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在高考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师都把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自己研究的课题。但是,在教学中,我却发现喜欢数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学习的热情降低,上数学课表现出消极情绪。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现状作一下简单的分析,并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写出来供各位同仁商榷。
一、外部特征
1.不知所措型
这类学生内心有着一种强烈的学好数学的决心,但由于长期以来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接受起来新知识困难重重。他们一上数学课就精神紧张,即使遇到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提问时也会大脑一片空白。走进考场,便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路打不开,无法正常发挥水平。他们紧张的表情让教师感到有“心疼”的感觉。
2.无所畏惧型
这类学生很清楚自己的情况,过多的欠债使他们感到永远也还不上,便对数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到教室上课便是对教师的尊重,抄一下作业就是有了突出的进步。这类学生不知余弦定理怎么说?不知sinπ等于多少?每天快乐的外表让老师感到他们有“无欲则刚”的境界。
3.好高骛远型
这类学生大多反应较快,很多问题是一点就会,有些时候提一个问题会把教师难倒。他们常常以“聪明”自居。当别人解出一道难题之后,他们经常说我也想到了,就是没说出来。他们往往不愿动手,许多题目只是用“眼睛”做一下。抱着到考场上就会“下笔千言”的想法,结果常常是“简单的题做不对,复杂的题做不来”。
二、整改措施
1.突出四主原则
四主教学原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了教师,忽略了学生;突出了教师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四主教学原则是我校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熟练的驾驭教材,要做教材的主人,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发挥其功效。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训练教学或习题教学,让学生在训练中理解概念,在习题中掌握定理法则,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我校一名教师曾用《好汉歌》的歌词来形容自己上的一节课,“上课时,就是刘欢所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老师就是管吼的,所讲的内容,就是学生所见不平之事,老师大吼一声:这道题,哪位同学会做,请上讲台上来讲。而学生呢,就是该出手时要出手,登台亮相,展示风采。解题方法,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既有你的解法,又有他的解法;既有精品,又有毛坯;既有正确的,又有纰漏的。多种想法异彩纷呈,无不展现师生面前,学生的错误也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被高度激发出来,老师呢,好像做了评委,对正确的加以肯定,对错误的加以点拨,一课堂下来,真是风风火火闯九州,由原来的一人唱变成了大家唱,由独角戏变成了交响乐。” 课堂成了舞台,教师像导演一样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把学生从台下推到台上,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主体,思维水平和运算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2.变化教学方式
我认为,教师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听课激情是能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喜新厌旧”、“好奇心强”是他们的明显特点。教师不变的讲课内容,单一的授课方式,往往会给他们沉闷、乏味的感觉。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调整语速和音量
说话速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兴趣。语速过慢,会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极快的语速,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一节课如果教师用同样的音量讲下来,学生可能会听得昏昏欲睡,富有变化的音量可以及时把一些思想开小车的学生拉回来。因为学生也好,教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音。
(2)变化授课方式
变化一下讲课方式,可能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定理和结论,这时我们可以有步骤地变化这些定理中的部分信息(包括干扰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剩余信息进行高效解读,然后再进行整体处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定理:若a、b∈R+,则≥(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上课时,我们可以擦去条件a、b∈R+,将问题变成 ≥,引发学生讨论,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会说出“如果a、b异号或都是负的,不等式就没有意义”,“如果a、b中有一个为0,另一个为0或正数也可以”,“如果公式中的a、b用a2、b2分别代替,则可得到若a、b∈R,则a2+ 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这样就把若a、b∈R,则a2+ 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当作了若a、b∈R+,则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一个推论!这种做法,一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斗志。二则培养了学生逆向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板书字体的变化、故意说一半的话、图画和教具的适当使用以及谜语或故事的引入都会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一、外部特征
1.不知所措型
这类学生内心有着一种强烈的学好数学的决心,但由于长期以来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接受起来新知识困难重重。他们一上数学课就精神紧张,即使遇到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提问时也会大脑一片空白。走进考场,便不能集中注意力,思路打不开,无法正常发挥水平。他们紧张的表情让教师感到有“心疼”的感觉。
2.无所畏惧型
这类学生很清楚自己的情况,过多的欠债使他们感到永远也还不上,便对数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到教室上课便是对教师的尊重,抄一下作业就是有了突出的进步。这类学生不知余弦定理怎么说?不知sinπ等于多少?每天快乐的外表让老师感到他们有“无欲则刚”的境界。
3.好高骛远型
这类学生大多反应较快,很多问题是一点就会,有些时候提一个问题会把教师难倒。他们常常以“聪明”自居。当别人解出一道难题之后,他们经常说我也想到了,就是没说出来。他们往往不愿动手,许多题目只是用“眼睛”做一下。抱着到考场上就会“下笔千言”的想法,结果常常是“简单的题做不对,复杂的题做不来”。
二、整改措施
1.突出四主原则
四主教学原则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主攻”。传统的教学理念突出了教师,忽略了学生;突出了教师的讲解,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四主教学原则是我校倡导的教学理念。它要求教师要熟练的驾驭教材,要做教材的主人,准确把握教学大纲。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发挥其功效。在教学中,教师要突出训练教学或习题教学,让学生在训练中理解概念,在习题中掌握定理法则,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我校一名教师曾用《好汉歌》的歌词来形容自己上的一节课,“上课时,就是刘欢所唱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老师就是管吼的,所讲的内容,就是学生所见不平之事,老师大吼一声:这道题,哪位同学会做,请上讲台上来讲。而学生呢,就是该出手时要出手,登台亮相,展示风采。解题方法,就是你有我有全都有。既有你的解法,又有他的解法;既有精品,又有毛坯;既有正确的,又有纰漏的。多种想法异彩纷呈,无不展现师生面前,学生的错误也暴露无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被高度激发出来,老师呢,好像做了评委,对正确的加以肯定,对错误的加以点拨,一课堂下来,真是风风火火闯九州,由原来的一人唱变成了大家唱,由独角戏变成了交响乐。” 课堂成了舞台,教师像导演一样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把学生从台下推到台上,学生成了真正的课堂主体,思维水平和运算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2.变化教学方式
我认为,教师能否抓住学生的心理,激起学生的听课激情是能否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高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活跃的时期,“喜新厌旧”、“好奇心强”是他们的明显特点。教师不变的讲课内容,单一的授课方式,往往会给他们沉闷、乏味的感觉。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调整语速和音量
说话速度的变化会影响到学生的听课兴趣。语速过慢,会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重视,极快的语速,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一节课如果教师用同样的音量讲下来,学生可能会听得昏昏欲睡,富有变化的音量可以及时把一些思想开小车的学生拉回来。因为学生也好,教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的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的发音。
(2)变化授课方式
变化一下讲课方式,可能会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定理和结论,这时我们可以有步骤地变化这些定理中的部分信息(包括干扰信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对剩余信息进行高效解读,然后再进行整体处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定理:若a、b∈R+,则≥(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上课时,我们可以擦去条件a、b∈R+,将问题变成 ≥,引发学生讨论,在教师的指点下,学生会说出“如果a、b异号或都是负的,不等式就没有意义”,“如果a、b中有一个为0,另一个为0或正数也可以”,“如果公式中的a、b用a2、b2分别代替,则可得到若a、b∈R,则a2+ 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这样就把若a、b∈R,则a2+ b2≥2ab(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当作了若a、b∈R+,则 ≥(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的一个推论!这种做法,一则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起了学生的斗志。二则培养了学生逆向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板书字体的变化、故意说一半的话、图画和教具的适当使用以及谜语或故事的引入都会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