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文化是多种形态的组合,日常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由此可产生良好的德育氛围,让学生自觉受到不同程度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环境育人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守则》、《规范》,还要让学生懂得一些礼仪的基本常识,成为文明守纪、好学、健康发展的好学生。
一、 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造就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日之事,而真正铸就人的思想品德的,往往就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应从儿童时候抓起。学校是育人的阵地,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校园独有的群体意识。综观我国的现行学校教育,似乎有些学校过于执著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这会影响学生品行的健全和发展。古语有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今日则言“有才无德是废才”,可见德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如今校园中和社会上往往存在一些偏见,“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差,一差百差”。还有少数家长奉行“重学业轻品德”的言论,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不利。教育学生不能仅靠课堂上的三言两语,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实施礼仪文化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在公共场合的文明言行教导,更应该在私底下用规范的日常礼仪文化、言行,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礼仪规范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此,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抓住学校日常礼仪的教导,它对规范师生的文明用语及礼仪举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师生提供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了营造文明的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竞赛(如“争文明之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直观性认识和直接参与意识。
二、制度文化对礼仪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制度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班级来说,它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一种和谐氛围,可以让大家养成共同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所以说,制度文化是礼仪文化的重要部分,合理的制度可以使礼仪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规范化。教育与管理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可靠的制度,教育中的每项要求就都会空乏无力。实践证明,文明的礼仪文化可以促进校风、班风的良性发展。综观全局,把礼仪文化作风作为一项强制性的制度,从表面上看似乎小题大作,其实它大有必要。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从礼仪入手狠抓德育工作,既保障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具有强大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它以文字、条约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人们在校园工作实践中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它有助于教师良好品德的塑造,并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起着抑制作用。
三、广泛开展礼仪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礼仪文化的教育作用人所共知:它是无声的思想文化,是学校管理者构思的向导——构建优雅、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让学校每一处细节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每一堵墙、每一寸地、每一种宣传工具都能为学生服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有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往往回首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后总结道:成功的关键来源于儿童时代品德的培养。所以,在校园中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更能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成长经历得以丰富、思想觉悟得以升华。另外,校园还可以展开一些以日常礼仪主题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绘画比赛等等,尤其可以利用儿童节、母亲节、元旦等系列节目,举办艺术教育成果的汇报活动,贯彻礼仪文化,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设置表演舞台、提供张扬个性的环境、提供提升礼仪素养的场所,在全体师生中进行有影响力的宣传。
有序、有效地开展具有特色的“礼仪”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拓展视野、震撼心灵、矫正不良习惯,密切师生关系,也充分体现了校园环境“助人成才”的主旋律。全体师生在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学得了知识,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人人受教育”的目标。教师平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礼仪用语习惯的培养:如与家手长分开时说“再见”,在路上遇见同学老师要问好,放学回家要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辛苦了”……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
“礼仪”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教育这块主阵地,效果也并非显著,必经得到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因为学生更多时间要接触社会、家庭。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礼仪”文化素养,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在尽心尽力搞好教育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礼仪基本常识的训练与指导。
一、 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造就人,有什么样的习惯,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日之事,而真正铸就人的思想品德的,往往就是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习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应从儿童时候抓起。学校是育人的阵地,礼仪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它是学校精神的集中表现,是一种校园独有的群体意识。综观我国的现行学校教育,似乎有些学校过于执著于课本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德育教育,这会影响学生品行的健全和发展。古语有云“士有百行,以德为首”,今日则言“有才无德是废才”,可见德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位置。如今校园中和社会上往往存在一些偏见,“学习好,一好百好,学习差,一差百差”。还有少数家长奉行“重学业轻品德”的言论,这对学生的成长极不利。教育学生不能仅靠课堂上的三言两语,而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实施礼仪文化时,教师不仅要注意在公共场合的文明言行教导,更应该在私底下用规范的日常礼仪文化、言行,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礼仪规范才能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因此,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抓住学校日常礼仪的教导,它对规范师生的文明用语及礼仪举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服务于学生,为学生良好的成长提供优良的环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师生提供和谐进取的人文环境,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为了营造文明的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竞赛(如“争文明之星”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与学生的直观性认识和直接参与意识。
二、制度文化对礼仪文化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制度是遵守秩序的保障,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对于班级来说,它是一种良好的班风;对于学校来说,它是一种和谐氛围,可以让大家养成共同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所以说,制度文化是礼仪文化的重要部分,合理的制度可以使礼仪价值观念和思想品德规范化。教育与管理是互为条件的,没有可靠的制度,教育中的每项要求就都会空乏无力。实践证明,文明的礼仪文化可以促进校风、班风的良性发展。综观全局,把礼仪文化作风作为一项强制性的制度,从表面上看似乎小题大作,其实它大有必要。学校是育人的重要阵地,从礼仪入手狠抓德育工作,既保障了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又具有强大的号召性和感召力。它以文字、条约的形式出现在师生面前,实际上就是形成了人们在校园工作实践中的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检验标准,它有助于教师良好品德的塑造,并对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起着抑制作用。
三、广泛开展礼仪活动,促进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礼仪文化的教育作用人所共知:它是无声的思想文化,是学校管理者构思的向导——构建优雅、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的环境,让学生时时处在礼仪文化的氛围中,让学校每一处细节都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让每一堵墙、每一寸地、每一种宣传工具都能为学生服务,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到促进作用。有许多功成名就的人士,往往回首学生时代的学习生活后总结道:成功的关键来源于儿童时代品德的培养。所以,在校园中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更能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成长经历得以丰富、思想觉悟得以升华。另外,校园还可以展开一些以日常礼仪主题的活动,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现场作文比赛、绘画比赛等等,尤其可以利用儿童节、母亲节、元旦等系列节目,举办艺术教育成果的汇报活动,贯彻礼仪文化,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设置表演舞台、提供张扬个性的环境、提供提升礼仪素养的场所,在全体师生中进行有影响力的宣传。
有序、有效地开展具有特色的“礼仪”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使学生拓展视野、震撼心灵、矫正不良习惯,密切师生关系,也充分体现了校园环境“助人成才”的主旋律。全体师生在良好的礼仪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地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学得了知识,促进了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主旋律,用“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模式,实现了“人人受教育”的目标。教师平时更应注重对学生礼仪用语习惯的培养:如与家手长分开时说“再见”,在路上遇见同学老师要问好,放学回家要说“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辛苦了”……从细微处入手,从小事抓起。
“礼仪”文化建设仅仅依靠教育这块主阵地,效果也并非显著,必经得到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因为学生更多时间要接触社会、家庭。要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礼仪”文化素养,任重而道远,教育工作者在尽心尽力搞好教育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对礼仪基本常识的训练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