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中有术,术中有数。”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广泛应用于指导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以及认识自我的思维实践活动中。以数与术的思维方法分析健身气功·八段锦中调身、调心、调息过程,可见其燮理阴阳、知“足”常乐的智慧。那么,“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一式中包含着怎样的数、术、燮理呢?
数
“数中有术”所指的“数”表示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术”则可理解为依据必然性和客观规律而谋划的技术手段与方法。该式功法的数是七、术是颠,这是不是信手拈来的一个数与术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唐代刘禹锡在《天论》中说:“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所谓“数存乎其间”则是规律与依据存在于运动过程之中。
首先,该式功法的数,归源于“七”在人体及天地万物中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易经》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王弼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七日来复”之说,揭示了天地阴阳的循环规律及人体的节律变化。西方人以七日为一周暗合其理。
其次,该式功法的数,是一个被学者称为不可思议的数字。在现代科学研究与现实生活中,数字七有一种神秘感。比如,多数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最多只有七个,超过了七,就会发生遗忘。同时,每项和七有关的事物都让人觉得神奇。比如,随便找一张纸,将它连续对折,无论纸有多大多薄,任何一张纸能够对折的次数最大限度为七次!更为神奇的是,由两个7个1组成的数字相乘:1111111×1111111得出的数字是1234567654321,形如雁阵;如果把7这个数字分开,则是1/7=0.142857142857142857142857……无限循环,而142857小数,据说是在金字塔中发现的世界上最神秘的数字。
另外,该式功法的数,是出于一个民族心理的习惯而被广泛运用。在中国文化中,便有不少与七这个数字有关的例子。古诗多以七言为主体。汉代刘向著《七略》、枚乘作《七发》。曹植、王粲、张载皆有《七哀》诗。战国有七雄,汉有建安七子,晋有竹林七贤。曹植七步成诗。古乐理分为宫、商、角、徽(zhi)、羽、变宫、变徽等七种。许多人体及自然现象都与七有关。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体有七窍。如太阳的光线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七巧板拼图形变化无穷。世界七大奇迹、七绝韵律诗、古老的七月初七节、算盘设有七粒珠子、简谱有七个音符、水的中性值PH是七、北斗有七星、地球陆地分七大洲。可见,这个数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神奇的数字。
所以,“数中有术”中所指的“数”,应释为必然性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可以认知、利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因此“背后颠”只用七而不用别的数,则是我们的先人已经认识到以七这个数来完成该式,健养身心有其必然性与规律性。规律只能利用而不可弃而舍之,更不可更改。
术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是颠而不采用其它运动形式来消百病呢?所以,既要解释“数中有术”中“数”的涵义,也要分析“术中有数”一词所说的“数”的缘由,揭示出“背后颠”在启动气机、导引脏腑、活动经络等健养身心的客观规律。
所谓“数中有术”的“术”,是指技术要领。一方面是该式的动作要求:松静站立,两足相并;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离地数寸,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作全身提举势,稍作停顿;足跟顿地复原。一起一落为一遍共做七遍。另一方面是该式的功法要领。“背后颠”既震动整个后背、双腿,又活络足跟的经脉。起落转换紧松配合。起时要“紧”: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足底与地面约45度时稍停两秒左右。落时要“松”: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松腹舒腰坐胯,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自然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起落要注意头顶百会穴好像有一根细线上悬,而身体则如沙袋般下沉,使整个脊柱形成上下对拉,通过震动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如果进一步来看,在动作运动的技术要领中也有数的内涵,也就是动作技术的必然性及客观规律。这就是“术中有数”之“数”。即:“背后七颠百病消”技术动作的规律性,它起码有以下四点:其一、它与“三调”中的调心相呼应,可起到积极地调心效果。该式是健身气功?八段锦全套动作的结束。它的运动过程是通过足跟的上下起落,震动整个脊柱,进而传导到头部、大脑、脊髓及中枢神经,起到清醒神志的作用。同时,在心理上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企求消百病,有个好心情。其二、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连续上下抖动可使肌肉、内脏、脊柱松动。人体五脏六腑皆悬挂于脊柱,而内脏的神经也汇聚于脊柱,该动作上下起落颠簸后背,带动脏腑进行运动,促进气机整合复位,全身津液血脉通络。其三、足跟是肾经所过之处,肾与人的整个生命力相关。生命能量的强健可通过活动足跟来锻炼的。很多中老年人有足跟痛的疾患,这从中医角度来看,无非就是经络受阻和肾气亏虚所致,轻微地震动足跟,使肾气健旺,经络通畅,增强生命力,而随着动作的落下,意想将病气、浊气从身上全部抖落排除,生命力变强,自然达到“百病消”的功效。其四、该动作起时提肛收腹,落时松腹坐胯,使腹部和胯部得到松紧起落的锻炼,足跟起落适度用力,由颠而产生的气感刺激传至小腹、脊柱、后脑有益健康。因此,“术中有数”既告诉了习练者需要把握的功法要领之“术”,又揭示了功法要领中“数”所指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也就是说,适当地振动,对人体骨骼、肌肉等诸多肌体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燮
燮理,是指谐和、调和。该式动作与足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燮理任督二脉的阴阳变化,则有知足常乐之说。知足常乐的原意是: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现在有人解释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本文所谈的知“足”常乐,既不是足够、也不是满足,而是要理解人体足部对健养身心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背后颠”的燮理阴阳、健身怡心的重要作用。 该式动作是以踝关节为轴上下滑动、颠震而运动的。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骨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踝关节和以下足部都有相应的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通络。足部有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有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六条经脉之根都分布在脚的对应穴位中。经常进行背后颠足,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穴位受到运动刺激,进而促进人体血脉畅通。因脚底穴位最密集,常做背后颠,能缓和身体疲劳紧张,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增强精力,特别有助于改善睡眠状态。所以,以背后颠的方式来运动足部实际是一种整体健身法。它的对象是人这个整体,而不是病的本身。它的着眼点是以调身、调心、调息的运动,调动人体机体内部增强抗病能力,起到固本培元、扶植正气的健身方法,该式运动需要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提踵收腹。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做“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时,两脚大趾抓地,刺激到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式,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它们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同时,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能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二是松踝颠足。背后七颠先要放松身体,尤其是踝关节的放松至关重要。连续颠震使人体放松,五脏六腑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有利于增强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膈至脐之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下之下焦包括肾、膀胱和大小肠。而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该式动作,既通利三焦水道正常运行,又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增强。
三是松体通络。该动作通过震动经络和神经系统,改善各脏腑的气血运行及生理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增强体质。众所周知,督脉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从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至颈项沿头部中线,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而督脉的“督”字,是总督、督促的意思。又因为督脉循身之背而为阳,并多次与手足之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所以督脉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从现代医学来分析,支配脏腑的神经也从脊柱发出,脊髓和大脑神经是人体神经的中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受神经影响。而背后七颠的颠足震动之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余及大脑而刺激中枢神经。其力的传递和震动经由督脉,而刺激督脉则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所以,震动之力对肾的刺激也客观的。
同时,在背后颠的全过程都要以放松、入静、自然,意气相随为要。通过肢体导引,在吸气时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时下落,全身放松,意想之念则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而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又由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更进一步加强了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该动作能够保健康复的作用也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总而言之,“背后七颠百病消”作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最后一式,既有数的规律约束也有术的动作要求,既有客观的必然性也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所以说该式功理是“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
数
“数中有术”所指的“数”表示必然性与客观规律;“术”则可理解为依据必然性和客观规律而谋划的技术手段与方法。该式功法的数是七、术是颠,这是不是信手拈来的一个数与术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是的。唐代刘禹锡在《天论》中说:“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所谓“数存乎其间”则是规律与依据存在于运动过程之中。
首先,该式功法的数,归源于“七”在人体及天地万物中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易经》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王弼注:“阳气始剥尽至来复,时凡七日。”孔颖达疏:“天之阳气绝灭之后,不过七日阳气复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七日来复”之说,揭示了天地阴阳的循环规律及人体的节律变化。西方人以七日为一周暗合其理。
其次,该式功法的数,是一个被学者称为不可思议的数字。在现代科学研究与现实生活中,数字七有一种神秘感。比如,多数人的短时记忆容量最多只有七个,超过了七,就会发生遗忘。同时,每项和七有关的事物都让人觉得神奇。比如,随便找一张纸,将它连续对折,无论纸有多大多薄,任何一张纸能够对折的次数最大限度为七次!更为神奇的是,由两个7个1组成的数字相乘:1111111×1111111得出的数字是1234567654321,形如雁阵;如果把7这个数字分开,则是1/7=0.142857142857142857142857……无限循环,而142857小数,据说是在金字塔中发现的世界上最神秘的数字。
另外,该式功法的数,是出于一个民族心理的习惯而被广泛运用。在中国文化中,便有不少与七这个数字有关的例子。古诗多以七言为主体。汉代刘向著《七略》、枚乘作《七发》。曹植、王粲、张载皆有《七哀》诗。战国有七雄,汉有建安七子,晋有竹林七贤。曹植七步成诗。古乐理分为宫、商、角、徽(zhi)、羽、变宫、变徽等七种。许多人体及自然现象都与七有关。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体有七窍。如太阳的光线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七巧板拼图形变化无穷。世界七大奇迹、七绝韵律诗、古老的七月初七节、算盘设有七粒珠子、简谱有七个音符、水的中性值PH是七、北斗有七星、地球陆地分七大洲。可见,这个数值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神奇的数字。
所以,“数中有术”中所指的“数”,应释为必然性与客观规律。客观规律是可以认知、利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因此“背后颠”只用七而不用别的数,则是我们的先人已经认识到以七这个数来完成该式,健养身心有其必然性与规律性。规律只能利用而不可弃而舍之,更不可更改。
术
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出来了:为什么是颠而不采用其它运动形式来消百病呢?所以,既要解释“数中有术”中“数”的涵义,也要分析“术中有数”一词所说的“数”的缘由,揭示出“背后颠”在启动气机、导引脏腑、活动经络等健养身心的客观规律。
所谓“数中有术”的“术”,是指技术要领。一方面是该式的动作要求:松静站立,两足相并;两膝伸直,足跟并拢提起,离地数寸,前脚掌支撑身体,依然保持直立姿势,头用力上顶。作全身提举势,稍作停顿;足跟顿地复原。一起一落为一遍共做七遍。另一方面是该式的功法要领。“背后颠”既震动整个后背、双腿,又活络足跟的经脉。起落转换紧松配合。起时要“紧”: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足底与地面约45度时稍停两秒左右。落时要“松”: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松腹舒腰坐胯,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自然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起落要注意头顶百会穴好像有一根细线上悬,而身体则如沙袋般下沉,使整个脊柱形成上下对拉,通过震动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如果进一步来看,在动作运动的技术要领中也有数的内涵,也就是动作技术的必然性及客观规律。这就是“术中有数”之“数”。即:“背后七颠百病消”技术动作的规律性,它起码有以下四点:其一、它与“三调”中的调心相呼应,可起到积极地调心效果。该式是健身气功?八段锦全套动作的结束。它的运动过程是通过足跟的上下起落,震动整个脊柱,进而传导到头部、大脑、脊髓及中枢神经,起到清醒神志的作用。同时,在心理上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企求消百病,有个好心情。其二、提踵颠足,内可以按摩五脏六腑,外可以舒缓筋骨。连续上下抖动可使肌肉、内脏、脊柱松动。人体五脏六腑皆悬挂于脊柱,而内脏的神经也汇聚于脊柱,该动作上下起落颠簸后背,带动脏腑进行运动,促进气机整合复位,全身津液血脉通络。其三、足跟是肾经所过之处,肾与人的整个生命力相关。生命能量的强健可通过活动足跟来锻炼的。很多中老年人有足跟痛的疾患,这从中医角度来看,无非就是经络受阻和肾气亏虚所致,轻微地震动足跟,使肾气健旺,经络通畅,增强生命力,而随着动作的落下,意想将病气、浊气从身上全部抖落排除,生命力变强,自然达到“百病消”的功效。其四、该动作起时提肛收腹,落时松腹坐胯,使腹部和胯部得到松紧起落的锻炼,足跟起落适度用力,由颠而产生的气感刺激传至小腹、脊柱、后脑有益健康。因此,“术中有数”既告诉了习练者需要把握的功法要领之“术”,又揭示了功法要领中“数”所指的必然性与客观规律,也就是说,适当地振动,对人体骨骼、肌肉等诸多肌体组织,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燮
燮理,是指谐和、调和。该式动作与足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燮理任督二脉的阴阳变化,则有知足常乐之说。知足常乐的原意是: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现在有人解释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本文所谈的知“足”常乐,既不是足够、也不是满足,而是要理解人体足部对健养身心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背后颠”的燮理阴阳、健身怡心的重要作用。 该式动作是以踝关节为轴上下滑动、颠震而运动的。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的关节面与距骨滑车构成,故又名距骨小骨关节。胫骨的下关节面及内、外踝关节面共同作成的“冂”形的关节窝,容纳距骨滑车(关节头),由于滑车关节面前宽后窄,当足背屈时,较宽的前部进入窝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滑车较窄的后部进入窝内,踝关节松动且能作侧方运动。踝关节和以下足部都有相应的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功能通络。足部有足三阴经的起始点,还有足三阳经的终止处,这六条经脉之根都分布在脚的对应穴位中。经常进行背后颠足,使足部的涌泉、太冲、隐白、昆仑等穴位受到运动刺激,进而促进人体血脉畅通。因脚底穴位最密集,常做背后颠,能缓和身体疲劳紧张,使身体健康,延年益寿,增强精力,特别有助于改善睡眠状态。所以,以背后颠的方式来运动足部实际是一种整体健身法。它的对象是人这个整体,而不是病的本身。它的着眼点是以调身、调心、调息的运动,调动人体机体内部增强抗病能力,起到固本培元、扶植正气的健身方法,该式运动需要把握三个环节:
一是提踵收腹。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做“背后七颠百病消”动作时,两脚大趾抓地,刺激到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式,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它们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同时,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能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二是松踝颠足。背后七颠先要放松身体,尤其是踝关节的放松至关重要。连续颠震使人体放松,五脏六腑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有利于增强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功能。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膈至脐之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下之下焦包括肾、膀胱和大小肠。而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该式动作,既通利三焦水道正常运行,又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增强。
三是松体通络。该动作通过震动经络和神经系统,改善各脏腑的气血运行及生理功能,调节阴阳平衡,增强体质。众所周知,督脉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从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至颈项沿头部中线,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而督脉的“督”字,是总督、督促的意思。又因为督脉循身之背而为阳,并多次与手足之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所以督脉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从现代医学来分析,支配脏腑的神经也从脊柱发出,脊髓和大脑神经是人体神经的中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受神经影响。而背后七颠的颠足震动之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余及大脑而刺激中枢神经。其力的传递和震动经由督脉,而刺激督脉则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所以,震动之力对肾的刺激也客观的。
同时,在背后颠的全过程都要以放松、入静、自然,意气相随为要。通过肢体导引,在吸气时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时下落,全身放松,意想之念则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而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又由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更进一步加强了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由此可知,该动作能够保健康复的作用也是一种必然的规律。
总而言之,“背后七颠百病消”作为健身气功八段锦的最后一式,既有数的规律约束也有术的动作要求,既有客观的必然性也有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过程,所以说该式功理是“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