。然后笔者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位歌手演唱的吗?”学生非常兴奋地喊出该歌星的名字,然后笔者继续问:“同学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呢?”很多同学带有稍许不屑地口气回答道:“听出来的呗。”还有学生在下面嘀咕:“怎么问这么幼稚的问题?”
笔者课后在揣摩教师的教学意图与学生的反应时,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想通过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来引入课题,但却忽视了这种简单的刺激往往容易将学生的注意力导向非生物教学需要的方向,而这正是因为教学智慧的缺失导致的预设失当的现象。
教学现场二:教师分三个批次视、听一段视频。第一次,全体学生闭上眼睛只听声音;第二次将视频静音只看画面;第三次既看画面也听声音。然后让学生交流不同情形下的感觉。在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当人通过视觉和听觉同时接受信息时,会更为完整,更为准确。
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有了前一个教学设计之后再看这个教学设计,笔者深感第二个老师设计得巧妙。他巧妙地对变量进行控制,以让学生产生不同的感觉,在对感觉不同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人们要想获得准确的信息离不开听觉的参与,进而将课堂引向听觉的形成。笔者以为,这种将学生的主观体验引入课堂的策略选择,正是教学智慧的充分体现。
三、选择合适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利于教学智慧的生成
在现代课堂上,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教学手段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在追求课堂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看到课堂上大量教学手段的使用,尤其是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用多媒体解析教学过程的现象。对于这一事实,如果从教学智慧的角度审视,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有时甚至是质的不同。例如,对于生物教学中需要展示一段较长时间内的生物变化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甚至用动画来模拟,这种设计我们认为是教学智慧的表现之一。
四、巧用生物学史创设情境,催生教学智慧的生成
不能不提的,我们的生物教学智慧常常可以来源于生物学的发展史——哲学家培根说的“读史可以明智”大抵就有这样的意思。例如,对于细菌的教学,我们可以给学生介绍细菌的探究史:摘要向学生介绍当时科学家对细菌的认识——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食物中的细菌是自然形成的;向学生介绍一个理论被大多数人认同时,要想挑战这个结论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与艰辛;再向学生介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的实验——置于鹅颈瓶中的食物能很长时间内不变质,因为其没有受到细菌的感染。从而得出肉汤中细菌是由细菌产生的结论;最后向学生介绍“巴氏消毒法”,赞扬其贡献。
生物课堂上的智慧生成是无时不在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有发现智慧的眼睛,要有注重自身成长的意识,要有在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勤加反思的习惯,这样,教学智慧才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我们的身上。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雪岸镇雪岸初中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