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问题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98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加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对解决农村居民基本养老问题,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问题的形成原因,并对如何加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成因;治理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人民的养老需求大幅上升,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新农保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深化了农村改革,促进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建立,明显改善了老年人的生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还不乏诸如社会养老保险资金严重短缺,基金难以实现保值增值,新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各保障项目发展不平衡,保障项目的成本支出比较高等养老保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我们在农村养老保障管理实践中,逐渐认识到绩效管理这种管理手段对提高我国政府农村养老保障绩效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问题的成因主要在于:
  一是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覆盖不完全
  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还有保障项目没有开展绩效管理工作,已经实行绩效管理的保障项目,其绩效管理从内容和方法和技术上与真正意义上的绩效管理还有很大差距,考核内容和指标的设定不能充分反映保障项目的所有方面,考核结果也缺乏客观性、公正性。我国农村养老保障中一些保障项目绩效考核注重对财政支出的绩效考察和监督,工作内容没有完全纳入绩效管理体系中。组织中的绩效管理职能重复设置,与财政绩效考核结果相关的工作人员薪酬管理与人力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能重复,增加了绩效管理难度和成本。
  二是缺乏专业绩效管理专家
  绩效管理效果决定于绩效管理流程是否完整,绩效管理流程中的各环节是否科学、合理,衔接恰当,绩效考核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部门的绩效状况,这些需要绩效管理专家的指导,许多农村养老保障部门缺少具备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经验的专家,绩效目标与实际工作不符,评估标准的可操作性和可衡量性很差,评估过程走形式,缺乏绩效反馈环节,造成绩效管理失效,由于缺乏绩效评估的技术和经验,部门绩效状况不能通过评估结果反映出来,也就无法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绩效改善措施,形成持续的改善机制,达到绩效改善的目的。
  三是我国政府忽视对农村养老保障部门进行绩效管理
  绩效管理需要通过组织内人员个体目标促进农村养老保障部门目标的逐步实现,使农村养老保障整体目标得到实现。我国政府部门农村养老保障实施绩效管理主要注重对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忽视对农村养老保障部门绩效管理。绩效计划和目标主要是为工作人员设定了绩效目标,绩效评估环节也是针对工作人员的绩效情况进行考核和计分,经常将对工作人员的绩效评估与绩效管理等同起来。而且只重视绩效评估还会使被评估者一味追求评估结果,不择手段夸大绩效,错误地解释评估指标,造成十分不利影响。
  四是我国政府管理职责不清晰
  我国实行养老保障各项事务管理和基金的统一调配与拨付,各级社会保障部门需要各司其责的垂直管理和各级养老保障部门间的横向管理机制。这样有利于加强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水平、减少管理成本。但是,我国目前仍然存在各级养老保障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多头征收和管理的现象不利于制定养老保障项目目标和对对其进行有效管理的实现。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责任范围以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民政部门、扶贫部门、计生委等部门的各自管理事项,完善和强化管理机制,才能够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分工明确、政事分开、机制健全、机构统一的农村养老保障管理体制是促进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的发展。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是细化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目标
  农村养老保障部门的目标常常无法量化,但是没有明确、具体、详细的绩效目标,绩效管理其他环节都无法进行,即使继续向绩效管理下个环节进行也是不科学不真实不客观的绩效管理,要尽可能使目标清晰、明确、详细、全面,目标有多种制定方法,按照考核期间长短可将整体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及年度、季度、月度目标;根据各保障项目相应的职责,分为农村养老保险目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农村五保供养保障目标等。根据养老保障部门考察对象的不同层级及工作任务可分为基层工作人员的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绩效目标,对多元化绩效目标要详细清晰地描述,便于操作。
  二是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法制化建设
  加强农村养老保障法制化建设在于促进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通过立法确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的法律地位,增强人们对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使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成为政府加强农村公共管理的基本任务,从而促进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的提高。加强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法制化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首先,加强农村养老保障立法。健全农村养老保障法制体系,提高农村养老各保障项目的法律地位,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农村五保供养保障、农村医疗保障以及其他保障项目的法律法规,加强转移支付法律法规,城乡养老保障制度统筹法律,与此同时,通过国家法律层面保证农村各养老保障的制度衔接。其次,通过立法确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评估机构的相关职能、评估流程、评估规范,保证绩效评估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再次,通过立法确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和规范,使绩效管理中的各环节,包括绩效目标与计划设定、绩效实施与监督、绩效反馈与改善、绩效考核与评估做出详细明确的规定,使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三是完善农村养老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在制定农村养老保障绩效指标过程中具体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保证绩效指标的公平公正,反映公众的实际需要,使绩效评价指标被评估者普遍接受和认同,增强绩效评估的实效;第二,绩效指标应该能够反映和测量每一个农村养老服务保障项目的制度实施程度,以及养老保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第三,指标要具有连续性稳定性,可以在一段时间的绩效管理中依据时间先后进行指标对比分析;第四,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能够对评估对象进行经济绩效、政治绩效、社会绩效全面评估,形成对评估对象的客观判断,这就要把制定定量评估指标与定性评估指标相结合,把制定养老保障体系内部评估指标与外部评估指标相结合,把制定对部门员工个人评估指标与对养老保障组织评估指标相结合。
  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信息是绩效管理的基本要素,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促进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分析、整理与应用,从而有效构建政府管理活动情况和社会公众意愿的信息渠道,使在不同层面不同职能的信息能够通畅地运行和获取。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涵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信息,收集信息时必须要保证信息完整、全面、准确、真实、有效,确保信息的质量和数量,加工与处理信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管理现代化,运用信息要以能够充分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为价值基础。
  五是建立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民主参与机制
  农村养老各保障项目与人们密切相关,也就不能缺少社会公众参与对其的监督,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一直被认为是政府的职责和功能,在绩效考核指标的制定中经常缺乏社会公众对农村养老保障部门的参与和监督。对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民主参与既包括社会公众的民主参与也包括农村养老保障部门工作人员的民主参与。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效果的提高需要养老保障保障部门和机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相互促进,转变观念,消除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的抵触和反感,加强对员工的沟通与交流,在制定绩效管理目标和计划时多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让员工了解绩效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对于绩效结果多收集被评估者的反馈信息,了解被评估者的实施困难以及发展需要,促进员工参与到绩效管理与绩效改善工作中来,充分发挥公众参与在农村养老保障绩效管理发展进程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雷洁琼,王思斌:《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
  [2] 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与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 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人民出版,2008.
  [4] 祁光华,张定安: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问题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05,8.
  [5] 周志忍:政府绩效管理研究:问题、责任与方向《中国行政管理》2006,14.
  [6] 彭国甫: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中国行政管理》2006,11.
  [7] 卓越: 《政府绩效管理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 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9] 黄健荣:《公共管理新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 刘靖华,姜宪利:《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企业职工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不断增强。但信息化、网络化使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良莠不齐的巨量信息冲击着传统的思想观念,也导致了一部分职工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扭曲。笔者认为,加强和改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市场竞争中,利益的多元化、组织
期刊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笔者认为:企业作为社会的一部分,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构建和谐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职工为本,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面向基层服务一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着力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是要做到热爱职工,牢固树立爱护职工观念,端正
期刊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的新形势下,树立现代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是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树立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员工的观念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
期刊
摘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数学教学应如何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摆在每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及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技法,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的基本精神、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从而降低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期刊
把文化产品当做商品来“生产”,就自然会出现“利”与“弊”两个方面的社会后果。无论文化市场上的竞争是“生产”领域的竞争,还是创意的竞争,其结果都是文化产品的大量涌现,大量产品出现在文化市场上。可以说这就是以市场经济规则为杠杆创造出来的文化繁荣。然而,如果从文化产品的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价值的角度评价这种“繁荣”,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现象似乎对文化产品的质的提高没有起到任何保障。这样,积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文
期刊
摘 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让人民群众在自娱自乐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提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作为文化建设的群众文化由于它固有的和谐特征和和谐功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替代和必然的功能作用。  关键词:群众文化;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是我
期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员工的思想道德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更好地发挥“生命线”的作用。笔者认为,形势变化,思想政治工作要充满生机活力,其方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创新。  一、结合企业实际,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内容。  要在突出抓好以理想信念教育为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是以群众为主体,由群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大众性,在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创新,是推动群众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明确群众文化建设创新的基本取向,则是创新的首要前提。  关键词:群众文化;建设;取向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对文化发展日益重视,在财力投入、文化项目建设安排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群众性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其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理论,该理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扩展延伸,为人们解读现代生产生活中的种种疑惑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消费异化;和谐社会;社会公平    《蜗居》,一部电视连续剧,播出后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热议。为什么虚构的故事和情节能产生这么大的现实反响?主要是由于它折射出都市“房奴”的辛酸苦辣,道出了“无房族
期刊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把抽象的、枯燥的知识信息变得直观具体和生动形象,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对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情境教学模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推动着教育改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