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表现在大学生身上的消费水平两极分化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是社会贫富分化的必然结果。这种贫富分化直接对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了影响本文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和富裕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研究这两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个体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大学生群体发展的影响,寻找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有效教育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走出心理问题的误区,形成健康的人格结构。
关键词:贫富分化大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校门,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日益复杂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上贫富分化的加剧也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请朋友吃一顿饭,而有的人一个月只有区区几百元的生活费。这种巨大的差异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
一、两类大学生心理特征比较
目前对于贫富大学生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消费水平,并结合家庭情况和家庭收支。把富学生定义为出身富裕家庭,并有富裕行为的学生。富裕家庭参考了“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中的居民 人均收入,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家庭为富裕家庭。学生的富裕行为,主要通过对学生消费调查,凡是消费水平为学生平均消费2倍以上者,谓之富裕行为。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理解不同的人群和机构有所不同,在受访的这类学生的讨论中,以下有几个主题被反复提及:家庭收入偏低、家庭较多子女讀书或负担较重、家庭成员残疾或多病、家庭没有劳动力或负债、在校月全部消费较少、遭遇天灾人祸的突然打击等。
1、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贫困生最为普遍也是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富裕生的自傲心理,自我表现欲强,已形成自视处处胜人、自觉人人不如己的自傲心理。
2、贫困生进取心理突出
来自农村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在学习上表现出高自律性,较为勤奋、刻苦,一些贫困生甚至把“学习”看作是生活的全部,把“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家庭条件的不如意,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忧患意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斗志,磨练了他们坚韧的意志。贫困生中的一部分能够正视自己的贫困,认为贫困没有什么可怕,只要自己努力奋斗,贫困是可以克服的。
二、贫富分化对两类学生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必然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烙印,社会的贫富分化同样在大学生当中产生了影响。物质生活的富裕与贫困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本文中将探讨对大学生比较典型的突出的影响
1、使贫困生的社会公平感缺失
高校贫困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平感严重缺失,他们认为社会上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有的人可以生来就吃得好、穿得好,而自己只能勉强果腹,只能穿旧衣服;认为人生充满了艰难,处处都存在着不安全隐患。
2、富裕生在贫富对比中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可能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从来不觉得人间还有疾苦二字,所以对自己这种幸福生活也并不懂得珍惜。因此对知识改变命运一说也并没有太深的认识。而当他们看到周遭的同学,过着比他们差太多的生活的时候,他们对生活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三、如何消除贫富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1、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既有慢性病、终身性疾病,而更多的是一时性的急性病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如此,应及时发现问题,予以干涉,一些恶果可能就不会发生。因此,高校要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此项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这是解决特困生心理问题的保证。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消除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首先,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显富”和“仇富”心理的对立,可以用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来教育大学生。儒家“仁爱”思想提倡的“积善成德,以和为贵;诚信友爱,修身为本”对缓解当今大学生紧张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宽容友好、平等待人的心态,诚实守信、善良助人的品德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理想人格。
其次,针对大学生的铺张浪费行为和妒忌心理,要在大学生中进行自立自强的精神教育。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倡导理性的消费观。 同时,要引导贫困生认识到家庭贫困绝不是什么耻辱,鼓励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并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人物,激励贫困生学会在逆境中成才。
再次,针对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精神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信念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学生因为贫穷而信奉金钱,一些富裕学生因为物质优越而精神空虚甚至信神信教。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人只有认清人生意义,树立远大志向才能高瞻远瞩,不受制于一时的困难,才能经受各种挫折。
3、物质帮助和能力提高并重
除了提供困难补助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直接的经济扶助措施外,高校还可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创办社团等方式,提高贫困学生群体的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自尊、自信、自强。
其次,大力挖掘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的贫困生问题并不是“家丑”,相反,常常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有关人士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爱国.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2]李贵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州学刊.2006(2).
[3]路春梅.正视“富学生”的心理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6 (1).
[4]廖传景.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04(6).
[5]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1
关键词:贫富分化大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大学的扩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学校门,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特征日益复杂化。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上贫富分化的加剧也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越来越明显。有的学生可以一掷千金请朋友吃一顿饭,而有的人一个月只有区区几百元的生活费。这种巨大的差异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
一、两类大学生心理特征比较
目前对于贫富大学生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的消费水平,并结合家庭情况和家庭收支。把富学生定义为出身富裕家庭,并有富裕行为的学生。富裕家庭参考了“小康社会十项基本标准”中的居民 人均收入,对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的家庭为富裕家庭。学生的富裕行为,主要通过对学生消费调查,凡是消费水平为学生平均消费2倍以上者,谓之富裕行为。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理解不同的人群和机构有所不同,在受访的这类学生的讨论中,以下有几个主题被反复提及:家庭收入偏低、家庭较多子女讀书或负担较重、家庭成员残疾或多病、家庭没有劳动力或负债、在校月全部消费较少、遭遇天灾人祸的突然打击等。
1、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普遍存在
贫困生最为普遍也是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富裕生的自傲心理,自我表现欲强,已形成自视处处胜人、自觉人人不如己的自傲心理。
2、贫困生进取心理突出
来自农村的经济困难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在学习上表现出高自律性,较为勤奋、刻苦,一些贫困生甚至把“学习”看作是生活的全部,把“学习成绩”看得高于一切。家庭条件的不如意,对自身现状的不满和忧患意识,成为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的斗志,磨练了他们坚韧的意志。贫困生中的一部分能够正视自己的贫困,认为贫困没有什么可怕,只要自己努力奋斗,贫困是可以克服的。
二、贫富分化对两类学生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必然在每个人身上留下烙印,社会的贫富分化同样在大学生当中产生了影响。物质生活的富裕与贫困对人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个体身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在本文中将探讨对大学生比较典型的突出的影响
1、使贫困生的社会公平感缺失
高校贫困弱势学生群体的社会公平感严重缺失,他们认为社会上存在极大的不公平,有的人可以生来就吃得好、穿得好,而自己只能勉强果腹,只能穿旧衣服;认为人生充满了艰难,处处都存在着不安全隐患。
2、富裕生在贫富对比中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很多家庭条件不错的学生,可能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他们从来不觉得人间还有疾苦二字,所以对自己这种幸福生活也并不懂得珍惜。因此对知识改变命运一说也并没有太深的认识。而当他们看到周遭的同学,过着比他们差太多的生活的时候,他们对生活会产生一种新的认识。
三、如何消除贫富分化带来的消极影响
1、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心理疾病如同生理疾病,既有慢性病、终身性疾病,而更多的是一时性的急性病症,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同样如此,应及时发现问题,予以干涉,一些恶果可能就不会发生。因此,高校要提高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推动此项工作的正规化和科学化,这是解决特困生心理问题的保证。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消除消极影响的有效途径
首先,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显富”和“仇富”心理的对立,可以用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来教育大学生。儒家“仁爱”思想提倡的“积善成德,以和为贵;诚信友爱,修身为本”对缓解当今大学生紧张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大学生形成宽容友好、平等待人的心态,诚实守信、善良助人的品德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理想人格。
其次,针对大学生的铺张浪费行为和妒忌心理,要在大学生中进行自立自强的精神教育。要坚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倡导理性的消费观。 同时,要引导贫困生认识到家庭贫困绝不是什么耻辱,鼓励他们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并通过宣传和树立典型人物,激励贫困生学会在逆境中成才。
再次,针对一些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精神动力不足的问题,必须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和信念的教育。现实生活中,一些贫困学生因为贫穷而信奉金钱,一些富裕学生因为物质优越而精神空虚甚至信神信教。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人只有认清人生意义,树立远大志向才能高瞻远瞩,不受制于一时的困难,才能经受各种挫折。
3、物质帮助和能力提高并重
除了提供困难补助金、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岗位等直接的经济扶助措施外,高校还可通过组织培训、心理咨询、创办社团等方式,提高贫困学生群体的个人技能、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自尊、自信、自强。
其次,大力挖掘社会资源,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的贫困生问题并不是“家丑”,相反,常常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社会有关人士沟通、交流、合作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李爱国.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5(10).
[2]李贵成.高校弱势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问题探究[J].中州学刊.2006(2).
[3]路春梅.正视“富学生”的心理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06 (1).
[4]廖传景.构建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J].温州大学学报,2004(6).
[5]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