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学生写作内容空洞,言不及义的现象,究其症结,是作文缺乏生活的真实感、思想的真实性。为此,本文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写出充满质感的文章的问题,就如何切实提高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叙述,质感之根
作文的质感,就是写作中反映的情感态度的真实和思维活动的真实。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核心。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考场上只有议论文才能拿高分,只有文辞优美的文章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于是,在议论文当道的考场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卯足了劲,写文章时拼命地搜刮肚肠,旁征博引,其中不乏刻意地编造与矫情,结果是造就了一篇篇读来琅琅上口的文章,但仔细阅读,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叙述能力,错字、语病不断出现,议论时也显得生硬和空洞。“树因枝干而有姿,房靠梁檩而成形。”叙述就是作文这棵树的枝干,作文这间房的粱檩。所以,写文章亦不妨多一些新闻精神,写下事件的重点,写出事件的内质。
二、认知,质感之本
所谓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即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一个学生如果具有准确的目光、深刻的观察力,他就能够从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素材中发现其熠熠的闪光点,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深意来。要学生提高认知能力,首先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畅销文学要快餐式浏览,经典名著更要咀嚼式阅读。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偏向于阅读清新浪漫的校园文学,或是节奏感强烈的武侠小说,对文学大家的作品闻所未闻,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庞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校园文学如“精致的美食”,可口诱人,而经典著作就似“粗粮”,朴实无华却营养丰富。其次,应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阅读交流。阅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而有效地交流可以让“仁”和“智”彼此碰撞,如掷石于水面,哪怕再小的石块,水面总有涟漪呈现。交流,不仅加深了阅读,更是深化学生对文本中折射出的关于人生、关于精神等问题认知的有效途径。第三,经常收看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评论以其对事件的深入剖析见长,经常收看,可以拓宽学生对事件的认识角度和深度,让学生学会对周围的事物慎思明辨,从而沉入生活的长河里捕捉到鲜活的大鱼——我们写作觅求的源泉、灵感和素材。
三、生活,质感之源
作文材料的来源:一是从生活中直接获取;二是从阅读中间接获得。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写在文章中的素材,如果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文章来就会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由此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关键要把学生作文引向多彩的生活。我告诉学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作文的来源,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要做生活的主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事事关心,更重要地是要对生活有思考和体悟。每天的校园生活貌似无变化,但其实每天都有点点滴滴的新鲜事出现,比如随天气阴晴雨雪的转变或学习的起伏而产生的自我的内心变化,同学间的微妙关系变化、同学身上的变化,甚至还可以是校园、老师的变化等等。假期,更是可以让生活自由飞翔,或陪长辈交谈,感受家庭的温暖;或和久违的朋友叙旧,体会友情的真挚;或漫步田埂,看日落西山,或信走繁华街头,了解众生相……“十·一”假期结束,我让学生“写写假期新鲜事”,外出的学生可以写见闻,宅在家的学生就可以写写家庭之乐等等。把作文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事可叙,有事可议。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一次关于作文教学的发言最后这样说:“作文教学,我们似乎走了一些弯路岔路,我用一首歌唱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篱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呦,粱啊还是那道梁。”其实,归根结底讲的就两个字——“回归”,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写作的初衷——以我手写我心。以读代写,以写促读,以悟升写,读、悟、写结合并持之以恒,是提高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湄池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
一、叙述,质感之根
作文的质感,就是写作中反映的情感态度的真实和思维活动的真实。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核心。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考场上只有议论文才能拿高分,只有文辞优美的文章才能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于是,在议论文当道的考场上,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卯足了劲,写文章时拼命地搜刮肚肠,旁征博引,其中不乏刻意地编造与矫情,结果是造就了一篇篇读来琅琅上口的文章,但仔细阅读,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好叙述能力,错字、语病不断出现,议论时也显得生硬和空洞。“树因枝干而有姿,房靠梁檩而成形。”叙述就是作文这棵树的枝干,作文这间房的粱檩。所以,写文章亦不妨多一些新闻精神,写下事件的重点,写出事件的内质。
二、认知,质感之本
所谓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即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一个学生如果具有准确的目光、深刻的观察力,他就能够从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素材中发现其熠熠的闪光点,挖掘出耐人寻味的深意来。要学生提高认知能力,首先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畅销文学要快餐式浏览,经典名著更要咀嚼式阅读。现在的学生大部分偏向于阅读清新浪漫的校园文学,或是节奏感强烈的武侠小说,对文学大家的作品闻所未闻,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庞大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校园文学如“精致的美食”,可口诱人,而经典著作就似“粗粮”,朴实无华却营养丰富。其次,应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阅读交流。阅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而有效地交流可以让“仁”和“智”彼此碰撞,如掷石于水面,哪怕再小的石块,水面总有涟漪呈现。交流,不仅加深了阅读,更是深化学生对文本中折射出的关于人生、关于精神等问题认知的有效途径。第三,经常收看新闻评论类节目。新闻评论以其对事件的深入剖析见长,经常收看,可以拓宽学生对事件的认识角度和深度,让学生学会对周围的事物慎思明辨,从而沉入生活的长河里捕捉到鲜活的大鱼——我们写作觅求的源泉、灵感和素材。
三、生活,质感之源
作文材料的来源:一是从生活中直接获取;二是从阅读中间接获得。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本源,写在文章中的素材,如果是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写起文章来就会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要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由此看来,要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关键要把学生作文引向多彩的生活。我告诉学生,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的地方就有作文的来源,因为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要做生活的主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事事关心,更重要地是要对生活有思考和体悟。每天的校园生活貌似无变化,但其实每天都有点点滴滴的新鲜事出现,比如随天气阴晴雨雪的转变或学习的起伏而产生的自我的内心变化,同学间的微妙关系变化、同学身上的变化,甚至还可以是校园、老师的变化等等。假期,更是可以让生活自由飞翔,或陪长辈交谈,感受家庭的温暖;或和久违的朋友叙旧,体会友情的真挚;或漫步田埂,看日落西山,或信走繁华街头,了解众生相……“十·一”假期结束,我让学生“写写假期新鲜事”,外出的学生可以写见闻,宅在家的学生就可以写写家庭之乐等等。把作文和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有事可叙,有事可议。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一次关于作文教学的发言最后这样说:“作文教学,我们似乎走了一些弯路岔路,我用一首歌唱出作文教学的落脚点,那就是《篱笆、女人和狗》里的一段:星星啊还是那个星星,月亮啊还是那个月亮,山啊还是那座山呦,粱啊还是那道梁。”其实,归根结底讲的就两个字——“回归”,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写作的初衷——以我手写我心。以读代写,以写促读,以悟升写,读、悟、写结合并持之以恒,是提高大部分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作者单位 浙江省诸暨市湄池中学
责任编辑 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