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良好的教学情境基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接地气的课堂,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创设生活情境,这是新课程改革中,让课本知识结合生活世界,让生活走向课堂的重要手段。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能使微妙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精彩,必将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情境;课堂教学
中国教育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们伟大的教育思想流传千古,教育后人,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用智慧和方法来教育学生,用开导和启发来引导学生,包括用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能沉浸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则能开启智慧、开发潜能,并且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它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须要求,特别是创设生活情境,这是促进新课程改革,让课本知识结合生活世界和真实世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生活走向校园的重要手段。谁能解决好生活情境创设,谁就能处理好生活世界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为此,笔者认为,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最重要,在活生生的日常事例中发现、挖掘课堂情境的资源。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赢得接地气的课堂。“接知如接枝。”这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如果把生活经验作为植物的根部,从生活经验产生各种各样的知识作为枝叶,能善于把别人的知识接上自己的枝叶上去,我们的这棵植物才能长得茂盛。可见,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就能够使课堂变得丰满,变得精彩。运用好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微妙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必将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生活情境,赢得接地气的课堂?为了探讨“生活情境”这个问题,笔者从一次课堂意外中引发了思考,这还得从那节语文课上所犯的数学知识性概念错误说起。
最近笔者发现,班上有不少学生对数学课上“公因数”这个概念不理解,在数学课本中也找不到明确的概念。“教者父母心。”在一节语文课上,笔者课前灵机一动,给学生讲解了“公因数”:这是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理解成阿公有几个孩子这么简单。以16为例,16就是阿公,他生了1、2、4、8、16五个孩子,其中最大的孩子(最大公因数)是16,最小的孩子(最小公因数)是1。当时笔者自以为通俗易懂,学生们也笑翻天,说这个方法好极了。为了分享 “成功的一刻”,笔者特意对同事们说了这件事。但是,数学教师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纷纷出来指正:“从数学角度来说,这是不对的。”“教师缺乏科学严谨的意识,这是知识性错误,就怕你这样一教,把孩子给误导了。”“数学的概念很严谨,不是语文课上的多元化答案,以后要注意哦!”“公因数是指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你所讲那些1、2、4、8、16是16的因数,不是公因數。”笔者当时羞愧极了,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名不合格的数学教师。事后,笔者对此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要把学科教好,必须要吃透教材,不能犯知识性错误。这貌似与语文课无关,但笔者的出发点其实是想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用“阿公有几个孩子”这类的生活情境点燃课堂兴趣之“火”。笔者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后,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关于如何创设生活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在此与教育工作者探讨。
一、创设生活情境要讲求悬念性和活动性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战争中的主阵地,那么谁能攻下主阵地,谁就能够取得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它能使平淡的课堂变得生色生辉。实践证明,创设学习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悬念性,这对有效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可靠保证。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讲授了课文之后,再播放课文情境视频或将课文重新表演一次,其目的是再现课文与现实生活情境和现实学习情境。严格来说,这不是理想的创设生活情境,只是一个僵化教学内容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另外,一些教师没有深度思考就把生活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更不讲求科学性和知识性,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不太讲究,这与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有违背的意愿。也有些教师简单地将提问看作是创设生活情境,根本不熟识创设生活情境的步骤和方法,这是误解。
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很多教师(下转第18版)(上接第17版)经常采用提问法,深入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感悟。而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大多来源于课本知识,理论性较强;而创设生活情境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真实情感为主线,是有现实深远意义的。创设生活情境,是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而对于提问法中涉及的问题,则根源于课本。学生只要忠于文本,触类旁通,常常能够很快地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不一定能很快找到答案,很多学生不能解决或难以回答,这时往往由教师代办代答。创设生活情境不同于课本中的问题,它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如果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适时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则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如果教师代替他们作答则改变了创设生活情境的初衷和目的。只有经过科学的、同时又具趣味性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因此,在适当创设问题的悬念的同时,加强生活情境的创设,这有利于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现实生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加工,然后把它运用到课堂上,化为某种场景,这正如课本剧表演一样,把课本剧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本与生活相结合,这才能形成课本剧。但笔者认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拘束于课本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让学生从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挖掘、加工学习情境的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更应该要引起关注。当然,生活情境应该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它既是知识,又是生活情境的再现,其讲究科学定义。生活无处不情境。情境创设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创设,也可以由学生创设。教师在上课时可用实物或多媒体等信息,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构建和营造教学氛围,设置教学场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引入或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如果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学习能力定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情境,感知生活世界,这为以后走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就有无数个“生活世界”,作为教师要敢于走进他们心灵,发现他们特征,感受他们思想,引导他们言行,在“生活世界”中探求最珍贵的收获。语文课上,再演生活情境,這是体现生活世界最有效的方法。课本中,不乏表演素材,有完整的故事,也有故事片段,学生往往喜欢“演在其中”。在“演”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让他们感到好像回到了生活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搭石》时,她让学生到室外表演“走搭石”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这种妙趣横生的生活化表演,既进行了角色体现、生活体现,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情感。这种生活性的体现能有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创设生活情境要追求真实性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样。教师如不能够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等于光学不用,等于零。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要追求真实性,有多真实追求多真实,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身体力行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源于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力量决定了个人前途的力量。笔者认为,脱离真实生活的教育是虚拟式的教育。如要获得宝贵的教学资源,则要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着手,充分挖掘、研究、利用好学生生活素材。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以“车”为主题的内容时,她引导学生课前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社区停车场,实地了解众多车的名称、外观、性能,然后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课堂上交流汇报车的相关知识,这让学生在生活中丰富了阅历,更丰富了对车的认识,把语文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还创设了畅游“车的王国”的情境体验,仿佛让学生驾驶着汽车游览,整个识字教学过程生动有趣。通过真实体现和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与平时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距离,既丰富了生活,又学到了知识。课堂教学只有追求“真”,才能让学生走向真实生活,走向真实世界。感悟生活,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的真实情景相融合、相贯通,让学生感受和领悟“真”的道理。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妙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创设生活情境要讲求悬念性和活动性,要体现生活性,要追求真实性。以科学、生动、真实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生活,教中有情境,这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体会生活情境与学习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我在实践中研究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曾春玲.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情境;课堂教学
中国教育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教育家和思想家,他们伟大的教育思想流传千古,教育后人,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用智慧和方法来教育学生,用开导和启发来引导学生,包括用良好的教学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如能沉浸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则能开启智慧、开发潜能,并且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它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须要求,特别是创设生活情境,这是促进新课程改革,让课本知识结合生活世界和真实世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生活走向校园的重要手段。谁能解决好生活情境创设,谁就能处理好生活世界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为此,笔者认为,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最重要,在活生生的日常事例中发现、挖掘课堂情境的资源。其次,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创设生活情境,赢得接地气的课堂。“接知如接枝。”这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如果把生活经验作为植物的根部,从生活经验产生各种各样的知识作为枝叶,能善于把别人的知识接上自己的枝叶上去,我们的这棵植物才能长得茂盛。可见,要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就能够使课堂变得丰满,变得精彩。运用好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从微妙的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必将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深远影响。
那么,怎样才能创设生活情境,赢得接地气的课堂?为了探讨“生活情境”这个问题,笔者从一次课堂意外中引发了思考,这还得从那节语文课上所犯的数学知识性概念错误说起。
最近笔者发现,班上有不少学生对数学课上“公因数”这个概念不理解,在数学课本中也找不到明确的概念。“教者父母心。”在一节语文课上,笔者课前灵机一动,给学生讲解了“公因数”:这是一个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可以理解成阿公有几个孩子这么简单。以16为例,16就是阿公,他生了1、2、4、8、16五个孩子,其中最大的孩子(最大公因数)是16,最小的孩子(最小公因数)是1。当时笔者自以为通俗易懂,学生们也笑翻天,说这个方法好极了。为了分享 “成功的一刻”,笔者特意对同事们说了这件事。但是,数学教师们在哈哈大笑的同时纷纷出来指正:“从数学角度来说,这是不对的。”“教师缺乏科学严谨的意识,这是知识性错误,就怕你这样一教,把孩子给误导了。”“数学的概念很严谨,不是语文课上的多元化答案,以后要注意哦!”“公因数是指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你所讲那些1、2、4、8、16是16的因数,不是公因數。”笔者当时羞愧极了,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名不合格的数学教师。事后,笔者对此事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要把学科教好,必须要吃透教材,不能犯知识性错误。这貌似与语文课无关,但笔者的出发点其实是想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用“阿公有几个孩子”这类的生活情境点燃课堂兴趣之“火”。笔者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后,总结出以下几方面关于如何创设生活情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在此与教育工作者探讨。
一、创设生活情境要讲求悬念性和活动性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战争中的主阵地,那么谁能攻下主阵地,谁就能够取得课堂教学的高质量。而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它能使平淡的课堂变得生色生辉。实践证明,创设学习情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教师要善于运用课堂教学艺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关键是要提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悬念性,这对有效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可靠保证。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在讲授了课文之后,再播放课文情境视频或将课文重新表演一次,其目的是再现课文与现实生活情境和现实学习情境。严格来说,这不是理想的创设生活情境,只是一个僵化教学内容的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另外,一些教师没有深度思考就把生活情境呈现给学生,不加分析和提示,更不讲求科学性和知识性,情境创设牵强附会,与教学内容不太讲究,这与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有违背的意愿。也有些教师简单地将提问看作是创设生活情境,根本不熟识创设生活情境的步骤和方法,这是误解。
例如,在语文阅读教学课上,很多教师(下转第18版)(上接第17版)经常采用提问法,深入挖掘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感悟。而教师所设置的问题大多来源于课本知识,理论性较强;而创设生活情境是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真实情感为主线,是有现实深远意义的。创设生活情境,是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直观的情感体验和知识体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中心。而对于提问法中涉及的问题,则根源于课本。学生只要忠于文本,触类旁通,常常能够很快地在课本上找到答案;而有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不一定能很快找到答案,很多学生不能解决或难以回答,这时往往由教师代办代答。创设生活情境不同于课本中的问题,它与知识本身相异,学生如果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适时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则不可能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如果教师代替他们作答则改变了创设生活情境的初衷和目的。只有经过科学的、同时又具趣味性的探索过程,学生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深刻意义,并获得情感体验。因此,在适当创设问题的悬念的同时,加强生活情境的创设,这有利于学生身体力行地去追问和求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要体现生活性
生活情境从哪里来?普遍的看法是把现实生活所学到的知识进行适当的加工,然后把它运用到课堂上,化为某种场景,这正如课本剧表演一样,把课本剧情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课本与生活相结合,这才能形成课本剧。但笔者认为,生活情境的创设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能拘束于课本内容,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让学生从多姿多彩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挖掘、加工学习情境的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更应该要引起关注。当然,生活情境应该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它既是知识,又是生活情境的再现,其讲究科学定义。生活无处不情境。情境创设灵活多样,可以由教师创设,也可以由学生创设。教师在上课时可用实物或多媒体等信息,将学生带入一定的情境,构建和营造教学氛围,设置教学场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也可以因地制宜,引入或创设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如果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学习能力定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情境,感知生活世界,这为以后走向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就有无数个“生活世界”,作为教师要敢于走进他们心灵,发现他们特征,感受他们思想,引导他们言行,在“生活世界”中探求最珍贵的收获。语文课上,再演生活情境,這是体现生活世界最有效的方法。课本中,不乏表演素材,有完整的故事,也有故事片段,学生往往喜欢“演在其中”。在“演”的过程中,由于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入情入境,让他们感到好像回到了生活中。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搭石》时,她让学生到室外表演“走搭石”的动作,学生兴趣盎然,这种妙趣横生的生活化表演,既进行了角色体现、生活体现,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情感。这种生活性的体现能有效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三、创设生活情境要追求真实性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样。教师如不能够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并把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等于光学不用,等于零。要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要追求真实性,有多真实追求多真实,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身体力行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源于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力量决定了个人前途的力量。笔者认为,脱离真实生活的教育是虚拟式的教育。如要获得宝贵的教学资源,则要从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着手,充分挖掘、研究、利用好学生生活素材。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以“车”为主题的内容时,她引导学生课前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了社区停车场,实地了解众多车的名称、外观、性能,然后在网上找到相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课堂上交流汇报车的相关知识,这让学生在生活中丰富了阅历,更丰富了对车的认识,把语文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在此基础上,这位教师还创设了畅游“车的王国”的情境体验,仿佛让学生驾驶着汽车游览,整个识字教学过程生动有趣。通过真实体现和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与平时的生活实际拉近了距离,既丰富了生活,又学到了知识。课堂教学只有追求“真”,才能让学生走向真实生活,走向真实世界。感悟生活,将课本内容与生活的真实情景相融合、相贯通,让学生感受和领悟“真”的道理。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情境,让学生在美妙的教学情境中学习语文、享受语文。创设生活情境要讲求悬念性和活动性,要体现生活性,要追求真实性。以科学、生动、真实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把他们带入生活情境,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生活,教中有情境,这才能更好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体会生活情境与学习活动带来的无穷乐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吉林.我在实践中研究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
[2]曾春玲.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李吉林.情境课程的操作与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