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先辈学者的考古报告和结论,探讨了莒县(莒地)的历史地域、文化发展、文化内涵,考察了部分词典上“莒”字的意义,对“莒”之义项做一总结。
关键词:莒县 莒国 莒地 莒文化 莒之义项
历史古国之一的莒国之“莒”字,作为语言文字自有它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阶段,更有它的属性、内涵和意义项目。本文针对最新版本的商务印书馆(商馆)的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和《新华字典》(以下简称《新典》)上该字的义项的不全和失准,参考前辈学者意见,据己所学,不揣浅陋,做一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业界专家学者同仁的重视。因为,全国有3亿多中小学学生、老师以及部分中低文化程度的工作者,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些教育工具书,为工作为学习。
一、莒之历史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莒县,自古以来,三为国、数为城,或为州郡、或为县治,治所莒县,国务院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似应有莒。
1.1古莒国
其始,距今5000~4000年前的五帝时代,以今天莒县为中心的鲁东南沿海到泰山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即海岱地区,又称“莒地”,其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在莒地发现了数组大规模的遗址群,其中,莒县陵阳河遗址群有遗址41处,是山东地区遗址最多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群,全国少见,分为四个等级,且其考古发掘的时间(1957年)也比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群早两年。龙山文化遗址群数量又比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群多了3倍,且其规模大、级别高,而且有了冶铜业、酿酒业。莒县天井汪、沂水县刘家店子、诸城市臧家庄,莒南县大店等西周春秋战国墓葬,均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竹木器等文物出土,或为莒国国公墓葬、或为其后裔墓葬,其它大中小墓葬数百处(群),也出土了大量的各类文物。莒地有北辛文化遗址少许、大汶口文化遗址群52处、龙山文化遗址群164处、岳石文化(夏朝文化)遗址群10处。
1.2建制沿革
周朝之先,莒国已经存在。周朝之时,受封为侯国,初都计斤(或介根、在今天胶州市西南),后来迁都莒(今莒县),疆域北达今安丘市、高密市北部,东北至胶莱河,东到黄海,西南到费县,南部到今天的连云港市北部。地域涉及今天的两个省五个地级市23个县级行政区。到战国传23代为楚国消灭,存国600多年,有名的城池有渠邱、郓、且于、向、城阳、纪障等数座。秦始皇开始置之为县,西汉有城阳国治莒管辖2县,同时有琅琊郡、治东武管辖9县、大部分地区在今莒县地界;后汉有琅琊国治莒管辖8县、后移至开阳(今临沂市兰山)有莒县;同时有城阳郡治属无考,但部分地界在今莒县;三国魏时为城阳郡治莒县、辖制东安(今沂水)、阳都(今沂南)等12个县;东莞郡治东莞管辖7县;琅琊郡治莒(后移开阳)管辖8县有莒地;刘宋为东莞郡治莒、辖制4个县;元魏为东莞郡治莒、辖制6个县;隋朝为琅琊郡治莒、辖制3个县;唐朝为密州(今诸城)治诸、管辖4个县有莒县;中间升为莒州治莒辖制3个县;宋朝为密州(今诸城)治诸、辖制5个县有莒县;宋朝元祐2年开始设置日照镇,元朝为莒州治莒辖制4个县两个县级镇(日照、沂蒙);明朝属于沂州府称莒州管辖2个县,清朝起初属于沂州府、称莒州管辖2个县、中间升为直隶州治莒管辖3个县(蒙阴、日照、沂水);后来降为散州,仍属于沂州府,疆域不变,民国改称莒县,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分莒县为莒县、莒南县两个县,之后陆续又把今安丘市的石埠子、程戈庄、柘山、沂水县的富官庄、四十里、马站、杨庄、沂南县的蒲汪、张家哨,五莲之汪湖于里、石场、中至、高泽等16个乡镇划出、归相临县市。元明清直至民国30年,莒县(莒州)疆域未变,当时为山东省“一等”大县,南北长397华里、东西宽198华里,面积9000平方公里,1955年才成为现在的行政区化、面积形状、是民国时的近四分之一。
二、莒之属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莒”之属性应该由莒地产生,即莒地先民创造,那就包括“莒”之地域、“莒”之先民、“莒”之历史、“莒”之文化四个方面的历史内容,即历史性,从历史角度来评价“莒”之内涵意义项目。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地域上的物质文化的名称问题,既具有专有名词的性质又具有历史性的双重属性。
三、莒之内涵
根据前面所述,“莒”之内涵,就是“莒”之地域、“莒”之文化、“莒”之历史、“莒”之先民四个方面的内容,历史地域相互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见前一所述。此处只论及先民和文化方面的部分内容。
3.1“莒”之先民
莒地在鲁东南海岱地区,“莒”之先民属于东夷民族,是古代东夷9大夷族之一,与淮夷接近,是华夏大家族中的一员,与中原炎黄子孙有别,周朝东进以后,才与炎黄子孙交流融合,逐渐成为炎黄子孙的一员。
3.2 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莒地比较大的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有8个大群,各文化时期文物陶器上多刻有图像文字7个、图象符号2个,陶文10多类20个单复字;县内有大汶口文化遗址42处,比较重要的有5处、面积大于4万平方米的有19处;龙山文化遗址60处、面积大于6万平方米的有17处;岳石文化遗址10处、面积超4万平方米的有6处;商代遗址4处;周代遗址181处;汉代以前特大型墓葬群102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1974年在莒县陵阳河遗址群中考古发现的陶尊文字,有天文、军事、饮食、娱乐等多类,既象形又会意,是我国文字的鼻祖。它不仅将我国有文字的历史提前了1500多年,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勾画了文字的发展史,陶尊文字→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甲骨文→秦篆→汉隶→宋楷→现代文字。20世纪90年代的莒县城东13公里的屋楼固上发现了先周古天文台,在天文观测世界轰动一时,它位于陵阳河遗址群中。我国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为齐鲁莒三国界墙,至今部分尤在。
考古说明:莒地是一个重要的东夷古国和中华古国之一,而且它那高超的制陶业、完美的冶金铸造业、发达的种植业、酿酒业、先进的建筑业、天文历法和陶尊文字,也说明了莒文化一开始就处于全国前列,到战国时仍然保持着它的独立特色,构成了一支地域文化——莒文化,它有四大特点:(一)时间长久,(二)地域辽阔,(三)内涵丰富,(四)独具一格。在中华文明多元体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北与齐鲁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沟通衔接,南与吴越文化,西与巴蜀文化相撞,处于中华文化交流的十字交叉口,既与它们分庭抗礼、独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兼容、共同发展。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公子小白,曾避难莒国;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上将军乐毅伐齐,曾“连下72城,惟莒与即墨不服”,齐莒相战,齐大夫杞梁战死,其妻孟姜女哭长城,长城尤在,哭声可闻?天下第一银杏树在莒县浮来山,树龄已4000多年,生机勃勃,战国时曾多次大树底下会诸侯。1914年山东地区第一届物品博览会上,莒县的红稷、花生米、煤、双粒高梁、莒缎、酱油、衣带毛巾等荣获“优等”银奖或铜奖。抗日战争八路军山东部队在莒有招贤、大官庄(刘官庄)阻击战,沂南人国军将军刘震东在莒城保卫战役中牺牲,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陈城代表国民政府在刘追悼会上宣布改“莒县”为“震东县”,以后中共方面未与承认。解放战争时的莒城战役,1944年11月26日《延安日报》发表了题为《山东新胜利》的社论,高度评价了该战役。上世纪80年代,莒县棋山镇的车峰峪村创造了花生亩产过千斤的世界纪录。现在,莒地仍有自己的方言文字,《莒县方言志》一书有自己独立的声母、韵母,声韵组合,音调音标,既承古又近今北方话(普通话)。
四、莒之义项
《说文解字》曰:“音居许切,意古齐人称芋为莒”。
《康熙字典》曰:(1)植物名,指芋头见《说文》。(2)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3)古邑名、莒、莒父,均在今莒县。(4)姓。
2002年中华书局《辞海》:意同《康熙字典》。光明日报出版社《现代汉语辞海》:莒县,地名,在山东。
1994年中华书局《中华字海》:(1)姓,(2)指芋头见《说文》,(3)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1998年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地名,莒县,在山东。
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字典》:(1)植物名,古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2)古国名,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建都计斤(或介根,在今胶州西南),春秋迁都于莒,在今山东莒县一带。(3)古邑名,在山东莒县一带。
2000年中华书局《中华词典》:地名,莒县,在山东。200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当代汉语词典》:莒县,地名在山东。
2000年商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1)莒县,在山东东南部。(2)姓。
1957年版商馆《新典》: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商馆第9版、10版《新典》: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南一带。
2004年商馆《现汉》: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南县一带。1996年商馆《现汉》:莒县,地名在山东。2002年商馆《现汉》:莒县,在山东。
200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小词典》:(1)莒县,在山东。(2)周代诸侯国名,在山东莒县一带。
吉林大学出版社《现汉》和《新编字典》:莒县,在山东。2004年金盾出版社会《汉语词典》:莒县,地名,在山东。
200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汉语字典》:(1)古邑名、莒、莒父,在山东莒县。(2)植物名,古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3)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4)姓。
2005年6月商馆第五版《现汉》:地名,莒县,在山东。
现今社会上有县级地名建制:日照市莒县,临沂市莒南县。江苏省赣榆县有“大莒城”和“小莒城”两村,该地曾属于古“莒国”都城之一。广东省有一乡镇或村名“桑莒”,南宋时曾将北方地名建制移用南方,广东省也有东莞(地级市)地名,莒地(莒县)古有东莞郡(县),今有东莞镇。浙江省有很多小河地名就叫 “莒溪”,其中有处还是省级风景名胜游览地,福建省也有三处“莒溪”。
五、小结
综上所述,时代更替,版图改变,都城变迁,然而三千多年来,莒名未改,一直是莒地(莒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独一无二。莒地(莒县),自古以来是中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莒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莒文化又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广阔。因此,作为专用字“莒”之义项,全面准确,意义重大。根据各种考古报告和先辈学者意见,窃以为“莒”之义项,宜为以下五种:(1)植物名,古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2)姓。莒庆、莒孥,古莒国人名(3)古邑名、莒、莒父,在今山东莒县。(4)先周古国名,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为中心的鲁东南地区。(5)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关键词:莒县 莒国 莒地 莒文化 莒之义项
历史古国之一的莒国之“莒”字,作为语言文字自有它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阶段,更有它的属性、内涵和意义项目。本文针对最新版本的商务印书馆(商馆)的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和《新华字典》(以下简称《新典》)上该字的义项的不全和失准,参考前辈学者意见,据己所学,不揣浅陋,做一探讨,抛砖引玉,希望引起业界专家学者同仁的重视。因为,全国有3亿多中小学学生、老师以及部分中低文化程度的工作者,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些教育工具书,为工作为学习。
一、莒之历史
山东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莒县,自古以来,三为国、数为城,或为州郡、或为县治,治所莒县,国务院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似应有莒。
1.1古莒国
其始,距今5000~4000年前的五帝时代,以今天莒县为中心的鲁东南沿海到泰山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即海岱地区,又称“莒地”,其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在莒地发现了数组大规模的遗址群,其中,莒县陵阳河遗址群有遗址41处,是山东地区遗址最多的大汶口文化遗址群,全国少见,分为四个等级,且其考古发掘的时间(1957年)也比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群早两年。龙山文化遗址群数量又比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群多了3倍,且其规模大、级别高,而且有了冶铜业、酿酒业。莒县天井汪、沂水县刘家店子、诸城市臧家庄,莒南县大店等西周春秋战国墓葬,均有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竹木器等文物出土,或为莒国国公墓葬、或为其后裔墓葬,其它大中小墓葬数百处(群),也出土了大量的各类文物。莒地有北辛文化遗址少许、大汶口文化遗址群52处、龙山文化遗址群164处、岳石文化(夏朝文化)遗址群10处。
1.2建制沿革
周朝之先,莒国已经存在。周朝之时,受封为侯国,初都计斤(或介根、在今天胶州市西南),后来迁都莒(今莒县),疆域北达今安丘市、高密市北部,东北至胶莱河,东到黄海,西南到费县,南部到今天的连云港市北部。地域涉及今天的两个省五个地级市23个县级行政区。到战国传23代为楚国消灭,存国600多年,有名的城池有渠邱、郓、且于、向、城阳、纪障等数座。秦始皇开始置之为县,西汉有城阳国治莒管辖2县,同时有琅琊郡、治东武管辖9县、大部分地区在今莒县地界;后汉有琅琊国治莒管辖8县、后移至开阳(今临沂市兰山)有莒县;同时有城阳郡治属无考,但部分地界在今莒县;三国魏时为城阳郡治莒县、辖制东安(今沂水)、阳都(今沂南)等12个县;东莞郡治东莞管辖7县;琅琊郡治莒(后移开阳)管辖8县有莒地;刘宋为东莞郡治莒、辖制4个县;元魏为东莞郡治莒、辖制6个县;隋朝为琅琊郡治莒、辖制3个县;唐朝为密州(今诸城)治诸、管辖4个县有莒县;中间升为莒州治莒辖制3个县;宋朝为密州(今诸城)治诸、辖制5个县有莒县;宋朝元祐2年开始设置日照镇,元朝为莒州治莒辖制4个县两个县级镇(日照、沂蒙);明朝属于沂州府称莒州管辖2个县,清朝起初属于沂州府、称莒州管辖2个县、中间升为直隶州治莒管辖3个县(蒙阴、日照、沂水);后来降为散州,仍属于沂州府,疆域不变,民国改称莒县,1941年抗日民主政府分莒县为莒县、莒南县两个县,之后陆续又把今安丘市的石埠子、程戈庄、柘山、沂水县的富官庄、四十里、马站、杨庄、沂南县的蒲汪、张家哨,五莲之汪湖于里、石场、中至、高泽等16个乡镇划出、归相临县市。元明清直至民国30年,莒县(莒州)疆域未变,当时为山东省“一等”大县,南北长397华里、东西宽198华里,面积9000平方公里,1955年才成为现在的行政区化、面积形状、是民国时的近四分之一。
二、莒之属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原理,“莒”之属性应该由莒地产生,即莒地先民创造,那就包括“莒”之地域、“莒”之先民、“莒”之历史、“莒”之文化四个方面的历史内容,即历史性,从历史角度来评价“莒”之内涵意义项目。即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地域上的物质文化的名称问题,既具有专有名词的性质又具有历史性的双重属性。
三、莒之内涵
根据前面所述,“莒”之内涵,就是“莒”之地域、“莒”之文化、“莒”之历史、“莒”之先民四个方面的内容,历史地域相互联系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见前一所述。此处只论及先民和文化方面的部分内容。
3.1“莒”之先民
莒地在鲁东南海岱地区,“莒”之先民属于东夷民族,是古代东夷9大夷族之一,与淮夷接近,是华夏大家族中的一员,与中原炎黄子孙有别,周朝东进以后,才与炎黄子孙交流融合,逐渐成为炎黄子孙的一员。
3.2 历史文化
考古发现:莒地比较大的大汶口文化中心聚落有8个大群,各文化时期文物陶器上多刻有图像文字7个、图象符号2个,陶文10多类20个单复字;县内有大汶口文化遗址42处,比较重要的有5处、面积大于4万平方米的有19处;龙山文化遗址60处、面积大于6万平方米的有17处;岳石文化遗址10处、面积超4万平方米的有6处;商代遗址4处;周代遗址181处;汉代以前特大型墓葬群102处。我国最早的文字是1974年在莒县陵阳河遗址群中考古发现的陶尊文字,有天文、军事、饮食、娱乐等多类,既象形又会意,是我国文字的鼻祖。它不仅将我国有文字的历史提前了1500多年,成为世界第一,而且勾画了文字的发展史,陶尊文字→象形文字和会意文字→甲骨文→秦篆→汉隶→宋楷→现代文字。20世纪90年代的莒县城东13公里的屋楼固上发现了先周古天文台,在天文观测世界轰动一时,它位于陵阳河遗址群中。我国最早的长城是齐长城,为齐鲁莒三国界墙,至今部分尤在。
考古说明:莒地是一个重要的东夷古国和中华古国之一,而且它那高超的制陶业、完美的冶金铸造业、发达的种植业、酿酒业、先进的建筑业、天文历法和陶尊文字,也说明了莒文化一开始就处于全国前列,到战国时仍然保持着它的独立特色,构成了一支地域文化——莒文化,它有四大特点:(一)时间长久,(二)地域辽阔,(三)内涵丰富,(四)独具一格。在中华文明多元体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北与齐鲁文化和蒙古草原文化沟通衔接,南与吴越文化,西与巴蜀文化相撞,处于中华文化交流的十字交叉口,既与它们分庭抗礼、独具特色;又相互影响、相互兼容、共同发展。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公子小白,曾避难莒国;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上将军乐毅伐齐,曾“连下72城,惟莒与即墨不服”,齐莒相战,齐大夫杞梁战死,其妻孟姜女哭长城,长城尤在,哭声可闻?天下第一银杏树在莒县浮来山,树龄已4000多年,生机勃勃,战国时曾多次大树底下会诸侯。1914年山东地区第一届物品博览会上,莒县的红稷、花生米、煤、双粒高梁、莒缎、酱油、衣带毛巾等荣获“优等”银奖或铜奖。抗日战争八路军山东部队在莒有招贤、大官庄(刘官庄)阻击战,沂南人国军将军刘震东在莒城保卫战役中牺牲,时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陈城代表国民政府在刘追悼会上宣布改“莒县”为“震东县”,以后中共方面未与承认。解放战争时的莒城战役,1944年11月26日《延安日报》发表了题为《山东新胜利》的社论,高度评价了该战役。上世纪80年代,莒县棋山镇的车峰峪村创造了花生亩产过千斤的世界纪录。现在,莒地仍有自己的方言文字,《莒县方言志》一书有自己独立的声母、韵母,声韵组合,音调音标,既承古又近今北方话(普通话)。
四、莒之义项
《说文解字》曰:“音居许切,意古齐人称芋为莒”。
《康熙字典》曰:(1)植物名,指芋头见《说文》。(2)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3)古邑名、莒、莒父,均在今莒县。(4)姓。
2002年中华书局《辞海》:意同《康熙字典》。光明日报出版社《现代汉语辞海》:莒县,地名,在山东。
1994年中华书局《中华字海》:(1)姓,(2)指芋头见《说文》,(3)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1998年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地名,莒县,在山东。
200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汉语字典》:(1)植物名,古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2)古国名,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建都计斤(或介根,在今胶州西南),春秋迁都于莒,在今山东莒县一带。(3)古邑名,在山东莒县一带。
2000年中华书局《中华词典》:地名,莒县,在山东。2001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当代汉语词典》:莒县,地名在山东。
2000年商馆辞书研究中心《应用汉语词典》:(1)莒县,在山东东南部。(2)姓。
1957年版商馆《新典》: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商馆第9版、10版《新典》: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南一带。
2004年商馆《现汉》: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南县一带。1996年商馆《现汉》:莒县,地名在山东。2002年商馆《现汉》:莒县,在山东。
2004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现代汉语小词典》:(1)莒县,在山东。(2)周代诸侯国名,在山东莒县一带。
吉林大学出版社《现汉》和《新编字典》:莒县,在山东。2004年金盾出版社会《汉语词典》:莒县,地名,在山东。
2004年北京教育出版社《汉语字典》:(1)古邑名、莒、莒父,在山东莒县。(2)植物名,古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3)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4)姓。
2005年6月商馆第五版《现汉》:地名,莒县,在山东。
现今社会上有县级地名建制:日照市莒县,临沂市莒南县。江苏省赣榆县有“大莒城”和“小莒城”两村,该地曾属于古“莒国”都城之一。广东省有一乡镇或村名“桑莒”,南宋时曾将北方地名建制移用南方,广东省也有东莞(地级市)地名,莒地(莒县)古有东莞郡(县),今有东莞镇。浙江省有很多小河地名就叫 “莒溪”,其中有处还是省级风景名胜游览地,福建省也有三处“莒溪”。
五、小结
综上所述,时代更替,版图改变,都城变迁,然而三千多年来,莒名未改,一直是莒地(莒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独一无二。莒地(莒县),自古以来是中华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莒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莒文化又独具特色,影响深远广阔。因此,作为专用字“莒”之义项,全面准确,意义重大。根据各种考古报告和先辈学者意见,窃以为“莒”之义项,宜为以下五种:(1)植物名,古齐人称芋为莒,见《说文》。(2)姓。莒庆、莒孥,古莒国人名(3)古邑名、莒、莒父,在今山东莒县。(4)先周古国名,莒国,在今山东莒县为中心的鲁东南地区。(5)周代分封的诸侯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