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低年级的组词写话,都是为了过渡中年级的组句成段、组段成篇做准备。所以,小学中年级读写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从低年级写话过渡到谋划篇章的重要阶段,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面对这个任务,我们做老师的头疼,做学生的更疼。结果是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写的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干瘪、词不达意、思维混乱,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凑字数而乱写一通。面对这种困境,经过数年摸索,笔者认为中年级作文教学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激趣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有哲人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呢?
笔者教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桂林山水》时,尝试创设情境激趣。首先利用活动课带领同学们观看了《航拍中国——广西》篇,让大家对广西,特别是对桂林山水有了浓厚的兴趣;其次安排了家庭作业:访问去过桂林的亲人、朋友说感受,主要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吃到什么、想到什么等,还要求拿回旅游照片,注明时间、地点、人物和景观特点,次日回来分享。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大部分同学都有很多收获,课上纷纷踊跃发言,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之所以叫桂林,是因为该地种植桂花多、香飘十里;知道了桂林有个米粉,要记住连汤一起喝了,因为那么多桂林米粉店,各家不同就区别在那浓香的秘制汤水;还知道桂林有个刘三姐,唱山歌是最有名的,称为山歌皇后,现场还唱了几段,气氛热烈。通过这次激趣,让同学们都喜欢上专门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航拍中国》纪录片。后来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向他们推荐了《大国重器》《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经典纪录片。这样做,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作文兴趣,还开拓了眼界,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二、模仿
我国大文豪茅盾说过:“‘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模仿正是让学生从范文(下水文)中先学到法,从无法到有法;然后在不断的模仿中掌握实质。
小学生的年龄处于各种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模仿性极强,具有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思维也比较自由,爱天马行空,不受束缚,敢于尝试,勇于批判。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在他们有关写作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定型之前把握这一时机,进行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教师指导,通过对课文或者范文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收获模仿成功的喜悦。
之所以说模仿一直是古人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古代很多行业中使用,但是没有模仿就难以创新。如古人谓学文有三偷:下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所谓“偷”就是模仿、临摹。“偷其字”就是低级模仿字形,而“偷其意”,“偷其气”就是高级模仿,学习到家了,可以创新了。带字模的描红簿,很多都是让学生们临摹颜、柳、欧、赵四大家楷书。还有小时候背古诗,老师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会吟”也罢,“会偷”也好,其实就是模仿,只不过有人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善“偷”会用,不落窠臼,便看不出偷了。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点化,领悟写作的“三偷”。始于“偷其字”经过“偷其意”,终于“偷其气”,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本领。我们明白书法有临摹,绘画要写生。做一道菜,徒弟不但跟师傅准备原料、配料、厨具,还要厨师模仿师傅用不同的刀工,用传授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火候,就基本能做出和师傅一样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经过无数次模仿之后,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发展,挖掘全新的东西。所以我们教师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向学生展示这道样板菜(范文、下水文),教会他用什么原料(素材),让他们明白工序(谋划篇章),使他们掌握了最基本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文)。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序模仿呢?首先指导学生模仿其结构。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就特别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一学完课文,我给学生定下写作题目《校园一角》的任务,然后带领全班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校园走了一趟。我引导他们重温范文段落,重点是入洞前、入洞时、出洞后三个阶段,最后写感受,要求仿写文章也照此安排。其次指导学生模仿其描写方法。分析范文每一段交代的地点,怎么变换,就是游览的线路顺序了。在游览校园时,一边走一边启发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地点变换的方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描写的景物,定好代表性地點,定好线路。最后是指导学生进行造句用词的模仿。我要求学生模仿范文,用上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说句写句。然后用刚学到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进行描述。还要求学生们把句子写生动具体,如有学生写道:清早,天空万里无云。我就启发他,清早万里无云,颜色是什么样的?有鸟吗?低飞还是高飞?鸣叫吗?这些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最终把句子修改为:一大早,晴朗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干净得仿佛是妈妈刚洗过的丝巾,偶尔飞过几对悠闲的鸟儿,赶集似的落在学校操场边树枝上,边享受这暖和的阳光,边歌咏比赛。
因为有了样板模仿,学生按这样的方法,都写出了字数、段落结构都符合要求的作文了,写作的信心大大提高。他们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作文不可怕。
一、激趣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有哲人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没有兴趣的学习,是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带着兴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呢?
笔者教学四年级第二学期《桂林山水》时,尝试创设情境激趣。首先利用活动课带领同学们观看了《航拍中国——广西》篇,让大家对广西,特别是对桂林山水有了浓厚的兴趣;其次安排了家庭作业:访问去过桂林的亲人、朋友说感受,主要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吃到什么、想到什么等,还要求拿回旅游照片,注明时间、地点、人物和景观特点,次日回来分享。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大部分同学都有很多收获,课上纷纷踊跃发言,让大家初步了解了之所以叫桂林,是因为该地种植桂花多、香飘十里;知道了桂林有个米粉,要记住连汤一起喝了,因为那么多桂林米粉店,各家不同就区别在那浓香的秘制汤水;还知道桂林有个刘三姐,唱山歌是最有名的,称为山歌皇后,现场还唱了几段,气氛热烈。通过这次激趣,让同学们都喜欢上专门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航拍中国》纪录片。后来笔者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向他们推荐了《大国重器》《舌尖上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等经典纪录片。这样做,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作文兴趣,还开拓了眼界,培养了民族自豪感。
二、模仿
我国大文豪茅盾说过:“‘摹仿’是创作的第一步。” 模仿正是让学生从范文(下水文)中先学到法,从无法到有法;然后在不断的模仿中掌握实质。
小学生的年龄处于各种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模仿性极强,具有极为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思维也比较自由,爱天马行空,不受束缚,敢于尝试,勇于批判。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在他们有关写作的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定型之前把握这一时机,进行从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教育,将使他们受益终生。教师指导,通过对课文或者范文模仿,让他们在模仿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写作技巧,收获模仿成功的喜悦。
之所以说模仿一直是古人学习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古代很多行业中使用,但是没有模仿就难以创新。如古人谓学文有三偷:下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所谓“偷”就是模仿、临摹。“偷其字”就是低级模仿字形,而“偷其意”,“偷其气”就是高级模仿,学习到家了,可以创新了。带字模的描红簿,很多都是让学生们临摹颜、柳、欧、赵四大家楷书。还有小时候背古诗,老师告诉我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偷”。“会吟”也罢,“会偷”也好,其实就是模仿,只不过有人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善“偷”会用,不落窠臼,便看不出偷了。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应引导学生从范文中得到启示点化,领悟写作的“三偷”。始于“偷其字”经过“偷其意”,终于“偷其气”,学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本领。我们明白书法有临摹,绘画要写生。做一道菜,徒弟不但跟师傅准备原料、配料、厨具,还要厨师模仿师傅用不同的刀工,用传授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火候,就基本能做出和师傅一样色香味俱全的佳肴。经过无数次模仿之后,学生才能进行创新发展,挖掘全新的东西。所以我们教师要懂得这个道理,要向学生展示这道样板菜(范文、下水文),教会他用什么原料(素材),让他们明白工序(谋划篇章),使他们掌握了最基本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成文)。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序模仿呢?首先指导学生模仿其结构。如在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时,我就特别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一学完课文,我给学生定下写作题目《校园一角》的任务,然后带领全班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在校园走了一趟。我引导他们重温范文段落,重点是入洞前、入洞时、出洞后三个阶段,最后写感受,要求仿写文章也照此安排。其次指导学生模仿其描写方法。分析范文每一段交代的地点,怎么变换,就是游览的线路顺序了。在游览校园时,一边走一边启发同学们模仿课文的地点变换的方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描写的景物,定好代表性地點,定好线路。最后是指导学生进行造句用词的模仿。我要求学生模仿范文,用上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说句写句。然后用刚学到的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方法进行描述。还要求学生们把句子写生动具体,如有学生写道:清早,天空万里无云。我就启发他,清早万里无云,颜色是什么样的?有鸟吗?低飞还是高飞?鸣叫吗?这些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趣,最终把句子修改为:一大早,晴朗的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干净得仿佛是妈妈刚洗过的丝巾,偶尔飞过几对悠闲的鸟儿,赶集似的落在学校操场边树枝上,边享受这暖和的阳光,边歌咏比赛。
因为有了样板模仿,学生按这样的方法,都写出了字数、段落结构都符合要求的作文了,写作的信心大大提高。他们会觉得:我也能像这些大文学家一样写出好文章,作文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