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研究极为必要。“导师制”的提出和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青年教师的快速进步,且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字】“导师制” 青年教师 培养 模式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在新课改形势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导师制”的实施,能够快速实现青年教师的身份转变,加快青年教师的适应时间。
一、“导师制”的内涵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探索的“导师制”,有以下特点:
首先,区别于“师徒制”。“师徒制”是一种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即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的一种制度。而这种模式主要强调老教师的教授,青年教师的模仿,而忽视了青年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区别于高校“导师制”。高校导师制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优秀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其中双向选择与个别指导的特征,与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导师制”有相似之处,但是这里的“导师制”实行的是“一对一”的互助,而且注重的是导师和青年教师的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第三,区别于国内外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固有模式。国内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师徒制”的模式,其他如以老带新、新老结对等都是类似于“师徒制”的模式。国外的新教师入职培训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导师制”,实质类似于国内的“师徒制”,主要目的是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帮助新教师熟悉学校文化,力求达到各州审核教师资格所要求的标准;第二是學校中心模式,这种模式的培训主体是新教师所在学校,目的是帮助新教师解决在入职头几年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是岗前集中培训模式。总的来说,国外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与国内很相似。
综合以上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笔者提出了新的“导师制”概念,即:针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学校为其指定一名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发挥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优势,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发挥刚出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实现导师的“二次提升”,形成一种指导教师和被指导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第一,促进了团队合作和团队提升。实施导师制之后,每位导师要指导1名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小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用心沟通,以德立德,以行导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作战,关注团队的成绩,这样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可以集整个教研组的智慧于一身,说、评、赛课前都有整个教研组为某一位青年教师提供智力支持,解疑答惑,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体教研实力的提升。
第二,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对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导师都以强烈的责任感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师德师风、工作方法上都给予青年教师以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在教学上,导师手把手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备课、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所在岗位,站稳讲台。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
三、“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应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结对后,指导教师和被指导青年教师朝夕相处,导师的师德、观念与方法、作风等,一举一动对被指导教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特别重视导师队伍自身的建设:一是加强导师师德建设。不断强化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观和道德观,以身作则,以模范人格熏陶青年教师;二是不断提升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对于指导青年教师的导师来说要求必然更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时时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导师必须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新课改全面实施后,导师更应认真学习最新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及时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年教师。
第二,不断加强集体教研的重要性。“导师制”经实践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说课、讲课、评课一条龙”的研究课活动,开设导师的优质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展示课,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互相切磋研讨,使青年教师能在较大的范围里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第三,青年教师要虔诚向学。青年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突发情况等诸多方面都欠缺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不仅需要他们虔诚、主动地学习,同时也需要有经验教师的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尽快站稳讲台。
【关键字】“导师制” 青年教师 培养 模式
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业务素质和师德修养的教师队伍,是在新课改形势下,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振兴教育的主力军和生力军。“导师制”的实施,能够快速实现青年教师的身份转变,加快青年教师的适应时间。
一、“导师制”的内涵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探索的“导师制”,有以下特点:
首先,区别于“师徒制”。“师徒制”是一种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承方式,即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学习、工作、生活。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的一种制度。而这种模式主要强调老教师的教授,青年教师的模仿,而忽视了青年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区别于高校“导师制”。高校导师制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优秀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品德、生活以及心理进行个别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其中双向选择与个别指导的特征,与四川省绵阳普明中学“导师制”有相似之处,但是这里的“导师制”实行的是“一对一”的互助,而且注重的是导师和青年教师的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第三,区别于国内外青年教师培养的一些固有模式。国内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主要是“师徒制”的模式,其他如以老带新、新老结对等都是类似于“师徒制”的模式。国外的新教师入职培训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是“导师制”,实质类似于国内的“师徒制”,主要目的是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帮助新教师熟悉学校文化,力求达到各州审核教师资格所要求的标准;第二是學校中心模式,这种模式的培训主体是新教师所在学校,目的是帮助新教师解决在入职头几年里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第三是岗前集中培训模式。总的来说,国外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与国内很相似。
综合以上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模式,笔者提出了新的“导师制”概念,即:针对新上岗的青年教师,学校为其指定一名相关专业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发挥他们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优势,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环境;同时,发挥刚出校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势,实现导师的“二次提升”,形成一种指导教师和被指导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导师制”实施的效果
第一,促进了团队合作和团队提升。实施导师制之后,每位导师要指导1名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小团队,这就要求团队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导师与青年教师之间用心沟通,以德立德,以行导行,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作战,关注团队的成绩,这样可以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可以集整个教研组的智慧于一身,说、评、赛课前都有整个教研组为某一位青年教师提供智力支持,解疑答惑,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整体教研实力的提升。
第二,加速青年教师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对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来说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导师都以强烈的责任感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师德师风、工作方法上都给予青年教师以良好的示范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积极工作;在教学上,导师手把手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备课、听课、评课,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所在岗位,站稳讲台。一大批青年教师在各类教育教学评比中脱颖而出,取得了骄人成绩。
三、“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应不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制”结对后,指导教师和被指导青年教师朝夕相处,导师的师德、观念与方法、作风等,一举一动对被指导教师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应特别重视导师队伍自身的建设:一是加强导师师德建设。不断强化正确的世界观、教育观和道德观,以身作则,以模范人格熏陶青年教师;二是不断提升导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俗话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对于指导青年教师的导师来说要求必然更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时时更新,紧跟时代步伐。导师必须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尤其是新课改全面实施后,导师更应认真学习最新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及时为自己“充电”,这样才能有效地指导青年教师。
第二,不断加强集体教研的重要性。“导师制”经实践检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但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实施“导师制”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说课、讲课、评课一条龙”的研究课活动,开设导师的优质示范课、青年教师的汇报课和展示课,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互相切磋研讨,使青年教师能在较大的范围里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第三,青年教师要虔诚向学。青年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突发情况等诸多方面都欠缺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不仅需要他们虔诚、主动地学习,同时也需要有经验教师的帮助。青年教师通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才能尽快站稳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