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数学问题为中心,引发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数学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础和关键性环节,也是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具备和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只有通过有效创设问题情景,把按照数学学科逻辑顺序呈现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渴望探究的数学问题,才能够把学生引入到“探究--发现--提问--解疑”的主动学习中,将数学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过程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需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强化数学教学效果。结合新课程的教学,我在这两年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探索了以下四种方法:
一、数学知识生成点突破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在一系列数学知识生成的关键点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探讨,实现知识上的突破。在高中学生的头脑中,新的数学知识的生成需要在头脑中原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嫁接和构建,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育新的知识生成点,从而更加容易地实现新知识的嫁接和构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在这些知识生成点上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冲突、困惑等环节,向学生提出挑战。学生在好奇心等内在本能的驱使下,通常渴望迎接挑战,从而有效激发起解决问题的兴趣,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直到问题被解决。
如果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生成点进行有效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他们获取知识、建立模型,应用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二、数学知识关节点联结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在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节点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探讨,实现知识上的联结。在数学知识网络中,每个专题的知识既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又具有相互关联性。正因为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有机发展的,如果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结”,在教学中灵活地“变式”,则能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实现有效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在这里,“联结”是指挖掘知识之间、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内涵或外延,从纵向或横向等多侧面、多角度去把握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通过各种问题的设置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数学教学的关节点上,通过这样的辨析、讨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数学素质,从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其实就是对形体的变式与联结,通过形体的方位、形状等的变式与联结教学,可帮助学生“打通”各外表形状不同、实质有联系的形体的“关节”,有效运用变式与联结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数学思想强化点提升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探讨,实施对数学本质认识和运用的提升。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和运用,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有关思想方法强化点上巧妙地引入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
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疑惑,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在这个环节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逐步渗透,揭示隐形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的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提升。
四、数学思维发散点培育法。这一方法,就是要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环境。创设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适合学生年龄特征问题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创设课堂情境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把课堂情境人格化,变成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在情境中不但学到知识,更感受到丰富的生命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思想的启蒙。
在这个环节上,通过发散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体会到完整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到了问题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情景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没有单一答案的、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型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火花、闪现出创造性的想法,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会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对于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知内容,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35中学)
一、数学知识生成点突破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在一系列数学知识生成的关键点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探讨,实现知识上的突破。在高中学生的头脑中,新的数学知识的生成需要在头脑中原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嫁接和构建,其关键是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培育新的知识生成点,从而更加容易地实现新知识的嫁接和构建。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在这些知识生成点上可以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冲突、困惑等环节,向学生提出挑战。学生在好奇心等内在本能的驱使下,通常渴望迎接挑战,从而有效激发起解决问题的兴趣,积极思考,积极探索,直到问题被解决。
如果学生在数学知识的生成点进行有效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可以对他们获取知识、建立模型,应用知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环境,可以激活学生的内在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去。
二、数学知识关节点联结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在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节点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探讨,实现知识上的联结。在数学知识网络中,每个专题的知识既具有相对独立性,相互之间又具有相互关联性。正因为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有机发展的,如果在各知识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结”,在教学中灵活地“变式”,则能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知识体系,给实现有效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在这里,“联结”是指挖掘知识之间、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的内涵或外延,从纵向或横向等多侧面、多角度去把握知识体系、构建新的知识网络,通过各种问题的设置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数学教学的关节点上,通过这样的辨析、讨论,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中探求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数学素质,从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其实就是对形体的变式与联结,通过形体的方位、形状等的变式与联结教学,可帮助学生“打通”各外表形状不同、实质有联系的形体的“关节”,有效运用变式与联结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三、数学思想强化点提升法
这一方法,就是要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关节点”上创设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探讨,实施对数学本质认识和运用的提升。数学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培养和运用,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在有关思想方法强化点上巧妙地引入问题情景,通过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正确、有效地掌握这些思想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
通过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产生疑惑,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在这个环节中,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分类与整合的思想方法、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方法逐步渗透,揭示隐形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的思想和数学方法,使学生的能力达到提升。
四、数学思维发散点培育法。这一方法,就是要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开放性和发散性的环境。创设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适合学生年龄特征问题情境可以提高课堂效率,创设课堂情境不仅是教学技巧,更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把课堂情境人格化,变成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学生在情境中不但学到知识,更感受到丰富的生命体验,获得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思想的启蒙。
在这个环节上,通过发散性的问题情境,学生体会到完整的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体会到了问题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在问题的设计和讨论中保留开放的状态,在设计问题情景时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提出没有单一答案的、不限制学生思维的发散型问题,可以使学生在师生的互动中,产生智慧的火花、闪现出创造性的想法,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会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促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实践探究能力的目的。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实践告诉我们,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较好地激发和满足了学生的数学探究欲望,对于改善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新知内容,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产生积极的作用。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35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