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切实提高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教师通过“提炼共性问题,激发修改意识”、“举例示范引领,习得修改方法”、“创建修改量表,提升思维品质”、“树立读者意识,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从“想改”,到“能改”,最后实现“会改”的进阶,在一系列方法的指引下,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支持,提升习作能力。
关键词:想改 能改 会改 习作修改能力 阶梯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井淘三遍出好水,文改三遍添新意”。修改,是习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修改中提升语言的敏锐度,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习作品质。《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事实上,教师对于习作修改的认识,目前还存在一些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教师主导,事倍功半
教师明确习作修改的重要意义,也经常尝试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修改热情,但结果差强人意:一稿交上来,难得有学生自行修改、润色。教师只得把原本学生修改的任务抢过来,包办代替。时间一久,学生自然而然认为修改不是自己的事情,文章要改的意识根本没有深植学生的内心,更不要说养成习惯了。想通过学生自主修改来提高习作能力,就成了“美好的理想”。这种教师主导的批改实际上是与课标相悖的,教师就算花上再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实现学生主动修改也只是一纸空谈。
二.流于形式,无效批改
当下,语文教师的习作观日渐趋于成熟,关注到学生习作中的读者意识。为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教师不遗余力在班级中让孩子们互相批阅,点赞。热闹是热闹,孩子们也高兴,但因为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多只是模仿平日老师的批改方式,或许会改几个错别字,加上逗号或句号,而孩子们的习作修改水平、鉴赏能力是否就此得以真正提升,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把学生习作修改落到实处,让学生明确主动修改的重要性,从想改到能改,最会变为会改,提升习作的修改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操作建议。
一.提炼共性问题,有的放矢,激发修改意识
相对于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习得方法,后者影响更为有效深刻。教师在课上,就之前学生习作中的出现的共性问题,每节课聚焦一个点。比如这次集中关注滥用连词现象,下一次就主攻词语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借由例文,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问题,着手解决。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降低了修改的难度,学生也乐于尝试,修改的热情被点燃,引领学生走出习作修改的第一步。
二.明确修改要求,示范引领,习得修改方法
教师在批改习作时,经常会有传统的眉批和总批,教师会对文中某一部分或全文做一个具体的、总结式的批语,肯定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一些不足。好的地方学生可能是看进去了,但不足之处,只是粗略的几行提示,具体如何实施,学生并不清楚。我们不能只埋头于“精批细改”,而不传授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作文的批改应当是由教师“批”與学生“改”共同完成的一种创作活动[2]。在修改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进行细致地举例示范:提供一些特殊的符号来标示问题,明确修改的方向,让学生尝试自行修改。比如,横线加问号是词句的表达不够准确或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推敲斟酌;添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是提醒学生这一处的描写过于简单,可以紧扣某个词语展开补充,完善内容。在反复训练中,哪里该删减,哪里该增加,哪里该调换学生就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再去放手让孩子们进行互批互评,效果会更为理想。从之前的“想改”,到现在的“能改”,学生建立了修改的信心,使得这样的修改成为常态,成为学生习作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三.创建修改量表,检视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习作修改不是单纯的纠错,其中还包含了审美,以及分析、推断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注重标点,书写正确等基础习作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要均衡对结构,写作技法,语言组织,逻辑推论方面等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修改进行有梯度的训练。创建具体可视的修改检查量表,不仅让习作批改变得具体可视,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关照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思维。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一些问题,便于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使用的修改检查量表中的三个问题驱动样本。“你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词句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找一些同义词,或者换一种更好的表达。”“让“很,非常”这样的词语离开你的文章,让描写更加具体。”
这是三上主题为“写一处风景”的一篇习作。习作要求围绕一句中心句来描写一处景色。在表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检查提示:你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找到这句话,他会第一时间进行添加;如果有误,上交之后,老师会进行面批。这样的修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问题指向更为明确。修改检查量表,是一个学生对思维进行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言表达,结构安排,将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学生的习作修改方向,从“能改”,逐渐向“会改”转变。
四.树立读者意识,积极与他者互动,注入新的活力。
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习作时读者意识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要有“写给谁看”的意识——文章怎么写才能吸引人,什么样的内容是读者喜欢的。通过他者的视角来修改自己的作品,往往也是树立读者意识的表现之一,而效果可能更为立竿见影。完成习作之后,在班级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结合同伴评议完成修改任务。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教师要给“读者们”提供一些建议支持。提供一些便签纸,让学生在上面写下一颗爱心:“我很喜欢……”,一个愿望:“你为什么不试试……”,一个疑惑:“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你能……”这样的方式,为写作者做出合理的修改反馈,当然也可以是一些闪光点。随着学生知识储备日臻丰富多元,可以让学生对便签上的内容不断进行完善拓展。
这种读者视角的修改模式,让学生逐渐清晰修改的指向性。同时,也为学生取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解决了在学生习作中有时茫然无措的处境,增强学生修改时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崔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想改 能改 会改 习作修改能力 阶梯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井淘三遍出好水,文改三遍添新意”。修改,是习作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修改中提升语言的敏锐度,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习作品质。《语文课程标准》说得很清楚:“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事实上,教师对于习作修改的认识,目前还存在一些偏差,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教师主导,事倍功半
教师明确习作修改的重要意义,也经常尝试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修改热情,但结果差强人意:一稿交上来,难得有学生自行修改、润色。教师只得把原本学生修改的任务抢过来,包办代替。时间一久,学生自然而然认为修改不是自己的事情,文章要改的意识根本没有深植学生的内心,更不要说养成习惯了。想通过学生自主修改来提高习作能力,就成了“美好的理想”。这种教师主导的批改实际上是与课标相悖的,教师就算花上再多的时间和精力,要实现学生主动修改也只是一纸空谈。
二.流于形式,无效批改
当下,语文教师的习作观日渐趋于成熟,关注到学生习作中的读者意识。为激发孩子的习作热情,教师不遗余力在班级中让孩子们互相批阅,点赞。热闹是热闹,孩子们也高兴,但因为缺乏有针对性地指导,大多只是模仿平日老师的批改方式,或许会改几个错别字,加上逗号或句号,而孩子们的习作修改水平、鉴赏能力是否就此得以真正提升,恐怕还得打个问号。
那么,我们语文教师该如何把学生习作修改落到实处,让学生明确主动修改的重要性,从想改到能改,最会变为会改,提升习作的修改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操作建议。
一.提炼共性问题,有的放矢,激发修改意识
相对于直接把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习得方法,后者影响更为有效深刻。教师在课上,就之前学生习作中的出现的共性问题,每节课聚焦一个点。比如这次集中关注滥用连词现象,下一次就主攻词语表达不准确的问题。借由例文,在教师的启发引领下,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问题,着手解决。这样的训练,目标明确,降低了修改的难度,学生也乐于尝试,修改的热情被点燃,引领学生走出习作修改的第一步。
二.明确修改要求,示范引领,习得修改方法
教师在批改习作时,经常会有传统的眉批和总批,教师会对文中某一部分或全文做一个具体的、总结式的批语,肯定写得好的地方,指出一些不足。好的地方学生可能是看进去了,但不足之处,只是粗略的几行提示,具体如何实施,学生并不清楚。我们不能只埋头于“精批细改”,而不传授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作文的批改应当是由教师“批”與学生“改”共同完成的一种创作活动[2]。在修改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进行细致地举例示范:提供一些特殊的符号来标示问题,明确修改的方向,让学生尝试自行修改。比如,横线加问号是词句的表达不够准确或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推敲斟酌;添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是提醒学生这一处的描写过于简单,可以紧扣某个词语展开补充,完善内容。在反复训练中,哪里该删减,哪里该增加,哪里该调换学生就有了初步的感知。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再去放手让孩子们进行互批互评,效果会更为理想。从之前的“想改”,到现在的“能改”,学生建立了修改的信心,使得这样的修改成为常态,成为学生习作能力持续发展的一个新起点。
三.创建修改量表,检视问题,提升思维品质
习作修改不是单纯的纠错,其中还包含了审美,以及分析、推断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注重标点,书写正确等基础习作能力的训练,同时也要均衡对结构,写作技法,语言组织,逻辑推论方面等能力的提升。教师应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的习作修改进行有梯度的训练。创建具体可视的修改检查量表,不仅让习作批改变得具体可视,也可以让学生更为全面关照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思维。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习作中的一些问题,便于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笔者使用的修改检查量表中的三个问题驱动样本。“你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词句读起来不是很通顺,找一些同义词,或者换一种更好的表达。”“让“很,非常”这样的词语离开你的文章,让描写更加具体。”
这是三上主题为“写一处风景”的一篇习作。习作要求围绕一句中心句来描写一处景色。在表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检查提示:你文中的中心句是什么。如果学生没有找到这句话,他会第一时间进行添加;如果有误,上交之后,老师会进行面批。这样的修改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问题指向更为明确。修改检查量表,是一个学生对思维进行思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语言表达,结构安排,将会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学生的习作修改方向,从“能改”,逐渐向“会改”转变。
四.树立读者意识,积极与他者互动,注入新的活力。
在当下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习作时读者意识的培养逐渐重视起来。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过程中,始终要有“写给谁看”的意识——文章怎么写才能吸引人,什么样的内容是读者喜欢的。通过他者的视角来修改自己的作品,往往也是树立读者意识的表现之一,而效果可能更为立竿见影。完成习作之后,在班级大声朗读自己的作品,结合同伴评议完成修改任务。刚开始练习的时候,教师要给“读者们”提供一些建议支持。提供一些便签纸,让学生在上面写下一颗爱心:“我很喜欢……”,一个愿望:“你为什么不试试……”,一个疑惑:“我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你能……”这样的方式,为写作者做出合理的修改反馈,当然也可以是一些闪光点。随着学生知识储备日臻丰富多元,可以让学生对便签上的内容不断进行完善拓展。
这种读者视角的修改模式,让学生逐渐清晰修改的指向性。同时,也为学生取得外界的支持和帮助,解决了在学生习作中有时茫然无措的处境,增强学生修改时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教作文有窍门:作家老师的58个建议》崔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