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ys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30年的上海街头,人群中有一位步伐独特的老人,他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却距离大小相等,每迈一步都精确到0.85米。
  他,就是李四光。这位一生热爱地质工作的老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一丝不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要到野外考察,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所以,“每一步的长度都要相等”。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生于湖北黄冈。14岁那年,李四光独自到武昌高等小学堂求学,学习未满两年便被送到日本学造船机械。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曾先后担任過湖北军政府理财部参议和实业部部长。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事业之时,辛亥革命失败了。于是,他发愤专心于科学技术研究,远赴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立志走“科学救国”之路。
  敢于质疑、求真务实是李四光一生恪守的信条。身为后辈,他敢于质疑权威。德国地学科学家李希霍芬曾先后来中国做过7次地质调查,并著有《中国》三卷,书中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作用的遗迹只字未提。当时,许多中外地学学家也都默认中国东部并无第四纪冰川作用可言,只有李四光对此存疑。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他在大同盆地、太行山麓及庐山等地考察发现了大量冰川证据,确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
  然而,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苏格兰地质学家巴尔博、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等著名地质学家却质疑李四光关于庐山第四纪冰川的论断。为了使自己的理论更具说服力,李四光逐渐将目光投向庐山之外,进一步扩大了冰川研究的地域范围,对安徽中部、九华山、天目山等长江下游区域进行考察。
  1936年,李四光又到黄山研究,写了《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的论文。德国地质学教授费斯曼看罢黄山归来,赞叹道:“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发现。”这是李四光的冰川理论研究第一次得到外国科学家的公开承认。可是,李四光觉得这远远不够,他干脆把家搬到庐山上,又在庐山脚下建了一个冰川陈列馆,更深入细致地进行冰川研究。抗战爆发前,李四光完成《冰期之庐山》,文中除描述新发现的季候泥与羊背石之外,还专门写了一章“冰碛物释疑”,对非冰川论者提出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与反驳。
  保持批判精神是李四光在学术上的坚守。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中苏地质科学交流最火热的阶段,彼时,中国地质工作还很薄弱。苏联先后派了400多名地质专家援华,在空白领域,中国基本全盘引用苏联的地质工作模式和方法、规范。李四光自学了俄语,对苏联地质学家的理论、观点他坚持批判地吸收,反对不顾中国地质情况生搬硬套外国的做法。一些苏联专家和李四光一起参加野外考察或听了李四光的报告后,赞成李四光的见解,甚至改变了此前的学术观点。

  有外国学者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家,李四光却并不相信。“不相信”的背后,是他对真理的孜孜以求——1928年,他基于10多年的地质力学研究,对“中国贫油”的论调提出挑战。他根据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中国的地质条件,断定中国陆地一定有石油,并向中央大胆建议,实施“中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一场大规模的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随即展开。
  1954年,他在石油管理总局作了《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远景》的报告,指出三个可能性最大的含油区,并提出首先把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作为普查找油的目标。1959年国庆前夕,石油部和地质部先后在松基三井和扶27井获得工业油流,李四光的科学预见得到了证实,也宣告了“中国贫油论”的彻底破产。
  爱国奉献、勇于担当是李四光一生的写照。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李四光让滚滚石油冒了出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起来的大庆油田,是根据我国地质专家独创的石油地质理论进行勘探而发现的。”出席会议的李四光听完不禁潸然泪下。在国家核工业急需铀的时候,李四光又提出了“把对构造规律的研究与辐射测量结合起来”的思路,根据这一思路,到“二五”计划末期,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为此后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奠定了基础。
  ◎ 来源|科技日报(有删减)
其他文献
過去一年多,湖南省多家社会机构主办的“分红型”养老公寓落入破败之局。来自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联手防范打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信息显示,2018年以来,湖南省依法侦破此类案件45起,涉案资金35亿余元,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66人。  近年来,湖南社会养老市场快速发展,全省涉及养老领域非公企业超过300家。然而,养老行业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与社会资本期望赚快钱的目的产生碰撞,酿成多起社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面向新的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基础研究既包括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性研究,也包括面向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性研究。当前,全球科技發展呈现出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的渗透融合不断加速,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涌现的
期刊
4年前,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原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名列其中。  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湘潭市六医院”)医养结合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由一家曾经举步维艰的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为活力迸发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床位常年入住率超过95%。从居家养老到入院康养  早晨6点半,阳光照进阳台,85岁的杨蔚兰正
期刊
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揭开了未来中国空间站的神秘面纱:“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的新阶段。”  中国的空间站被命名为“天宫”,将于2022年左右建成。而国际空间站大概在2024年到2026年之间寿终正寝,届时,太空中很有可能只有一座“天宫”。周建平院士透露,未来,中国可向联合国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空间站应用机会,帮助他们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空间
期刊
每年有上百亿支铅笔被源源不断地从工厂里制造出来,既稀松平常,又价格低廉。简单的木质笔杆包围着笔芯,最多在笔端加上一道金属压条,连接着一小块橡皮——铅笔的制作工艺看起来似乎并不复杂,以至于我们常常忘了它其实是一种非常年轻的书写工具,制作一支铅笔又曾经集合了多少人的智慧。  我们对铅笔的误解不少,甚至连铅笔的名字也充满误会。名叫铅笔,其实不含铅  铅笔其实不含铅。据说古罗马时代的人习惯用金属夹着铅来书
期刊
植物感染病毒后,也会“生病”。那么植物如何抵御病毒?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赵忠教授团队通过发育生物学和植物病毒学两个领域交叉研究,找到植物干细胞免疫病毒的关键因子——WUSCHEL(WUS)蛋白,揭示植物干细胞的广谱抗病毒机制。  目前,植物病毒病害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第二大病害,每年在全球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当前最稳定、可靠的清除植物体内病毒、获得脱毒植物的生物技术为“茎尖脱毒”:科学家
期刊
今天,我们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听听大家对“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意见和建议。出席今天座谈会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分别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涉及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有在华工作的外国科学家。  刚才,大家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就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创新和发展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请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吸收。下面,结合大家的发
期刊
哈维·奥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教授。  北京時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病毒学家哈维·奥尔特、英国生物学家迈克尔·霍顿和美国病毒学家查尔斯·赖斯,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  在上述3位科学家的工作之前,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大多数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然无法解释。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揭示了除甲型肝炎和乙
期刊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  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之魂。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他们一生淡泊名利,为国呕心沥血、为民无私奉献,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一切为了国家和人民”,鑄就成永恒的精神丰碑。
期刊
放眼世界,全球人口老龄化正在带来经济、政治、文化与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马科斯·鲁伊斯,一名健壮的西班牙人,他把第二根烟放在餐厅烟灰缸上,为自己斟了一杯紫红色的红酒。只有在这短短几秒钟时间,他才停止吞云吐雾。马科斯是西班牙一家大出版社的编辑,也是个烟不离手的老烟枪。当手上的烟抽完,他随即从烟盒中敲出根烟来点着。马德里的餐厅早已颁布禁烟的新规定,但在下午两点的繁忙午餐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