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个性化解读与教学内容的确定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q769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很多散文,都选入中小学教材,而且还深受学生喜欢,一是他的散文朴实中有情调,二是写法上较为独特,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就是父亲送自己上学这一件再平凡的事,作者抓住父亲的背影,用简单明了、情感细化的方式,把父爱子之深之切之细表现无疑。我从文本、编者、学生三个角度,去谈谈我的理解和我的教学处理。
   一、个性解读作者
   《背影》不厌百回读。同写“亲情”,《背影》与其他文章有何不同?
   《背影》是“写人记事类”散文。文章看似写“他人”,实则写“自我”。写“他人”是手段,写“自我”才是目的。将解读文本的目光聚焦于“自我”之后便发现,“父慈”有之,而“子孝”难觅。“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等语言,都将对父亲的不满不屑溢于言表。20岁的朱自清早已过了叛逆的年纪,那父子何以有如此大的隔阂?为解开疑惑,我又查阅了《朱自清年谱》一书,有了不小发现。原来父亲行为不检,挥霍无度,对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甚至霸道地剥夺了朱自清的薪金。如此,便可理解为何朱自清对父亲会有诸多成见了。
   然而,既对父亲有怨气,为何只在文中流露出情绪,却对父亲的作为避而不谈?想为父亲保留颜面吗?不得而解。
   再回到文体。《背影》还是“回忆性”散文。这类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文中有两个“我”。第一个“我”,是创作文本时的作者。第二个“我”,是所叙述事情发生时的作者。由于这两个“我”存在于不同人生成长阶段,其心智、阅历、思想都不相同,导致文本中两个“我”必然对同一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态度。对于《背影》而言,通过笔者上文的叙述已可知,事发当时的作者,对父亲初始的态度是很不满的。而创作文本时的作者,对父亲的态度,显然是接受的、理解的,是思念的。(这便可以解释为何作者对父亲的作为避而不谈了)这种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潜移默化的,这是《背影》的文脉。
   紧随文脉,为学生再现朱自清理解父亲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便是我考虑选择的教学内容。
   二、深入解读编者
   本课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开篇。单元导语这样说道:“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可见,目标是极为明确的。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是学习任务之一。至于这类散文的特点在《背影》中的体现,有很多论述,这里就不做探讨。
   《背影》课后的“思考探究”与“积累拓展”中有两题如下: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五、课文第5段中,作者两次写到自己“聪明过分”的行为,你怎么理解这里的“过分”?在长辈面前,你也有过类似的表现吗?读完这篇文章,你对自己的“聪明”和长辈的“迂”有什么新的体会?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两题的共同点都在于强调“变化”。前者是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后者是学生学习本文后,对自身父母态度的变化。这两题的用意明显与笔者前文论述一致,是希望学生通过体会“朱自清理解父亲的过程”,达到“学会理解父母长辈”的目的。
   可见,笔者教学内容的选择吻合编者意图,是合理的。
   三、务实解读学生
   从学生视角解读文本,是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的一大难题。这首先要从学情说起。
   初中生与父母的相处往往少不了各种摩擦。正值青春叛逆期的他们,情绪易波动,又总以为自己已成熟,不愿耐心接受父母的管束。可以说,对于父母的关爱,他们回应的往往是抵触。由此可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是有现实意义的。
   也正由于学生常抵触父母,故而文中朱自清对父亲的不满,极易引起学生共鸣。如此看来,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是可行的。但学生的阅读量、阅历尚显不足,恐也只能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理解成孩子气的抵触。这当然没有问题,然而若想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父亲从不满到理解,其间放下了怎样的伤痛,便显得不够了。教师还需补充背景资料,助学生了解作者对父亲不满的更多原因。
   然而以学生视角解读此文,往往首先看到的是“父慈”。在学生的心里,作者的父亲是“可怜的”“孤独的”“背时的”“身肩重任的”“关爱儿子的”。如此一来,则不利于学生顺着文脉去把握朱自清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故笔者设计教学时,选择从“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一句切入,助学生找到文脉的起点。
   当然,对于这一经典名篇,老师教学时,可以有更多的自己的理解与教学处理,只有这样,教学才有创新,学生才有更深更独到的理解。
  魏晓斌,甘肃省会宁县杨崖集镇双岘小学教师。
其他文献
很多人认为《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诞生于白话文运动过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朱自清先生诗意的语言和意境在那个时代的文坛无疑是
一、问题的提出记叙文的叙述就是从"一个状态"向"另一个状态"发展的动态过程,而作文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却是前一个状态的发生可能引起后面另一组状态的跟进,换言之,记叙文中任意一
《春》创作于1933年7月,七百余字,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当前国内语文教育者对《春》的教学设计不胜枚举,同一课文,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法,只要方法得当
写作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积极转变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就如何开展小学写作教学提出了有关策略,希望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能够有所帮助。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经常出现缺少写作热情的问题,这样会影响学生的情感表达,不利于学生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但是多媒体设备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
"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带学生体验家乡文化,把学生带进丰富多彩的课外世界,将写作资源连接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田园风景中,让学生伴着生活的体验参与写作,带
小学生身心成长的发展对影视作品的视觉性、听觉性具有较高的热情。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促进小学生写作教学的重要资源。为此,从影视资源中挖掘写作教学价值,提升学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现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怀念以及对母亲的爱和赞美。文章语言朴素真切,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思考。很多老师对这篇课文都有独到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注重把握读写之间的内在关系,造成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科学地把握好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运用有效的策略将他们整合起来,对于提升初中学生作文写作的思维素养与写作水平大有裨益。  一、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实现有效的写作素材积累  东北师范大学周建民教授认为:“写作是语言的输出,写作的前提应当是语言的有效输入远远超出语言输出,而这时候学生才能够完成语言输出过程中的有效写