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在科学课上玩出精彩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zc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途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可见我们的科学课堂是探究的课堂,而在探究活动中学生无疑是主体。可审视目前科学教学现状,我们发现课堂上教师占领课堂牵着学生获得知识,或实验教学只是为了验证知识的现象常有发生。发生上述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没有把握新课程理念,只有探究的形式,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失。如何把探究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呢?笔者以《我们的小缆车》教学为例,采用了“同题再构”的方法,从教师“自导自演”的“浅层次的探究”,到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探究。
  一、在探究活动中构建科学概念
  《我们的小缆车》的第一个探究活动是:安裝一个小缆车。现将这一探究活动的两次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1.教学过程(一)
  师:出示一辆小缆车,提问学生“你用什么方法,让它动起来?”
  生:用一根绳子拉。
  师:绳子系在哪里?为什么?
  生:应该系在小车中间,这样不改变方向。
  (师把绳系在小车中间并拉动小车)
  师:老师不拉绳子,你有什么办法让小车自己动起来?
  生:钩子上挂一些重物。
  师:这些重物我们可以用铁垫圈代替,同时出示铁垫圈。
  (教师演示:把组装完成的小缆车在讲台上运动起来,小缆车在讲台中间停下来)
  师:小车停下了怎么办?
  生:绳子太长,垫圈在地上了就没有拉力了。
  师:如果小车冲出桌面掉下来怎么办?
  生:用铅笔盒或者用手挡住。
  各小组领取材料,安装并调试小缆车。
  第一个教学过程教师过多地采用问答的形式,牵着学生的鼻子在学习。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中。探究过程只是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之中,思维的空间很小,当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老师剥夺了。
  2.教学过程(二)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样材料,即小车、带钩的线,一些垫圈。要求每个小组安装小缆车,并且要求让它自己动来。
  (学生先讨论安装方法,然后合作安装并玩一玩制作好的小缆车)
  师:在安装和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要与大家分享?
  生1:我们在小车动起来后铁垫圈掉在地上,小车无法前进了。原因是线太长了,我们把线剪短了,就好了。
  师追问:那么线多长为合适?
  生1:以桌面到地面的距离长度合适。
  生2:我们把绳子系在小车中间,小车变不会跑偏。
  生3:小车要冲出桌面,我们安排一个同学用手挡住,就不会冲出桌面掉到地上了。
  师:其他组还有什么办法不让小车冲出桌面的好办法?
  生4:我们用笔袋挡住。
  从第二个教学片断可以看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完全出乎老师的预料,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平台,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个教学过程从“设计组装方案—分工组装—讨论遇到的问题—改进组装方法”,学生在探究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究,实现了主动探究。教师只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引领和指导。
  二、在问题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
  《我们的小缆车》第二个探究活动是: “一定的力,让静止小缆车刚好动起来”,这两次教学过程记录如下:
  1.教学过程(一)
  师:给小车一个力就能使小车动起来吗?
  生:不一定,这个力要足够大。
  师:那么多大的力能使静止的小车刚好动起来呢?请你用桌上的材料进行测试。
  师:刚才我们做测试,几个垫圈能让小车刚好动起来?
  生:1个。
  师:你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测出来的?
  生:我们先放两个小车动起来了,再放一个小车也动起来了,所以认为一个可以让小车动起来。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用垫圈作动力使小车刚好运动起来,由于垫片比较重,小车比较轻,挂上一个垫片就能使小车运动起来,那么比一个垫圈再小一点的力能不能让小车动起来?学生肯定是心存疑惑的,感到意犹未尽。
  2.教学过程(二)
  前面过程相同,得出一个垫圈就能将小车拉动。
  师: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用一个垫圈更小一点的力可能也能拉动小车。
  师:我们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1:用小一号的垫圈。
  生2:用大头针代替垫圈。
  生3:可以用更轻的回形针来代替垫圈,而且使用方便。
  师:老师这里有回形针,请领取回形针再次检测。
  生领取材料进行检测。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当作一种教学资源,充分利用了学生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究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从这个教材两次教学尝试中,我们体会到在科学课堂上要进行探究学习,教师必须树立新课程的理念,把探究作为科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我们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进行科学探究,要保护并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浙江】
其他文献
以往的教学方式相对于小学生来讲,小学生在疑惑的时候不能及时向教师提出,所以学习成绩上不去,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厌烦的心理,这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正确的认识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减少小学生的厌烦心理,在学习中重拾信心,这样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苏教版教材中要求加入了团队合作式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目的就是在教师教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增强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加强小
孔子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名言,对于孔子来说,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可今天的学生却大多觉得学习是一种压力,是一种负担,有时甚至变成了对他们身心的摧残,这种状况是由以往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所造成的。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育教学方法也在进行着不断地革新,为了解除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的身心得以快乐成长,从上学期开始我校进行了课程与作息时间方面的大调整。调整的内容是:把
学习目标: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2.人们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学习重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其应用。  学习难点:  光的反射原理。  学习探究:  活动1.光从魔术盒的1、2号孔射入都会射在教室对面的墙壁上,为什么从3号孔射入,会射在教室另一面的墙壁上呢?  【设计理由】自制魔术盒引入,引发学生自由猜想,充分发挥学
电教媒体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学习。电教媒体还可增强数学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给学生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联想。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实践证明,数学课堂中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也有不少电教
《水珠从哪里来》一课主要学习目标是“经历观察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知道杯子外壁的水珠形成与杯子外面空气和温度有关”。课堂上学生观察到放了冰块的玻璃杯外壁出现了小水珠,思考交流“小水珠从哪里来”。交流时间,大多数学生都低下了头,只有几个平时表现好的学生举手,还有几个学生在东张西望,不确定自己的想法能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同,生怕说错。举手的同学回答后,很多学生都露出了如释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某方面有了兴趣就能专心致志,从而有效地运用和发展他们的能力。数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数学的情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和谐自由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随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样教师可以适时给予点拨。教师要营造出这样和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乐学。如,在教一年级下册“多一些、少一些、差不多”时,一位教
快乐学习在中外教育界已有悠久的历史,孔子、夸美紐斯都对快乐教学进行过阐述,新课改倡导小学语文教学应基于学生实际,创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自主、合作、体验,让学生感受学习的成功和自信,从而爱上语文。  快乐教学是我们一线教师乐此不疲的话题,也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快乐课堂就是有趣的课堂,学生乐于参与的课堂,旨在通过快乐教学,激发学生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教师在实验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教师要熟练地把握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做好相关器材的准备。课前教师要多次试做实验,并为可能出现的问题准备好弥补方案。如,教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的《运载火箭》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运载火箭工作的基本原理,认识反冲现象,教材安排了三个实验,我根据课前的实验情况,对实验做了一些改动,实验的效果更明显,具体的做法:水的反冲实验中,为了让学生看
第八章 神秘的古國传说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成龙、成风”,每个家长都會为自己的孩子选一所最好的幼儿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会得到老师的关注,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有所“收获”。这就是要求老师要关注到他的孩子。俗话说“一种米养出百种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个性,有的幼儿沉默,而有的幼儿活跃,怎样让每个幼儿有所改变,这就需要老师的关注。我班是一个中班班级,孩子的个性、习惯都要老师细心去关注,家长又对孩子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