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十分仰慕并崇敬106岁的老学者周有光。他心态仍然那么年轻,有兴趣于身边琐事,欣赏、赞叹,以至于陶然。同时,不但关心中国大事,也关心世界大事。怎么关心?到了这种年龄到了如此高龄,当然无法走动漫游或参与。但是他读书,仍然那样好读书,而且求甚解——深思以后的那种甚解。
近年,周先生出了许多好书,嘉惠于后学者。我刚读完他的《拾贝集》,有一阵震惊,有一阵喜悦和感谢。他自己说,老来无事,读书消遣,有感则录,长短不拘。我看集子里,短者只有八行、十行,仍有千钧之力。如《乌克兰悼念大饥荒》,全文只是节录报上的一篇文章,其录也只不过:“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大饥荒。……饥饿的农民不许离开农村,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一个不到3000万人口的国家,饿死1000万人。苏联不许计算死人数目,确切死亡人数无法知道。俄罗斯独立后,在解密的苏联文献中,赫然看到斯大林用红笔亲自签字的命令:‘凡大饥荒中偷吃粮食的人,一律枪毙!’”全文只12行,这是周有光老先生短文的风格。又有一则《不爱祖国爱美国》,初看很刺眼,很吓人,像是宣扬卖国理论。他是从军事作家刘亚洲的文章里抄出来的,大部分摘抄,加几句短评,他说这是事实。他的短评曰:“二百年间,一批批移民从世界各地离开他们的祖国来到美国。许多国家的‘政治避难者’逃离祖国来到美国。他们成为美国公民,宣誓效忠美国。……一个‘乌合之众’的国家……美国是如何运行和发展起来的呢?亲爱的读者们,请开导我,给我一个简单而明白的答案吧!”
《拾贝集》刚读完,看到周有光的《静思录》(2012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便立即买来,立即读。应当说,风格和写法大体相同。但这一本书副题为《周有光106岁自选集》,当然它更精彩,更有代表性。焉能延迟?我当即开卷拜读。全书收文50篇,《拾贝集》里有八篇入选。我很快就读到《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其中论及上面说到的“乌克兰大饥荒”,也就是苏联现实——现在成为历史了。“违反历史常规,结果发生大饥荒和大清洗,自残自戕,自行灭亡。”在《苏联历史札记》里细论了苏联,所据资料极丰,因此说服力才强:“1934年12月到1938年12月,处死140万人。仅1938年11月12日一天,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批准枪决的就有3167人。”苏联“有六位元帅,4 位处死;有195位师长,110位处死……”“理论是资本主义之后发展社会主义,事实是社会主义解体之后发展资本主义。”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结束,发人深省。
那么,前面提到的美国的情况该如何解释?北美洲原来是“一片榛莽”,荒无人烟,后来成为欧洲强国的殖民地:“‘五月花号’是第一艘来到北美的英国移民船。船上有一百零二名由清教徒带头的移民。1602年冬天到达美洲,圣诞节后第一天上岸,建立最早的普利茅斯殖民地。上岸前,他们在船上议定一个‘五月花号公约’……这是后来美国民主的萌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一切人生而自由,上帝赋予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任何政府损害这些权利,人民有权更换,建立新政府。马克思赞美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后来他写道,一位朋友来跟他聊天,一口气说出我们日用的三十种电器,“他问,你能指出哪一种不是美国的发明吗?为什么十样倒有九样是美国的发明?他的话引起我的思考。”“发明创造是在自由土壤中萌发出来的鲜花。……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不是军事力量,而是发明创造。”“一言成祸,动辄得咎,还有什么发明创造的余地呢?”
看起来,好像这本来都是常识。但是我们常忘记这种常识。在《走进世界》一篇里,直接谈到中国,使人心痛。没有常识,不懂常识——或者是不敢谈常识吧。请听他讲:“常识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五四运动’所要求的科学和民主。某小学老师问:用烧饭的柴火能不能炼出钢铁来?学生答:不能。问为什么不能?答:温度不够。在‘大炼钢铁’的当年,我国大致还没有人具备这种常识。全民打麻雀、人民公社化、‘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违反基本常识的行为。”斯诺当年告诉毛主席美国农民只占人口的8%,毛主席不信。现在美国农民只占2%了,工人也只占20%了。“不知道马克思听了会有怎样的反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不是越来越壮大,而是越来越缩小。”周有光总是将大问题化为小“常识”来谈,而且他告诉读者,“常识”也是随着客观的世界而变动的,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以这种常识的眼光看世界,尤其是從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看了美国,看了俄国和苏联,看了法国和英国,把中国也放进去看。那将会大不相同。
我最喜爱,也最佩服周老登高远望,论世界之变,而以简明之论出之,也就是用“常识”之谈,与读者聊与读者交流。那么有趣,那么易懂。比如,《东洋变西方》就是一例。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完全按照资本主义原则处理经济,在水平上达到最发达国家的高度。这是它成为西方的经济条件。‘东洋’成为‘西方’,不是玩弄字眼,而是说明事实。……东西方的分界已从太平洋的中部,移到日本海和黄海的中部了。”……“原来地球是圆的”!这只是简单描述事实,但说起来却妙趣横生,而且发人深省。再一则是《漫说太平洋》,也是这种写法。一共5页,一个小标题是《太平洋:中国的外洋》,一说太平洋,好像离我们太远了。但是“地球是个水球,海洋中有陆地,不是陆地中有海洋。……西方国家争夺太平洋已经几百年了。中国只顾‘四海之内’,不顾‘四海之外’。在中国人的眼里,太平洋是‘外洋’。”
另一个小标题是《太平洋:美国的‘内海’》。太平洋有一万个岛屿,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美国在二战中吃过珍珠港的大亏,于是二战后美国就经营它们。经营不一定是打仗,我们必须看到,时代毕竟不同了。“苏联解体而没有发射原子弹。法德世仇而能共同组成‘欧盟’。”这也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周有光一生往来于欧美各地,参加许多会议,交接各种朋友结交各种朋友,所见广矣,随笔写来信手拈来,都成佳篇均成佳篇。但是,我也注意到,他的文章也并不随意,而是勤苦所得。他的专业是语言学,但读书范围可谓“博”而“杂”。可是下笔并不只靠这些。可以看出,为了写成一文,他竭力搜到所有可得的资料,有时在文章前面他也说明这一点。比如,《苏联历史札记》是一篇只有14页的文章,开头说“我阅读苏联历史十多种,包括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2002)、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2002)、曾彦修《半杯水集》(2001)、约翰根瑟《今日俄罗斯内幕》(1958,英文)、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中译本,1996)、纽约时报通信集《苏联帝国的哀亡》(1992,英文)。”好文章是这样苦心写出来的。
《静思录》里也有极轻松的文章。我最欣赏《有书无斋记》,写居所的狭陋。他写道:“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这令人心酸,也令人敬佩。其文也,简直可以比古文简直堪比古文《陋室铭》。《跟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写下放改造时期的生活,记下那段荒谬的历史的时段里,知识分子,乃至学术大师们的遭际,和他们自求安慰、自求安全而仍然不忘怀学术的心情。他衷心赞美摄影家刘香成,说他是“全球状元”,因为他摄下了“苏联最后一秒钟”,也就是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里宣告苏联终止,扔掉手里的最后一张讲稿,而那张讲稿在空中“飘浮”的形象的景象。他说,那形象,“为苏联的反人类历史,作撕心裂肺的‘忏悔’!”此书“卷四”是《学习新知》,主要内容是语言学,尤其是汉语言学。门外汉不易读懂,但专家们不妨深读细研。其中有一篇《文房四宝古今谈》。我从中得到很多知识,并惊叹这位老先生的渊博。所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也。细谈,就不易。听他一件件从头说来,兴味盎然。难得的是,广引经典,所引诸书,不搞这门专门学问的人是不会涉猎的。我架上还有一本《文房四谱》,那是前20年,曾想接近此种风雅,购得。那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一千多页呢。我曾闲翻一点,没有兴趣多读。现在读到这位老学者此集里的这一篇,也才30页。我竟趣味盎然地读下。当然,那一本是古人所写,有些资料无法与现代人文章相比。但是,可以看出周先生的博雅胜出之处。以谈“笔”而论,周先生从甲骨文谈起,据“晚近考古”,定战国笔、秦笔、西汉笔、东汉笔。动物毛笔多少种?有十种:1.鹿毛笔;2.兔毛笔;3.羊毫笔;4.狼毫笔;5.狸毛笔;6.虎仆笔;7.鼠须笔;8.貂毛笔;9.鸭毛笔;10.猩猩毛笔。另外,人毛也可以做笔,如胎发毛笔、人须笔。植物做成的有:荆笔、竹丝笔、荻笔、茅笔。此处的介绍,几乎是都有古书根据。又如谈墨种种,不必细说。其中说道,“1990年冬,我在美国新港观赏书法家张充和(内人允和的四妹)所藏文房四宝”。这就不是普通人能见到的了。其中有“画卷墨”:“打开画卷,图穷见轴,轴开见墨。圆柱形的画轴,是可以分开两半的两个半柱形锦匣。各匣藏墨五笏,共十笏……观之美不胜收,嗅之异香扑鼻。”读一读,真长学问。这也不是一般人写得出来的好随笔了。
(实习编辑 李楠)
近年,周先生出了许多好书,嘉惠于后学者。我刚读完他的《拾贝集》,有一阵震惊,有一阵喜悦和感谢。他自己说,老来无事,读书消遣,有感则录,长短不拘。我看集子里,短者只有八行、十行,仍有千钧之力。如《乌克兰悼念大饥荒》,全文只是节录报上的一篇文章,其录也只不过:“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大饥荒。……饥饿的农民不许离开农村,出现人吃人的惨剧。一个不到3000万人口的国家,饿死1000万人。苏联不许计算死人数目,确切死亡人数无法知道。俄罗斯独立后,在解密的苏联文献中,赫然看到斯大林用红笔亲自签字的命令:‘凡大饥荒中偷吃粮食的人,一律枪毙!’”全文只12行,这是周有光老先生短文的风格。又有一则《不爱祖国爱美国》,初看很刺眼,很吓人,像是宣扬卖国理论。他是从军事作家刘亚洲的文章里抄出来的,大部分摘抄,加几句短评,他说这是事实。他的短评曰:“二百年间,一批批移民从世界各地离开他们的祖国来到美国。许多国家的‘政治避难者’逃离祖国来到美国。他们成为美国公民,宣誓效忠美国。……一个‘乌合之众’的国家……美国是如何运行和发展起来的呢?亲爱的读者们,请开导我,给我一个简单而明白的答案吧!”
《拾贝集》刚读完,看到周有光的《静思录》(2012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便立即买来,立即读。应当说,风格和写法大体相同。但这一本书副题为《周有光106岁自选集》,当然它更精彩,更有代表性。焉能延迟?我当即开卷拜读。全书收文50篇,《拾贝集》里有八篇入选。我很快就读到《人类历史的演进轨道》,其中论及上面说到的“乌克兰大饥荒”,也就是苏联现实——现在成为历史了。“违反历史常规,结果发生大饥荒和大清洗,自残自戕,自行灭亡。”在《苏联历史札记》里细论了苏联,所据资料极丰,因此说服力才强:“1934年12月到1938年12月,处死140万人。仅1938年11月12日一天,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批准枪决的就有3167人。”苏联“有六位元帅,4 位处死;有195位师长,110位处死……”“理论是资本主义之后发展社会主义,事实是社会主义解体之后发展资本主义。”最后一句话是全文的结束,发人深省。
那么,前面提到的美国的情况该如何解释?北美洲原来是“一片榛莽”,荒无人烟,后来成为欧洲强国的殖民地:“‘五月花号’是第一艘来到北美的英国移民船。船上有一百零二名由清教徒带头的移民。1602年冬天到达美洲,圣诞节后第一天上岸,建立最早的普利茅斯殖民地。上岸前,他们在船上议定一个‘五月花号公约’……这是后来美国民主的萌芽。……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一切人生而自由,上帝赋予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任何政府损害这些权利,人民有权更换,建立新政府。马克思赞美它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后来他写道,一位朋友来跟他聊天,一口气说出我们日用的三十种电器,“他问,你能指出哪一种不是美国的发明吗?为什么十样倒有九样是美国的发明?他的话引起我的思考。”“发明创造是在自由土壤中萌发出来的鲜花。……使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不是军事力量,而是发明创造。”“一言成祸,动辄得咎,还有什么发明创造的余地呢?”
看起来,好像这本来都是常识。但是我们常忘记这种常识。在《走进世界》一篇里,直接谈到中国,使人心痛。没有常识,不懂常识——或者是不敢谈常识吧。请听他讲:“常识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也就是‘五四运动’所要求的科学和民主。某小学老师问:用烧饭的柴火能不能炼出钢铁来?学生答:不能。问为什么不能?答:温度不够。在‘大炼钢铁’的当年,我国大致还没有人具备这种常识。全民打麻雀、人民公社化、‘反右运动’、‘文化大革命’等等,都是违反基本常识的行为。”斯诺当年告诉毛主席美国农民只占人口的8%,毛主席不信。现在美国农民只占2%了,工人也只占20%了。“不知道马克思听了会有怎样的反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不是越来越壮大,而是越来越缩小。”周有光总是将大问题化为小“常识”来谈,而且他告诉读者,“常识”也是随着客观的世界而变动的,不能一成不变。我们要以这种常识的眼光看世界,尤其是從世界的眼光看中国。看了美国,看了俄国和苏联,看了法国和英国,把中国也放进去看。那将会大不相同。
我最喜爱,也最佩服周老登高远望,论世界之变,而以简明之论出之,也就是用“常识”之谈,与读者聊与读者交流。那么有趣,那么易懂。比如,《东洋变西方》就是一例。二战后,日本战败。“日本完全按照资本主义原则处理经济,在水平上达到最发达国家的高度。这是它成为西方的经济条件。‘东洋’成为‘西方’,不是玩弄字眼,而是说明事实。……东西方的分界已从太平洋的中部,移到日本海和黄海的中部了。”……“原来地球是圆的”!这只是简单描述事实,但说起来却妙趣横生,而且发人深省。再一则是《漫说太平洋》,也是这种写法。一共5页,一个小标题是《太平洋:中国的外洋》,一说太平洋,好像离我们太远了。但是“地球是个水球,海洋中有陆地,不是陆地中有海洋。……西方国家争夺太平洋已经几百年了。中国只顾‘四海之内’,不顾‘四海之外’。在中国人的眼里,太平洋是‘外洋’。”
另一个小标题是《太平洋:美国的‘内海’》。太平洋有一万个岛屿,占地球面积的三分之一。美国在二战中吃过珍珠港的大亏,于是二战后美国就经营它们。经营不一定是打仗,我们必须看到,时代毕竟不同了。“苏联解体而没有发射原子弹。法德世仇而能共同组成‘欧盟’。”这也是我们要注意到的。
周有光一生往来于欧美各地,参加许多会议,交接各种朋友结交各种朋友,所见广矣,随笔写来信手拈来,都成佳篇均成佳篇。但是,我也注意到,他的文章也并不随意,而是勤苦所得。他的专业是语言学,但读书范围可谓“博”而“杂”。可是下笔并不只靠这些。可以看出,为了写成一文,他竭力搜到所有可得的资料,有时在文章前面他也说明这一点。比如,《苏联历史札记》是一篇只有14页的文章,开头说“我阅读苏联历史十多种,包括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2002)、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2002)、曾彦修《半杯水集》(2001)、约翰根瑟《今日俄罗斯内幕》(1958,英文)、美国驻苏大使马特洛克《苏联解体亲历记》(中译本,1996)、纽约时报通信集《苏联帝国的哀亡》(1992,英文)。”好文章是这样苦心写出来的。
《静思录》里也有极轻松的文章。我最欣赏《有书无斋记》,写居所的狭陋。他写道:“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这令人心酸,也令人敬佩。其文也,简直可以比古文简直堪比古文《陋室铭》。《跟林汉达一同看守高粱地》,写下放改造时期的生活,记下那段荒谬的历史的时段里,知识分子,乃至学术大师们的遭际,和他们自求安慰、自求安全而仍然不忘怀学术的心情。他衷心赞美摄影家刘香成,说他是“全球状元”,因为他摄下了“苏联最后一秒钟”,也就是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里宣告苏联终止,扔掉手里的最后一张讲稿,而那张讲稿在空中“飘浮”的形象的景象。他说,那形象,“为苏联的反人类历史,作撕心裂肺的‘忏悔’!”此书“卷四”是《学习新知》,主要内容是语言学,尤其是汉语言学。门外汉不易读懂,但专家们不妨深读细研。其中有一篇《文房四宝古今谈》。我从中得到很多知识,并惊叹这位老先生的渊博。所谓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也。细谈,就不易。听他一件件从头说来,兴味盎然。难得的是,广引经典,所引诸书,不搞这门专门学问的人是不会涉猎的。我架上还有一本《文房四谱》,那是前20年,曾想接近此种风雅,购得。那书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一千多页呢。我曾闲翻一点,没有兴趣多读。现在读到这位老学者此集里的这一篇,也才30页。我竟趣味盎然地读下。当然,那一本是古人所写,有些资料无法与现代人文章相比。但是,可以看出周先生的博雅胜出之处。以谈“笔”而论,周先生从甲骨文谈起,据“晚近考古”,定战国笔、秦笔、西汉笔、东汉笔。动物毛笔多少种?有十种:1.鹿毛笔;2.兔毛笔;3.羊毫笔;4.狼毫笔;5.狸毛笔;6.虎仆笔;7.鼠须笔;8.貂毛笔;9.鸭毛笔;10.猩猩毛笔。另外,人毛也可以做笔,如胎发毛笔、人须笔。植物做成的有:荆笔、竹丝笔、荻笔、茅笔。此处的介绍,几乎是都有古书根据。又如谈墨种种,不必细说。其中说道,“1990年冬,我在美国新港观赏书法家张充和(内人允和的四妹)所藏文房四宝”。这就不是普通人能见到的了。其中有“画卷墨”:“打开画卷,图穷见轴,轴开见墨。圆柱形的画轴,是可以分开两半的两个半柱形锦匣。各匣藏墨五笏,共十笏……观之美不胜收,嗅之异香扑鼻。”读一读,真长学问。这也不是一般人写得出来的好随笔了。
(实习编辑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