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是巨人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8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重读冯骥才的《炼狱·天堂——韩美林口述史》,感慨颇多。
  这是一本读了两年的书。2017年初,我去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拜访冯先生。他送了我这本书,回到北京不久就是春节。记得我是在除夕夜一口气读完的。合上书,灿烂的阳光已经透过窗户照在了我的床头。
  这是一本作者和传主都分别送我的书。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我与韩美林先生同时列席会议,他说:永新,给我一个地址,回去给你寄书。没几天,他这本书的签名本就寄到了。
  这是一本在阅读时让我百感交集的书。为美林先生的非人遭遇和坎坷人生而伤悲,为他的艺术成就和创造才华而惊叹,为他和妻子周建萍的相遇相知和传奇故事而欣喜,为他与冯骥才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情同手足而感佩,为他那如孩童一般纯净的心灵和如巨人一样的情怀而景仰。
  我和韩美林先生的所有交往,集中在两个场景。一个是在全国政协的各种活动中。每一次他的出现,都会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请他签名画画,好像他每一次都是乐呵呵地有求必应,让所有人满意而归。偶尔,我也会凑一个热闹讨一张生肖画等。另外一个就是在冯骥才先生的活动上。第一次好像是2007年6月。那时候我还是苏州市的副市长,到苏州博物馆新馆参加《水墨诗文——冯骥才江南公益画展》的活动。韩美林先生在开幕式上说,冯骥才所做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是对社会的一项贡献,作为冯骥才的“铁杆队员”,自己会倾力支持他。他说,只要冯先生召唤,他随时响应。他还当場决定拿出自己的一幅画支持冯先生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事业。我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听到了冯先生和他几个朋友的讲话,很有感触。他们的唱和,已经超越了文人之间的友谊,成为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文化自觉的声音。”最近的一次应该是2017年9月,在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参加“为未来记录历史——冯骥才文学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的时候。我就这样在这10年间,不下于七八次,在参加冯骥才先生的活动时见到韩美林先生。
  在这本书中,我们也会注意到,韩美林先生的重要著作,从《韩美林画集》到《天书》《嚥山嚼水》,写序言的都是冯骥才先生。韩美林先生的所有活动,从被称为韩美林先生的三个“孩子”的北京、杭州、银川韩美林艺术馆的开张,到韩美林艺术大展,再到前不久在故宫文华殿举办的“韩美林生肖艺术大展”等,冯骥才先生也从未缺席。用冯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每次韩美林办展览,我们都不是招之即来,而是闻风而动,奔走相告,不请自来”。甚至韩美林在万里之远的海外办展览,冯骥才也会专门飞过去喝彩。而且,每一次,都会有一个情深意切的致辞。
  冯骥才先生人称“大冯”,一米九二的身高,让人群里的他宛如巨人。虽然韩美林先生也不矮,但和“大冯”站在一起,就好像孩童。可是,冯骥才先生说,虽然与韩美林站在一起的时候他必须俯视,但他的内心却经常在仰望。
  冯骥才先生在书中说,许多人都把美林当作孩子,当作一个大小孩,因为他在历尽了命运的曲折之后,仍然保持着孩子般的率性与任性,也保持着孩子般的真诚,对谁也不设防,整天脑子里全都是幻想。但他更是一个巨人般的艺术家,因为他拥有许多巨大的建筑,在不同的艺术馆里,装满了他万余件惊世骇俗的艺术作品;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国航飞机的尾翼上,有他设计的朱红色的凤凰;他设计的生肖邮票、奥运会的福娃、城市雕塑,也是布满了神州内外大江南北。
  在我看来,这两位先生都是孩童,也都是巨人。
  说冯骥才和韩美林是孩童,是因为在孩童身上有着许多成人已经失去的最美好的东西。孩童真正的伟大,在于他们是用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世界,用不带任何功利的大脑思考世界,用没有任何条条框框约束的精神创造世界。在孩童的世界里,天空是湛蓝的,森林是茂密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那么神奇、那么值得深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冯骥才和韩美林都是在精神上回到童年的人,无论遭受怎样的磨难,无论身处怎样的“炼狱”,他们从来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没有失去一颗赤子之心。这也是他们在生命的任何时候,都能够保持创造的激情与灵性的原因所在。
  说冯骥才和韩美林是巨人,当然是因为他们在诸多领域上的卓越成就,让他们成为了独特的大写的人。冯骥才先生在书中用“四兄弟”形容韩美林先生在绘画、天书、雕塑、设计方面的成就,其中任何一类成就放在一个人身上,都是出类拔萃的,能够集中这四方面的成就,可谓卓尔不凡。非常巧合的是,冯骥才先生曾经也用“四驾马车”形容自己对事业的追求。2012年9月,冯骥才先生在北京画院举办了一个题为《四驾马车》的专题展览,展示了他在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领域方面的工作。他在开幕式上说:“我的‘四驾马车’不是四匹马拉一辆车,我是用四匹马的劲儿拉着一辆车,这是因为我车上的东西太多。我可没说累,因为它们皆我之最爱。”我和韩美林先生一起参加了开幕式,见证了那个精彩的瞬间。
  也许,冯骥才与韩美林这两个名字,是命中注定要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他们都是丹青高手,都是创造大师,都是文字的魔术师,都是中国民间优秀文化的传承人和守护者。
  更因为,如孟子所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他们,都是孩童,因此都是巨人。
其他文献
在信息技术的不断推进下,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不断地被采用,智慧校园的建设在一点点地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微课、网络授课等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也在改变着课堂教学。面对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教师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逐渐成为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
期刊
相较于其他文学体裁,古诗词短小精练、寓意深远、韵律和谐、平仄有致,具有很强的诵读价值。因此,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传统之法,也是古诗词学习的入门之径。通过声音的表达,可以整体感知古诗词大意,可以感受古诗词特有的韵味,可以生动有力地再现古诗词的思想情感,产生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指导技巧,
期刊
课外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成绩好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平常爱读、多读课外书籍。而部分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较差,除了课堂教学的教材外,他們的课外阅读量比较少。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成了我思考的问题。古语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说的就是书如同一方良药,善于读书可以医治愚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
期刊
去年暑假,笔者到澳大利亚旅行,经由朋友引荐而进入悉尼一所叫Berala Public School的小学进行参访。这是一所建于1924年的公办小学。我跟班观摩的是二年级的一个班,任课的Amay老师是一位全科包班教师。我参访的那天课表安排是文学、写作、数学、探究、集会,以下记录一天的课程安排及笔者的观察思考。  一、全科教学的一日安排  8点55分,预备铃响起,在操场自由活动的学生按照课程在操场上排
期刊
小学语文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主题是“想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习作“发挥想象写童话”和“展开想象续编故事”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继续大胆想象,写想象故事。  习作教材分为两部分,设计科学,要求明确。第一部分是“习作例文”,旨在给学生打开思路、大胆想象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一支铅笔的梦想》始终围绕铅笔的特点展开想象。《尾巴它有一只猫》是逆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點。由于小学生阅读量尚少,知识面较窄,对于古诗词中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还难于理解、感悟,因此,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融于诗歌教学之中,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想
期刊
【链接课堂】  课始,张老师出示问题:张老师买铅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通过问题,你能知道什么?  生:我能知道问题是“一共花了多少钱”。  师:還能看到什么?  生:张老师是去买铅笔的。  师:还可以看到什么?  生:买铅笔的人是张老师,而不是其他人。  ……  师:从问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人、事、财”,人的一生中,不外乎就这几个问题。  师:问题中哪些信息是可以确定的?
期刊
吴正宪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与丰厚的教育学养,让全国很多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对其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采访她,成了笔者一个挥之不去的心愿。在2018年7月13日北京的一次会议上,笔者终于如愿以偿,不但与她进行了交谈,听了她《名师工作室建设与研究》的报告,还作了主持和点评。通过这一次会议,一个有爱心、有智慧、有境界的名师大家的形象就定格在了笔者的心里。  真爱无疆  每一名教师几乎都对苏霍姆林斯基
期刊
作文教学中,学生常常苦于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类型的文章:写父爱母爱,就写自己生病了父母如何悉心照顾,或者写下雨天父亲给自己送伞;写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就写扶老奶奶过马路,或者车上让座;写件开心的事,就写获奖了,或者过“六一节”;等等。似乎只有非常态的生活事件才会有浓烈的情感表达。那么,写作文一定就要感人肺腑,神奇无比吗?怎么才能写出非比寻常的常态生活作文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常
期刊
我校是厦门市唯一以“民族”命名的学校,还是一所多民族学校,生源来自汉族和10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主要以畲族为主,还有布依族、傣族、蒙古族、苗族、水族、土家族、仡佬族、壮族。多彩民族、多元文化的校情,决定着我校实施多元教育的办学思路,而多元教育的根本,就是持续、自主、发展传统文化。为了克服教育途径狭窄和教育方式单一的问题,我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与方式上,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因篇幅所限,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